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栓塞
概述
腦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種栓子,如心臟內的附壁血栓、動脈粥狀硬化的斑塊、脂肪、腫瘤細胞、纖維軟骨或空氣等,隨血流進入腦動脈而阻塞血管。當側支循環不能代償時,引起該動脈供血區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出現相應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一般栓子以血栓栓子為主,約占90%左右,脂肪、空氣、羊水、癌栓等少見。腦栓塞常發生於頸內動脈系統,椎基底動脈系統相對少見。此外,腦栓塞約占缺血性腦中風的15%~20%。
- 就診科別:
- 神經內科
- 英文名稱:
- Cerebral embolism
- 是否常見:
- 否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肺炎、上消化道出血、褥瘡
- 治療周期:
- 視病情而定
- 臨床症狀:
- 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意識障礙、言語障礙
- 好發人群:
- 多見於各種類型的心臟病病人
- 常用藥物:
- 甘露醇、可邁丁、阿斯匹靈、保栓通
- 常用檢查:
- 顱腦CT檢查、心電圖、超音波心動圖、CTA
心源性腦栓塞
是腦栓塞中最常見的病因,約75%心源性栓子栓塞於腦部。引起腦栓塞的常見心臟疾病有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梗塞、心肌症、心臟手術、先天性心臟病、心臟黏液瘤等。
非心源性腦栓塞
動脈來源包括主動脈弓和顱外動脈的動脈粥狀硬化性病變,動脈斑塊破裂,粥樣物從斑塊裂口進入血流,形成栓子導致栓塞。同時損傷的動脈壁易形成附壁血栓,當血栓脫落時也可導致腦栓塞。此外,其它少見的栓子有脂肪滴、空氣、腫瘤細胞、寄生蟲卵、羊水和異物等。
不明原因性腦栓塞
少數病例經過目前的檢查手段和方法查不到栓子的來源。
病因
腦栓塞是人體血液循環中的某些異常的固體、液體、氣體等栓子隨著血流進入顱內動脈系統,使腦動脈血管發生急性閉塞,中斷局部腦血流,造成局部腦組織缺血、壞死,出現急性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和體徵。臨床上按栓子來源可分為心源性腦栓塞、非心源性腦栓塞和不明原因性腦栓塞三種,其中約75%的栓子屬於心臟來源,其餘為非心臟來源的栓子,部分栓子來源不明。
心源性栓塞
指在心內膜和瓣膜產生後脫落的栓子造成的腦栓塞,心源性栓塞占所有腦栓塞的60%~75%。
風濕性心臟病
最常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伴心房顫動引起的腦栓塞,占整個腦栓塞的50%以上。
心肌梗塞
心肌缺氧壞死後心內膜發生病變,血小板黏附在心內膜上,繼而引起血栓形成,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後3週內。
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20%以上以腦栓塞為首發症狀,心臟內膜發生細菌感染,細菌附著在心內膜上繁殖,並導致血小板、纖維蛋白和紅血球聚集,形成含細菌的血栓,脫落可以導致全身多個器官的栓塞,包括腦栓塞。
心臟手術併發症
心臟手術造成的栓子脫落,心臟手術後腦栓塞以血栓和氣栓為常見,血栓主要來自術中操作使心房心室內附壁血栓脫落、心臟黏液瘤碎屑、動脈中粥樣斑塊脫落,以及脂肪滴、組織屑、鈣化粒等均可能成為栓子,大氣栓主要來自術中體外循環機械故障或操作失誤。
其它心臟疾病
常見心臟疾病有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梗塞、心肌症、先天性心臟病、心臟黏液瘤等,會導致心臟的內壁上形成附壁血栓,栓子一旦脫落,隨血管遊走,就可能引發腦栓塞。
非心源性腦栓塞
動脈粥狀硬化
主動脈弓或頸部動脈粥狀硬化斑塊脫落形成栓子造成的腦栓塞。
脂肪栓塞
長骨骨折、手術、美容抽脂等造成脂肪進入血管,進而出現腦栓塞。
空氣栓塞
大靜脈穿刺、肺葉手術、潛水等原因導致氣體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造成的腦栓塞。
癌栓
某些腫瘤細胞進入血管內造成的腦栓塞。惡性腫瘤在手術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瘤栓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從而造成栓子在血管中擴散,引發腦栓塞。
不明原因腦栓塞
某些病人臨床表現符合腦栓塞,但相應的檢查未能發現其栓子來源。
腦栓塞無特定好發人群,任何年齡均可發生,臨床上多見於各種類型的心臟病,如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症等等,以及大動脈粥狀硬化的病人,腦栓塞約占急性腦血管病的15%~20%。
臨床上多見於各種類型的心臟病病人,如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症等及大動脈粥狀硬化的病人。
症狀
腦栓塞起病急驟,沒有先兆,表現為突然發生的局灶性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症狀常在數秒或數分鐘之內達高峰。根據栓塞部位的不同,症狀也有差異。
病人可有頭痛、頭昏,肢體感覺異常、無力和言語障礙等前驅症狀,可持續幾天或一禮拜左右。也可無前驅症狀,往往在晨起發現癱瘓。神經缺損症狀依阻塞的動脈和病灶的間接供血狀態而異,頸內動脈可出現視神經交叉癱。大腦中動脈可見到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同向偏盲。大腦前動脈可出現以下肢為主的偏癱,椎基底動脈可表現眩暈、復視、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小腦萎縮症、交叉性癱瘓,嚴重者可有昏迷、四肢癱和球麻痹等。
細菌性心內膜炎、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等病人還具有原發疾病的臨床表現,如胸痛、咳血、呼吸困難、腹痛、腰痛和血尿等。
肺炎
較為常見,特別是腦栓塞重症病人臥床時容易合併肺部感染,吸入或墜積性肺炎比較多見。
上消化道出血
腦栓塞急性期多見,常為應激性潰瘍所致,主要是發生在胃和食道急性黏膜損害所造成的潰瘍。
褥瘡
即皮膚壓迫性潰瘍,主要是腦栓塞重症病人長期臥床,長期不變動體位,致局部皮膚及組織受到壓迫時間過長而發生缺血、壞死的一系列表現。
看醫
腦栓塞發病急驟,大多數臨床表現比較嚴重,需要及時就醫治療,就醫過程中需要根據病因、病情採用適宜的治療方法,維持生命體徵,保證營養,改善腦血液循環及腦保護,防止腦水腫,避免出現嚴重併發症。
- 對於有心臟病或動脈粥狀硬化病人,應該定期體檢做相應檢查,如心電圖、心臟都卜勒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等。
- 如果病人突然出現頭痛、抽搐、失語、肢體癱瘓、感覺障礙,甚至意識障礙等症狀,需要立即就醫,到附近醫院的神經內科急診。
- 對於懷疑有腦栓塞的病人,需要及時到神經內科就診。
- 如果病人已經確診為腦栓塞,具有手術指征,可至神經外科就診。
- 有什麼不舒服?
- 症狀什麼時間出現的?一直持續存在嗎?有沒有加重?
- 還有沒有別的症狀?(如頭痛、噁心、嘔吐、發熱等)
- 出現症狀時的情況?休息中還是活動中?
- 既往有什麼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病、心臟病等)
顱腦CT檢查、磁共振檢查
是診斷急性腦血管病最有效的檢查手段,腦CT掃描表現與腦梗塞相似,即發病24小時後CT可見栓塞部位有低密度梗死灶,邊界欠清,並有一定的占位效應。因此,初期腦CT排除腦出血有較大價值。若為腦出血,可見高密度出血影。對於患病初期和懷疑病變部位在顱後窩或病變部位較小者,應選擇腦磁振造影檢查,能較早發現梗死灶及小的栓塞病灶,對腦幹及小腦病變腦磁振造影檢查明顯優於CT。初期梗死灶在磁振造影上表現為T1低信號、T2高信號以及腦磁振造影彌散成像,能較早反應新的梗死病變。
心臟方面的檢查
如心電圖、超音波心動圖等,明確心臟狀況的檢查,必要時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等。超音波心動圖能了解心臟瓣膜病變、二尖瓣脫垂、心內膜病變、心肌情況等,經食道超音波心動圖還可了解異常心臟結構判斷有無反常栓塞。
頭頸部血管檢查
如DSA、MRA、CTA、經顱都卜勒超音波檢查等,可提示栓塞血管,如血管腔狹窄、動脈粥狀硬化斑塊潰瘍、血管內膜粗糙等。
實驗室檢查
腦脊髓液可正常,亦可壓力增高。出血性梗死時可見紅血球,感染性栓塞白血球計數可增高,脂肪栓塞則可找到脂肪球。血象可升高,紅血球沉降率可能加快。
- 急性起病並迅速達到高峰,有明確的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及定位體徵,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言語障礙。
- 有原發疾病的病史,如各種類型的心臟病、動脈粥狀硬化。
- 急診腦CT可排除腦出血,磁振造影可明確栓塞部位。
腦出血
多有高血壓、動脈瘤等疾病病史,一般在情緒激動中起病,發病較快,有頭痛、噁心、嘔吐等,頭部CT可見高密度出血灶,可據此鑑別。
腦梗塞
多見中老人,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險因素,大多數靜態下起病,可以根據頭部CT、磁共振的病變特點與腦栓塞鑑別。
治療
腦栓塞的治療原則是治療積極原發病,改善腦循環,減輕腦水腫,防治腦出血。
針對原發病的治療,有利於腦栓塞的恢復和防止復發,如先天性心臟病或風濕性心臟病,有心律失常要糾正心律失常,骨折病人減少活動,穩定骨折部位。
腦栓塞根據病情、病程分期的不同,治療各有重點,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缺血性腦中風
指南均推薦用阿替普酶進行溶栓治療,而不區別是腦栓塞還是腦血栓形成,對於腦栓塞易合併出血,並可能有大片腦水腫,所以溶栓出血風險較高。
心源性栓塞
若有心功能不全,在使用脫水藥物治療時注意對心功能的影響,甘露醇、 Glycerol Fructose 和呋塞米可交替使用。病人急性期過後,需要進行抗凝治療,可根據情況口服可邁丁等。動脈粥狀硬化性腦栓塞病人,應選擇抗栓(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可根據情況選擇阿斯匹靈、保栓通等。
空氣栓塞
可以進行高壓氧治療,脂肪栓塞者可以用5%碳酸氫鈉靜滴,達到溶解脂肪的作用。
腦栓塞病人急性期大面積腦水腫或有腦疝傾向者,可考慮去骨瓣手術治療。同時先天性心臟病及風濕性心臟病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應該進行相應手術治療。
保證營養可以促進病人復健,有吞咽困難者,需要鼻飼流食,若有消化道症狀,可能還需要胃腸外營養。
復健治療
初期進行積極合理的復健治療,有助於神經功能缺損症狀的初期恢復。
預後
腦栓塞的預後取決於栓塞血管的大小、部位和栓子的數量,以及原發病的嚴重程度、病人的年齡、併發症、合併其他的疾病、自身的身體狀況、對治療的反應、治療的依從性等多種因素。腦栓塞的病死率較高,約5%~15%,多死於急性期併發症,如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也可因嚴重腦水腫致腦疝死亡。如果原發病不能得到有效治療,腦栓塞可能會復發。
腦栓塞不能徹底治癒,因為壞死腦組織不能再生。輕者可維持正常生活,重者可能會留有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
在急性期通過治療存活下來的腦栓塞病人,症狀改善後堅持隨診治療,減少腦栓塞復發風險,一般不影響壽命。但是如果未能控制原發病,可能再次發病,進而危及病人生命安全。
腦栓塞治療不及時或者嚴重病人,可能遺留後遺症,如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偏盲、失語或者交叉性癱瘓、眼球顫抖、語言障礙、口眼歪斜、吞咽困難等症狀。某些病人遺留癲癇發作,表現為發作性神志不清、抽搐。此外,嚴重者遺留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根據醫囑進行定期複診,檢查頭部CT、磁振造影等。
飲食
腦栓塞病人治療期間應保證營養,如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種營養物質。同時防止誤吸、嗆咳等,以減少窒息和肺部感染。
- 戒菸、禁酒。
- 清淡、低鹽、低脂飲食。
- 多食用高纖維素的全穀類。
- 多進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照護
腦栓塞的護理應讓病人急性期應臥床休息,防止栓子脫落再次栓塞,長期臥床還要防止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消化道感染、褥瘡、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等。
基礎護理
對意識障礙、精神異常、抽搐、躁動的病人等,家屬應採取有效安全防範措施,防止跌倒、墜床等意外發生,應用氣墊床,定時翻身,骨隆突部位可給予減壓貼保護,避免壓瘡的發生。昏迷病人應採用適當的體位,家屬經常幫助病人翻身、叩背及防止誤吸,預防肺部感染。留置尿管病人每日定時給予會陰護理,多飲水,保持會陰部清潔,預防泌尿系統感染。做肢體的被動運動,預防深靜脈栓塞。
用藥護理
遵醫囑正確應用降血壓藥,避免血壓過高或過低,用藥過程中要定時測量血壓,根據醫囑調節劑量,控制血糖和血脂,按時服藥。應用抗凝藥治療時,應注意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如牙齦流血,皮下有出血點,皮膚易出現皮下瘀青,出現黑糞等情況應及時通知醫師。
休息與運動
急性期臥床休息,家屬應減少探視,保持病室安靜,恢復期可適當活動,如慢跑、散步等,合理休息和娛樂,氣候變化時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復健訓練
儘量做到日常生活自理,堅持適度鍛煉,復健訓練時要做到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複診
複診須知出院後按時服用藥物,如不適及時就醫,兩周後門診複診。
病人平時自己注意監測血壓、血糖、心率,複診時評估腦栓塞的危險因素,並注意藥物副作用等。
預防
腦栓塞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選擇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療,如使用可邁丁或阿斯匹靈、保栓通等,主要目的是防止被栓塞的血管發生逆行性血栓形成和預防復發。同時要治療原發病,糾正心律失常,針對心臟瓣膜病和引起心內膜病變的相關疾病進行有效治療,根除栓子的來源,防止復發。
- 積極治療原發病,如先天性心臟儘早進行手術治療、糾正心律失常等。
- 非心源性栓塞原因多樣,如美容後出現脂肪栓塞、手術操作等出現空氣栓塞等,應到正規醫院診治,防止腦栓塞的發生。
- 平時注意監測自己的血壓和心率,出現頭暈、頭痛、心悸症狀及時就診,及早發現危險因素,可進行相應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