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栓塞
概述
動脈栓塞是指動脈腔被進入血管內的栓子(血栓、空氣、脂肪、癌栓及其它異物)阻塞,造成血流阻塞,引起急性缺血的臨床表現。特點是起病急驟,症狀明顯,進展迅速,後果嚴重,需積極處理,主要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需根據病人的病情選擇治療方案,通常預後較差。
- 就診科別:
- 心血管內科
- 英文名稱:
- arterial embolism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肌病腎病性代謝症候群
- 治療周期:
- 需要長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疼痛、蒼白、無脈、感覺異常、麻痹、運動障礙
- 好發人群:
- 老人、有心臟病病史伴心房顫動者
- 常用藥物:
- 尿激酶、鏈激酶、肝素、可邁丁
- 常用檢查:
- 皮膚測溫試驗、超音波都卜勒、動脈造影和CTA
病因
根據栓子來源不同,發病原因分為心源性、血管源性、醫源性三類,其中以心源性為最常見,栓子可隨著血流沖入腦部、內臟和肢體動脈,一般停留在動脈分叉處。
心源性栓子
如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及感染性心內膜炎時,心室壁或人工心臟瓣膜上的血栓脫落等,心源性栓子是最常見病因。
血管源性栓子
如動脈瘤或人工血管腔內的血栓脫落,動脈粥狀斑塊脫落。
醫源性栓子
動脈穿刺插管導管折斷成異物,或內膜撕裂繼發血栓形成並脫落等。
- 如存在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等疾病,容易誘發動脈栓塞。
- 如果存在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菸、久坐,易誘發動脈栓塞。
動脈栓塞屬於常見病,多發於老人,患心血管疾病人群。好發於冠狀動脈、腦動脈、腸繫膜動脈及肢體動脈等,起病急驟,症狀明顯,進展迅速,後果嚴重。
- 老人。
- 患有心血管疾病人群,如有心臟病病史伴有心房顫動者。
症狀
動脈栓塞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疼痛、感覺異常、麻痹、無脈、蒼白等,根據發病位置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導致肌病腎病性代謝症候群、心肌梗塞、感染性休克等併發症。
疼痛
最早出現的徵狀,由栓塞部位動脈痙攣和近端動脈內壓突然升高引起疼痛。發病多較突然,有局部劇烈疼痛,如心絞痛、腹痛、肢體劇烈疼痛等。
皮膚色澤和溫度的改變
如皮膚蒼白,有變溫帶。
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栓塞遠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感覺和運動障礙
因周圍神經缺血導致感覺異常、麻木甚至喪失。
相關供血部位組織缺血、缺氧
會導致器官、組織結構及功能異常,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意識障礙及偏癱等。
血栓脫落
引起腦栓塞、腎栓塞、脾栓塞等相關症狀及體徵。
- 高血鉀症、酸中毒、肌紅蛋白尿均是因為栓塞發生後,受累肢體發生組織缺血壞死,引起的嚴重的代謝障礙,病情進一步發展,導致少尿、無尿,腎衰竭。
- 若栓塞發生在心臟部位,會引起胸痛、胸悶、甚至會引起心肌梗塞。
- 腦部栓塞可能會併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 根據栓塞部位的不同,可能會引起相應部位的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器官功能喪失。
- 若出現感染性栓塞,可能會併發感染性休克。
看醫
動脈栓塞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進展、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及其重要,有高危因素的病人在出現以上典型症狀後,應及時就醫,在診斷明確後,必須採取積極的有效治療措施。
老人、患有心血管疾病人群,忽然出現肢體疼痛、感覺異常、麻痹、無脈、蒼白等典型表現或噁心嘔吐、一側肢體活動障礙等,需及時就診。
- 優先考慮去心血管科。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可到相應科別就診。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疼痛、感覺異常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無脈、蒼白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如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等)
- 近期有無其它症狀?(如間歇性跛行?)
- 近期有無手術史?
皮膚測溫試驗
皮膚測溫試驗能明確變溫帶的平面,輔助診斷本病。
超音波都卜勒
可以探測肢體主幹動脈搏動突然消失的部位,對栓塞平面做出診斷。彩色都卜勒血流成像最為常用,是安全、無創、可重複的血栓篩檢手段。
動脈造影
能了解栓塞部位,遠側動脈是否通暢,側支循環狀況,是否繼發性血栓形成等情況,是診斷血栓形成的「金標準」。
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檢查可以初步了解病人是否存在心臟異常。
CT血管成像(CTA )、MR血管成像( MRA )
能直接顯示全身大部分血管的栓子,一定程度上可取代血管造影術,尤其對於病情嚴重、老年病人和有動靜脈插管禁忌證者更為合適。此外,放射性核素顯像也是檢測血栓的方法之一。
結合臨床症狀、體格檢查即可診斷。
- 典型動脈栓塞症狀,即疼痛、感覺異常、麻痹、無脈、蒼白。
- 體格檢查可發現變溫帶。
- 動脈造影和CTA明確栓塞部位。
治療
由於動脈栓塞病程進展快,後果嚴重,診斷明確後,必須採取積極的有效治療措施,主要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應根據病人的病情及全身情況選擇治療方案。
- 尿激酶、鏈激酶,可經外周靜脈或栓塞動脈近端穿刺注射以及經動脈內導管利用輸液泵持續給藥等方法進行溶栓治療。
- 肝素、可邁丁等抗凝治療可以防止繼發血栓蔓延,治療期間注意監測病人的凝血功能。
- 酚妥拉明、硝酸甘油、硝普鈉等血管擴張劑。
- 阿斯匹靈、保栓通等抗血小板藥物,同時可以防止新的血凝塊形成。
- 動脈切開直接取栓,但是因為窗口大,所以較少使用。
- Fogarty氣球導管取栓,是主要的手術方式。
- 動脈搭橋,為受到影響的區域提供第二個血液供應源。
- 血管成形術,使狹窄的血管恢復到原來形狀,使血流重新暢通。
預後
動脈栓塞預後較差,與病人的就診是否及時有關,也與栓塞部位有關。病人需根據醫囑進行複診,具體的檢查項目及時間醫生會根據病人個人情況進行調整。
能否治癒與病人的就診是否及時有關,也與栓塞部位有關。
動脈栓塞病人如果護理得當,治療及時,手術恢復良好,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動脈栓塞治療術後應按照醫囑進行複查,檢查恢復情況,及原發疾病情況。具體的檢查項目及時間醫生會根據病人個人情況進行調整。
飲食
動脈栓塞病人需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建立平衡健康的飲食食譜。合理膳食,三餐規律,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飲食、低脂少油、少糖少鹽,定時定量進餐。
照護
動脈栓塞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身體放鬆,心情舒暢,注意病因的防控為主。病人日常應積極配合治療,保持患處皮膚清潔乾燥,嚴格遵醫囑用藥。
- 心理護理,使病人保持心情舒暢,積極配合治療。
- 居住環境宜乾淨、整潔、通風良好,避免長時間處於陰暗、潮濕的環境。
- 保持患處皮膚清潔乾燥,並注意保暖,儘量避免外傷。
- 遵醫囑,按時服藥,定期複查。
雖然大部分病人通過治療後可恢復健康,但因存在再次復發的風險,病人需按照醫囑定時服藥,定期複診。
在生活中注意病情變化,一旦出現緊急情況需立即就醫。
預防
動脈栓塞病因明確,主要是針對病因的預防。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也有益處。
有動脈栓塞病因的病人要定期篩檢。
1.合理膳食,三餐規律,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飲食、低脂少油、少糖少鹽,定時定量進餐。
2.早發現、早就醫,提高治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