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膽囊炎
概述
慢性膽囊炎是膽囊持續、反覆發作的炎症過程,是急性膽囊炎反覆多次發作或長期存在膽結石的後果,致使膽囊萎縮、囊壁增厚、內含膽結石、膽囊功能不良,超過90%的病人有膽結石。慢性膽囊炎病人的症狀常不典型,多數病人有膽絞痛病史,並有上腹部飽脹不適、噯氣和厭油膩飲食等消化不良的症狀,也可有右上腹和肩背部的隱痛。
- 就診科別:
- 消化內科、一般外科
- 英文名稱:
- chronic cholecystiti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膽囊壞疽、膽囊穿孔、急性膽源性胰臟炎
- 治療周期:
- 長期間歇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飽飯後腹脹、上腹部輕壓痛
- 好發人群:
- 膽囊梗阻者、飲食不節制者
- 常用藥物:
- Piperacillin 、甲硝唑、膽石通、健膽舒錠
- 常用檢查:
- 內鏡超音波、腹部超音波、CT、膽囊造影
慢性膽囊炎可以伴或不伴有膽結石,分為結石性慢性膽囊炎和非結石性慢性膽囊炎,臨床上以前者居多,約為70%。
非結石性慢性膽囊炎
可為急性膽囊炎的遷延所致,也可因膽囊發育異常,如膽囊過長懸垂,部分可能與慢性胰臟炎、膽管口括約肌肉張力過高、膽囊管狹窄等原因使膽囊不易排空所致。
結石性慢性膽囊炎
由於結石的刺激及阻塞於膽管頸、膽囊管,使膽囊中膽汁淤積而形成慢性炎症。
病因
除了膽結石併發急性膽囊炎反覆遷延而來外,慢性膽囊炎還與感染、膽囊的運動障礙、代謝和血管等因素有關。
非結石慢性膽囊炎
感染
細菌可來自腸道、沿膽管上行至膽囊,亦可由血液或淋巴途逕到達膽囊,有時慢性膽囊炎亦可由病毒感染引起,15%慢性膽囊炎病人過去有肝炎史,其他如蛔蟲、梨形鞭毛蟲感染。
運動障礙
迷走神經切斷術後,膽囊的動力和張力異常,排空時間延長,膽囊增大,漸漸出現膽囊壁纖維化,伴有慢性炎性細胞浸潤。
代謝因素
某種原因致膽汁酸代謝改變時,膽鹽長期化學性刺激、胰液逆流亦可引起化學性慢性膽囊炎症。
血管因素
膽囊壁血管病變可導致膽囊黏膜損害,膽囊濃縮功能和彈力減退,可致膽囊壁纖維化。
結石性慢性膽囊炎
膽結石
由於結石的刺激及阻塞於膽囊頸及膽囊管,使膽囊中膽汁淤積而形成慢性炎症。
感染
膽汁瀦留時會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存在,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在內的病原體可以直接或間接侵襲膽囊壁導致慢性炎症改變。
慢性膽囊炎的主要誘發因素包括暴飲暴食、高脂飲食、肥胖、脂肪肝、膽結石等。
慢性膽囊炎是常見病,屬於消化系統疾病,其中每四位良性膽囊疾病的病人中,可能有三位是慢性膽囊炎病人。慢性膽囊炎多見於中年以上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2。
- 膽囊梗阻者。
- 高脂飲食者。
- 飲食不節制者,暴飲暴食者。
症狀
慢性膽囊炎的病人常表現為上腹部或右季肋部隱痛、脹痛或右腹背部不適,程度不一,類似上消化道症狀,常誤診為胃病,進食油膩食物時上述症狀明顯或可誘發,可有或無膽絞痛病史,臨床上具有反覆發作的特點。部分病人可無任何症狀,僅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體格檢查可發現右上腹膽囊區有輕壓痛或不適。
腹痛
慢性膽囊炎病人的症狀常不典型,多數病人在進食油膩食物或飽飯後出現上腹部、右季肋部或右腹背部不適,程度不一,反覆發作。
腹脹
進食油膩食物後可出現腹脹等消化不良的症狀。
較少病人出現高熱、黃疸表現。
膽囊壞疽
病情加重、急性發作,可出現膽囊壁的一處或多處全層壞死,膽囊壁壞疽的範圍可為小片狀的,也可以為大面積壞死,常為膽囊穿孔的前驅症狀。臨床上老人多見,表現為持續性的劇烈腹痛、腹膜刺激征,膽囊腫大且張力增高,全身中毒症狀明顯,體溫常達39℃~40℃,還有寒戰等症狀。
膽囊穿孔
是嚴重的併發症,老年病人穿孔率比一般人要高些,因為老人的血管退化性改變,可以累及膽囊組織。穿孔的部位多在膽囊底部,因該處壁薄,血液循環欠佳,其次為膽囊頸、壺腹、膽囊體部等處。
急性膽源性胰臟炎
對於急性膽源性胰臟炎合併膽總管梗阻或膽管炎的病人,需行手術治療或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或經皮穿刺肝膽管引流或手術治療。對於急性膽源性胰臟炎合併膽結石或膽囊炎的病人,需要儘快切除膽囊,防止急性胰臟炎復發。
看醫
病人突然出現反覆發作的上腹部隱痛,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或有消化不良的症狀,應及時就醫。若平時飲食不節制,或膽結石者,出現上述症狀應早日到醫院就診。腹痛的情況比較複雜,應及時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出現嚴重的後果。
- 已經確診膽結石的病人,若出現上腹部隱痛,或出現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應立即就醫。
- 對於高危人群,應注意調整飲食,定期體檢。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若出現腹部疼痛或膽囊炎症,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已經確診慢性膽囊炎的病人,若出現病情加重,應立即就醫進行治療。
病人可就診於一般外科、消化內科。
- 因為什麼前來就診?
- 有沒有暴飲暴食?有沒有進食油膩食物?
- 症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持續性的還是間斷性的?以前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的症狀?
- 目前有沒有覺得其他地方也出現疼痛?(比如腰部、肩部)
- 什麼情況會導致病情緩解或加重?
- 近期有沒有接受過手術?
體格檢查
慢性膽囊炎病人膽囊部位常有輕度壓痛,偶爾還可觸及腫大的膽囊,少數病人在第8~10胸椎右旁也有壓痛,對於初步診斷疾病有幫助。
實驗室檢查
對於慢性膽囊炎的診斷有重要作用,只有在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時,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分類及肝功能才會明顯變化,當膽紅素、穀氨醯轉肽酶(GGT)或鹼性磷酸酶(AKP)升高時,應警惕膽管結石或Mirizzi征的可能。
超音波檢查
是慢性膽囊炎的首選輔助檢查方法,超音波可以顯示膽囊的大小、囊壁的厚度、黏膜是否粗糙不平,以及膽囊內有無結石、膽固醇沉積,還有膽囊是否能活動、與周圍臟器有無沾黏,對慢性膽囊炎的診斷有肯定價值。超音波檢查既方便對病人又無痛苦,其診斷的正確率一般可達95%以上。
CT檢查
對少數超音波檢查發現膽囊壁有粗糙不平而不能肯定診斷者,特別是疑有膽囊癌者應進一步做CT檢查以明確診斷。但一般診斷慢性膽囊炎無需做CT攝片,只有超音波或X線攝片發現膽囊壁有高低不平或增生現象,不能肯定為膽囊息肉、腺瘤、膽固醇沉積或膽囊癌者,方有做CT攝片的指征。部分含鈣少者,X線檢查結石可陰性。
膽囊造影
目前已較少使用,但該方法除可了解膽囊的大小、形態之外,尚可了解膽囊的收縮功能,對某些慢性膽囊炎的診斷仍有一定價值。
體格檢查
部分病人可出現右上腹壓痛。
腹部超音波
診斷慢性膽囊炎最常用、最有價值的檢查,靈敏度、特異度在95%以上。超音波可見膽囊壁增厚(≥3mm)、毛糙,合併膽結石時會出現膽囊內強回聲及後聲影,膽囊內有膽汁淤積物時會出現層狀分布的點狀低回音,後無聲影。
內鏡超音波
對於常規腹部超音波檢查難以發現的膽囊微小結石,內鏡超音波有較高的檢出率。
CT
可以良好的顯示膽囊壁增厚,但不能顯示X線檢查陰性的結石,對診斷膽結石不具有優勢。
磁振造影
主要用來鑑別急性和慢性膽囊炎。
膽囊膽固醇沉積症
這是一種膽囊內膽固醇代謝失調造成的疾病,約半數以上膽固醇沉積症同時有膽固醇結石,膽固醇沉積症的膽囊黏膜酷似草莓,臨床上又稱之為草莓樣膽囊,通過CT、超音波檢查可加以鑑別。
膽囊腺肌增生症
膽囊黏膜腺體和肌層組織明顯增生,病變部位膽囊壁明顯增厚,通過CT檢查可鑑別診斷。
慢性胃炎
各種慢性胃炎的症狀與慢性膽囊炎有相似之處,纖維胃鏡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重要方法,診斷明確後行藥物治療,如症狀好轉,則可與慢性膽囊炎相鑑別。
消化性潰瘍
症狀不典型的消化性潰瘍與慢性膽囊炎常易混淆,且此類疾病可與慢性膽囊炎並存,除仔細詢問病史外,上消化道鋇餐檢查、胃鏡檢查及超音波檢查有助於鑑別。
膽囊癌
本病初期症狀頗似慢性膽囊炎,此時行超音波檢查可與慢性膽囊炎鑑別,初期發現,可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如病情發展,出現黃疸及右上腹腫塊,多為末期。
治療
對臨床症狀明顯又伴有膽結石者,應行膽囊切除術,既可解除症狀又可防止癌變。對年邁體弱或伴有重要器官嚴重器質性病變者,可採用非手術治療,包括限制飲食、口服膽汁酸和利膽藥物,或中西醫結合治療。
非結石性慢性膽囊炎可通過節制飲食和內科治療而維持不發病,但療效並不一定可靠。
抗菌治療
對於慢性膽囊炎發作的病人,如果有發熱、膽汁細菌培養陽性者應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如 Piperacillin 、甲硝唑等。
利膽劑
合併結石者可服用膽石通利膽排石、健膽舒錠有利於膽結石中的膽固醇逐漸溶解。
解痙、止痛
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擅自使用可能會導致延誤病情,常用藥物有阿托品、哌替啶、 Anisodamine 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與經典開腹膽囊切除手術同樣有效,而且痛苦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適用於大部分病人,已經成為無嚴重局部合併症膽囊切除的首選術式。合併急性膽囊炎時轉開腹手術的概率升高,合併膽囊穿孔、膽囊內瘺及懷疑膽囊癌時不宜採用。
開腹膽囊切除術
治療本病的常用方法,預計腹腔鏡膽囊切除不能完成手術,或術前判斷不宜採用腹腔鏡手術,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遭遇不可克服的困難時需採用開腹膽囊切除。
經皮膽鏡膽囊切開取石術
顧忌術後可能結石復發,術後長期服用利膽藥物和改變飲食習慣,可能對延緩結石復發有幫助。
本病屬於中醫學「腹痛」、「鬱症」等範疇。七情鬱結,肥甘厚味,素體脾虛濕盛為主要病因。肝鬱氣滯,肝膽濕熱,使脾失健運,氣機阻塞不通為主要病理機轉,需辯證論治,對症治療。
預後
慢性膽囊炎病人多數預後良好,病人應定期複診,一旦出現症狀反覆,需要及時治療,必要時行外科手術。
慢性膽囊炎可通過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部分病人可以完全治癒。
病人如果護理得當,治療及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中年以上未行手術治療的病人應定期複查或儘早手術治療,以防結石及炎症的長期刺激誘發膽囊癌。慢性膽囊炎手術治療後建議病人每年進行一次複診,包括體格檢查、肝功能實驗室檢查和腹部超音波檢查。
飲食
病人應注意飲食衛生,嚴格控制飲食,採用低脂、低熱量飲食,減少高脂、高蛋白食物的攝入,定時、定量飲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保持良好的飲食規律。
-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動物內臟、蟹黃、蝦子、魚子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
- 病人可以進食低脂、低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多吃高維他命、富含膳食纖維的飲食,如蔬菜、水果,少食多餐,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照護
病人出院後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飲食上低脂、低熱量,多吃蔬菜、水果、穀物類,注重營養,避免刺激性食物。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及精神高度緊張。
嚴密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徵及腹痛程度、性質和腹部體徵變化。若腹痛進行性加重,且範圍擴大,出現壓痛、反跳痛、肌緊張等,同時伴有寒戰、高熱的症狀,提示膽囊穿孔或病情加重,應及時就醫。
預防
預防慢性膽囊炎的關鍵在於預防膽結石的形成,減少食用膽固醇類物質,多食用蔬菜、水果、全穀物食品等。積極運動,加強鍛煉,控制體重,避免節食減肥。
- 合理膳食,三餐規律,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少吃油膩的食物,宜清淡飲食,低脂、少油飲食,少食多餐,多飲水。
- 控制體重,積極鍛煉,避免不恰當的減肥方法,禁止節食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