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
概述
腸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腸道慢性特異性感染,常繼發於肺結核。腸結核90%以上由人型結核分枝桿菌引起,該菌為抗酸菌,很少受胃酸影響,可順利進入腸道,多在回盲部引起病變。該病情一般表現為腹痛、腹瀉、便秘、低熱、盜汗,主要通過藥物、急症治療以及手術治療等方式達到治癒的效果,該病情預後一般較好,不會影響壽命。
- 就診科別:
- 消化內科、傳染科、急診科
- 英文名稱:
-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 是否常見:
- 否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腸阻塞、結核性腹膜炎、腸外瘺、腹腔局限膿腫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腹痛、腹瀉、便秘、低熱、盜汗
- 好發人群:
- 中青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 常用藥物:
- 異菸鹼醯肼錠、利福平、匹井梭安錠、鏈黴素
- 常用檢查:
- 實驗室檢查、X線鋇劑灌腸檢查、大腸鏡檢查、CT腸道顯像檢查
潰瘍型腸結核
腸壁的集合淋巴組織和孤立淋巴濾泡首先受累,呈現出腸壁的充血和水腫,進一步發展為乾酪樣壞死,並形成邊緣不規則、深淺不一的潰瘍。
增生型腸結核
病變多局限在回盲部,黏膜下層及漿膜層可有大量結核肉芽腫和纖維組織增生,使局部腸壁增厚、僵硬,亦可見瘤樣腫塊突入腸腔。
混合型腸結核
兼有上述兩種病變。
病因
90%以上的腸結核主要由人型結核分枝桿菌引起,少數因飲用未經消毒的帶菌牛奶或乳製品,而發生牛型結核分枝桿菌腸結核。此外,本病也可由血行播散引起,或由腹(盆)腔內結核病灶直接蔓延引起。病情好發於中青年女性、免疫力低下的人、本身有結核病史的人,同時便秘、免疫力低下以及致病菌都可以誘發此病情。
人型結核分枝桿菌
多因患開放性肺結核或喉結核而吞下含菌痰液,或常與開放性肺結核病人共餐而忽視餐具消毒等而被感染。該菌為抗酸菌,很少受胃酸影響,可順利進入腸道,多在回盲部引起病變。
牛型結核分枝桿菌
因飲用未經消毒的帶菌牛奶或乳製品而發生牛型結核分枝桿菌腸結核。
其他部位原髮結核病灶
本病也可由血行播散引起,見於粟粒型肺結核,或由腹(盆)腔內結核病灶直接蔓延引起。
便秘
含結核分枝桿菌的腸內容物在回盲部停留較久,增加了局部黏膜的感染機會。
免疫力低下
當病人抵抗力低下,侵入的結核分枝桿菌毒力較強時,直接增加了結核菌素致病風險。
致病菌
當入侵的結核分支桿菌數量較多、毒力較大、機體難以抵抗時極易誘發腸結核。
本病一般見於中青年,女性稍多於男性,約為1.85:1。近年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率增高、免疫抑制劑的廣泛使用等原因,部分人群免疫力低下,導致本病的發病有所增加。
經口感染
吞下含結核桿菌的痰液,飲用未經消毒的帶菌牛奶或乳製品。
血行播散
常見於急性粟粒性肺結核。
直接蔓延
常見於女性生殖器結核,由腹(盆)腔內結核病灶直接蔓延引起。
中青年女性
根據流行病學表明,具體原因不明。
免疫力低下的人
近年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率增高、免疫抑制劑的廣泛使用等原因,部分人群免疫力低下,導致本病的發病有所增加。
本身有結核病史的人
90%以上的腸結核主要由人型結核分枝桿菌引起,該菌為抗酸菌,很少受胃酸影響,可順利進入腸道,多在回盲部引起病變。
症狀
腸結核可能是全身性結核的一部分,因此,病人多呈低熱、盜汗、乏力、消瘦、食慾減退等結核病的全身症狀,腹部症狀則因病變類型有所不同。該疾病一般可引起腸阻塞、結核性腹膜炎、腹腔局限膿腫、腸外瘺等併發症。
腹痛
多位於右下腹或臍周,間歇發作,飯後加重,常伴腹鳴,排便或肛門排氣後緩解。腹部可有壓痛,多位於右下腹。
大便習慣改變
潰殤型腸結核常伴腹瀉,大便呈糊樣,多無膿血,不伴里急後重。有時腹瀉與便秘交替,增生型腸結核以便秘為主。
腹部腫塊
多位於右下腹,質中、較固定、輕至中度壓痛。多見於增生型腸結核;而潰瘍型者亦可因病變腸段可和周圍腸段、腸繫膜淋巴結沾黏形成腹塊。
全身症狀和腸外結核表現
結核毒血症狀多見於潰瘍型腸結核,為長期不規則低熱、盜汗、消瘦、貧血和乏力,如同時有活動性腸外結核也可呈弛張熱或稽留熱。增生型者全身情況一般較好,無明顯結核毒血症狀。
腸阻塞
主要表現為低位不完全性腸阻塞,腹部可見腸型,腸鳴音高亢,右下腹常可觸及固定、較硬且有壓痛的腫塊。
結核性腹膜炎
病灶可累及周圍腹膜或鄰近腸繫膜淋巴結,引起局限性結核性腹膜炎或淋巴結結核。
腹腔局限膿腫
發生慢性腸穿孔時常形成腹腔局限膿腫。
腸外瘺
腹腔局限膿腫穿破腹壁,形成腸外瘺。
看醫
如出現腹痛、腹瀉、低熱、食欲不振、盜汗等症狀,以及確診腸結核的病人應立即到消化內科、傳染科以及急診科,做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腹腔鏡探查等方式確診病情。該病情需要與克隆氏症、右側結腸癌、阿米巴病或血吸蟲病性肉芽腫相鑑別。
- 不明原因出現腹痛、腹瀉的情況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出現腹痛難忍、低熱、食欲不振、盜汗等影響正常生活者及時就醫。
- 一旦確診情況應立即就醫。
- 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消化內科。
- 出現傳染症狀(即結核症狀,如低熱、盜汗、乏力等症狀)去傳染科。
- 出現腹痛等無法忍受的全身症狀去急診科。
- 什麼時候出現症狀的?多久了?
- 周圍人有類似症狀嗎?
- 在什麼情況下,症狀會加重?
- 在家裡有沒有服過其他什麼藥物?
- 還有什麼其他症狀嗎?
實驗室檢查
紅血球沉降率增快提示結核病處於活動期,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有助於本病的診斷。γ干擾素釋放試驗陽性也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X線鋇劑灌腸檢查
潰瘍型腸結核
鋇劑於病變腸段呈現激惹征,排空很快,充盈不佳。
增生型腸結核
腸黏膜結節狀改變,腸腔變窄,腸段縮短變形、迴腸和盲腸的正常角度消失。
CT腸道顯像檢查
腸結核病變部位通常在回盲部附近,很少累及空腸,節段性改變不如克隆氏症明顯,可見腹腔淋巴結中央壞死或鈣化等改變。
大腸鏡檢查
內鏡下見回盲部等處黏膜充血、水腫、潰瘍形成,大小及形態各異的炎症息肉、腸腔變窄等,病灶處切片檢查發現肉芽腫、乾酪壞死或抗酸桿菌時可以確診。
以下情況應考慮本病
- 中青年病人有腸外結核,主要是肺結核;有腹痛、腹瀉、便秘等消化道症狀;右下腹壓痛、腫塊或原因不明的腸阻塞,伴有發熱、盜汗等結核毒血症狀;
- X線鋇劑檢查發現跳躍征、潰瘍、腸管變形和腸腔狹窄等徵象;大腸鏡檢查發現主要位於回盲部的炎症、潰瘍、炎性息肉或腸腔狹窄;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或γ-干擾素釋放試驗陽性。如腸黏膜病理切片檢查發現乾酪性肉芽腫,具確診意義;
- 切片檢查組織中找到抗酸桿菌有助於診斷,對高度懷疑腸結核的病例,如抗結核治療數周內(2~6週)症狀明顯改善,2~3個月後大腸鏡檢查病變明顯改善或好轉,可作出腸結核的臨床診斷。
右側結腸癌
本病比腸結核發病年齡大,一般無結核毒血症表現,大腸鏡檢查及切片檢查較易確診。
阿米巴病或血吸蟲病性肉芽腫
既往有相應感染史,膿血便常見,糞便常規或孵化檢查可發現有關病原體。大腸鏡檢查多有助於鑑別診斷,相應特效治療有效。
克隆氏症
該病臨床症狀與腸結核相似需要進行鑑別,克隆氏症病人多見瘺管、腹腔膿腫、以及肛周病變等,並且病變多呈多階段性分布,潰瘍呈縱行、裂溝狀。也可通過抗酸桿菌染色結果以及乾酪性肉芽腫的有無進行鑑別。
治療
腸結核的治療目的是消除症狀、改善全身情況、促使病灶癒合及防治併發症。因為腸結核初期病變是可逆的,所以初期治療尤為重要。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胃腸減壓,使用異菸鹼醯肼錠、利福平等抗結核化學藥物以及病變腸段切除術、腸段切除吻合術等。
腹痛可用抗膽鹼能藥物;攝入不足或腹瀉嚴重者應注意糾正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失調;不完全性腸阻塞病人,需進行胃腸減壓。
抗結核化學藥物,如異菸鹼醯肼錠、利福平、匹井梭安錠、鏈黴素等,是本病治療的關鍵。抗結核化學治療的原則是初期、規律、全程、適量、聯合,整個治療方案分強化和鞏固兩個階段,具體用藥方法如下,但必須採用全程督導,以保證病人不間斷地規律用藥。
初治腸結核治療方案
強化期應用異菸鹼醯肼錠、利福平、匹井梭安錠和醫肺必妥錠,鞏固期應用異菸鹼醯肼錠、利福平。
復治腸結核治療方案
強化期應用異菸鹼醯肼錠、利福平、匹井梭安錠、鏈黴素和醫肺必妥錠,鞏固期應用異菸鹼醯肼錠、利福平和醫肺必妥錠。
耐藥結核病
詳細了解病人用藥史,該地區常用抗結核藥物和耐藥流行情況,儘量做藥敏試驗。嚴格避免只選用一種新藥加到原失敗方案,治療方案至少含4種二線的敏感藥物。藥物劑量依體重決定,加強期應為9~12個月,總治療期為20個月或更長,以治療效果決定。監測治療效果最好以痰培養為準。
急性腸穿孔應行病變腸段切除術
因修補是在有急性炎症、活動性結核病灶上進行,失敗率甚高。
腸段切除吻合術
小腸因疤痕狹窄導致梗阻者做腸段切除吻合。
分段切除吻合術
多發性病變可作分段切除吻合,應避免作廣泛切除。
回盲部或右半結腸切除術
回盲部增生性病變可行回盲部或右半結腸切除,如病變浸潤固定而不能一期切除,可在病變的近側切斷迴腸,縫閉後行短路手術或造口,待病變控制後再行二期手術切除病變腸袢。
預後
腸結核的預後取決於初期診斷與及時治療。當病變尚在滲出性階段,經治療後可痊癒,預後良好,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病人應儘量定期門診複查,同時注意觀察病情,若有不適隨時就診。
腸結核的病變若尚處於滲出性階段,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多可痊癒。
腸結核病人如果初期發現,護理得當,治療及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病人應儘量定期門診複查,同時注意觀察病情,若有不適隨時就診。
飲食
腸結核病人的飲食應該以促進症狀減輕或消退為目的,應給予病人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此外,還需注意特殊情況下腸道不全梗阻時的飲食需求。
- 飲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為主,避免生冷、多纖維、刺激性食物。
- 腸道不全梗阻時,應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食物。
- 腸阻塞明顯時應暫禁食。
- 營養失調病人應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他命、易消化的食物。
照護
日常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腸結核病人的不適感,對病情的預後有益,主要包括疼痛護理、腹瀉護理等。此外,腸結核病人還應定期複診,評價療效,監測藥物不良反應。隨時注意觀察病情,若有不適或加重的現象應隨時就診。
- 疼痛較劇烈的病人可臥床休息,減少活動。若疼痛表現出現異常,如驟起的急劇腹痛,需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 全身症狀明顯者(低熱、盜汗、消瘦、貧血和乏力),應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熱敷,以減弱腸道運動,減少排便次數,並有利於腹痛等症狀的減輕。
- 排便頻繁時,因糞便的刺激,可使肛周皮膚損傷,引起糜爛及感染,排便後應用溫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潔、乾燥。
腸結核病人應定期複診,評價療效,監測藥物不良反應。隨時注意觀察病情,若有不適或加重的現象隨時就診。
腸結核腹痛、腹瀉、便秘等全身症狀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對病人的身心易造成損害,要不斷鼓勵病人以樂觀的心態,積極接受專業的治療。
- 腸阻塞明顯時應暫禁食,及時就醫。
- 按時服藥,堅持全療程治療。
預防
腸結核的預防應注重腸外結核,特別是肺結核的初期診斷與積極治療。此外,注意飲食衛生以及接種疫苗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防作用。
- 積極治療原發病,尤其是肺結核,使痰菌儘快轉陰。
- 肺結核病人不可吞咽痰液,應保持排便通暢,並用公筷進餐。
- 牛奶等乳製品要高溫加熱滅菌,餐具要反覆消毒。
- 接種卡介苗可增強機體對結核菌的抵抗力,對結核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