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
概述
破傷風是一種破傷風梭菌感染所致的一種疾病,多數病人會表現出牙關緊閉、全身性肌肉痙攣和強直等症狀,在外科感染中是一種急性特異性感染,與創傷相關聯,預後嚴重,但可以預防。病人可以去醫院的急診科、感染科以及一般外科就診。
- 就診科別:
- 急診科、感染科、一般外科
- 英文名稱:
- Tetanus
- 是否常見:
- 否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肺不張、交感神經亢進、呼吸衰竭
- 治療周期:
- 3~4週
- 臨床症狀:
- 高熱、呼吸困難、肌肉抽搐和強直、張口受限
- 好發人群:
- 不潔條件下分娩的產婦和新生兒、存在創傷的人群
- 常用藥物:
- 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水合氯醛、 Diazepam 、 Phenobarbital 鈉
- 常用檢查:
- 壓舌試驗法、實驗室檢查
輕度
全身肌強直程度較輕,可在起病後4~7天出現肌肉痙攣性收縮,一般數秒鐘停止。
中度
臨床肌肉強直顯著,具有典型的牙關緊閉與角弓反張,發作持續10s以上且發作頻率增加。
重度
全身肌肉強直明顯,頻繁發生痙攣性肌肉收縮,持續時間長,常致病人發紺並易致喉痙攣窒息。
病因
破傷風是由侵入傷口的破傷風梭菌所產生的外毒素引起,這是一種厭氧菌,主要是分布在土壤、環境、人以及動物糞便中,可以通過皮膚破損處進入到體內,從而導致疾病發生。
污染較重的火器傷、開放性骨折、盲管外傷,或者傷口小而深的刺傷、燒傷等,當傷口組織缺氧時破傷風梭菌的芽孢可發育增殖體,迅速繁殖過程中可產生大量的外毒素,主要是痙攣毒素和溶血素,吸收至脊髓和腦幹,使神經興奮性增強,使隨意肌緊張和痙攣。
-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長而深的傷口,由於傷口內氧氣不足,容易引起破傷風梭菌繁殖,應當及時到醫院清理傷口,及時接種破傷風疫苗。
- 由於泥土和鐵鏽中容易含有破傷風梭菌,無論傷口深淺,都應當及時用雙氧水等消毒水進行消毒,及時接種破傷風疫苗。
- 在不衛生的條件下進行分娩的孕婦和胎兒,或者在不潔條件下進行流產的病人,比較容易染上破傷風。
破傷風可發生在任何年齡,老人比年輕人更為常見,而且創傷傷口的污染率很高,尤其是在發展中的國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是其他年齡段的5倍以上。
- 存在創傷的人群,如污染較重的火器傷、開放性骨折、盲管外傷,或者傷口小而深的刺傷、燒傷。
- 不潔條件下分娩的產婦和新生兒。
症狀
破傷風絕大多數表現為全身型,出現乏力、頭暈、肌肉緊張性收縮、張口困難等症狀,但偶有局限型者,表現為受傷的局部或者單個肢體的肌肉痙攣和強直,例如肌肉抽搐、痙攣,僅限於創傷或感染部位或僅有傷肢的肌肉強直,局限型破傷風的病情往往較輕。
全身型破傷風
- 該類型病人能夠因輕微刺激而誘發疾病的發作,病人一般在發作時意識清楚、面容痛苦,其發展時間可持續數秒至數分鐘不等,不發作時病人的肌肉也是處於肌肉張力增高狀態。
- 病人最開始可出現無力、頭暈、頭疼、咀嚼無力、咀嚼肌酸脹、反射亢進等,繼而出現張口困難、苦笑面容,部分病人還可出現牙關緊閉等症狀,還可出現頸項僵硬、角弓反張等症狀。
- 在呼吸肌受影響時,可出現面唇青紫、呼吸困難甚至暫停,嚴重威脅病人生命。
局部型破傷風
該類型主要表現為局部或單個肢體的肌肉抽搐和強直,例如肌肉抽搐和痙攣,但僅局限於受創或感染部位。
頭部型破傷風
這種破傷風的潛伏期一般是在1~2天左右的時間,主要會導致病人出現張口受限,視力下降、臉部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狀。大多數病人是以氣道和呼吸系統併發症居多。
新生兒破傷風
會導致患兒表現出拒食和張口受限等症狀。隨著疾病發展還會表現出不能吸吮乳頭或奶瓶等。
括約肌痙攣可引起尿滯留或便秘,病人吞咽困難致攝入營養障礙,持續的呼吸肌、膈肌與聲門痙攣,可因窒息死亡。併發感染時可出現高熱,病程一般為3~4週,如處理適當症狀可逐漸減輕,痊癒後仍有一段時間的局部肌肉緊張或反射亢進。
肺不張、肺炎
最常見的併發症,可由於長期臥床、吞咽困難和誤吸引起。咽喉肌或呼吸肌痙攣也可引起通氣不足和肺不張,有時可出現呼吸窒息,50%~70%病人死亡的原因是肺炎。
交感神經亢進
可引起心血管併發症,如高血壓、心搏加速、心律不整。心肌炎可引起肺水腫和低血壓。
骨折
嚴重的痙攣可能導致脊柱和其他部位的骨折。
肺栓塞
有基礎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可能由於痙攣導致身體別處的血凝塊移動到肺部造成肺栓塞。
呼吸衰竭、心跳驟停
嚴重的肌肉痙攣會干擾呼吸,呼吸衰竭是破傷風病人最常見的死因,缺氧也可能導致心臟驟停和死亡。
看醫
破傷風多發生於被污染的小且深的傷口,病人應及時接種破傷風疫苗。如果病人由於各種原因未接種疫苗,在傷後一週左右出現破傷風的相關症狀,如全身乏力、局部肌肉緊張、痙攣,最先受累的是臉部咀嚼肌,之後可以累及到全身肌肉,一定要立即就醫,因為破傷風一旦感染,死亡率較高。
- 如果傷口被泥土、鐵鏽等污染,感染破傷風的機率會明顯增加,應及時就醫注射疫苗。如果首次外傷後體內留有異物,二次外傷手術時取出異物的24小時內也容易發生破傷風梭菌的感染,病人也應該接種破傷風疫苗。
- 通常破傷風潛伏期為一週左右,如果病人傷後一週左右出現頭痛、頭暈、乏力、臉部肌肉緊張等症狀,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如果病人表現出高熱、出汗、呼吸困難、肌肉緊張性收縮、張口困難等症狀,需要及時去急診科、感染科、一般外科就診。
- 是否存在肌肉痙攣的現象?
- 目前有哪些臨床症狀?
- 不適症狀多長時間了?
- 近期有無外傷?
- 有無藥物過敏史?
壓舌試驗法
初期診斷破傷風的壓舌試驗法,檢查方法是對破傷風可疑病人,將一塊壓舌板或其他消毒乾淨了的光滑小木板輕輕放入其口腔內的舌中部,用力下壓。如果病人立即出現牙關緊閉,並將壓舌板咬住,不易拔出,則為陽性,可判斷為破傷風初期表現。
實驗室檢查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梭菌經傷口,在低氧條件下,在局部迅速繁殖且產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特異性感染。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特異性發現,當有肺部繼發感染時,白血球計數可明顯增高,痰培養可發現相應的病原菌,傷口分泌物常常分離到需氧性化膿性細菌,部分病人的傷口分泌物經厭氧培養可分離出破傷風梭菌,由於破傷風的臨床表現較為特異,尤其症狀典型時診斷不難,故做臨床診斷時不要求常規作厭氧培養和細菌學證據。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梭菌外毒素導致的神經系統中毒性疾病,一般不需要做特殊檢查,根據臨床症狀和外傷史就可以診斷明確。
- 病人有開放性損傷感染史,或新生兒臍帶消毒不嚴、產後感染、有外科手術史。
- 前驅期表現為乏力、頭痛、舌根發硬、吞咽不便及頭頸轉動不自如等。
- 典型表現為肌肉持續性強直收縮及陣發性抽搐,最初出現咀嚼不便、咀嚼肌緊張、疼痛性強直、張口困難、苦笑面容、吞咽困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呼吸困難、緊張甚至窒息。
- 輕微的刺激(強光、風吹、聲響及震動等),均可誘發抽搐發作。
- 局部型破傷風,肌肉強直性收縮僅限於創傷附近或傷肢,一般潛伏期較長,症狀較輕,預後較好。
化膿性腦膜炎
雖有角弓反張和頸項強直等症狀,但無陣發性痙攣,有劇烈頭痛、高熱、噴射性嘔吐、神志有時不清,腦脊髓液檢査有壓力增高、白血球計數增多等,通過腦脊髓液檢査可以鑑別。
狂犬病
有狗、貓咬傷史,以吞咽肌抽搐為主,喝水不能下咽並流大量口涎,病人聽見水聲或看見水咽肌可立即發生痙攣。通過臨床症狀可以鑑別。
顳顎關節症候群
多數病人會表現出關節局部酸脹或疼痛、關節彈響和運動受限等症狀,但是多數病人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肌肉痙攣。
治療
破傷風是一種極為嚴重的疾病,死亡率高,尤其是新生兒和吸毒者,為此要採取積極的綜合治療措施,包括清除毒素來源、中和游離毒素、控制和解除痙攣、保持呼吸道通暢和防治併發症等。
病人入院後應住隔離病房,避免受到聲、光等刺激,也不可騷擾病人。
清創
凡能找到傷口,傷口內存留壞死組織、引流不暢者,應在抗毒血清治療後,在良好麻醉、控制痙攣下進行傷口處理、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過氧化氧溶液沖洗。有的傷口看上去已癒合,應仔細檢查傷口下有無竇道或無效腔。
抗破傷風梭菌治療
抗毒素的應用目的是中和游離的毒素,所以只在初期有效,毒素已與神經組織結合則難收效。用藥前應做皮內過敏試驗,連續應用或加大劑量並無意義且易致過敏反應和血清病。目前推薦應用破傷風人體免疫球蛋白,初期應用有效。
解痙藥物
可交替使用鎮靜、解痙藥物以減少病人的痙攣和痛苦。可供選用的藥物有10%水合氯醛、 Phenobarbital 鈉肌內注射、 Diazepam 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痙攣發作頻繁不易控制者,可用2.5%硫噴妥鈉緩慢靜注,但要警惕發生喉頭痙攣和呼吸抑制,用於已做氣管切開者比較安全。但新生兒破傷風要慎用鎮靜解痙藥物,可酌情用洛貝林、尼可剎米等。
抗生素
抗生素治療在治療中發揮輔助作用,可給予抗生素以抑制傷口中的破傷風梭桿菌增殖,推薦一線用藥有甲硝唑和青黴素,如傷口有混合感染也可相應選用抗菌藥物。
破傷風無需手術治療。
由於病人不斷陣發痙攣、出大汗等,故每日消耗熱量和水分丟失較多,因此要十分注意營養,如高熱量、高蛋白、高維他命的補充和水與電解質平衡的調整,必要時可採用鼻飼、胃造口和靜脈營養。
- 注意防治併發症,主要併發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張、肺部感染,防止發作時掉下床、骨折、咬傷舌等。
- 對抽搐頻繁、藥物又不易控制的嚴重病人,應儘早進行氣管切開以便改善通氣,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時可進行人工輔助呼吸,還可利用高壓氧艙輔助治療。
- 氣管切開病人應注意做好呼吸道管理,包括氣道噴霧、濕化、沖洗等,要定時翻身、拍背,以利排痰並預防壓瘡。
- 必要時專人護理以防止意外,嚴格無菌技術防止交叉感染,已併發肺部感染者根據菌種選用抗生素。
預後
破傷風的預後除與治療是否及時、正確有密切關係外,還與病人的年齡、是否接受過破傷風類毒素注射、創傷性質和部位、潛伏期長短、陣發性痙攣發生的早晚等有關。
到目前為止,破傷風是存在一定的治癒概率,但是也會給病人帶來嚴重的後遺症,所以一定要做好預防。如果出現了傷口,一定要及時清理傷口,通過對傷口處引流,然後用生理鹽水反覆沖洗傷口,再及時到醫院打破傷風針,必要時需要聯合抗生素進行治療。
部分重症病人在一週至數周內死亡,大部分病人在及時正確救治後可痊癒,不影響自然壽命。
飲食
破傷風引起反覆的咽部痙攣和持續的肌肉收縮,常造成體能嚴重消耗,應給予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熱量、高營養飲食,給予大量維他命B和維他命C,以及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
- 輕症病人給予高熱量半流食,宜多吃各種新鮮水果、蔬菜以及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魚肉、藕、雞肉等。
- 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
- 如病人出現牙關緊閉和咽部痙攣導致進食發生困難時,需用流質飲食進行鼻飼或給予靜脈高營養,如抽搐較頻繁應禁食。
照護
病人需入院治療,避免光、聲等刺激。根據病情可交替使用鎮靜、解痙藥物,以減少病人的痙攣和痛苦,出院後要注意日常護理。
環境護理
嚴格隔離,避免不良刺激。破傷風病人對各種刺激比較敏感。因此應隔離,室內應安靜,燈管柔和,避免強光照射及噪音刺激,定時開窗換氣,但要避免對流風吹入。
飲食護理
病人頻繁抽搐,能量消耗大,且病人有不同程度的進食和吞咽困難,易導致營養不良和體液不足。故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他命、易消化吸收的流食,加強營養。應少量多餐,注意避免發生嗆咳和誤吸。病人抽搐頻繁時,主張禁食,防止食物逆流引起窒息,可給予靜脈營養,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皮膚保養
預防褥瘡的發生。由於頻繁的抽搐,肌肉收縮,增加了皮膚的摩擦力,加之長期絕對臥床,皮膚容易損傷,產生褥瘡。因此,應加強皮膚黏膜護理,每兩小時翻身、拍背,按摩骨骼隆突處。保持床單清潔、平整、乾燥,減少局部的摩擦。避免潮濕等物理刺激,保持皮膚的完整性,預防褥瘡的發生。
口腔護理
口腔是細菌侵入人體的主要途徑之一,若進行氣管切開的病人應每日進行口腔護理兩次。用3%碳酸氫鈉或生理鹽水清潔口腔,以免發生口腔炎、腮腺炎和黏膜潰瘍,同時注意觀察口腔黏膜情況,口唇乾燥者塗石蠟油。
嚴密觀察生命體徵,對破傷風病人要嚴密觀察血壓、脈搏、呼吸、體溫、神志和瞳孔,皮膚顏色的變化。重型破傷風病人需專人護理。對抽搐頻繁及持續的時間長者應及時報告醫生,調整解痙藥的劑量和間隔時間,用藥後要嚴密觀察肌肉張力和生命征尤其是呼吸的變化。此外,使用鎮靜劑時,要特別注意觀察呼吸變化,防止呼吸中樞抑制。
預防
破傷風是可以預防的疾患,破傷風梭菌是厭氧菌,其生長繁殖必須有缺氧的環境。因此,創傷後初期徹底清創、改善局部循環,是預防破傷風發生的重要措施。
自動免疫法
自動免疫法是預防破傷風的有效方法。母親主動免疫後甚至可以預防新生兒破傷風,因為抗體可通過胎盤屏障。注射破傷風類毒素可使人體產生抗體即抗毒素,從而達到免疫目的。
被動免疫法
適用於傷前未接受自動免疫的病人,應皮下注射破傷風抗毒素,但其作用短暫,有效期為10日左右。因此,對嚴重創傷,潛在厭氧菌感染威脅的病人,可在一周後追加注射一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