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神經瘤
概述
聽神經瘤是指起源於聽神經鞘的腫瘤,為良性腫瘤,確切的稱謂應是聽神經鞘瘤,多見於成年人。高峰在30~50歲,20歲以下者少見,兒童單發性聽神經瘤非常罕見,無明顯性別差異。臨床以小腦橋腦角症候群和顱內壓升高征為主要表現。治療上,目前暫無有效藥物,其方式主要包以手術治療為主,也可行放射治療。若有聽神經瘤家族史者,建議做好遺傳諮詢,降低後代的發病率。
- 就診科別:
- 神經外科、耳鼻喉科
- 英文名稱:
- Acoustic neuroma
- 疾病別稱:
- 聽神經鞘瘤
- 是否常見:
- 否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顏面神經麻痹、腦脊髓液漏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單側緩慢進行性聽力下降、耳鳴、臉部抽搐、頭痛、顏面神經麻痹
- 好發人群:
- 30~50歲的人群
- 鑑別診斷:
- 腦膜瘤、表皮樣囊腫、三叉神經瘤
- 常用檢查:
- 頭顱CT檢查、聽力檢查、前庭功能檢查
散發性聽神經瘤
此種腫瘤為單側孤立性,種類多發,多見於成年人,約占聽神經瘤的95%,病因未明。
神經纖維瘤病Ⅱ型
雙側發病,為基因遺傳性疾病,發病年齡較早。
病因
聽神經瘤病因不詳,可能與基因失活有關,多源於第Ⅷ腦神經內耳道段,亦可發自內耳道口神經鞘膜起始處或內耳道底。聽神經瘤極少真正發自聽神經,而多來自前庭上神經。
散發性聽神經瘤
聽神經瘤多數為這種類型,病因未明。
神經纖維瘤病Ⅱ型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主要表現為雙側聽神經瘤,以伴多發性腦膜瘤、顱內腫瘤、視神經膠質瘤和脊柱腫瘤為特徵。NF12為抑癌基因,部分病人此基因失活,可能與本病的發生有關。
不良的生活習慣
抽菸飲酒等,長期熬夜。
生活壓力過大
長期處於壓力過大的狀態下,自己不會調節。
情緒不良
長期焦慮憂鬱等不良狀態會影響病人。
聽神經瘤是常見顱內腫瘤之一,占顱內腫瘤的7%~12%,占小腦橋腦角腫瘤的80%~95%。好發於30~50歲,20歲以下者較少見,兒童單發性聽神經瘤非常罕見,無明顯性別差異。
30~50歲的人群,無性別差異,男女發病率相當,具體原因不詳。
症狀
聽神經瘤隨著瘤體逐漸增大會出現逐漸加重的症狀,初期僅有耳部不適,如耳鳴、聽力減退甚至耳聾。隨後會出現周圍性顏面神經麻痹的表現,隨著腫瘤體積逐漸增大,造成腦脊髓液循環不暢、顱內壓升高的典型表現。
- 進行性聽力減退和耳鳴,少數以突聾為首發症狀,約10%以眩暈為首發症狀,因前庭功能代償而眩暈逐漸消失。
- 較早出現三叉神經受損,同側臉部麻木、角膜反射減弱或消失。
- 頭暈、持久不太不穩,較末期出現頭痛、顏面神經麻痹、多顱神經受損及小腦功能障礙。
- 末期可出現顱內壓高症狀及腦幹受壓症狀。
耳鳴、聽力減退及眩暈,腫瘤體積小時,出現一側不適,少數病人時間稍長後才出現耳聾。
腫瘤繼續增大時,壓迫同側的面神經和三叉神經,出現面肌抽搐或有輕度周圍性顏面神經麻痹。病人的痛覺甚至觸覺會逐漸消失,其他還包括眼角膜的反射能力減弱,以及咀嚼能力出現萎縮降低的現象。
- 顱內壓升高、腫瘤持續增大引起腦脊髓液循環不暢,造成頭痛、嘔吐以及視乳頭水腫等。
- 若腫瘤體積增大,對病人的腦幹有一定壓迫,甚至對小腦和顱內神經都會造成影響,會導致交叉性質的偏癱。具體反應就是聲音嘶啞、發音困難、飲食困難等,此外還有繼發性神經萎縮等問題。
淚腺分泌減少
腫瘤體積增大,壓迫面神經以及三叉神經,影響淚腺分泌。
交叉性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
腫瘤體積大時,壓迫腦幹、小腦及後組顱神經。
顏面神經麻痹
聽神經瘤生長時壓迫面神經,造成顏面神經麻痹。
腦脊髓液漏
聽神經瘤手術治療後易併發腦脊髓液漏,多數病人出現感染、頭痛等症狀。
顱內出血
是術後較為嚴重的併發症,病人主要表現為淡漠、嗜睡,嚴重者可出現昏迷。
看醫
聽神經瘤初期僅僅表現為耳鳴等,不影響生活工作時往往被忽略,而症狀明顯時往往已經影響腦脊髓液循環。對於有疑似聽神經瘤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優先去耳鼻喉科就診。通常要和腦血管疾病、腦膜瘤、表皮樣囊腫、三叉神經瘤相鑑別。
- 出現聽力下降的情況下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出現顏面神經麻痹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 出現頭痛、嘔吐、偏癱等情況應立即就醫。
- 優先考慮去耳鼻喉科就診。
- 出現顏面神經麻痹、肢體功能障礙等症狀去神經外科就診。
- 今年年齡多大了?
- 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症狀多久了?
- 是否會有淚腺分泌、臉部麻木等症狀?
- 做過什麼檢查?
- 最早出現不適的症狀有哪些?
頭顱CT檢查
頭顱CT表現為瘤體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少數呈高密度影像。腫瘤多為圓形或不規則形,位於內聽道口區,多伴內聽道擴張,增強效應明顯。
聽力檢查
聽力檢查方法可區別聽力障礙是來自傳導系統、耳蝸或聽神經的障礙。第Ⅰ型屬正常或中耳疾病,第Ⅱ型為耳蝸聽力喪失,第Ⅲ、Ⅳ型為聽神經病變音衰退閾試驗。如果音調消退超過30dB為聽神經障礙,短增強敏感試驗積分在60%~100%為耳蝸病變,雙耳交替音量平衡試驗有增補現象的屬耳蝸病變,無增補現象的屬中耳或聽神經病變。
前庭神經功能檢查
聽神經瘤多起源於聽神經的前庭部分,初期採用冷熱水試驗幾乎都能發現病側前庭功能損害現象,反應完全消失或部分消失,這是診斷聽神經瘤的常用方法。
磁振造影檢查
該檢查可顯示內聽道內的微小聽神經瘤,有利於疾病的診斷。
- 出現聽神經瘤的典型表現,如耳鳴、耳聾、顏面神經麻痹、頭痛以及嘔吐等。
- 頭顱CT表現為瘤體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少數呈高密度影像,聽力檢測以及前庭功能檢查出現異常。
腦血管疾病
部分腦血管疾病會出現顏面神經麻痹、腦脊髓液循環不暢等情況,通常行頭顱CT即可明確診斷。
腦膜瘤
腦膜瘤不累計內聽道,多數可以通過CT檢查進行確診,CT平掃呈現略高密度影,增強掃描出現強化等症狀。
表皮樣囊腫
常為分葉狀或不規則狀,有「見縫就鑽」的特點,CT平掃多為低密度,磁振造影上呈長T1長T2信號,增強掃描多無明顯強化,通常根據病理特徵可鑑別。
三叉神經瘤
首發的臨床表現為三叉神經痛、臉部麻木、咀嚼肌萎縮,影像學檢查可見岩尖骨質吸收或破壞,內聽道無改變,腫瘤可跨顱中、後窩生長呈啞鈴狀,通過影像學檢查可進行鑑別。
面神經瘤
該病起源於面神經,主要位於內耳道的前上象限,其所處位置可見骨質被破壞,形成溝通內耳道-面神經管迷路段的腫塊,但聽神經瘤不會累及面神經管迷路段。兩者在磁振造影上的信號強度及強化方式一致,其鑑別較為困難。
治療
聽神經瘤屬於良性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病人預後十分重要,聽神經瘤位於顱內,延誤治療腫瘤過大,手術難度較高,對病人日後基本生活影響較大,治療包括手術治療以及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聽神經瘤以手術或放射治療為主,暫無藥物治療。
聽神經瘤首選手術治療,可以完全切除、徹底治癒。如果手術殘留,可以考慮輔助加馬刀治療。
隨著CT和磁振造影等影像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聽神經瘤的定位、定性診斷更加準確。為立體定向放射神經外科在治療聽神經瘤方面的應用提供了保障,腫瘤控制率高,併發症少。在保留聽力、減少面神經損傷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預後
聽神經瘤屬於良性疾病,及時治療預後較好,大部分可以完全治癒,不影響病人遠期壽命。但是聽神經瘤位於顱內,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影響病人預後,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
大部分病人通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可以治癒。
聽神經瘤不影響病人的遠期壽命,聽神經瘤手術成功機率大,術後不會減少正常壽命。
- 聽神經瘤放射治療傷及顱內神經,影響病人肢體活動,造成偏癱等。
- 聽神經瘤手術時傷及聽神經影響病人聽力,有可能會造成耳聾。
聽神經瘤病人術後3~6個月定期複查頭顱CT,明確疾病是否復發。
飲食
聽神經瘤的病人無特殊飲食禁忌,合理營養物質分配,合理餐次分配,注意營養均衡即可。
- 避免油膩油炸等食物的過度食用,飲食要以清淡為主。
- 多吃蔬菜水果,蘋果、梨和綠色蔬菜等。
- 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多飲水,對舒緩咽喉部不適很有好處。
照護
病人要注意不要過分緊張,注意休息,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並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戒酒,多喝水,多運動。
- 患有此類疾病的病人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過分緊張。
- 病人在生活中注意休息,不要過度勞累。
- 術後建議高熱量、高蛋白、高維他命飲食,還要多食用新鮮的蔬菜或果汁。
- 為了避免傷口的感染,一般術後1個月以後再洗頭。
病人要放鬆心情,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轉移注意力來調整心情,不要過分緊張。
聽神經瘤為良性腫瘤,造成的症狀為腫瘤的壓迫症狀,但是手術風險過高,不能忽視手術給病人帶來的創傷和術後各種併發症。
預防
聽神經瘤病因不詳,可能與基因失活有關,目前無特殊預防方法。改變病人生活習慣,健康生活並保持心情開朗,可能對疾病的預防有所幫助。
需要病人家屬及病人注意自身的耳部不適,及時發現是否有耳鳴、聽力下降等情況,並及時就醫,明確耳部不適的原因,發揮預防的作用。
-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不要熬夜。
- 心情開朗,出現負面情緒時及時調整。
- 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增強體質,可以每天慢跑10~15分鐘,對預防聽神經瘤有很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