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概述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是一種多發於中年人的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患病後機體在各階段產生大量嗜中性白血球,這些細胞在骨髓內積聚影響機體的正常造血功能,從而導致病人貧血、感染、有明顯的出血傾向、脾臟大、體重減輕等症狀。如果不接受有效治療,病人病情進展開始較為緩慢,但經歷了一定時間的慢性期後,無一例外地進展為加速期和急變期,最終危及生命。目前主要採用伊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標靶治療,無效者可選擇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SCT)治療。

就診科別:
血液科、腫瘤科
英文名稱: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
疾病別稱:
慢粒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感染、出血、死亡
治療周期:
持續治療
臨床症狀:
貧血、出血、脾臟大、體重減輕
好發人群:
50歲以上男性較為常見
常用藥物:
伊馬替尼、達沙替尼、尼羅替尼
常用檢查:
血液常規、骨髓穿刺檢查、細胞遺傳學檢查、分子學檢查
疾病分類

慢性期

大多數無症狀,部分病人出現不明原因低熱、乏力。檢查外周血嗜中性白血球和嗜鹼性球明顯增加,骨髓原始細胞小於5%。

加速期

病人出現不明原因發熱、貧血、出血傾向、脾臟進行性增大,檢查骨髓原始細胞大於10%,外周血嗜鹼性球大於20%,血小板持續性減少。

急變期

加速期症狀明顯加重,檢查骨髓原始細胞大於20%。

病因

該病的發生與費城染色體形成密切相關。患病人群中,大約有90%~95%曾檢測出費城染色體。

主要病因

病人9號和22號染色體長臂發生平衡易位導致費城染色體形成,易位形成的bcr/abl融合基因所編碼的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導致細胞異常增殖,在各階段出現大量嗜中性白血球,從而引發該病。

誘發因素

物理因素

長時間暴露在各類輻射下,例如X射線、放射性元素等。

化學因素

從事各種化工行業,長時間接觸或吸入有害化學物質。

流行病學

慢粒白血病發病率較低,約占所有癌症的0.3%,多發於50歲以上男性,但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群體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一。

好發人群

本病可發生於各類人群,50歲以上較為常見,其中男性病人數量明顯高於女性病人。

症狀

此病發病初期大多無症狀,伴隨病程進展,機體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後會出現貧血、感染、明顯出血傾向、脾臟大、體重減輕等症狀。

典型症狀

慢性期

慢性期病人常表現有乏力、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等代謝亢進的症狀,由於脾臟大而自覺有左上腹墜脹感,如果發生脾梗死,則脾區壓痛明顯,肝臟明顯腫大較少見,部分病人胸骨中下段壓痛,當白血球顯著增高時,可有眼底充血及出血。

加速期

常有發熱、虛弱、進行性體重下、骨骼疼痛,逐漸出現貧血和出血,脾持續或進行性腫大。

急變期

臨床與急性白血病類似,表現為發熱、出血、進行性貧血骨關節疼痛。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牙齦流血、鼻出血、皮膚淤點或淤斑以及女性月經過多為常見症狀。視網膜出血可致視力減退或失明,顱內出血可致頭痛、噁心、嘔吐、瞳孔不等大,甚至昏迷、死亡。

併發症

多為感染和出血,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看醫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應早發現,早治療。出現相關症狀應去血液科排查,若確診則配合醫生進行系統治療,可以有效延長病人生命。

就醫指征

若出現長時間不明原因低燒,並伴有貧血、運動易累、易感染、脾臟大、鼻出血,月經出血量異常等,應立即去醫院就診並進行必要的血液常規等檢查。

就診科別

一般情況下優先選擇血液科就診,也可去腫瘤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低熱、盜汗、乏力、左上腹不適等)
  • 目前該症狀已經存在多長時間?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有明顯的出血傾向,出現傷口後很難結痂癒合,鼻出血不易止血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病史?
  • 之前是否做過放射治療?
需要做的檢查

血象

可以判斷病人白血球水平,還可以通過其他各項指標,如嗜中性白血球、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嗜鹼性球等,判斷病人病情嚴重程度。一般可見白血球數明顯增高,血片中粒細胞顯著增多,可見各階段粒細胞,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核粒細胞居多;嗜酸性、嗜鹼性球增多,後者有助於診斷。

嗜中性白血球鹼性磷酸酶

可以評價病人治療是否有效,疾病恢復情況,活性減低或呈陰性反應。治療有效時NAP活性可以恢復,疾病復發又下降,合併細菌性感染時可略升高。

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顯至極度活躍,以粒細胞為主,粒紅比例明顯增高,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狀核粒細胞明顯增多,原始細胞<10%,嗜酸性、嗜鹼性球增多,紅血球相對減少。巨核細胞正常或增多,末期減少偶見Gaucher樣細胞。

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檢查

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檢查可以幫助確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檢查可見Ph染色體,有BCR-ABL融合基因。

血液生化檢查

血清及尿中尿酸濃度增高,血清LDH增高。

診斷標準

凡有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白血球數增高,根據典型的血象、骨髓象改變,脾臟大,Ph染色體陽性或BCR-ABL融合基因陽性即可作出診斷。

鑑別診斷

其他原因引起的脾臟大

如血吸蟲病、慢性症疾、黑熱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等均有脾臟大,但各病均有各自原發病的臨床特點,並且血象及骨髓象無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典型改變,Ph染色體及BCR-ABL融合基因均陰性。

類白血病反應

常併發於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等基礎疾病,並有相應原發病的臨床表現,粒細胞胞質中常有中毒顆粒和空泡,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球不增多,NAP反應強陽性,Ph染色體及BCR-ABL融合基因陰性。血小板和血紅素大多正常,原發病控制後,白血球恢復正常。

骨髓纖維化

原發性骨髓纖維化脾臟大顯著,血象中白血球增多,並出現幼粒細胞等,易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混淆,但骨髓纖維化外周血白血球數一般比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少,多不超過30x10^9,NAP陽性。此外,幼紅血球持續出現於外周血中,紅血球形態異常,特別是淚滴狀紅血球易見。Ph染色體及BCR-ABL融合基因陰性,病人可存在JAK2V617F、CALR、MPL基因突變,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干抽,骨髓切片檢查網狀纖維染色陽性。

治療

該病的治療方法與分期有密切聯繫。大多數病人服用標靶藥物後治療效果良好,療效差者可以進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SCT)治療。經過系統治療,疾病的控制率較高,病人5年生存率較高,部分病人生存期與常人接近,但需終身服藥。

治療周期
應用標靶藥物應持續甚至終身治療,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達到治癒目的。
藥物治療

伊馬替尼

需合用羥基脲和 Allopurinol ,對於自細胞計數極高或有白血球淤滯症表現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人,可以行治療性白血球單采,明確診斷後,首選伊馬替尼。

干擾素

干擾素是分子標靶藥物出現之前的首選藥物,常採用皮下或肌內注射的方式,每周3~7 次,堅持使用,推薦和小劑量 Cytarabine 合用。主要副作用包括乏力、發熱、頭痛、食慾缺乏、肌肉骨骼酸痛等流感樣症狀和體重下降、肝功能異常等,可引起輕到中度的血球減少,預防性使用普拿疼等能夠減輕流感樣症狀。

羥基脲

是細胞周期特異性化療藥,起效快,用藥後2~3天白血球計數 即下降,停藥後又很快回升。需經常檢查血象,以便調節藥物劑量,耐受性好,單獨應用羥基脲的病人中位生存期約為5年。單獨應用羥基脲目前限於高齡、具有合併症、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干擾素均不耐受的病人,以及用於高白血球淤滯時的降白血球處理。

其他藥物

包括Ara-C、高三尖杉酯鹼、砷劑、白消安等。

手術治療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SCT)

作為目前唯一能夠從根本上治癒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方法,僅適用於標靶藥物治療失敗或以產生耐藥性的病人,但因為移植後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以及移植所需的巨額醫藥費,目前並未廣泛應用於臨床中。已經接受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SCT)的病人中,近半數人反饋效果良好,但也有部分由於移植後嚴重的排異反應等併發症導致死亡。

中醫治療

目前中醫對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效果尚無確切的醫學證據支持,但在臨床中,中醫療法對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進展起到了一定的延緩作用,若去正規中醫醫療機構治療並無不妥。

預後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難以完全治癒,但經過合理治療,可以有效延長病人生存時間,提高病人生存質量,少數病人經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後得到治癒。

能否治癒

此病一般情況下難以治癒,僅可控制其發展。目前只有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治癒,但不常用。

能活多久

隨著標靶藥物的出現,大約80%的病人經過合理的系統治療後可以有效抑制疾病的進展,壽命與正常人基本持平,少數病人控制無效生存期較短,通常為數月到兩年不等。

複診

在疾病發生初期應0.5~1個月左右複診一次,待疾病得到較為有效的控制之後,可以逐漸延長複診時間,病情出現變化時應及時就醫。

飲食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人飲食應清淡,吃一些易消化有營養的食物,不要吃生的食物。

飲食調理
  • 少食多餐,食物的內容應根據病人近期表現靈活改變。若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應吃一些易於消化的食物,例如粥、豆腐等。
  • 少吃粗纖維的食物,例如芹菜,病人不易消化。
  • 可以喝一些牛奶,吃雞蛋等高蛋白食物,多吃水果以補充足量維他命,此病對能量消耗較大,應按時吃飯。

照護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主要症狀是貧血、感染、出血和脾臟大,日常護理中應加強自我保護,預防感染以及出血,有上述症狀或臨床表現的病人應避免去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有感染人群,避免各種損傷。

日常護理
  • 遵醫囑服藥,切勿隨意停藥、增加或減少藥量。切勿相信市面上所謂抗癌的保健品及藥物。
  • 病人應進行適量運動,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
病情監測

時刻關注病人身體情況,若出現病情變化應及時就醫,切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

心理護理

該病常給病人心理帶來嚴重負擔,健康、樂觀的心態對疾病的治療有很大幫助,家屬應給病人進行心理疏導,使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也更有助於疾病的控制。

特殊注意事項

家屬應每天關注病人身體情況,若服藥後出現不良反應,切勿隨意停藥,應立即與醫生溝通,遵醫囑調整藥物的用量或調整藥物的種類,嚴格按照醫生建議的複診時間進行複診,切勿因為自己最近感覺良好擅自延長複診時間。

預防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病因尚不明確,因而沒有精準有效的篩檢措施。但應儘量避免接觸危險因素,如減少接觸輻射等。

預防措施
  • 避免接觸過量的有害化學物質,如油漆、橡膠、農藥等。
  • 避免長時間暴露在輻射下,若身邊有輻射源應做好防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