自律神經失調
概述
自律神經是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系統組成,主要支配心肌、平滑肌、內臟活動及腺體分泌,受大腦皮質和下丘腦的支配和調節,不受主觀意志所控制,所以也稱為自主神經。正常情況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處於相互平衡制約中,平衡協調和控制身體的生理活動。如果平衡被打破,那麼便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功能障礙。如經過適當治療,則預後良好。
- 就診科別:
- 神經內科、心理醫學科、心內科
- 英文名稱:
- vegetative system dysfunction
- 疾病別稱:
- 自主神經功能失調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憂鬱症、焦慮症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胸悶憋氣、心慌、頭痛頭暈、視物模糊、失眠
- 好發人群:
- 肥胖者、飲食不規律者、不愛運動者
- 常用藥物:
- 谷維素、 Fluoxetine 、 Paroxetine
- 常用檢查:
- 臥立位試驗、皮膚劃紋試驗
目前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性疾病如下:
家族性自律神經失調症
病因不明,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其發病可能與體內兒茶酚胺代謝異常有關。
紅斑性肢痛症
原因不明,任何年齡均可起病,但以青壯年多見。
自發性多汗症
病因不明的,除生理情況以外出現的異常出汗過多的一類疾病。
雷諾病
遇冷或情緒緊張後,陣發性肢端小動脈強烈收縮,引起肢端缺血改變,又稱肢端血管痙攣症。發作時,肢端皮膚由蒼白變為青紫,而後轉為潮紅。
病因
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複雜,至今未完全闡明。常與心理社會應激因素有關,也有可能是遺傳因素、性別因素和生物因素。
精神壓力過大
長期的焦慮緊張、心理壓力過大、精神受刺激等。
家族遺傳
家族性自律神經失調症具有遺傳性,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是自主神經先天性功能異常,該病不常見。
其他因素
女性由性腺的內分泌和某些生理過程引起,而男性多受菸草酒精影響。腦部感染發生器質性病變,也可影響神經的正常功能,進而影響精神障礙。
晚睡
會使身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影響身體的正常代謝。
性格
不善於人溝通的性格,易激易怒、精神狀態差,久而久之也會影響神經系統。
精神高壓
在應激狀態下內分泌系統失調,生物平衡打破,可能誘發或加重此病。
發病率
目前國內暫無權威的該疾病發病相關數據,局部流行病調查,人群中發病率約5%~7%。
好發人群
常見於臨床上腦力勞動者、科研機構人員、公務員、學生、經常上夜班的群體、飲食作息不規律者以及肥胖者。另外,女性在圍產期和更年期兩個階段也容易出現。
- 腦力勞動者、科研人員、重要崗位人員、學生、公務員。
- 飲食不規律者、長期過量飲酒者。
- 肥胖或超重者、久坐不運動者等。
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表現可涉及全身多個系統,如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
血壓異常波動,忽高忽低。
也叫姿勢性低血壓,是指由於體位改變引起的血壓變低,出現眩暈、視物模糊症狀。
心臟神經症狀
胸悶、憋氣、心慌,有瀕死感。
胃腸神經症狀
胃痛、胃脹、嘔吐、腹瀉等。
生殖神經症狀
女子月經失調,男子陽痿、遺精等。
部分病人可出現失眠健忘、四肢麻木、手腳心發熱、周身皮膚發熱、全身有遊走性疼痛、遊走性異常感覺等。
焦慮症、憂鬱症
自律神經失調的內因有性格因素,對外界刺激耐受性差,內向孤僻、情緒不穩定。外因有長久在高壓環境下生活,高級神經中樞過分緊張,難以入睡,形成頑固性失眠,失眠後患焦慮、憂鬱風險增加。
看醫
自律神經失調病人一般可以正常生活,如果出現的不適症狀影響到病人的正常工作生活,避免疾病加重,考慮及時就醫。
- 出現軀體明顯不適症狀的病人,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日常作息失調、入睡困難,高度懷疑自律神經失調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若出現其他嚴重不適,應立即就醫。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神經內科就診。
- 精神症狀嚴重者可到心理醫學科就診。
- 病人也可前往心內科就醫。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胸悶不適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胸悶、胃痛、噁心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乏力、失眠、厭世情緒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臥立位試驗
測量臥位和直立時的血壓,判斷是否有姿勢性低血壓。連續測定5~10分鐘,每分鐘一次。如直立時收縮壓下降達50mmHg左右,並出現休克症狀者,在沒有其他引起血壓降低的條件下,可作為診斷依據。
皮膚劃紋試驗
用鈍器划過皮膚前臂屈側皮膚,1~2分鐘後,皮膚的划過處出現風團,此結果為陽性。
豎毛試驗
豎毛肌由交感神經支配,通過此實驗可監測交感神經功能。首先將冰塊置於頸後,數秒後豎毛肌收縮,毛囊處有隆起如雞皮,則為陽性。根據豎毛反射障礙的部位來判斷交感神經功能障礙的範圍。
此病症狀涉及系統多,表現多樣,常根據以下臨床症狀診斷:
- 與精神易興奮相聯繫的精神易疲勞,表現為聯想回憶增多、腦力勞動率下降、體力衰弱、疲勞感等。
- 情緒症狀,表現為煩惱、易激惹、心情緊張等。
- 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失眠。
- 頭部不適感,表現為緊張性頭痛,頭部重壓感、緊束感等。
- 內臟功能失調胃脹、腸鳴、便秘或腹瀉;心悸、胸悶、氣短、肢體癱軟、乏力、瀕死感;低熱;皮膚劃痕征陽性;女子月經失調,男子遺精、陽痿等。
心律失常
自律神經失調常表現出心悸、胸悶,與心律失常相似。但是心律失常是建立在一定的心功能損傷基礎上,通過心電圖和心臟都卜勒超音波可排除。
胃潰瘍
胃潰瘍病人通過胃鏡可看出潰瘍病理變化,自律神經失調僅表現出消化失調症狀無實質性改變,可做對比。
多系統萎縮(MSA)
屬於神經系統器質性變性疾病,可以涉及錐體系、錐體外、小腦和自律神經系統等多個系統,可以出現錐體束征、小腦萎縮症、肌肉張力增高、肢體顫抖、性功能障礙和姿勢性低血壓等表現,通過腦磁振造影可以看到相應改變。
治療
該病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以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為輔。去除心理病因後,正常代謝恢復後其他症狀也會好起來,預後良好。
SSRIs
即五羥色胺受體再攝取抑制劑,臨床上廣泛使用在出現相應焦慮憂鬱症狀病人身上效果很好,其中有代表性的藥物是 Fluoxetine 、 Paroxetine 、 Venlafaxine 、 Sertraline 和草酸 Escitalopram 等,是目前治療自律神經失調和焦慮憂鬱的一線藥物。
β受體阻斷劑
用於治療多種原因所致的快速心律失常,如房性及室性心室早期收縮、竇性及室上性心搏過速、心房顫動等,但室性心搏過速宜慎用。也可用於心絞痛、高血壓等。禁用於竇性心搏過緩、重度房室傳導阻滯、心源性休克、低血壓症病人。可增加洋地黃毒性的作用,對已洋地黃化而心臟高度擴大、心率又較不平穩的病人禁用。作為對症治療,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病人的心臟神經症狀。
苯二酚類
適用於焦慮症及各種功能性神經症。失眠,尤對焦慮性失眠療效極佳。BDZ類藥物過敏者禁用。新生兒、妊娠期、哺乳期婦女禁用。可出現嗜睡狀態,駕駛機動車和高空作業者慎用。
谷維素
適用於自律神經失調、周期性神經病、腦震盪後遺症等,老人、孕婦、胃腸功能嚴重失調者禁用。調節自律神經功能,給予神經必要的營養。偶爾可出現胃腸道不適。
自律神經失調一般不進行手術治療。
- 建議病人多和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溝通,有不良情緒及時抒發,做事不要衝動,也不要思慮過多。
- 如有失眠、焦慮、憂鬱情緒嚴重者,建議找專科心理醫生做諮詢治療。
從中醫角度,自主神經分布到全身各處,一旦失調,必然會出現相應系統的異常症狀。根據不同的臨床症狀辨證施治,病人需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對症治療。
預後
自律神經失調性疾病病人多無器質性疾病,去除病因後,預後良好。
自律神經失調進行系統治療,一般可以治癒。
自律神經失調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階段治療療程結束後,即一個月後複診,直到病情痊癒,則可以不再複診。
飲食
自律神經失調病人應培養健康均衡的飲食,平衡膳食營養、多補充維他命、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
- 建議吃含有維他命C、維他命E的蔬菜,可以喝些養心安神的堅果粥和健脾的雜糧粥。
- 避免進食含咖啡因食物,以及煙、酒、可樂和油炸食物。
照護
自律神經失調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恢復正常作息、健康生活,並保持穩定情緒為主,還需避免發生嚴重系統功能失調致器質性病變發生等。
口服用藥
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指導病人正確服用。
運動
注意鍛煉身體,參加室外活動,如散步、瑜伽等,循序漸進,並長期堅持。
定期複診,直至完全健康,在家密切監測生命體徵變化以及心理焦慮、憂鬱程度。
自律神經失調病人主要依靠各種心理治療手段,藥物僅僅是對症治療,因此病人需要在平時生活中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有利於病情恢復。
預防
自律神經失調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主要是通過避免較多飲用茶、咖啡等刺激神經的食物,儘可能減少生活和精神壓力。
平時工作生活壓力大的人群,焦慮、失眠或有頑固性失眠的人群,可以去醫院早做檢查。
進行適當的運動
在工作之餘,可以適當的多參加一些體育鍛煉,比如打羽毛球、游泳、慢跑等,不僅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還可以通過各種活動來調節自律神經,緩解身心壓力,可達到預防各類神經疾病出現的目的。
生活要有規律
飲食睡眠要規律,不可暴飲暴食。早睡早起,不要熬夜或是通宵,良好的規律生活是保證健康的重要因素,也可抵禦自律神經失調來襲。
要及時的宣洩情緒
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是情緒低落時,不要總是悶在心裡,要儘快想辦法及時宣洩出去,可以通過自我疏導,或是通過合理的手段把心理的鬱悶疏泄出來,緩解自身的緊張情緒,從而有效預防自律神經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