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結膜下出血

概述

結膜下出血是結膜下小血管破裂或者其血管通透性明顯增強時,血液進入結膜下組織間隙中,表現為出血初期白眼球處鮮紅色外觀。隨著出血逐漸消散變為棕黃色,最後完全吸收消散。兩天以內可以考慮冰敷,阻止出血繼續發生,兩天以上可以考慮熱敷,促進出血吸收痊癒。由於球結膜組織疏鬆,出血後容易積聚成片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中老人多見,一般半月以上自行恢復正常,預後好,不影響視力。

就診科別:
眼科、急診科、外科
英文名稱:
Subconjunctival hemorrhage,SCH
疾病別稱:
球結膜下出血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眼睛畏光、流淚、異物感、出血
好發人群:
高血壓病病人、動脈硬化病人、結膜炎症病人、血液疾病病人、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的人群、腎炎病人
常用藥物:
人工淚液滴眼液、抗生素滴眼液
常用檢查:
裂隙燈顯微鏡檢查
疾病分類

根據可能的病因分為原發性結膜下出血和繼發性結膜下出血

原發性結膜下出血

不伴明顯原因的結膜下出血。臨床極少能找到結膜下出血原因。

繼發性結膜下出血

伴發於炎症、外傷、劇烈咳嗽、嘔吐、胸腹壓升高以及影響凝血系統功能的全身疾病等引起的球結膜下出血。

病因

結膜下出血的病因極為複雜,有原發性結膜下出血和繼發性結膜下出血。臨床上以原發性結膜下出血最為常見,極少能夠找到確切原因。繼發性結膜下出血可能由炎症、外傷、劇烈咳嗽、嘔吐、胸腹壓升高引起。本病好發於中、老人,可由年齡老化、血管脆弱等因素誘發。

主要病因

原發性結膜下出血

原發性結膜下出血原因不明,該類型是臨床常見類型,平時所說的結膜下出血屬於此類。

繼發性結膜下出血

繼發性結膜下出血有一定病因可查,如用力揉、碰、撞眼能使結膜下小血管破裂、出血。另外,劇烈地咳嗽、大便用力、高血壓、動脈硬化、炎症、血液疾病病人或結膜下注射藥物等都可發生結膜下出血。

誘發因素

年齡老化、血管脆弱,容易誘髮結膜下出血。

流行病學

結膜下出血是眼科常見病、多發病,各年齡段均可以發生,以中、老人多見,具體的發病率目前無確切數據。

好發人群

高血壓病病人

因病人的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其血管壁彈性減弱、脆性增加,在腹腔或是胸腔壓力突然增大時,容易發生結膜下出血。

動脈硬化病人

因血管彈性的減弱以及脆性的增加,容易發生破裂,導致結膜下出血。

結膜炎症病人

結膜的炎症可使結膜下血管擴張、血管滲出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大,繼而容易發生該病。

血液疾病病人

如血友病、白血病等病人,其出血凝血功能發生異常,較普通人更易發生結膜下出血。

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的人群

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如阿斯匹靈、可邁丁等,可是血液凝集時間延長,從而易發生結膜下出血。

腎炎病人

腎炎合併重度貧血時,可導致其他部位出血。

症狀

結膜下出血病人自覺症狀不明顯,有的人偶有異物感、酸脹。都有典型體徵,初期白眼球處鮮紅出血,隨著時間推移中末期表現棕黃色出血,最後出血吸收消失。不影響視力,無併發症發生,繼發性結膜下出血可以伴有原發病症狀體徵。

典型症狀

原發性結膜下出血

典型體徵

初期白眼球處鮮紅出血,隨著時間推移,中末期表現棕黃色出血,最後出血吸收消失。

其他症狀

可伴有眼睛異物感、酸脹不適等,無明顯可以查出的病因。

繼發性結膜下出血

原發病是主要典型症狀,如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具有傳染性,可以引起廣泛流行。眼睛可出現畏光、流淚、異物感等症狀,可見水樣眼分泌物,結膜出血呈現點狀片狀,從上方球結膜開始向下方球結膜蔓延,瞼結膜可見淋巴濾泡,耳前淋巴結腫大等。

其他症狀

繼發性細菌性結膜下出血可以有眼瞼疼痛,角膜點狀浸潤或者潰瘍形成體徵。

看醫

結膜下出血病人如出現怕光、流淚、疼痛等症狀時需要及時到眼科檢查,使用眼科儀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就可以明確診斷。本病需要與細菌性結膜炎、病毒性結膜炎等鑑別。

就醫指征
  • 對於中老年高危人群,需要定期眼科體檢,確保眼睛安全。
  • 在眼科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白眼球處出血,偶有異物感、酸脹不適等症狀,高度懷疑結膜下出血時,應及時就醫。
  • 若出現怕光、流淚、疼痛,應立即就醫,排除繼發性結膜下出血。
就診科別
  • 結膜下出血一般就診於眼科。
  • 若病人外傷引起的,可能就診於外科或者急診科等。
醫生詢問病情
  • 出血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異物感、酸脹等)
  • 其他部位是否有出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是否進行過眼部手術?
需要做的檢查

裂隙燈顯微鏡檢查

原發性結膜下出血裂隙燈下可見結膜下出血,無結膜充血、乳頭增生、濾泡形成等結膜炎表現。出血初期白眼球處鮮紅色,隨著時間推移,變為棕黃色,最後出血吸收消失。

螢光素染色試驗

原發性結膜下出血螢光素無染色。

血液常規

目的為明確病人有無血液相關疾病,判斷結膜下出血的病因。

診斷標準

病人存在結膜下出血的相關症狀,即眼睛異物感、酸脹不適、畏光、流淚等。裂隙燈檢查發現結膜下出血即可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治療

原發性結膜下出血,一般不需要治療,觀察就可以。可以考慮初期2天以內冰敷阻止出血再次發生,2天以後熱敷加速出血吸收痊癒,部分有眼球異物感病人可通過人工淚液滴眼液治療。

治療周期
原發性結膜下出血半月以上自行吸收痊癒。
一般治療

結膜下出血病人兩天以內冰敷,阻止再次出血,兩天以上熱敷加速出血吸收痊癒。

藥物治療

結膜下出血病人出現眼部異物感時可以考慮人工淚液滴眼液或抗生素滴眼液治療。

手術治療

結膜下出血無需手術治療。

預後

結膜下出血預後好,也不影響視力,一般半月以上恢復正常,不會影響壽命。病人可以考慮每周行裂隙燈顯微鏡複查一次。

能否治癒

結膜下出血一般半月以上自行吸收痊癒,預後較好。

能活多久

原發性結膜下出血半月以上恢復正常,不會影響壽命。

複診

原發性結膜下出血初期可以考慮裂隙燈顯微鏡檢查,排除繼發性結膜下出血引起,以後可以考慮每周複查一次。

飲食

飲食調理

結膜下出血病人無需進行特殊飲食調理。

照護

結膜下出血病人日常要注意避免外力、暴力刺激眼部以及注意眼睛休息,避免長時間用眼導致眼疲勞。本病病人日常要注意出血症狀的監測,同時要避免劇烈咳嗽、打噴嚏、用力大便等可能引起結膜下出血復發的情況。

日常護理
  • 結膜下出血病人不要揉眼睛,避免外力、暴力刺激。
  • 注意眼睛休息,避免長時間用眼導致眼疲勞。
特殊注意事項

防止結膜下出血再次發生,如避免劇烈咳嗽、打噴嚏、用力大便等。

預防

初期篩檢

對於成年人的結膜下出血高危人群,宜及早開始進行裂隙燈顯微鏡篩檢,首次篩檢結果正常者,宜每年至少重複篩檢一次。

預防措施
  • 日常避免暴力揉眼,避免劇烈嘔吐、咳嗽等。
  • 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出血性疾病的病人應注意積極治療。
  • 存在動脈硬化者應注意低鹽、低脂飲食,並注意適當的身體鍛煉,並遵醫囑定期複查。
  • 容易發生便秘的病人應注意飲食的合理,適當增加粗纖維食物的攝入,發生便秘時可考慮應用相關藥物,避免過度用力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