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
概述
坐骨神經痛是以坐骨神經走行區域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坐骨神經痛的病人多數源自於坐骨神經本身疾患或受到外來刺激,進而出現一系列以神經損害為主要症狀的疾病。臨床中以外來刺激多見,即繼發性坐骨神經痛。
- 就診科別:
- 脊柱骨科、針灸科、復健科、推拿科
- 英文名稱:
- sciatic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馬尾症候群
- 治療周期:
- 一般需治療2~4週
- 臨床症狀:
- 一側或雙側下肢沿坐骨神經走行區域的放射痛
- 好發人群:
- 久坐及重體力勞動者
- 常用藥物:
- 塞來昔布、消脫止片、甲鈷胺片、 Nimesulide 分散片
- 常用檢查:
- 腰椎平片、腰椎CT、腰椎核磁共振
依據來源不同,將坐骨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原發性坐骨神經痛
為坐骨神經本身的炎症反應,臨床中主要以坐骨神經的無菌性炎症反應為主。
繼發性坐骨神經痛
主要是指源自於外來的壓迫或刺激,導致坐骨神經出現水腫、缺血、變性等一系列炎症反應,又分為根性坐骨神經痛和肝性坐骨神經痛,臨床常見的有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梨狀肌症候群、妊娠子宮壓迫等。
病因
坐骨神經痛的主要病因常見於椎間盤突出等外來壓迫刺激所致,也存在環境因素、先天脊柱脊髓畸形等影響。
坐骨神經痛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其發病原因分別為:
原發性坐骨神經痛
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多因感染或中毒等直接損害坐骨神經所致,以單側發病較多見。主要發病原因為寒冷、潮濕及扁桃腺炎、攝護腺炎、牙齦炎、鼻竇炎等其他炎症病灶感染,有的同時伴發肌炎及肌纖維組織炎。
繼發性坐骨神經痛
繼發性坐骨神經痛是由坐骨神經通路的周圍組織病變刺激、壓迫或破壞該神經引起,可單側也可以雙側發病。根據受壓部位可以出現沿坐骨神經走向的放射性疼痛,也可出現某一階段的坐骨神經痛。在臨床上,絕大多數為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原發性坐骨神經痛極少見。
- 體重過重的人群可增加腰椎負擔,誘發坐骨神經痛。
- 免疫力低下者易出現坐骨神經痛。
- 年紀較大、腰椎退變嚴重的人群也可誘發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發病率逐年升高。多見於長時間坐位、站立或彎腰重體力勞動的人群,多發於40~60歲的人群,男女均可發病,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
- 肥胖或超重者。
- 久坐不動者,例如計程車司機、辦公室文員等。
- 長期重體力勞動者。
症狀
坐骨神經痛的典型症狀就是一側或雙側下肢的放射痛,有時合併麻木感,可表現為腰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及足背外側的疼痛。
坐骨神經痛的症狀主要是患側下肢麻痛、乏力,活動受影響,沿坐骨神經行徑有壓痛、並有放射性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以及足外側,特別是抬腿時有牽扯痛,嚴重者可有患肢肌萎及跋行現象。
如果椎間盤突出嚴重,對馬尾神經和硬膜壓迫明顯,除了會出現坐骨神經痛之外,還可能導致馬尾症候群,主要表現為下肢功能障礙,同時合併大小便功能障礙。
看醫
坐骨神經痛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及其重要,對於有疑似坐骨神經痛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 如果出現臀部、腿部疼痛,活動使疼痛明顯時應及時就醫
- 對於高危人群,如果發現疑似坐骨神經痛的臨床表現,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坐骨神經痛的病人,若出現下肢疼痛劇烈、麻木,甚至癱瘓、行走困難,應立即就醫。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脊柱外科就診。
- 若病人臨床症狀較輕,可到針灸科、復健科、推拿科或者疼痛科就診等。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下肢放射痛、麻木等)
- 坐骨神經痛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這種症狀出現多長時間了?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下肢麻木、乏力、行走受限、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體格檢查
通過對病人進行直腿抬高試驗,確定病人是否存在坐骨神經痛,如果病人可以達到80°,則並無坐骨神經痛。若小於80°,並且病人存在放射性的疼痛,此時可以判斷病人為坐骨神經痛。
腰椎X線
主要了解病人腰椎骨質情況,脊柱曲度和椎間隙寬度。排除有無骨質增生、脫位等情況。
腰椎CT
腰椎CT檢查是臨床中診斷椎間盤突出症所導致坐骨神經痛的主要檢查方式之一。
腰椎核磁共振檢查
腰椎核磁共振檢查是臨床中診斷椎間盤突出症所導致坐骨神經痛的最準確檢查方式。
電生理檢查
可以判斷病人是否是坐骨神經痛,並且可以判斷病人坐骨神經痛的性質是否為神經根性病變引起的,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依據。
- 典型坐骨神經痛症狀,如一側或雙側下肢放射痛、麻木等。
- 腰椎核磁或CT提示椎間盤突出。
腫瘤壓迫刺激神經所致的神經痛
病人通常還有一些腫瘤的臨床表現,一般不是單純的神經痛,此類病人可以通過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進行鑑別。
腰椎感染所致的神經痛
因腰椎感染所導致的坐骨神經痛一般合併有腰背部明顯的壓痛及叩擊痛,腰椎活動明顯受限;此外,病人還合併有發熱、惡寒等其他全身性感染症狀,可以根據臨床表現以及血液常規進行鑑別。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也稱為蛇串瘡,多數病人是因為免疫力低下所導致的病毒性神經炎,主要表現為疼痛部位簇狀透明水泡,呈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一般疼痛程度比較重,改變體位不能緩解,兩者可根據臨床表現以及直腿抬高試驗進行鑑別。
格林巴列症候群
此類疾病進展迅速,表現為從下肢遠端開始出現襪套樣麻木,肌力減弱,範圍逐漸向上延伸,一旦考慮是格林巴列症候群,應及時就診治療,避免嚴重後遺症,兩者可以根據實驗室檢查以及腦脊髓液的檢查進行鑑別。
治療
臨床中主要遵循初期和長期、積極而理性、綜合治療和全面達標、治療措施個體化等原則,對坐骨神經痛病人進行疾病教育、運動治療、腰背肌功能鍛煉和藥物治療。
非類固醇類消炎鎮痛藥
Nimesulide 分散片、塞來昔布等,可以緩解因坐骨神經痛引起的疼痛,減輕病人的痛苦。
脫水消腫藥
消脫止片、馬栗種子提取物、甘露醇注射液,可以減輕神經根的水腫,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服用,不得自行服藥。
營養神經藥
如甲鈷胺、神經節苷脂,可以對神經起到營養作用,並且可以緩解一部分神經症狀,如麻木等。
糖皮質類固醇
這是一種免疫抑制類激素,副作用較多,只有在病人疼痛不能忍受時使用,否則不建議使用該類藥物
若經過正規的保守治療無效,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或已經出現馬尾症候群的病人建議積極手術治療。一般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包括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等。在國內開展相關治療應嚴格規範手術的適應證,權衡利弊,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手術長、短期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 坐骨神經痛的主要方法是推拿整骨(包括牽引療法),其次是針灸、外用膏藥、內服中藥、熏蒸、藥浴等,還有民間的各種偏方、驗方。外用膏藥、熏蒸、藥浴等外用療法對緩解肌肉痙攣、消除神經水腫和炎症,改善血液循環有很好的療效。
- 內服中藥可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和內分泌系統,糾正生理活動的偏差。針灸有顯蓍的解痙鎮痛功效,可緩解神經水腫引起的痙攣疼痛。
- 中醫療法的優點是副作用少、方便易行、費用較低、人們容易接受。
預後
坐骨神經痛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下肢的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一般臨床症狀不重。只要經過有效且規範的治療,同時避免彎腰、久坐、搬重物等行為,多數病人能夠減輕或消除神經痛症狀,恢復正常的生活質量。此類病人平時應該注意控制飲食,保持合理體重,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
坐骨神經痛一般可以治癒。
坐骨神經痛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經過積極治療後,多數病人可恢復正常的生活。
坐骨神經痛治療初期,建議每两週複查一次;達到治療目標,可3個月複查一次。
飲食
坐骨神經痛與飲食相關性不大,病人注意營養平衡即可。
照護
坐骨神經痛病人的護理以減輕病人腰腿痛為主,還需避免發生神經損傷,以及神經損傷發生時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理等。
口服用藥
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定時定量服用。
運動
堅持腰背肌功能鍛煉。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開展運動,循序漸進,並長期堅持。
預防
由於坐骨神經痛病因複雜,目前還沒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對於久站、久坐及重體力勞動的高風險人群,如果出現下肢放射痛時,可進行簡單的篩檢。具體做法是直腿抬高試驗檢查,病人仰臥位於床上,檢查者將疼痛的患肢抬高,在抬高過程中,如果抬高角度小於60°就出現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提示坐骨神經痛風險較高,建議至醫院進行專科檢查。
- 規律飲食,避免感受風寒濕邪,保護腰部,避免久坐、久站及重體力勞動。
- 經常運動,防止肥胖,目前認為低強度、持續時間長的運動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動。爭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鐘以上的中等量運動。建議將體重指數控制在24左右,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