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概述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主要臨床特徵為不規則發熱、淋巴結腫大、外周血液中淋巴球顯著增多,並出現異常淋巴球、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血清中可測得抗EBV的抗體。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以對症治療為主。
- 就診科別:
- 感染科、兒科、傳染科
- 英文名稱:
-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 疾病別稱:
- 腺熱病、接吻病、單核球增多症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急性腦膜炎、心肌炎、急性腎炎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發熱、乏力、淋巴結腫大、肝脾臟腫大
- 好發人群:
- 兒童及青少年
- 常用藥物:
- Acyclovir 、干擾素、布洛芬
- 常用檢查:
- 血液常規、EB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嗜異性凝集試驗
病因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主要是EB病毒感染所致,EB病毒進入口腔先在咽部、涎腺的上皮細胞內進行複製,繼而侵入血循環而致病毒血症,並進一步累及淋巴系統的各組織和臟器。
EB病毒感染
EB病毒進入口腔先在咽部、涎腺的上皮細胞內進行複製,繼而侵入血循環而致病毒血症,並進一步累及淋巴系統的各組織和臟器。在人體的免疫系統中最主要的是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而EB病毒在感染的過程中會侵入免疫系統造成影響。因B細胞表面具有EB病毒的受體,故B細胞先受累。EB病毒侵入B細胞後會繼發性的引起T細胞的強烈反應,後者可直接對抗被EB病毒感染的B細胞,引起CD4+T細胞下降,CD8+T細胞增加。在感染的控制中,細胞介導免疫可能較體液免疫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當病人因受涼、感冒、經常熬夜等引起機體的抵抗力下降後,容易誘發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 EB病毒感染非常普遍,有研究指出30%~40%的5歲兒童已受感染,在我國90%3~5歲兒童EB病毒抗體陽性。
- 典型的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大多發生在青年成人,所有年齡段中最高發生率是17~25歲,30歲以後少見,40歲以後罕見,但也有報導。
-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在男女之間的發病率為3:2,也有報導無差別。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主要傳染源是病人和EB病毒帶原者,主要傳播途徑是經口親密接觸或者性行為、飛沫、母乳餵養、血液製品傳播,主要傳染給兒童及青少年,比如嬰兒通常由已感染的母親咀嚼的食物,青少年多由於接吻時唾液傳播。
- 兒童及青少年,多見於3~5歲兒童和17~25歲青少年。
- 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比如愛滋病病人、免疫相關疾病病人、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人。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無法抵抗病毒的入侵,更容易導致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發生。
症狀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典型症狀有發熱、乏力、咽痛、淋巴結腫大、肝脾臟腫大,大多數病人可出現一個或多個典型症狀。除典型症狀外,還可表現為頭疼等其他症狀。
發熱
體溫可達39℃~40℃,持續5~10天或更長,可伴有畏寒、寒戰。
乏力
病人自覺疲勞、肢體軟弱無力、精神不振。
咽痛
特點為瀰漫性膜性扁桃腺炎,硬齶及軟齶出現多數小出血點,伴吞咽困難。
淋巴結腫大
會出現全身性淋巴結腫大,以頸、腋下、腹股溝部多見,多在退熱後幾週內消退,但有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情況。
肝脾臟腫大
大約10%的病例有肝腫大表現,脾臟腫大見於50%~60%的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病人。部分病人會出現黃疸、食慾下降等肝臟損害症狀。
皮疹
約10%~15%病人在發病後4~6天出現斑疹、斑丘疹,也有麻疹樣、猩紅樣紅斑,以軀幹、上肢前臂、小腿多見,也可發生於臉部,皮疹多在幾天內消退,不留痕跡。
頭昏、頭疼
部分病人因發熱、乏力會出現頭疼、頭昏等不適。
神經系統併發症
初期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病人死亡的首要因素,被波及時主要表現為急性腦膜炎、神經根炎、腦幹腦炎等,其發生率約為1%,通常發生於起病後1~3週。臨床表現為頭痛、眩暈、失眠、驚厥、偏癱、腦膜刺激征等,偶可表現為言語不清、眼球顫抖、步態蹣跚、小腦萎縮症、截癱等。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的病人雖病情較重,但大多數病人可完全恢復,且很少留後遺症。
呼吸系統併發症
呼吸系統的併發症約占5%,主要為肺門淋巴結腫大和肺部出現斑點狀陰影,少數伴胸腔積水。病人可出現乾咳,抗菌藥物治療無效,病理變化與其他病毒性肺炎相似,一般在1~4週內自行消退。
心血管系統併發症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併發心肌炎時心電圖示T倒置、低平及P-R間期延長,並可致猝死,屍檢發現心肌纖維呈嚴重壞死性炎症改變。
泌尿系統併發症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可累及腎臟的腎實質與間質,急性腎炎的發生率可高達13%,臨床表現似一般腎炎,主要表現為迅速出現的水腫、尿中出現蛋白、顆粒管型和細胞管型,尚可引起一過性尿素氮、肌酸酐升高。
腮腺腫大
多見於病程一週左右,為雙側性伴中度壓痛,不化膿,約一週消退。
看醫
如果考慮為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病人需要及時就醫,完善血液常規、嗜異性凝集試驗、EB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等檢查確診,再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 對於發熱、乏力、咽痛的病人,應該至醫院就診,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當病人除了出現發熱、乏力、咽痛,還伴有淋巴結腫大、肝脾臟腫大、皮疹等不適時,可能是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需要及時至醫院就診。
- 對於已經確診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病人,有發生併發症的風險和傳染給他人的風險,需要立即至醫院就診。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感染科或傳染科就診,兒童病人可至兒科。
- 如出現言語不清、行走不穩、暈倒等症狀,可先到神經內科就診。
- 如出現食慾下降、皮膚和鞏膜黃疸、腹痛等不適,可先到消化內科就診。
- 有沒有感冒、受涼的症狀?
- 最近有沒有密切接觸過發熱、頭疼、乏力等症狀的病人?
- 目前有什麼症狀?(如發熱、淋巴結腫大、咽痛、乏力等)
- 發熱體溫最高有多少度?有沒有吃退熱藥?
- 既往有沒有過其他疾病?
血液常規
白血球總數高低不一,病初起時可以正常,發病後10~12天白血球總數常有升高,高者可達60x10^9/L,第3週恢復正常。在發病的第1~21天可出現異常淋巴球,其占外周血有核細胞數的比例可達10%~30%,在10%以上或絕對值大於1x10^9/L時具有重要意義。急性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病人外周血抹片可出現凋亡的淋巴球,完善血液常規檢查能夠輔助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診斷。
嗜異性凝集試驗
嗜異性凝集試驗的陽性率達80%~90%,抗體在體內持續的時間平均為2~5個月,較晚出現嗜異性抗體者常常恢復較慢。約10%病例嗜異性凝集試驗始終陰性,大多屬輕型,尤以兒童病人為多,但EB病毒抗體測定均呈陽性。醫生可以通過嗜異性凝集試驗的陽性結果,診斷病人為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EB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
病人在感染EB病毒後會產生EB病毒抗體,滴度在1:160以上提示近期EB病毒感染。
骨髓穿刺
缺乏診斷意義,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骨髓中可見嗜中性白血球核左移,網狀細胞可能增生。
影像學檢查
如超音波等檢查,可以觀察病人是否出現了肝脾的腫大,以及了解肝脾臟腫大的程度。
- 典型的臨床症狀:大多病人會表現為發熱、乏力、咽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 血象:白血球分類淋巴球>50%或淋巴球總數≥5.0×10^9/L,異型淋巴球≥10%或總數≥1.0×10^9/L。
- 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
- EB病毒的IgM抗體陽性,或動態觀察lgG抗體滴度明顯上升。
- EB病毒DNA檢查:血液、唾液、口咽上皮細胞、尿液或組織中的EB病毒DNA陽性。
- EB病毒抗原檢查:鼻咽拭子直接測定抗原陽性。
符合上述臨床症狀和血象檢查,同時具備第3~6項之一,可確診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感染性扁桃腺炎
因細菌引起扁桃腺腫大,會與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一樣,引起咽痛、扁桃腺腫大、發熱等不適,但並不由EB病毒引起,所以也沒有EB病毒相關檢查,如EB病毒抗原檢查、EB病毒DNA檢查等陽性特徵。而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主要是由EB病毒引起,相關EB病毒檢查為陽性,據此可以進行鑑別。
巨細胞病毒感染
常見於嬰幼兒,病人有黃染、嘔吐、腹瀉等不適,但很少像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一樣,表現為咽痛、淋巴結腫大,同樣也沒有EB病毒相關檢查陽性。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多會表現為咽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相關EB病毒檢查為陽性,據此兩者可以進行鑑別。
鏈球菌感染
一般不會出現脾臟腫大症狀,EB病毒相關檢查多為陰性,而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可出現脾臟腫大症狀,相關EB病毒檢查為陽性,兩者通過以上幾點即可進行鑑別。
治療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目前仍無特效治療,一般是針對不同的病人出現的不同症狀予以相應的治療,避免併發症的出現。
病人應臥床休息、加強護理、避免發生嚴重併發症。對於有咽痛的病人要注意口腔衛生護理,可常用淡鹽水漱口緩解咽炎引起的疼痛及不適。對於脾臟增大的病人,尤其避免劇烈運動、限制活動,以防破裂。
Acyclovir
為抗病毒藥物,能在病毒裂解期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合成,從而抑制病毒複製及減少病毒從病人口腔部排出。
干擾素
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緩解症狀,臨床上使用較少。
抗生素
對本病治療無效,僅在咽部、扁桃腺繼發細菌感染時加用,要特別注意兒童的抗生素的選擇。
腎上腺皮質激素
對嚴重病例,如持續高熱、伴有咽喉部梗阻或脾臟腫痛症狀者,宜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減輕症狀。但對一般病例,激素並非必要。
布洛芬
對於一些有發熱症狀的病人可以適當服用布洛芬退熱,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對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過敏的病人禁用。
該疾病一般無手術治療。
預後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預後大多良好,病程一般為两週左右。少數會復發,需要病人及時至醫院就診,及早診斷和治療。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能夠治癒。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病人除非併發危重疾病,一般對生命周期無影響。
- 部分病人在發病時有淋巴結腫大,在治癒後的一段時間內可能仍然會有淋巴結腫大。
- 對於發病期間有嚴重併發症的病人,在治癒後可能仍然會有肝腎損傷等後遺症。
建議病人在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治癒後的一個月內,再次至感染科或傳染科複診,排除疾病的復發。
飲食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病人沒有明確不能進食的食物,但是合理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能夠增強免疫力,加速疾病恢復,建議病人適當進食新鮮水果、蔬菜,多飲水。
- 進食新鮮蔬菜、水果和適當的蛋白、碳水化合物,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
- 適當飲水,補充身體所需的足夠水分,促進身體的代謝。
- 避免吃油炸、油煎食物和精加工的零食。
照護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病人以保持健康生活習慣、提升機體免疫力為主,加強對自身健康的管理。在患病期間,要注意對體溫、肝腎功能的監測。
- 對於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病人,要注意休息,保證休息時長,避免熬夜。
- 對於有脾臟增大的病人,應避免劇烈運動,限制活動,防止脾臟破裂。
- 對於輕症的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病人,可以適當運動,增強免疫力。
體溫檢測
對於有發熱的病人,要按時監測體溫。在體溫過高時,可適當服用退熱藥物。
肝腎功能監測
對於有肝腎受損的病人,在出院後仍需要注意監測有無皮膚和鞏膜的黃染、下肢的浮腫、小便量的減少。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病人一定要避免與家人親密接觸,以免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預防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也無可靠的預防疫苗,仍需要靠自身免疫力來抵抗病毒入侵。
初期篩檢主要針對兒童及青少年、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人等易感人群,定期至醫院完善血液常規、EB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等相關檢查,明確有無EB病毒的感染。
- 對於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受涼、感冒,避免至人群較多的地方。
- 避免與患有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病人親密接觸。
- 適當運動、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增強機體免疫力,比如進食優質蛋白、新鮮蔬果,以清淡、低鹽、低脂的飲食為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