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峽炎
概述
咽峽是指上為懸雍垂與軟齶游離緣、下為舌根、兩側為齶舌弓與齶咽弓共同構成的一個環狀狹窄部分。咽峽炎是指發生在咽峽部位黏膜組織的炎症,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咽炎,由病原體感染引起,常見有細菌或者病毒感染,臨床主要表現為咽痛、咽乾等症狀。大部分病人症狀輕微,預後較好。
- 就診科別:
- 耳鼻喉科、小兒呼吸科
- 英文名稱:
- Angin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扁桃腺周圍炎、中耳炎、鼻竇炎、急性喉炎、急性淋巴結炎、咽旁膿腫、急性風濕熱、急性關節炎、腦炎、腦膜炎、肺炎、心肌炎、腎炎
- 治療周期:
- 大部分病人需要治療1~2週
- 臨床症狀:
- 咽痛、口痛、咽干、發熱
- 好發人群:
- 皰疹性咽峽炎多見於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樊尚咽峽炎多見於過度疲勞者、營養不良者。
- 常用藥物:
- 青黴素、布洛芬、普拿疼、複方硼砂溶液、複方氯己定含漱液
- 常用檢查:
- 常規體格檢查、血液常規檢查、病原學檢測
咽峽炎是指發生在咽峽部位黏膜組織的炎症。常見的類型有以下幾種:
皰疹性咽峽炎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腸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型和腸病毒71型。該病發病率高,四季散發,春夏季是流行季節,經糞-口途徑、呼吸道飛沫、接觸患兒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
樊尚咽峽炎
又名潰瘍膜性咽炎、潰瘍性扁桃腺炎,是一種由梭形桿菌及樊尚螺旋體感染的亞急性扁桃腺炎,其特徵為明顯的局限性炎症反應和潰瘍形成。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性咽峽炎
為EB病毒感染所致,急性發作,小兒多見。
粒細胞缺乏症性咽峽炎
病人周圍血液中白血球數量顯著減少,尤以粒細胞極度缺乏,甚至完全消失,急性發作,小兒少見。
白血病性咽峽炎
其特徵為全身性白血球異常增生,在造血系統及其他組織臟器中,有大量白血球浸潤,出現發熱、出血、淋巴結和肝脾臟腫大等症狀和體徵。常伴有細菌繼發感染、亞急性發病,多見於青年。
病因
咽峽炎可由病原體感染所引起,常見的有細菌或者病毒感染,也可由部分血液系統疾病導致,好發於精神壓力大、自身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病毒感染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腸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型和腸病毒71型。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性咽峽炎為EB病毒感染所致。
細菌感染
樊尚咽峽炎由梭形桿菌及樊尚螺旋體感染所引起。
全身性疾病
如粒細胞缺乏症性咽峽炎、白血病性咽峽炎。
病原體感染和自身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也和全身系統性疾病有關。此外,居住條件環境比較差、患有胃腸道疾病、口腔衛生不佳等,也會誘發疾病或是加重疾病。
皰疹性咽峽炎
四季均可發病,春夏季為主,一般呈散發流行或地區性暴發流行。皰疹性咽峽炎的流行無明顯地區性差異,托幼機構、早教機構、社區等易感人群較為集中的場所易發生聚集性病例。
樊尚咽峽炎
好發於機體抵抗力低下時,比如過度疲勞、營養不良、環境衛生條件差、維他命缺乏及胃腸道疾病、口腔不潔、蛀病、惡病質及血液病,職業性或藥物中毒(如重金屬化合物或含苯化合物中毒)。
皰疹性咽峽炎
腸病毒可經胃腸道(糞-口途徑)傳播,也可經呼吸道傳播,亦可因接觸病人口鼻分泌物、皮膚或黏膜皰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傳播,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性咽峽炎
主要是經口密切接觸,飛沫也可傳播。
精神壓力大者
長期工作、學習等精神壓力比較大,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會誘發各種炎症疾病。
有口腔、牙齒方面問題者
病人本身有牙齒方面的問題,如牙齦炎等疾病,會更容易引起咽峽部的炎症。
生活或工作環境差者
長期接觸刺激性氣體或是粉塵,會刺激咽峽,引起咽峽炎。
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幼兒或是長期患有其他疾病人群,免疫力比較低下,抗擊外來病毒的能力減弱,更容易患有各種疾病。
症狀
咽峽炎一般是急性發作或者亞急性發作,臨床主要表現為咽痛、淋巴結腫大、發熱等症狀。
皰疹性咽峽炎
- 急性起病,常突發發熱和咽痛,多為低熱或中度發熱,部分患兒為高熱,亦可高達40℃以上,可引起驚厥,熱程2~4天,可伴咳嗽、流涕、嘔吐、腹瀉,有時述頭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響吞咽。發熱期間年齡較大兒童可出現精神差或嗜睡、食慾差,年幼患兒因口腔疼痛,出現流涎、哭鬧、厭食,個別患兒症狀重,多發生在3歲以下兒童,表現為持續發熱且不易退、易驚、肢體抖動、呼吸、心率增快等類似重症手足口病臨床表現。
- 局部體徵初起時咽部充血,並有散在灰白色皰疹,周圍有紅暈,直徑2~4mm,數目多少不等,2~3天後破潰形成小潰瘍,此種黏膜疹多見於咽齶弓、軟齶、懸雍垂及扁桃腺上,也可見於口腔的其他部位,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現為皰疹性咽峽炎症狀。
樊尚咽峽炎
咽痛,多為單側,伴有頭痛、背及關節疼痛,全身不適,可有低熱,一般不超過38.5℃,全身症狀較急性扁桃腺炎輕,而繼發血液病者,則全身症狀較重。病人常有口臭、舌苔厚,病變多局限於一側扁桃腺,也可累及齶弓、牙齦及咽壁。病變處覆蓋有厚而污穢的假膜,呈黃色或灰白色,為潰瘍壞死物所構成,易於拭去,拭去後潰瘍面上有小出血點。患側下頜角淋巴結常初期腫大,有觸痛。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性咽峽炎
咽痛較輕,有咽梗阻感,咽腔、軟齶黏膜、扁桃腺表面瀰漫性充血,扁桃腺明顯腫大,部分病例扁桃腺表面可有假膜形成,易擦去;少數病例扁桃腺特別腫大,表面出現大面深的潰瘍,潰瘍底部有高低不平的肉芽增生,易出血,口發惡臭。
粒細胞缺乏症性咽峽炎
病人咽痛,有時劇烈,檢查可見咽峽部壞死性潰瘍,上面被覆有深褐色假膜,周圍組織蒼白、缺血。軟齶、牙齦常有同樣病變。
白血病性咽峽炎
一般無咽痛。由於大量白血病細胞浸潤,引起組織腫脹,常繼發細菌感染,常使局部出現壞疽性病變,由於貧血和血小板下降,咽部及口腔黏膜下可見瘀點和瘀斑。初期一側扁桃腺可浸潤腫大,繼而表面壞死,覆蓋白色假膜。
皰疹性咽峽炎
全身和咽部症狀體徵一般在一週左右自愈,預後良好,個別重症患兒(多為EV-A71感染引起)會出現腦炎、無菌性腦膜炎、急性遲緩性麻痹、肺水腫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
樊尚咽峽炎
可伴有淋巴結腫大,有口臭,可以伴有蛀病。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性咽峽炎
伴有全身淋巴結腫大,出現發熱、頭痛,全身症狀明顯,有時發疹,肝、脾可能腫大。
粒細胞缺乏症性咽峽炎
淋巴結無腫大,而頸部軟組織可能腫脹,但不化膿。全身出現膿毒性高熱,全身症狀嚴重以致衰竭、蛋白尿。
白血病性咽峽炎
全身淋巴結腫大,高熱,全身症狀嚴重以致衰竭,全身皮下及黏膜下出血,肝、脾臟腫大。
局部併發症
若為細菌感染,炎症可直接波及鄰近組織,常導致扁桃腺周圍感染,也可引起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炎及鼻竇炎、急性喉炎、急性淋巴結炎、咽旁膿腫等。
全身併發症
鏈球菌所致的咽峽炎,可引起全身各系統許多疾病,常見者有急性風濕熱、心肌炎、急性腎炎、急性關節炎及急性骨髓炎等。細菌及毒素釋放入血,可導致敗血症。
其他併發症
病毒感染所致的咽峽炎,如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性咽峽炎可侵犯神經系統,引發多發性神經炎、腦炎、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個別病人出現耳聾、耳鳴及眩暈等前庭症狀。
看醫
病人出現不明原因的咽痛、發熱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醫生會通過問診、身體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明確診斷。
- 病人出現咽痛、發熱,咽部可見皰疹、潰瘍、假膜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
- 兒童出現發熱,伴有流涎、哭鬧、厭食時,應及時就診。
- 病人如果有全身疾病,如血液系統疾病,並出現咽部症狀,伴有發熱時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 病人一般就診耳鼻喉科。
- 若是兒童可能就診小兒內科、小兒呼吸科、小兒耳鼻喉科。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咽痛、發燒、淋巴結腫大、皮疹或者出血點等)
- 症狀出現多久了?
- 既往有無血液系統疾病史?
- 作息是否規律?
- 有無長期服用藥物的情況?
血液常規檢查
若發現白血球總數及嗜中性白血球百分比升高,提示細菌感染;若不增高,可能為病毒感染。
病原學檢測
咽拭子、糞便或皰疹液標本檢測腸病毒或檢測血清特徵性抗體濃度,大於正常參考值上限考慮有病毒感染。病毒的分離培養是診斷的金標準,但其陽性率低,臨床不常用。
體格檢查
醫生通過用壓舌板壓住舌頭,觀察病人咽峽,可觀察到病人是否有咽峽或是扁桃腺的潰瘍等,並能初步了解病情的程度。
皰疹性咽峽炎
結合流行病學史、典型症狀、特徵性咽峽部損害和病原學檢查,即可作出皰疹性咽峽炎診斷。在臨床診斷病例基礎上,採集病人臨床標本(咽拭子、糞便、血液等),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做出病原學確診:腸病毒特異性核酸檢查陽性;分離出腸病毒;急性期血清腸病毒IgM抗體陽性;恢復期血清相關腸病毒的中和抗體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樊尚咽峽炎
根據症狀及咽部檢查,咽部有典型的表現,如咽部可見可拭去的假膜,下面有潰瘍,咽拭抹片中如找到梭形桿菌及樊尚螺旋體,即可確診。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性咽峽炎
根據症狀及咽部檢查,咽痛症狀較輕,扁桃腺紅腫,部分病人扁桃腺表面可有假膜形成,易擦去。白血球初期減少,後期增高,單核球增多至40%~80%。血清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通過咽拭子和血液常規等檢查,找到EB病毒即可確診。
粒細胞缺乏症性咽峽炎
根據症狀及咽部檢查,白血球顯著減少;嗜中性白血球消失;貧血;血小板減少;紅血球沉降率加速;血培養10%~15%獲陽性結果。
白血病性咽峽炎
根據症狀及咽部檢查,白血球初期可能減少,以後明顯增多,以原始白血球和幼稚白血球為主。出血、凝血時間延長,骨髓穿刺抹片檢查結果陽性。
手足口病
一般以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皰疹為典型表現,該病是一種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傳染病,當該疾病發生在口腔時,易被認為為咽峽炎。但是咽峽炎不會出現手、足部位的皰疹或是皮疹,且咽峽炎不會傳染,兩者據此可以進行鑑別。
皰疹性口炎
一種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多數病人會出現局部淋巴結腫大或是發熱等症狀,皰疹常見於頰黏膜,而皰疹性咽峽炎多見於咽齶弓、軟齶等部位,一般不會引起局部淋巴結的腫大,兩者據此可以進行鑑別。
水痘
一種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初期一般沒有明顯症狀,幾天後頭部、軀幹等地方會出現皮疹,有時會伴有低熱或是畏寒等症狀,而皰疹性咽峽炎不會出現頭部、軀幹部位的皮疹,據此可以進行鑑別。
治療
咽峽炎的治療需要注意咽峽部位的局部護理,針對病原學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如有全身系統疾病,需積極治療原發病。
由扁桃腺炎反覆發生引發的樊尚咽峽炎,可在發作後3~4週施行扁桃腺切除術。
- 細菌感染可選用抗菌藥物,經驗性治療首選青黴素類抗生素。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敏感抗菌藥。根據病情輕重,選用口服、肌內注射、靜脈滴注等不同的給藥途徑。
- 對於皰疹性咽峽炎,尚無特效抗腸病毒藥物,干擾素α2b噴霧或噴霧有一定療效。該藥物是皮膚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關鍵調節因子,黏膜給藥可發揮局部抗病毒和免疫調節作用。局部用藥使用便捷,兒童易接受,安全有效。
- 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性咽峽炎病人,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抗病毒治療,常用藥物有 Acyclovir 、 Ganciclovir 等,這些藥物通過抑制EB病毒DNA聚合酶而抑制EB病毒裂解感染,但對潛伏性感染無效。
- 口腔局部可用複方硼砂溶液、複方氯己定含漱液、生理鹽水等含漱。含漱時頭向後仰、張口發「啊」聲,使含漱液能有效清潔咽峽部位及咽後壁。
該病多無手術治療。
預後
咽峽炎病人經規範治療後,一般預後良好,通常在1~2週內痊癒。若病人出現腦炎、腦膜炎、神經性肺水腫等併發症,預後較差,或者該病繼發於全身疾病者,其預後視原發病的性質而定,病變有可能向喉及下呼吸道蔓延。
咽峽炎病人經過正確有效的治療,通常能治癒。
如咽峽炎病人沒有全身疾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飲食
咽峽炎病人應清淡飲食,進食有營養、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飲食應少食多餐。
- 病人不宜進食過冷、過燙、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
- 清淡飲食,多吃有營養且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米粥及含維他命的青菜、水果等。
照護
良好的日常護理可緩解咽峽炎病人的不適感,促進疾病的恢復,主要包括口腔護理、運動及生活習慣等。
- 日常注意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對家居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晾曬。
- 平時注意鍛煉身體,提高機體抵抗力。
- 高發季節避免出入空氣不流通、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等,如外出,需戴口罩,避免接觸公共物品,接觸後要洗手。
- 室內經常通風,維持室內舒適的溫度和濕度。
- 每天用生理鹽水清潔口腔,以防繼發細菌感染。低齡患兒可用生理鹽水擦拭口腔,勿讓患兒吸吮手指,以免造成口腔黏膜損傷,繼發感染。
預防
皰疹性咽峽炎、樊尚咽峽炎、單核球增多症性咽峽炎均具有傳染性,其預防可分為三部分,即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及保護易感人群。
隔離傳染源
一旦被確診為具有傳染性的咽峽炎,病人應積極治療,遵醫囑進行隔離,避免傳染他人。
切斷傳播途徑
如皰疹性咽峽炎主要通過呼吸道及糞-口傳播,因此要保持居室空氣流通,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有利於預防該病。
保護易感人群
如皰疹性咽峽炎對人群普遍易感,幼稚園、托兒所等場所岀現該病病人,應採取停課、放假等措施保護易感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