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陰莖癌

概述

陰莖癌起源於陰莖頭、冠狀溝和包皮內板黏膜及陰莖皮膚,隨著腫瘤發展最終可達整個陰莖,包括海綿體及尿道,甚至浸潤到周圍組織、淋巴結,從而出現遠處轉移,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其預後較差。

就診科別:
泌尿外科、腫瘤科
英文名稱:
carcinoma of penis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治療周期:
初期癌可手術短期治療,末期轉移需長期治療
臨床症狀:
陰莖頭部丘疹、潰瘍、疣或菜花樣斑塊、有膿性惡臭分泌物
好發人群:
包莖及包皮過長男性、40~60歲男性
常用藥物:
Cisplatin 、5- Fluorouracil
常用檢查:
體格檢查、活組織檢查、腫瘤標誌物檢查、磁共振檢查
疾病分類

陰莖癌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SCC),占95%,基底細胞癌和腺癌罕見。

從腫瘤形態上還可分為原位癌、乳頭狀癌及浸潤癌三種。

原位癌

常位於陰莖頭和冠狀溝,呈邊界清楚的紅色斑塊狀突起,有脫屑糜爛,生長緩慢或數年不變。顯微鏡下可見癌細胞限於上皮,基底膜完整與正常組織分界清楚,其表皮增厚。

乳頭狀癌

好發於包皮內板、冠狀溝及陰莖頭部,呈乳頭狀或菜花樣突出,伴有膿性分泌物和惡臭,質脆易出血。主要是外生性生長,一般較局限,淋巴結轉移較少。

浸潤癌

以冠狀溝部多見,呈濕疹樣,有硬塊狀基底,中央有潰瘍,且有膿性或血性滲出液,也有人將此種稱之為潰瘍型癌。若腫瘤浸潤較深,可破壞陰莖筋膜達海綿體。

病因

目前陰莖癌的病因仍不清楚,包莖、吸菸、炎症刺激、性伴侶數量和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等均是促進陰莖癌變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危險因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和陰莖畸形(主要為包皮過長、包莖)。此疾病多發生於包皮或是包莖過長的病人,40~60歲人群也易出現。

主要病因

病毒感染

人類乳突病毒(HPV)可能是陰莖癌和子宮頸癌的致癌因素,有關資料表明,陰莖癌的性伴侶中,子宮頸癌的發病率高於正常組3~8倍。

包莖和包皮過長

陰莖癌有包莖而未行包皮環切術者可達25%~75%。在猶太民族中,新生兒即行包皮環切術,陰莖癌極罕見,伊斯蘭民族3~5歲行包皮環切術,其陰莖癌發病率明顯低於未行包皮環切術的人群。在美國,陰莖癌發病率為1/10萬,未行包皮環切術陰莖癌發生的風險為1/600,細菌產物包皮垢長期刺激包皮和陰莖頭是陰莖癌發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誘發因素

當陰莖易受汗液、潮濕等刺激,病人在不注意外陰局部清潔的條件下,加上陰莖垢不清理會誘發陰莖癌的發生。

流行病學

陰莖癌是陰莖腫瘤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陰莖腫瘤的90%~97%,由於國家、地區、民族、宗教和衛生習慣的不同,陰莖癌的發病率有明顯的差異,總的趨勢是日漸減少。在西方國家陰莖癌較為罕見,其發病率約占1/10萬(男性),占男性惡性腫瘤不足1%。發展中國家相對較高,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占男性惡性腫瘤的10~20%。20世紀20年代以前,在我國,陰莖癌曾是男性泌尿系統的常見惡性腫瘤,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發病率已迅速下降。

好發人群
  • 有陰莖、外生殖器疣病史者。
  • 吸菸、陰莖皮疹、陰莖裂傷及性夥伴較多者。
  • 包莖和包皮過長者:社會和文化習俗是影響陰莖癌發生的重要因素,包莖和包皮過長而未行包皮環切術者,陰莖癌發病率上升。

症狀

陰莖癌大部分表現為陰莖頭部丘疹、潰瘍、疣或菜花樣斑塊,繼則糜爛,邊緣硬而不整齊,自覺刺痛或燒灼樣痛,有膿性惡臭分泌物。初期病變主要局限於陰莖頭部,症狀輕時自覺龜頭刺痛或燒灼樣痛,末期病變可侵犯整個陰莖,導致壞死、脫落,排尿困難及尿瘺。

典型症狀

陰莖癌多見於40~60歲病人,典型症狀為陰莖頭部丘疹、潰瘍、疣或菜花樣斑塊、有膿性惡臭分泌物。

初期症狀

包皮上翻可顯露陰莖頭部,初期有類丘疹、疣狀紅斑,或經久不愈的潰瘍病變,初期病變如得不到適當處理,病情逐漸發展,疣狀結節增大或潰瘍擴大、加深,出現包皮緊張、變薄、發亮。腫塊或潰瘍邊緣可露出包皮外口。進而癌腫穿破包皮,出現菜花狀腫塊或癌性潰瘍,伴惡臭味分泌物。

末期症狀

末期腫瘤繼續發展可侵犯整個陰莖和尿道海綿體,甚至浸潤陰囊、陰囊內容物及恥骨前區組織。陰莖遠段可因血液供應不良而壞死、脫落,局部疼痛難忍。浸潤尿道海綿體後出現排尿疼痛、不暢甚至尿滯留或尿瘺。

其他症狀

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可能系癌腫侵犯,亦可為炎症反應。有遠處轉移時可出現轉移部位的相應症狀和全身消瘦、貧血、食欲不振等症狀。

併發症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顯示關於陰莖癌的相關併發症。

看醫

陰莖癌應該早診斷、早治療,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出現相關症狀後要立即就醫,避免諱疾忌醫的想法,以免耽誤病情。醫生通過進行查體,活組織等檢查明確病人疾病程度,並對疾病做出相應的治療方案。

就醫指征
  • 包莖和包皮過長人群和老人進行體檢非常有必要,一旦體檢中發現陰莖癌的體徵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發現陰莖頭部異物增生和潰瘍等症狀,高度懷疑陰莖癌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陰莖癌的病人,若見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優先考慮去泌尿外科就診。
  • 出現遠處轉移也可去腫瘤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有無包皮過長包莖?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陰莖頭部異物增生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性生活怎麼樣?是否感染過人乳頭瘤狀病毒?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觀察是否陰莖頭部是否有丘疹、潰瘍、疣或菜花樣斑塊,檢查腹股溝是否有淋巴結腫大。

活組織檢查

對陰莖頭、包皮內板的腫塊或潰瘍不明明確診斷時,應行活體組織檢查。因病灶表面和深層的病理往往不一致,活體組織檢查應取較深層組織,以便儘早確定。

腫瘤標誌物

大部分陰莖癌的病理類型是鱗癌,因此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的檢查可診斷和監測疾病。

磁共振檢查

對於該病的檢測較為敏感,可注射攝護腺素誘導陰莖勃起後行磁振造影檢查可提高其成像質量。磁共振對評估有無淋巴結轉移也有意義。

診斷標準

40歲以上病人有包莖或包皮過長發生陰莖頭部腫物或潰瘍經久不愈,日趨擴展,邊緣隆起、有惡臭者應高度懷疑陰莖癌。初期病變常隱匿在包皮內而被忽略以致延誤診斷。診斷有困難時可行活組織檢查。病人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因腫瘤轉移所致淋巴結腫大質地較硬,因感染所致常有觸痛。兩者有時不易鑑別或兩者同時存在,故必要時須行淋巴結切片檢查。

鑑別診斷

陰莖頭炎

常見的陰莖病變,陰莖炎表現為陰莖頭及包皮紅腫、疼痛、奇癢。陰莖炎症多見於20-30歲左右的男性,一般不會有增生和潰瘍。

菜花

一般有不潔性交史,表現為陰莖頭部和肛門異物增生,如乳頭狀、菜花狀或雞冠狀肉質贅生物,表面粗糙角化,核酸雜交可檢出HPV-DNA相關序列,必要時做切片檢查可鑑別。

增殖性紅斑

本病主要發生於未經環切術的包皮過長者,病人年齡多在20~60歲之間。損害多發生於龜頭、尿道口、冠狀溝、包皮部位,及時做切片檢查即可鑑別。

治療

陰莖癌應在病理證實後才開始治療,以避免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和精神創傷,制訂治療方案須以組織學類型、病理分級、臨床分期和病人全身情況為依據。

治療周期
初期癌手術短期間歇性治療,末期癌需長期持續性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療法多為化學藥物治療,適用於末期不能手術的病例,以及配合手術和放射治療。以往常用的抗癌藥物有 Fluorouracil 和環磷醯胺等,但效果都不好,目前認為胺甲蝶呤、 Vincristine 和博來黴素聯合應用效果較好,亦有人用 Cisplatin 治療。

手術治療

陰莖局部切除術

陰莖癌呈浸潤性生長,局部切除復發率高達25%~45%,須慎重選用。僅適用於局限於包皮的癌腫,可單純施行包皮環切術;位於陰莖頭的外生疣塊型癌腫,直徑0.7公分以內,未浸潤陰莖海綿體者;疣狀癌位於陰莖頭,基底不超過陰莖頭半徑者。切除範圍應距癌腫邊緣0.5公分,深部切至陰莖海綿體。切除標本須經全面病理檢查,尤其是邊緣,若切除不徹底須改行陰莖部分切除術。

陰莖部分切除術

治療陰莖癌原發灶效果肯定,最為常用。適用於位於陰莖頭、包皮、冠狀溝及陰莖體遠端的Ⅰ-第二期陰莖癌;侵及陰莖體的第三期陰莖癌,距腫瘤近緣2公分切除後陰莖海綿體殘留3公分以上者。若年輕病人,陰莖海綿體殘留2.5公分者也可施行陰莖部分切除術,但需切除大部分陰囊,並用陰囊皮膚行陰莖尿道成形術。

陰莖全切除術加尿道會陰部造口術

適用於癌腫較大、侵及陰莖體,癌腫近端正常陰莖海綿體不足3公分者;組織學Ⅲ-Ⅳ級的內生浸潤型癌腫;陰莖部分切除術後殘端復發者;臨床Ⅲ-第四期,陰莖根部浸潤不明顯者;尿道受累出現排尿不暢、梗阻或併發尿道瘺者。

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

陰莖癌首先經淋巴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的正確處理為提高治癒率的一個關鍵。但應靈活掌握手術的適應證、手術時間和手術範圍。

放射治療

陰莖癌放射治療有保持陰莖完整、病人痛苦小等優點。放射治療的指征如下:

  • 原發性癌腫位於陰莖頭部,直徑<2公分,無腹股溝淋巴結轉移者。
  • 癌腫為外生疣塊型,浸潤陰莖筋膜淺層。
  • 組織學癌細胞分化較低的癌腫對放射治療敏感。
  • 年輕病人,尤其是拒絕手術治療者。
  • 有腹股溝淋巴結轉移者,手術前、後放射治療可提高治癒率。
  • 末期病人可緩解症狀,延長壽命。

預後

陰莖癌病人的預後需要根據病人病情以及治療情況而定。總的5年生存率為52%,無淋巴結轉移者5年生存率為66%,有淋巴結轉移者為27%。陰莖癌在化療時需要每個月到醫院複診。

能否治癒

需看病情,癌前病變和初期癌可通過手術治療,治癒率達70%~80%,末期癌有淋巴轉移5年生存率較低。

能活多久

伴腹股溝淋巴結轉移病人治療後5年生存率僅有20%~30%,如不治療一般在2年內死亡。

複診

陰莖癌病人需要定期複診,尤其是化療的病人在化療期間需每月複診。

飲食

飲食調理

外陰莖癌病人的手術和化療期間的飲食以促進病人復健為主,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種營養物質,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溫熱食物,慎食肥甘油膩之品。宜多食用含維他命、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照護

陰莖癌病人要注意外陰衛生,儘可能保持外陰清潔、乾燥,避免刺激、擠壓和性生活。平時要注意觀察患處情況,有無潰瘍、丘疹等出現,不要有過重的心理負擔。

日常護理

口服用藥

了解各類化療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遵醫囑正確服用。

日常清潔

使用棉質內褲,病人的毛巾、內褲等衣物要常洗滌,每日清潔外陰。

性生活護理

保留性功能的病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性生活,循序漸進。

生活護理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提高抵抗力。

病情監測

複診時查體,檢測患處丘疹、潰瘍、疣或菜花樣斑塊,是否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出現異常需要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預防

陰莖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公認與包莖、包皮過長有直接關係,但近年研究與一些其他因素有關,可採取一定的預防措施。

初期篩檢

發現丘疹、潰瘍、疣或菜花樣斑塊,需要初期進行相關檢查,要及時治療。

預防措施
  • 包皮過長和包莖需及時手術切除,這是本病的有效的預防措施。
  • 改善生活習慣如穿寬鬆、透氣內褲,保持局部乾燥及時清潔。
  • 做包皮環切者,初期做病理檢查,可初期發現病變。
  • 對癌前期病變,如陰莖白斑,乳頭狀瘤等初期治療。
  • 其他預防措施包括避免高危性生活,避免紫外線暴露及控制吸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