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小兒貧血

概述

貧血是指外周血中單位容積內的紅血球數、血紅素量或血球比容低於正常值。嬰兒和兒童的紅血球數、血紅素量隨年齡不同而有變化,因此,貧血診斷必須參考不同年齡的正常值。貧血不僅僅會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還會誘發一些其他的疾病,該疾病目前主要採用藥物治療,患兒經過積極治療後可以改善,並不會對生長發育造成影響。

就診科別:
小兒血液科
英文名稱:
Anemia in children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急慢性感染、營養不良、消化功能失調
治療周期:
無明確固定治療周期
臨床症狀:
皮膚黏膜蒼白、疲乏、營養不良
好發人群:
飲食質量差及搭配不合理者、家族遺傳貧血病史病人
常用藥物:
硫酸亞鐵、維他命B12、葉酸、維他命C
常用檢查:
血液常規檢查、骨髓檢查、紅血球滲透脆性試驗、體格檢查
疾病分類

根據外周血血紅素含量或紅血球數可分為四度:

輕度

血紅素從正常下限至90g/L者。

中度

血紅素在90~60g/L者。

重度

血紅素在60~30g/L者。

極重度

血紅素<30g/L者。

新生兒應依據以下數值進行分類:

輕度

新生兒血紅素為144~120g/L者。

中度

新生兒血紅素為120~90g/L者。

重度

新生兒血紅素為90~60g/L者。

極重度

新生兒血紅素<60g/L者。

根據紅血球數、血紅素量和血球比容計算紅血球平均容積(MCV)、紅血球平均血紅素(MCH)和紅血球平均血紅素濃度(MCHC)的結果將貧血分為四類:

大細胞性貧血

紅血球平均容積>94fl,紅血球平均血紅素>32pg,紅血球平均血紅素濃度在32%~38%。

正球性貧血

紅血球平均容積在80~94fl,紅血球平均血紅素28~32pg,紅血球平均血紅素濃度在32%~38%。

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紅血球平均容積<80fl,紅血球平均血紅素<28pg,紅血球平均血紅素濃度在32%~38%。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紅血球平均容積<80fl,紅血球平均血紅素<28pg,紅血球平均血紅素濃度<32%。

根據病因和發病機制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

紅血球或血紅素生成不足

造血物質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礙以及其他鉛中毒所導致的貧血。

溶血性貧血

紅血球就夠缺陷、酶的缺陷以及免疫因素導致的貧血。

失血性貧血

由於患兒急慢性失血引發貧血。

病因

小兒貧血根據造成貧血的原因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包括紅血球或血紅素生成不足、溶血和失血。主要因為紅血球的生成與破壞之間失去了原有的平衡,造成患兒出現貧血。

主要病因

紅血球和血紅素生成不足

造血物質缺乏

如缺鐵性貧血(鐵缺乏)、巨幼紅血球性貧血(維他命B12、葉酸缺乏)、維他命B6缺乏性貧血、銅缺乏、維他命C缺乏、蛋白質缺乏等。

骨髓造血功能障礙

如再生不良性貧血、單純紅血球再生不良性貧血。

其他

感染性及炎症性貧血、慢性腎病所致貧血、鉛中毒、癌症性貧血等。

溶血性貧血

紅血球內在異常

有紅血球膜結構缺陷、紅血球酶缺乏、血紅素合成或結構異常等。

紅血球外在因素

免疫因素,如新生兒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藥物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非免疫因素,如感染、物理化學因素、毒素、脾功能亢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失血性貧血

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貧血。

誘發因素
  • 飲食質量差及搭配不合理,可以導致出現貧血,特別是缺鐵性貧血。
  • 有寄生蟲感染、消化系統疾病、類風濕病及慢性腎病等可導致貧血,如服用對於造血系統有影響的藥物,例如氯黴素、磺胺等,也可以導致貧血。
  • 如有家族遺傳有關的貧血,也可以導致類似類型的貧血。
  • 有急性或慢性失血,可以導致貧血。
  • 早產兒、母親產前失血過多等情況,均會誘發新生兒出現貧血。
流行病學

小兒貧血是常見病、多發病,在嬰幼兒生長發育過程中都有可能會出現貧血的情況,具體貧血的發生率與貧血的類型有關,整體來說小兒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學齡前兒童的發病率達到了25.4%。特別在我國南方地區常見發生溶血性貧血以及地中海性貧血,而在北方農村常見發生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

好發人群

任何年齡階段的兒童均有可能出現貧血,出生6~24個月的嬰幼兒常見營養性貧血。

症狀

小兒貧血的臨床表現與其病因、程度輕重、發生急慢等因素有關。急性貧血如急性失血或溶血,雖然貧血程度較輕,但是也可以引起嚴重的症狀甚至休克。慢性貧血若機體各器官的代償功能較好,可無症狀或症狀較輕,當代償不全時才逐漸出現症狀。紅血球的主要功能是攜帶氧氣,故貧血的時候,組織與器官缺氧而產生一系列的症狀。

典型症狀

一般表現

皮膚、黏膜蒼白為突出表現。貧血時皮膚、黏膜及甲床呈蒼白色。重度貧血時皮膚往往成蠟黃色,易誤診為輕度黃疸。相反,伴有黃疸、青紫或其他皮膚色素改變時,可掩蓋貧血的表現。此外,病程較長的患兒可常有疲倦、毛髮乾枯、營養低下、體格發育遲緩等症狀。

造血器官反應

嬰幼兒期的骨髓幾乎完全是紅髓,貧血時骨髓不能進一步代償而出現骨髓外造血,表現為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外周血中可出現有核紅血球、幼稚粒細胞。

生長遲緩

患兒表現為易疲倦、頭髮乾枯、生長發育遲緩等症狀。

循環和呼吸系統

小兒貧血時可出現呼吸加速,心率加快,脈搏加強,動脈壓增高,有時可見微血管搏動。重度貧血失代償時,則出現心臟擴大,心前區收縮期雜音,甚至發生充血性心臟衰竭。

消化系統

胃腸蠕動及消化酶分泌功能均受影響,出現食慾減退、噁心、腹脹或便秘等。偶爾出現有舌炎、舌乳頭萎縮等。

神經系統

常表現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易激動等,年長兒可有頭痛、眩暈、眼前有黑點或耳鳴等。

併發症
  • 嬰幼兒貧血容易合併急慢性感染、營養不良、消化功能失調等。
  • 存在有貧血的情況,導致消化功能失調,對於體液的失衡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可以導致電解質不平衡。

看醫

在嬰幼兒或者兒童的生長發育過程當中,出現貧血的情況比較常見。如果是輕度的貧血,可能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也並不會對生長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但是如果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貧血,需要及時的去醫院檢查和治療。

就醫指征
  • 對於有明確的家族貧血疾病史的情況,如果孩子出生以後,需要考慮及時的去醫院進行檢查,明確是否有類似的遺傳貧血病史。以後也需要注意定期的體檢,查血紅素以及其他相關指標的情況,如果有問題,需要及時的進行檢查和治療。
  • 對於飲食比較差、餵養方式不當或者營養不良的情況,也需要考慮去醫院進行體檢,主要看是否有營養不良性貧血或者缺鐵性貧血的情況,如果有明顯的貧血表現,需要及時的進行治療。
  • 對於已經確定有貧血疾病的情況,也需要定期的去醫院體檢複查。如果出現了再次發病或者症狀加重,需要及時的進行檢查和治療。
就診科別
  • 大多數孩子出現貧血的情況,可以直接去小兒內科就診。
  • 如果出現了比較特殊類型的貧血,可以去小兒內科下的小兒血液內科方向就診。如果有其他的基礎疾病,還需要去相應的科別進行檢查治療。
醫生詢問病情
  • 貧血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面色蒼白、疲乏、營養不良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感染、發熱、消化不良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最近精神狀態怎麼樣?有沒有嗜睡的情況發生?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觀察患兒是否有生長發育障礙;是否有特殊面容;營養狀況是否良好;皮膚黏膜是否有出血;觀察患兒頭髮、指甲有無異常;是否存在淋巴結、肝脾臟腫大的現象。

外周血象

這是一項簡單而又重要的檢查方法,根據紅血球和血紅素量可判斷有無貧血及其程度,並可根據形態分類協助病因分析。

骨髓檢查

骨髓抹片檢查可直接了解骨髓造血球生成的質和量的變化,某些貧血進行此項檢查具有決定性意義,白血病、轉移瘤等骨髓病變病人採用此項檢查具有診斷價值。

血紅素分析檢查

包括血紅素鹼變性試驗、血紅素電泳、包涵體生成試驗等,此類檢查對地中海型貧血和異常血紅素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紅血球脆性試驗

用於判斷疾病屬於遺傳性球形紅血球症,還是地中海型貧血。

肝脾超音波

用於了解病人是否有肝脾臟腫大現象。

基因診斷

該檢查可以用於產前診斷,特別是對遺傳性溶血性貧血有診斷意義。

診斷標準
  • 患兒有生長發育障礙,往往提示為慢性貧血。
  • 營養不良常伴有慢性貧血。
  • 皮膚和黏膜越蒼白貧血程度越嚴重。
  • 患兒指甲菲薄脆弱,嚴重者扁平,甚至呈匙狀甲。
  • 嬰幼兒出現肝脾和淋巴結腫大的體徵。
  • 通過化驗檢查明確有紅血球、血紅素以及相關的指標偏低的情況,可以診斷貧血。
鑑別診斷

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

患兒可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呼吸道症狀、咳血及慢性失血性貧血,易與貧血混淆,可根據外周血抹片紅血球形態及鐵代謝檢查進行鑑別。

慢性肝病性巨幼紅血球性貧血

該疾病的原因為肝病,因此患兒常伴有慢性肝功能損害,以此可與貧血進行鑑別。

治療

小兒貧血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應明確具體原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方可受到明顯的治療效果。治療該疾病的關鍵在於去除病因,針對病因合理用藥,其次海英針對併發症進行及時治療。

治療周期
小兒貧血無明確固定治療周期,需要根據貧血類型判斷。
一般治療
  • 去除病因是治療小兒貧血的關鍵,有些小兒貧血在病因去除後很快可以治癒。對於小兒貧血原因暫時未明的情況,應積極尋找病因,予以去除。
  • 加強護理,預防感染,改善飲食質量和搭配等。
  • 如果患兒大量失血,輸入紅血球是有效搶救措施。對於貧血合併肺炎的患兒,需要特別注意每次輸注量與速度。
藥物治療

針對小兒貧血的病因,選擇有效藥物給予治療,如鐵劑治療缺鐵性貧血,維他命B12和葉酸治療巨幼紅血球性貧血,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和先天性純紅血球再生不良性貧血,強化免疫抑制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等。

鐵劑

如硫酸亞鐵,適用於治療缺鐵性貧血的患兒,但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便秘等不良反應,需注意酒精中毒、胰臟炎、胃腸道炎症以及急性感染的病人慎用此類藥物。

維他命C

可在服用鐵劑的同時一起使用,提高鐵的吸收率。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在鐵劑服用4小時前服用維他命C。

維他命B12 和葉酸

適用於治療治療巨幼紅血球性貧血,長期用藥可能會有噁心等胃腸道反應,當患兒大量服用葉酸時,尿液可能會呈黃色,不必過分擔心。

腎上腺皮質素

骨髓生血低下性貧血可以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效果明顯。越早開始使用激素其效果越明顯。

環孢素

適用於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的患兒,如果患兒出現噁心、嘔吐、血壓升高等情況,課降低劑量,一般可以得到緩解,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有腎功能不全、高血壓以及惡性腫瘤史的病人應慎用此藥物。

手術治療

造血幹細胞移植

可以從根本上治療一些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

脾切除術

如果患兒出現需要輸血時間間隔逐漸縮短的現象,發現紅血球主要在脾臟被破壞,可進行此項手術。

預後

對於嬰幼兒或者兒童,大部分貧血經過積極有效的去除病因、積極的治療,或者應用其他的治療措施可以改善,並不會對生長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是特別嚴重的遺傳代謝方面的疾病導致貧血,有可能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會危及生命。

能否治癒

對於比較常見的缺鐵性貧血,一般經過積極的治療,可以好轉、治癒。如果有遺傳性的疾病或者骨髓方面的疾病,可能不能夠治癒。

能活多久

絕大多數情況下,小兒貧血不會對壽命造成不良的影響,而且很大一部分孩子的貧血可以治癒,可以正常的生活。如果有比較嚴重的貧血,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導致出現其他的併發症,有可能會危及生命,具體能活多久並沒有統計。

後遺症

患兒可能會出現精神萎靡、智力減退、生長發育緩慢、免疫力下降、異食癖、食慾減退等後遺症,需引起注意。

複診

對於小兒貧血的治療,需要定期的去醫院檢查,一般進行血液常規的化驗檢查,可以判斷貧血的改善程度。一般情況下,剛開始可以一個月左右複查一次,以後如果比較穩定,可以考慮三個月到半年複查一次。

飲食

小兒貧血與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需要注意加強飲食均衡營養,也有利於改善貧血的情況。特別是新生兒要注意科學母乳餵養,可以自主進食的患兒應合理搭配食物,以防影響鐵的吸收。

飲食調理

對於飲食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幾個原則:

  • 在新生兒或者小嬰兒餵養過程當中,需要以母乳或者普通配方奶粉為主。如果有其他的原因,需要應用特殊的配方奶粉,也需要注意適當的補充微量營養素,例如鈣、鐵、鋅等;
  • 以後隨著月齡的增長,需要逐漸增加輔食的量和種類,避免出現飲食不均衡而貧血的情況;
  • 在嬰幼兒或者兒童生長發育過程當中,微量營養素的補充是有必要的,特別是鐵劑的補充,對於預防貧血會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也需要適當的補充維他命B、維他命C等。

照護

對於小兒貧血的護理,主要是針對飲食和營養方面。同時也需要注意,有貧血的孩子可能抵抗力比較弱,注意不要受涼,防止患急慢性感染而加重貧血的情況。

日常護理
  • 如果有比較明顯的小兒貧血,需要據病因服用藥物進行治療。
  • 適當運動增強抵抗力,避免進行危險動作,防止出現磕碰,造成出血。
  • 保證睡眠充足,預防感冒,注意不要著涼。
病情監測

在孩子生長發育過程當中以及貧血的治療過程當中,需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外在表現。例如皮膚黏膜的蒼白程度、消化功能、抵抗力的情況。也需要定期去醫院進行化驗檢查,主要是看血液常規的數值,明確血紅素的數值以及改善程度。

特殊注意事項

比較嚴重類型的貧血,特別是遺傳性的貧血,有可能會逐漸的加重,而且有可能會對身體的結構功能造成不良的影響,例如心臟功能、腎功能等,也需要注意定期的進行心臟都卜勒超音波檢查、肝腎功能的化驗和都卜勒超音波檢查等,明確是否有併發症的出現,需要及時住院,給予相應的治療措施。如果以後牽扯到生育問題,也需要考慮進行基因方面的檢查,看是否有些類型的貧血是基因突變導致。

預防

由於孩子的貧血類型主要以缺鐵性貧血為主,和飲食營養有很大的關係。平時的預防措施需要注意加強飲食營養均衡,適當的補充鈣、鐵、鋅等微量營養素。注意定期的去醫院體檢,便於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初期篩檢

體檢

在嬰幼兒生長發育過程當中,需要定期的去醫院體檢,現在很多疫苗接種的機構也可以進行血液常規的化驗,以及常規的體格檢查,有利於及時的發現貧血。如果出現小兒貧血,也可以及時的進行治療,在一歲以內可以進行多次檢查。

小兒貧血的檢查方法

對於小兒貧血的檢查,一般需要常規的進行血液常規檢查。血液常規能夠判斷紅血球血紅素數值的情況,血小板和白血球有利於判斷是何種類型的貧血,以及貧血的大體類型、貧血的具體原因等等。如果有必要,還可以進行骨髓檢查、血紅素的分析等等。

預防措施
  • 在嬰幼兒生長發育過程當中,注意加強餵養、均衡飲食。需要逐漸的給孩子添加輔食,增加輔食的量和種類,避免由於飲食方面的因素導致小兒貧血。
  • 在孩子的生長發育過程當中,需要適當的補充鈣、鐵、鋅等微量營養素,特別是補鐵有利於預防貧血的發生,對於有輕度貧血的孩子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如果已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貧血,需要應用相關的藥物進行治療,防止進一步的加重。
  • 家長要正確認識小兒貧血,積極學習相關知識,以便可以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