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

概述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由沙眼衣原體L1、L2、L3型所引起,經性接觸傳播,潛伏期為1~6週,一般在3週左右,表現為腹股溝、直腸周圍淋巴結炎症。治療不及時進展到末期,可引起直腸狹窄和象皮腫。

就診科別:
性病科、皮膚性病科、感染科、外科
英文名稱:
Lymphogranuloma Venereum
疾病別稱:
第四性病、衣原體淋巴肉芽腫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直腸陰道瘺、陰道尿道瘺、肛門周圍瘺
治療周期:
14~21天
臨床症狀:
針尖大小的丘疹和膿皰、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陰部象皮腫
好發人群:
青壯年性活躍人群
常用藥物:
多西環素、紅黴素、四環素、米諾環素
常用檢查:
體格檢查、直接分泌物抹片檢查、血清學補體結合試驗、微量免疫螢光試驗、病理檢查

病因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主要是由病原體沙眼衣原體15個血清型中的L1、L2、L3三種血清型引起。其中與其他的血清型相比較,L型具有更強的侵襲力。

主要病因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通常是不潔性接觸後感染沙眼衣原體引起。沙眼衣原體可通過黏膜或皮膚的細微缺損進入人體,然後進入淋巴組織,導致淋巴管炎、淋巴管周圍炎和及淋巴結炎。並可進一步擴展並導致鄰近淋巴結受累,出現膿腫、瘺管和狹窄的形成,直腸黏膜被破壞,可出現潰瘍。

誘發因素

不潔性行為、非婚性行為、多個性伴侶等,易誘發性病性淋巴肉芽腫。

流行病學

該病好發生在青壯年性活躍人群,世界各地均有發病,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發病率高,20世紀60年代以後我國偶有病例報導。

傳播途徑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可通過性接觸傳播。

好發人群

青壯年性活躍人群,有不潔性行為人群。

症狀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的典型症狀是由沙眼衣原體L1、L2、L3型所引起,經性接觸傳播的腹股溝、直腸周圍淋巴結炎症。分為三期,不同時期的臨床表現各不相同。

初期症狀

初期也稱為生殖器初瘡期,男性好發生在龜頭、冠狀溝、包皮內側以及尿道口等處,女性好發生於大小陰唇、陰道以及子宮頸等處,有時也可發生於生殖器以外的部位(如手指、肛門以及口唇等)。潛伏期後約5%~25%病人可出現生殖器初瘡,皮損最初為針尖大小的丘疹和膿皰,迅速形成表淺性糜爛或潰瘍,多為單發,直徑2~3mm,無自覺症狀,一般10天左右自愈,愈後不留有疤痕。

中期症狀

中期也稱為腹股溝橫痃期,生殖器初瘡發生1~4周後,男性病人可發生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約2/3病人累及雙側,1/3病人單側。最初腫大的淋巴結孤立、散在、質硬,可有疼痛及觸痛,後逐漸沾黏,融合成形狀不規則的沿腹股溝分布的腫塊,雞蛋大小或更大,與周圍組織沾黏,表麵皮膚青紫色或紫紅色。由於腹股溝韌帶將腫大的淋巴結團塊上下分開,形成兩側隆起中央凹陷的特徵,1~2周後腫大的淋巴結團塊軟化、波動、破潰,形成多處瘺管,排出膿性或血性液體,一般數周至數月癒合,愈後遺留疤痕。女性病人如發生在陰道上2/3或子宮頸時,可引起直腸炎和直腸周圍炎,出現腹痛、腹瀉、里急後重、便中帶血、腰背部疼痛等,最終可發生肛周膿腫、潰瘍、竇管等,常伴全身症狀,自覺搔癢或無任何感覺。

末期症狀

末期經數年後,可發生陰部象皮腫和直腸狹窄。象皮腫主要累及男性的陰莖和陰囊,女性的陰唇和陰蒂等處,表現為堅實肥厚性腫塊,直腸炎和直腸周圍炎後形成疤痕,並收縮引起直腸狹窄,導致排便困難、腹絞痛等,女性病人由於組織破壞可發生直腸陰道瘺、陰道尿道瘺以及肛門周圍瘺等。

併發症

女性由於組織破壞可發生直腸陰道瘺、陰道尿道瘺、肛門周圍瘺。直腸炎及直腸周圍炎症後疤痕形成,使直腸下端呈管狀狹窄,引起排便困難、腹絞痛及大便變細,少數病人肛門外圍可繼發癌變。

看醫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病人優先考慮就診於皮膚性病科,且性伴也應同時接受檢查,就診前一般無特殊要求,但需注意休息,不要進行性生活。

就醫指征

有不潔性行為後出現皮疹,尤其是生殖器部位、腹股溝部位,需要及時就醫。

就診科別
  • 優先考慮性病科或皮膚性病科就診治療。
  • 如病人合併其它不適,如合併HIV感染、出現併發症,需要同時治療,併發症需要外科協助診治。
醫生詢問病情
  • 不潔性行為後多久出現症狀?
  • 具體都哪些部位有皮疹?
  • 有無自行用藥治療?何種藥?效果如何?
  • 性伴侶有無相同症狀?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初期(生殖器初瘡期)

可出現針尖大小的丘疹和膿皰,表淺性糜爛或潰瘍,無自覺症狀。

中期(腹股溝橫痃期)

可見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有觸痛,可形成多處瘺管,排出膿性或血性液體,愈後留有疤痕。

末期

若治療不及時,進展到末期,可能會引起陰部象皮腫、直腸狹窄,一般查體可見。

血清學補體結合試驗

可疑病人在感染4周後出現陽性,其滴度≥1:64有診斷意義。

微量免疫螢光試驗

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比補體結合試驗強,可用來鑑別本病和其他衣原體感染,通常滴度>1:512才有意義。

衣原體抹片及培養

通過衣原體的培養,可以對是否有感染衣原體作出初步判斷,檢查步驟為抽取波動淋巴結內的膿液,直接製成抹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或接種到培養細胞中,可分離出病原體。

病理檢查

初瘡呈非特異性改變,其壞死區繞以上皮樣細胞及富有漿細胞的肉芽組織。淋巴結變化高度可疑本病,主要由分散的上皮樣細胞島組成,隨著上皮樣細胞島增大及壞死,形成特有的星狀膿瘍,其中包含嗜中性白血球及巨噬細胞,繞以上皮樣細胞及漿細胞的慢性肉芽組織。

診斷標準
  • 根據當地流行病學背景、發病前性接觸史、典型的臨床表現及病理特徵性病變,可以初步診斷。
  • 血清學補體結合試驗滴度≥1:64,或細胞培養分離到L1、L2、L3型沙眼衣原體,可以診斷。
鑑別診斷

梅毒

其硬下疳用暗視野檢查,可發現梅毒螺旋體,梅毒血清學反應陽性。梅毒性腹股溝淋巴結炎質硬、無觸痛、不破潰。

軟下疳

軟下疳的橫痃較痛,膿液亦多,在原發的潰瘍中可發現杜克雷嗜血桿菌。

腹股溝肉芽腫

此病是由一種肉芽腫莢膜桿菌引起的生殖器及腹股溝皮膚慢性肉芽腫性潰瘍,其邊緣捲曲高起,破壞性很大且嚴重,但不疼痛,組織切片可見杜諾凡小體。

皮膚癌

原發生殖器皮膚癌可轉移到腹股溝淋巴結,病理組織檢查可以確定診斷為癌症。

治療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的治療原則為及時、足量、規律給予抗生素用藥,不同病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治療期間避免性行為,性伴應接受檢查和治療,治療後應進行隨訪和判愈。

治療周期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的病人應治療14~21天。
藥物治療

多西環素

四環素類,抗菌譜與四環素相同,但作用比四環素強2~10倍,孕婦禁用。

紅黴素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易產生耐藥性,孕婦可用。

四環素

抗菌譜廣,對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有效,對衣原體、支原體和立克次體亦有抑制作用,孕婦禁用。

手術治療

對出現瘺管或者竇道者,可行外科修補術或成形術,如後期出現直腸狹窄時可做擴張術,嚴重的直腸狹窄可採用手術治療,出現生殖器橡皮腫可行整形術。

預後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病人經過初期有效、規範的治療,一般均可治癒,但一些合併後遺症者需要外科治療,避免不潔性行為,可以有效的防止感染此病。

能否治癒

通常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病人能治癒。

能活多久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病人治療後需要臨床隨訪,每年協同性伴侶複查2~3次直至症狀和體徵消失。複診主要通過血液常規、HIV抗體、肝腎功能等來進行檢查。

飲食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病人的飲食無特殊限制,規律飲食、均衡營養即可。

飲食調理
  • 清淡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多攝入富含纖維素食物。
  •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疾病進展。

照護

在日常生活中,應做到潔身自好,避免不潔性行為。治療期間避免性行為,性伴侶需檢查和治療,以免交叉感染,治療後應定期隨訪。

日常護理
  • 口服藥物足量、足療程使用,用藥前自行閱讀說明書,如有禁忌,不要使用。
  • 使用棉質內褲,腹股溝部位避免摩擦刺激,病人的毛巾、內褲等衣物需要隔離洗滌,用開水燙洗。

預防

避免不潔性行為,避免多個性伴侶,如有冶遊史或出現症狀需及時去相關科別診治,不要自行用藥,更不可不規律治療,以免疾病遷延。

預防措施
  • 潔身自好,避免不潔性行為。
  • 治療期間避免性行為,性伴侶需檢查和治療,治療後定期隨訪。
  • 避免勞累,不熬夜、酗酒,避免使機體抵抗力下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