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急性脊髓炎

概述

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種感染導致變態反應後引起的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性病變,又稱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脊髓炎。急性脊髓炎的病變部位以胸段(T3~T5)最常見,其次為頸段和腰段。肉眼可見病變部位軟脊膜充血、受累脊髓節段腫脹,嚴重者質地變軟。

就診科別:
神經內科
英文名稱:
acute myelitis
疾病別稱:
急性橫貫性脊髓炎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
治療周期:
3~6個月
臨床症狀:
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尿滯留
好發人群:
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自身免疫力差者
常用藥物:
甲基普賴鬆、 Nimodipine 、維他命B1
常用檢查:
周圍血象、腰椎穿刺、脊髓CT、脊髓磁振造影

病因

急性脊髓炎病因未明,約半數病人發病前有呼吸道、胃腸病毒感染的病史,但腦脊髓液中並未檢出病毒抗體,神經組織里亦沒有分離出病毒,推測本病的發生可能是病毒感染後所誘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病例接種疫苗後發病,可能為疫苗接種引起的異常免疫應答。另外,可能與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有關。

主要病因

感染

部分病人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感染的症狀。

疫苗接種

部分病例接種疫苗後發病,可能為疫苗接種引起的異常免疫應答。

與脫髓鞘疾病有關

部分多發性硬化(MS)、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等脫髓鞘疾病,以急性橫貫性脊髓損害作為首發症狀。

血管疾病

常見繼發於結締組織病、結節病、惡性腫瘤、感染等血管炎性損害。

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其他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可能引起急性脊髓炎的發生。

誘發因素

1.受涼、勞累後可使自身免疫力下降,誘發急性脊髓炎的發生。

2.外傷後病人易受細菌侵襲,造成感染,進而誘發急性脊髓炎。

流行病學

急性脊髓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青壯年居多,但無性別差異,無季節性,秋冬季和冬春季較多。

好發人群

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

該類人群因基礎疾病的影響,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易引起各種疾病的發生。

自身抵抗力差者

該類人群在感染或接種疫苗後易患急性脊髓炎。

症狀

急性脊髓炎起病較急,首發症狀多為雙下肢無力、麻木,以及病變相應部位的背痛、病變節段有束帶感,多在2~3天內症狀進展至高峰,同時出現病變水平以下肢體癱瘓、感覺障礙等,呈脊髓完全橫貫性損害。部分病例可累及呼吸肌,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典型症狀

運動障礙

急性起病,迅速進展,初期常為脊髓休克,表現為四肢癱或雙下肢弛緩性癱瘓、肌肉張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陰性。脊髓休克期可持續3~4週,如併發肺炎或泌尿系感染,脊髓休克期可延長。上頸段病變累及膈神經脊髓中樞時,除四肢癱外,可出現膈肌麻痹、呼吸困難。脊髓休克期過後,肌力從遠端開始恢復,損傷節段以下錐體束征陽性,肌肉張力及腱反射逐漸恢復。脊髓嚴重損傷時,常導致屈肌肉張力增高。輕微腹部皮膚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痙攣,伴有出汗、豎毛、小便溢出等症狀,稱總體反射。

感覺障礙

表現脊髓損害平面以下深淺感覺均消失,感覺消失區上緣常有感覺過敏帶或束帶感。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初期表現為尿滯留,膀胱無充盈感,呈無張力性神經源性膀胱,當膀胱充盈過度時,尿量可達1000ml,此時需及時導尿。隨著病情的好轉,膀胱容量縮小,脊髓反射逐漸恢復,尿充盈300~400ml時會自動排尿,稱為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病變節段以下皮膚乾燥、少汗或無汗,可出現皮膚水腫、脫屑及指甲鬆脆等皮膚營養障礙。病變水平以上可有發作性的出汗過度、皮膚潮紅、反射性心搏過緩等,稱自主神經反射異常。

其他症狀

部分病例起病急驟,感覺障礙平面常於1~2天內,甚至數小時內上升至高頸髓,癱瘓也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和呼吸肌,出現吞咽困難、構音不清、呼吸肌麻痹而死亡,臨床上稱為上升性脊髓炎。

併發症

褥瘡

急性脊髓炎的病人因疾病影響,行動不便,長期臥床可導致褥瘡發生,病人可有受壓部位的疼痛、硬腫等症狀出現。

墜積性肺炎

急性脊髓炎病人長期臥床,咳嗽、咳痰能力減弱,可造成墜積性肺炎。

泌尿系感染

急性脊髓炎病人有尿失禁的可能,可增加泌尿系感染的風險,病人可以頻尿、尿痛、尿道燒灼感等症狀。

呼吸肌麻痹

當癱瘓肌肉累及呼吸肌時,病情兇險,病人可因呼吸肌麻痹導致呼吸困難,嚴重時可造成死亡。

看醫

急性脊髓炎病人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出現肢體麻木、無力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就醫指征
  • 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接種疫苗後出現肢體麻木、無力症狀時,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出現類似症狀,應及時就醫。
  • 當出現肺炎、泌尿系感染等併發症,應立即就醫。
  • 當出現尿便障礙,如頻尿、尿失禁、排尿困難和便秘時,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當病人出現四肢或是雙下肢遲緩性癱瘓時,可優先考慮到神經內科進行就診。
  • 病人出現局部骨痛、死骨排出等症狀時,可到骨科進行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它症狀或是併發症時,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出現墜積性肺炎症狀時,可到呼吸內科進行就診。出現尿痛、尿路燒灼感等症狀時,可到腎內科就醫。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出現?(如肢體無力、麻木、尿便異常等)
  • 症狀大概出現多長時間了?
  • 近期有無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或接種疫苗?
  • 有無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 有到過其他醫院就診或是治療過嗎?結果如何?
需要做的檢查

周圍血象

急性期周圍血白血球計數正常或輕度升高。

腰椎穿刺

腰椎穿刺壓力一般正常,個別急性期脊髓水腫嚴重可有升高;白血球數可正常,也可增高至(20~200)×10^6/L,以淋巴球為主;蛋白含量可輕度增高,多為0.5~1.2g/L;糖與氯化物含量正常。

脊髓CT

可除外繼發性脊髓病,如脊柱病變性脊髓病、脊髓腫瘤等,對脊髓炎本身診斷意義不大。

脊髓磁振造影

脊髓磁共振成像是初期能夠顯示急性脊髓炎的影像學檢査手段,主要表現為急性期受累脊髓節段水腫、增粗,病變嚴重者末期可出現病變區脊髓萎縮。

診斷標準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相關檢查即可確診。

  • 發病前1~2週有腹瀉、上呼吸道感染或疫苗接種史。
  • 急性起病,迅速出現脊髓橫貫性損害症狀。
  • 腦脊髓液檢查符合急性脊髓炎的改變。
  • CT、磁振造影影像學檢查可除外其他脊髓病。
鑑別診斷

脊髓內腫瘤

脊髓內的膠質瘤生長相對緩慢,腫瘤增長同時脊髓增粗明顯,外形凹凸,形狀不規則。而急性脊髓炎病變,外緣光滑平整,腫脹程度輕,病變範圍大多較長,多者超過5個椎體平面。髓內膠質瘤囊變、脊髓空洞出現,而急性脊髓炎無此種現象出現。增強掃描時,膠質瘤有強化現象,而急性脊髓炎無強化現象,只表現輕度斑片狀。

脊髓血管病

脊髓前動脈閉塞症候群容易和急性脊髓炎相混淆,病變水平相應部位出現根痛,短時間內發生截癱、痛溫覺缺失、尿便障礙,但深感覺保留,即脊髓前動脈症候群。脊髓出血臨床少見,多由外傷或脊髓血管畸形引起,起病急驟,伴有劇烈背痛、肢體癱瘓和尿便瀦留,可呈血性腦脊髓液,脊髓DSA檢查時可以發現血管的畸形,而急性脊髓炎一般不會有血管畸形的表現,兩者據此可以進行鑑別。

視神經脊髓炎

兩者較為重要的鑑別點包括感覺異常和運動障礙雙側對稱、腦脊髓液寡克隆區帶陽性以及視力減退和(或)視覺誘發電位異常。此外,急性脊髓炎病人脊髓休克多見,脊髓磁振造影檢查可顯示多個脊髓節段損害,並伴脊髓腫脹,以胸段脊髓為主。而視神經脊髓炎多發於女性,發病年齡低於急性脊髓炎,脊髓磁振造影檢查顯示病變呈斑片狀,以頸胸段脊髓聯合病變為主。

急性脊髓壓迫症

脊柱結核的病變椎體發生塌陷,或椎旁寒性膿腫形成,可壓迫脊髓,出現急性橫貫性脊髓損害,臨床上病人有結核中毒症狀,脊柱可見後凸成角畸形,並有叩痛,脊柱X線可見椎體破壞、椎間隙變窄、椎體寒性膿腫等改變,而急性脊髓炎多沒有該類表現,有助於鑑別。

治療

急性脊髓炎的治療原則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另外,精心護理和初期復健鍛煉對病人的預後也十分重要。

治療周期
急性脊髓炎需長期持續性治療。
藥物治療

甲基普賴鬆

急性期可採用大劑量甲基普賴鬆短期衝擊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進展,用激素期間需注意補鉀、補鈣、保護胃黏膜,注意激素的副作用。

抗生素

根據病原學檢查和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生素,可及時治療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以免加重病情。

B群維他命

常用維他命B1進行肌肉注射,維他命B12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有助於神經功能恢復。

血管擴張藥物

如煙酸、 Nimodipine ,可在急性期選用,能夠有效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環。

Baclofen

對於出現雙下肢痙攣的病人,可以有效緩解病人的痙攣。

手術治療

對於局部有膿腫形成者,可以採取手術進行引流,常用手術方式包括鑽孔引流術和開窗減壓術。

其他治療

復健治療

主要目的是促進肌力恢復,防止肢體痙攣及關節攣縮。初期應將患肢置於功能位,進行被動活動、按摩等。肌力部分恢復時,應鼓勵病人主動運動、積極鍛煉,做針灸、理療,有助於復健。

預後

急性脊髓炎的預後取決於病變的程度及合併症的情況,累及脊髓節段長且彌散者,完全性截癱6個月後肌電圖仍為失神經改變,預後較差。若無嚴重合併症,通常3~6個月基本可恢復生活自理。合併壓瘡、肺內感染或泌尿系感染可影響恢復,可遺留後遺症或死於合併症。上升性脊髓炎預後差,可在短期內死於呼吸循環衰竭。

能否治癒

通常急性脊髓炎可以治癒,如無嚴重併發症,多於3~6個月內基本恢復。

能活多久

通常病情穩定者可不影響自然壽命,上升性脊髓炎可在短期內死於呼吸循環衰竭。

後遺症

急性脊髓炎可能會導致癱瘓、尿失禁等後遺症。

複診

急性脊髓炎為單相病程,需在醫生指導下複診。

飲食

急性脊髓炎多發生在感染或接種疫苗後,病人需均衡、合理的分配各種營養物質,提高自身抵抗力,忌辛辣、油膩食物,宜食富含維他命B的食物。

飲食調理

多食含維他命B的食物

包括小麥、高粱、豆腐、雞蛋、牛奶等,有助於神經恢復。

忌辛辣、油膩食物

如辣火鍋、燒烤、炸雞等,病人長期臥床,胃腸蠕動差,易造成功能性腸胃障礙。

多食用優質蛋白

如雞肉、魚肉、雞蛋、奶類等,增強自身抵抗力。

照護

急性脊髓炎病人的護理十分重要,精心護理、防治各種併發症是保證患肢功能恢復的前提,應保持皮膚清潔、注意翻身拍背、加強營養、避免感冒。

日常護理
  • 保持皮膚清潔,定時翻身,在骶尾部、足跟及骨隆起處放置氣圈,防止壓瘡。
  • 注意保暖,鼓勵咳痰,注意按時翻身叩背、排痰和轉換體位,防止墜擊性肺炎的發生。
  • 排尿障礙應無菌導尿,行留置導尿並用封閉式集尿袋,定期放尿。尿便失禁者應勤換尿布,保持會陰部清潔。
  • 加強營養,避免感冒。
  • 部分病人要在家中進行復健鍛煉,以預防長期臥床的併發症,改善肢體功能。
病情監測

急性脊髓炎病人需要通過複查脊髓核磁,觀察病情的恢復情況。

心理護理

急性脊髓炎病人在配合醫生治療的前提下,保持樂觀的心態,有戰勝病魔的決心,要對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及時進行排解。

特殊注意事項

急性脊髓炎病人合併壓瘡、肺內感染或泌尿系感染等可影響恢復,可遺留後遺症或死於合併症,應加強護理,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預防

急性脊髓炎的病因尚不明確,但病人發病前多有感染或疫苗接種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提高免疫力,避免感冒。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出現相關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初期篩檢

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出現運動、感覺等異常應及時就醫。

預防措施
  • 攝取優質蛋白及維他命,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感冒。
  • 接種疫苗後注意防護。
  • 合理作息,保證充足睡眠,適當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