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高血鉀症

概述

鉀離子是細胞內液中含量高的陽離子,且主要呈結合狀態,直接參與細胞內代謝活動,鉀離子失調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電解質不平衡之一,且常和其它電解質不平衡同時存在。血鉀高於5.5mmol/L時稱為高血鉀症,大於7.0mmol/L時為嚴重高血鉀症。高血鉀症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體內鉀總量增多,血鉀濃度能反映體內鉀總量的多少。高血鉀症常常沒有或很少症狀而驟然導致心臟驟停,因此應及早發現、及早診治。

就診科別:
內分泌科、腎內科、急診科、心血管科、消化內科
英文名稱:
Hyperkalemia
疾病別稱:
高血鉀症、血鉀過多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細胞外氫離子增多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感覺異常、肢體刺痛、四肢無力、腱反射消失、心律失常
好發人群:
腎功能衰竭者、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者、大面積燒傷病人、擠壓症候群病人
常用藥物:
呋塞米、葡萄糖溶液、胰島素
常用檢查:
血清鉀檢查、心電圖檢查
疾病分類

高血鉀症可按照血鉀濃度進行分類:

輕度高血鉀症

血清鉀離子濃度在5.5~6mmol/L

中度高血鉀症

血清鉀離子濃度在6~7mmol/L

嚴重高血鉀症

血清鉀離子濃度>7mmol/L

病因

多種原因引起的血鉀濃度升高或排鉀受到限制,均可以引起高血鉀症的發生。嚴重擠壓傷、大面積燒傷等,可由於胞內鉀離子移除引起高血鉀症的發生。

主要病因

攝鉀過多

如口服或靜脈輸入氯化鉀過量、過快、濃度過高,使用含鉀藥物以及輸入大量庫存血等。

鉀排出減少

如急性腎衰竭少尿期、應用保鉀利尿藥、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醛固酮分泌不足。

細胞內鉀的移出

嚴重擠壓傷、大面積燒傷、溶血及藥物中毒等,致嚴重細胞損傷、多量細胞內鉀移出。代謝性或呼吸性酸中毒、機體分解代謝旺盛及胰島素缺乏時,引起細胞內鉀大量移出至細胞外。

誘發因素

飲食

長期大量使用含鉀高的食物。

保鉀利尿劑的服用

長期服用保鉀利尿藥,可使鉀排出減少,血鉀含量增高。

腎臟疾病

急性腎衰竭或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分泌不足造成醛固酮分泌減少,血清鉀含量增高。

流行病學
  • 高血鉀症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發病原因多種多樣。
  • 高血鉀症是一種潛在危及生命的電解質不平衡,特別是在患有腎病、心臟衰竭和使用某些藥物的病人中發病率較高,它持續時間的長短和與死亡率密切相關。
  • 從季節分布上看,各季節高血鉀症病人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是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好發人群

腎功能衰竭者

急性腎功能衰竭時尿少、尿閉,鉀瀦留在體內導致高血鉀症。慢性腎功能衰竭時腎小球濾過率減低,當低於5~10ml/min時,也能發生高血鉀症。

大面積燒傷病人、擠壓症候群病人

大量的鉀離子從損傷的細胞中釋放出來引起高血鉀。

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者

腎臟的排鉀功能受腎上腺皮質激素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時,血鉀濃度可增高。

長期服用瀦鉀利尿劑者

可以直接或間接引起遠曲小管鉀離子排泄減少。

症狀

鉀離子濃度的高低可影響神經肌肉的功能和心臟功能,血鉀含量輕度增高,病人可出現感覺異常等表現,血鉀濃度重度升高,病人可出現癱瘓甚至心臟驟停。

典型症狀

神經肌肉方面

輕度血鉀升高

病人可有感覺異常,肢體刺痛以及腹瀉、腸絞痛等表現。

重度高血鉀症

四肢無力、麻痹、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者呈弛緩性癱瘓。

心臟方面

心音減弱,心率減慢,進而心律失常,但少見心臟衰竭。初期血壓略高,後期降低。

其他症狀

可有輕度神志改變,嚴重高血鉀症還可引起微循環障礙出血、皮膚蒼白、發冷、青紫、低血壓等表現。

併發症

高血鉀症時因細胞外液鉀離子濃度升高,細胞外鉀離子向細胞內轉移,作為交換,細胞內的氫離子移到細胞外,導致細胞外氫離子增多。另外,高血鉀症時腎小管上皮細胞排鉀增多、排氫減少,此時病人尿液呈鹼性。

看醫

病人如出現高血鉀症的臨床症狀應及時就醫,通過藥物治療控制血鉀濃度,以免血鉀濃度過高造成心臟驟停。

就醫指征
  • 如病人體檢時發現血鉀升高,這種情況下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如病人出現感覺異常、腹瀉、腸絞痛等應及時就醫。
  • 病人如出現皮膚發白、發冷、青紫等休克症狀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病人體檢時發現血鉀升高,首先去內分泌科就診。
  • 病人出現尿量減少或增多應去腎內科就診。
  • 病人如出現腹瀉等腸道症狀,應去消化內科就診。
  • 病人出現心律失常,心跳次數增加或減少,需到心血管科就診。
  • 病人若出現嚴重高血鉀症,心臟出現停跳,需立即到急診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是否服用過保鉀利尿藥?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感覺異常、肢體刺痛、腹瀉、腸絞痛)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四肢無力、麻痹、腱反射消失)
  • 既往有無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血液檢查

血清鉀離子濃度>5.5mmol/L,pH值下降。

心電圖檢查

血鉀症至5.5~6.5mmol/L時可見典型改變,如T波高尖伴有寬大的QRS波,與正常人的心電圖不符。

尿化驗

尿液鉀離子濃度和尿液鉀離子排出量增加,尿偏鹼,尿鈉排出量減少。

診斷標準

病人有高血鉀症的臨床表現,如感覺異常、肢體刺痛、四肢無力、腱反射消失、心律失常等。且結合心電圖和血鉀測定,心電圖可表現為竇性心搏過緩、傳導阻滯、異位心率失常等,血鉀濃度明顯升高。詢問病人病史,若有腎功能障礙,長期應用保鉀利尿劑或者含鉀藥物,此時可診斷為高血鉀症。

鑑別診斷

高血鎂症

高鎂血症和高血鉀症均可對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產生影響,鑑別可通過血電解質檢查,高鎂血症可見血鎂濃度>1.25mmol/L,而高血鉀症血鉀濃度>5.5mmol/L。此外,還可以通過詢問病人的病史,是否過量攝入鎂,從而與高血鉀症鑑別。

低血鉀症

高血鉀症和低血鉀症都影響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影響心臟的生理穩定。二者區別可依據實驗室檢查鑑別,高血鉀症血鉀濃度>5.5mmol/L,低血鉀症血鉀濃度<3.5mmol/L。

治療

高血鉀症一經診斷,立即停用一切含鉀的藥物或溶液,輸注碳酸氫鈉溶液、葡萄糖溶液及胰島素促進鉀離子轉入細胞內,或應用陽離子交換樹脂等使血鉀濃度下降。

治療周期
本病一般需要短期治療。
一般治療

一旦發現高血鉀症時,應立即停止攝入一切含鉀藥物,禁食各種含鉀食物。

急症治療

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

緩解鉀對心肌的毒性作用。

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溶液

高滲鹼性鈉鹽可擴充血容量,以稀釋血鉀濃度,使鉀離子移入細胞內,糾正酸中毒。

輸入葡萄糖溶液及胰島素

使鉀離子隨糖類抗原合成進入細胞內,從而緩解症狀。

藥物治療

排鉀利尿劑

選用呋塞米等排鉀利尿劑,降低血鉀濃度,但對腎功能不全者作用不顯著。

其他治療

應用陽離子交換樹脂及山梨醇

可從消化道帶走較多鉀離子,使血液中鉀離子濃度降低,從而達到治療高血鉀的目的。

透析療法

用上述方法均不能降低血鉀濃度時,可採取腹膜透析或血鉀透析,使血鉀濃度降低。

預後

高血鉀症預後的好壞主要取決於血鉀升高的程度和速度,以及是否合併其他併發症,是否有神經系統的損傷。

能否治癒

高血鉀症能否治癒關鍵在於引起高血鉀症的原因,如果是由於攝入鉀過多或者是鉀排出障礙等引起的高血鉀症,是可以治癒的。如果高血鉀症是由於腎臟疾病所引起,很難治癒。

能活多久

高血鉀症的存活率主要取決於引起血鉀升高的原因以及血鉀升高的程度和速度。如果血鉀濃度高,升高程度快,容易引起心臟損害,嚴重時可引起心臟驟停。血鉀濃度升高是外源性因素,對存活率無影響。

複診

高血鉀症一般在一個月左右進行複診。此後根據病情每1~3個月隨訪一次,在門診隨訪期需定期監測血電解質、尿液常規、血液常規、腎功能等,評估療效和不良反應。

飲食

血鉀濃度可以通過控制飲食來降低,對於因腎臟疾病引起高血鉀症的病人,通過飲食調理可以減輕腎臟的負荷,延緩疾病的進展,降低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飲食調理
  • 囑病人嚴格控制飲食,禁食或少食含鉀高的蔬菜、水果。
  • 對於因腎臟疾病而引起高血鉀症的病人,應給予低鹽、低蛋白飲食。

照護

高血鉀症可致嚴重心律失常而危及生命,因此,家屬要對病人進行病情監測,以防病人發生心律失常,同時要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以便病人更好的配合治療。

日常護理
  • 遵醫囑使用止痛藥物並評估其止痛效果,還可採取按摩治療和一些放鬆技巧以緩解疼痛,增強病人的舒適感。
  • 絕對臥床休息,保持環境安靜,限制探視。
病情監測
  • 仔細觀察病人的脈搏,注意脈率、節律和強弱變化,必要時進行心臟聽診。
  • 測量血壓並注意周圍循環情況。
  • 重度高血鉀症最好持續心電監護,以及時發現心律失常,特別是嚴重心律失調,如室顫、心臟停搏應隨時做好急救準備,一旦情況緊急立即施救。
心理護理

重視病人及家屬的心理反應,給予心理支持並指導其採取一些應對技巧,以緩解疾病帶來的壓力,鼓勵病人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

特殊注意事項
  • 使用利尿劑的病人應密切觀察血清鉀的變化,防止血鉀過低引起噁心、嘔吐等低血鉀的臨床表現。
  • 應用洋地黃的病人應監測血清鉀的變化,防止洋地黃中毒。

預防

對於高危人群應該進行初期篩檢,從而避免高血鉀症的發生,日常生活中應該避免吸菸、喝酒等,保護腎臟,從根源上預防高血鉀症的發生。要多運動,增強病人的體質。

初期篩檢

應定期對老人、有基礎腎臟疾病的人群進行體檢,可以定期檢查腎功能,對高危人群進行血電解質檢查,同時可以通過做心電圖避免高血鉀症的發生。

預防措施
  • 合理膳食,三餐規律,避免食用含鉀量高的食物。
  • 少吸菸、飲酒,避免對腎臟造成損害,避免對肝臟造成損害從而影響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