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乳癌

概述

乳癌是發生於乳腺上皮或導管上皮的惡性腫瘤,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家族史和乳癌相關基因、生殖因素、性激素、營養與飲食、環境因素等有關。初期乳癌多數無明顯症狀,多在健康普查中發現。大多為乳房無痛性腫塊,末期出現乳頭回縮、乳腺皮膚「酒窩症」或橘皮樣變、腋窩淋巴結腫大等表現。

就診科別:
乳腺外科、腫瘤科
英文名稱:
breast carcinoma,BC
疾病別稱:
乳腺惡性腫瘤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治療周期:
5個半月
臨床症狀:
乳房腫塊、乳房皮膚橘皮樣改變、乳頭血性溢液、乳房疼痛
好發人群:
有乳癌家族史者、未生育者或生育晚者
常用藥物:
多比柔星、 Epirubicin 、 Paclitaxel 、多西他賽
常用檢查:
乳腺X線檢查、體格檢查、乳腺鉗靶、組織切片檢查
疾病分類

根據腫瘤細胞鏡下特點,分為以下幾類:

導管原位癌

非浸潤性乳癌,排列在導管內的細胞已經癌變,但不會透過管壁向周圍其他組織擴散。

浸潤性導管癌

起源於乳腺導管的浸潤性癌,突破管壁後浸潤到乳腺的脂肪組織。

浸潤性小葉癌

起源於乳腺小葉的浸潤性癌,難以通過鉬靶篩檢出來。

炎性乳癌

罕見浸潤性癌,轉移率高,預後差。會使乳房皮膚發紅髮熱,有觸痛,發癢。

乳腺Paget's病

罕見浸潤性癌,起源於乳腺導管並擴散至乳頭的皮膚、乳暈。

病因

乳癌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較為複雜,至今未完全闡明,但已發現諸多與乳癌發病有關的高危因素。隨著乳癌的高危因素不斷積累,其患病風險就會增大。遺傳因素是乳癌的高危因素,某些物理因素也可導致乳癌。

主要病因

內分泌激素

乳腺是多種內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其中雌酮、雌二醇與乳癌的發病有直接關係。月經初潮年齡小於12歲,停經年齡大於55歲,不育及初次生育年齡大於30歲,哺乳時間短,停經後進行雌激素替代治療等,均可增加或延長體內雌激素的暴露,與乳癌發病密切相關。

遺傳因素

也是乳癌發病的高危因素。一級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乳癌病史者,發病風險是普通人群的2~3倍。一些基因突變也會增加乳癌的發病風險。

某些物理因素

如兒童時期接受胸部反射線治療,也是乳癌致病因素。

誘發因素

生活方式

比如穿過緊的內衣擠壓乳房,抽菸損傷乳腺上皮細胞。

肥胖

脂肪組織會生成一定量雌激素,雌激素增高,導致患乳癌機率增加。

精神刺激,創傷等

在應激狀態下激素分泌異常,乳腺復原受影響。

流行病學

乳癌在全球女性癌症中的發病率為24.2%,位居首位,其中52.9%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在我國,每年有30餘萬女性被診斷出乳癌。在東部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發病率尤其上升。從發病年齡看,我國乳癌發病率從20歲以後逐漸上升,40~50歲達到高值。隨著新的治療方法普及,全球乳癌死亡率逐步下降。然而在我國,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乳癌死亡率下降趨勢卻並不明顯。

好發人群
  • 初產年齡大於35歲或未婚育者,45~60歲是乳癌的高發年齡。
  • 母系家族中有患乳癌者,家族中有血緣關係的人有乳癌,得乳癌的機率比正常人要高至少2.5倍。 
  • 有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失調、婦科腫瘤、月經初潮早於12歲或停經晚於55歲的病人。
  • 長期或反覆接受X線照射者,X線所產生的物理輻射是乳癌治病的因素之一。
  • 患有乳腺囊性增生,伴不典型增生者,如乳腺纖維瘤、乳腺囊性肉芽腫等。
  • 飲食因素及肥胖者,乳癌的發病與脂肪攝入有一定關係,在青春期和兒童發育時期以及絕育期應格外注意。
  • 長期應用性激素者,如使用避孕藥、含雌激素保健品及化妝品等。
  • 經常受到環境污染或食品安全問題的病人容易誘發癌細胞病變。

症狀

乳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可出現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等症狀,末期可發生癌細胞遠處轉移,表現為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並出現全身多器官病變,可直接威脅病人生命。另外,也會出現出血、積水等其他症狀。

初期症狀

乳房腫塊是初期最常見症狀,常位於外上象限,多為單側單發,質硬,邊緣不規則,表面不光滑,不易被推動,大多數為無痛性腫塊,少數有隱痛刺痛。

中期症狀

進展中期,腫塊侵犯腺體與皮膚之間的韌帶,可牽拉皮膚形成凹陷,狀如酒窩。阻塞淋巴回流,皮膚呈橘皮狀。浸潤到皮內生長,可在主病灶周圍形成散在的皮膚硬性結節,衛星結節狀。當腫塊侵及乳頭乳暈,可因牽拉乳頭,使其凹陷,甚至完全縮入乳暈後方。

中末期症狀

中末期非生理狀態下,單側乳房可出現乳頭溢液,液體性質多為渗出性,血性或水樣。有些病人還會出現惡病質表現,伴有食欲不振、厭食消瘦、乏力貧血、發熱等。

末期症狀

末期癌細胞發生脫落,可侵犯周圍淋巴管,並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區轉移。一開始多表現為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繼續發展,可在鎖骨上和對側腋窩摸到轉移的淋巴結,腫瘤細胞甚至可以轉移至椎骨。

其他症狀

肺及肋膜轉移

肺為乳癌常見轉移部位,主要表現為雙側多發性結節,病人可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咳血等症狀。

骨轉移

易出現在脊骨、肋骨、骨盆和長骨,也可出現在肩胛骨、顱骨等部位,主要表現為骨痛、高鈣血症等。

肝轉移

初期無特殊症狀,當腫塊較大或範圍較大時可出現肝腫大、肝區疼痛、食慾下降等症狀。

看醫

乳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而未進行及時就醫。因此,高危人群(如乳癌家族史者、未生育者或生育晚者等)應及時定期篩檢,一旦發現乳房有腫塊、溢液、淋巴結腫大等異常症狀及時就醫。

就醫指征
  • 對於高危人群,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重視體檢中的乳房觸診檢查。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體檢中出現異常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乳房腫塊,高度懷疑乳癌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乳癌的病人,有手術指征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乳腺外科、腫瘤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積水、肢端感覺異常,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胸外科、神經內科等。
醫生詢問病情
  • 乳房腫塊是什麼時候發現有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溢液、腫塊、刺痛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皮膚發熱、紅腫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乳腺X線檢查

確診率為80%~90%,在鑑別乳腺良惡性和乳癌初期診斷方面無可替代。邊緣有毛刺的腫塊,密度高,有鈣化可診斷。

超音波顯像檢查

無損傷性,可反覆用。可鑑別腫塊是實性還是囊性,乳癌診斷準確率80%~90%。腫塊向周圍組織浸潤形成強回聲帶,正常乳房結構破壞以及腫塊上方局部皮膚凹陷或增厚等,可診斷。

熱圖像檢查

癌細胞血運豐富增殖快,比周圍組織的溫度高,可診斷,但診斷符合率差。

組織切片檢查

取少量病理組織檢查,根據病理行為即可診斷。

腫瘤標誌物檢查

查CA15-3、CA125、CEA,為確診提供輔助檢查,對預後和復發進行監控。

免疫組化檢查

Ki67、HER2、ER、PR等乳癌分子類型,ER、PR陽性說明是激素依賴性乳癌,Ki67、HER2陽性代表腫瘤傾襲性高,易復發轉移。

體格檢查

主要用於乳癌的初步篩選,來判斷病人是否存在乳癌初期症狀,如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等症狀。

乳腺鉗靶

對乳癌臨床上廣泛應用,對於看鈣化灶特別是初期的細小鈣化灶十分有利。

乳腺磁共振

主要用於乳癌的分期判斷,對於發現微小病灶、多中心、多病灶等症狀有利。

診斷標準

通過對病人行核磁共振、體格檢查、乳腺超音波、乳腺鉬靶等檢查和病人症狀匯總可做出診斷。如果經體格檢查發現病人有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等症狀,高度懷疑為乳癌時。通過超音波檢查發現腫塊向周圍組織浸潤形成強回聲帶,正常乳房結構破壞以及腫塊上方局部皮膚凹陷或增厚等,經乳腺鉬靶和磁共振對於微小病灶、多中心、多病灶進行仔細查看,此時基本都能對乳癌做出有效的甄別。不太典型的病人可以通過取病理穿刺或者切片檢查,通過病理手段直接在微觀下對乳癌做出準確診斷。

鑑別診斷

乳腺纖維腺瘤

指腺上皮和纖維組織兩種成分混合組成的良性腫瘤,好發於青年女性,除乳房腫塊無其他症狀,腫塊質硬有彈性,表面光滑易推動,組織病理學可鑑別。

乳腺囊性增生病

指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伴有囊腫形成的良性疾病,常見於中年婦女,一側或雙側乳房周期性脹痛和乳房腫塊,月經前明顯,月經後減輕,鉬靶和超音波可鑑別。

漿細胞乳腺炎

慢性非細菌性炎症,好發於30~40歲非哺乳期婦女,腫塊界限不清,皮膚有紅熱,全身炎症症狀輕,可進行穿刺細胞學檢查鑑別。

治療

乳癌主要採取精準化及綜合性治療原則,根據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和病人的身體狀況,聯合運用多種治療手段,兼顧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以期提高療效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治療周期
乳癌治療較為複雜,一般情況下治療需要四個周期,即5.5個月左右,嚴重性病人可能需要更久。
藥物治療

內分泌治療藥物

抗雌激素藥物

降低乳癌術後復發轉移,減少對側乳癌發生率,適用於停經前後婦女,副作用有潮熱、噁心、靜脈栓塞形成等。

芳香化酶抑制藥物

適用於停經後的婦女,效果較好,主要不良反應為骨性病變,如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

標靶治療藥物

曲妥珠單抗

本品適用於HER2陽性的轉移性乳癌,作為單一藥物治療已接受過一個或多個化療方案的轉移性乳癌;與 Paclitaxel 或者多西他賽聯合,用於未接受化療的轉移性乳癌病人。禁止用於兒童肌肉注射。

手術治療

保乳手術

保乳術保留大部分乳房,可以提高生活質量,改善患側上肢功能,減少手術合併症,同時獲得與改良根治術的「傳統」方法相同的長期生存率。

乳癌根治術

乳癌根治術是將整個患病的乳腺連同癌瘤周圍5公分寬的皮膚、乳腺周圍脂肪組織、胸大小肌和其筋膜以及腋窩、鎖骨下所有脂肪組織和淋巴結整塊切除,能較徹底地清掃局部癌腫組織及有癌轉移的腋下淋巴結,基本達到局部治癒的目的,術後局部復發率較低,主要用於臨床Ⅱ~第三期病人。因切除範圍太大,目前多已棄之不用。

改良根治術

相對於根治術,此種方法的區別在於是否切除胸大肌和胸小肌。此種方法因保留的胸部肌肉,外觀較好。

放射治療

通過放射線殺滅癌細胞的局部治療手段,常與外科手術或化療搭配使用。適用於根治或改良根治術後。

化學藥物治療

蒽環類藥物

如多比柔星、 Epirubicin ,改變抑制癌細胞生化代謝過程,從而干擾癌細胞增殖,適用於腫瘤小於2公分、淋巴結陽性、激素受體陰性、HER2陽性的病人。不良反應有心臟毒性、骨髓抑制等。

紫杉類藥物

如 Paclitaxel 、多西他賽,通過改變抑制癌細胞生化代謝過程,從而干擾癌細胞增殖。主要不良反應有骨髓抑制、過敏反應、皮膚異常等。

中醫治療

可作為輔助治療來減輕化療及放射線治療產生的不良反應,主要治療方法是採用中藥湯劑,如神攻堅湯、紫根杜礪湯等。

預後

乳癌的預後與疾病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越早發現越早治療,病人5年內生存率就越高,症狀較輕者甚至可治癒。乳癌病人可能會遺留疼痛、肌肉無力等後遺症,需要引起重視。

能否治癒

症狀較輕病人可治癒,末期或病情較為嚴重複雜病人較難治癒。

能活多久

乳癌5年相對生存率為89.9%。

後遺症

疼痛

在乳房手術過後,常造成同側感覺異常的現象,以及一些疼痛不適,甚至有手術治療後的幻肢痛。如果症狀持續,可以採用局部的按摩或去敏感法以及經皮神經電刺激的方法來解決。

肌肉無力

肌肉無力及姿勢不良也是乳癌術後後遺症的一種。由於部分的組織切除及活動量減少,常會造成肌力的下降,可以配合一些活動,逐步訓練肌肉的力量。當病人無力的現象一直持續時,也必需要排除是否有臂神經業受傷的情形,以免延誤病人的乳癌治療甚至造成二度傷害。

複診

乳癌術後半年內,每月化療或放療時複查一次;術後2~3年內每3~6個月複查一次;以後每年複查一次。

飲食

乳癌病人在飲食方面不要進食刺激性食物,主要是以清淡的食物為主。因為乳癌手術對消化道的影響比較少,所以在飲食上面的要求也不是特別的嚴格。一般在做完手術後的當天不能夠進食,手術後的第一天可以喝水或者是流質性的食物,三天後可以改為普通飲食。

飲食調理
  • 不能吃含激素水平高的食物,比如炸雞,因為乳癌發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激素水平過多。
  • 不建議吃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如冰西瓜、辣椒等。
  • 以營養均衡的五大類為原則進食,包括蛋類、魚肉豆類、五穀、蔬菜及水果,減少含脂肪性的食物攝入,多增加高纖維食品的攝入,如芹菜、菠菜、西藍花。

照護

乳癌病人應積極調整生活方式,有助於病情的恢復。部分病人接受治療後可能會出現復發,因此要遵醫囑定期複查,並且注意日常生活管理按時服藥,適當運動以促進病情恢復。

日常護理

口服用藥

了解各類化療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指導病人正確用藥。乳癌病人應儘量從飲食中獲取必要的營養素,在臨床表現或生化指標提示營養素缺乏時,才需要考慮服用營養素補充劑。

運動

嘗試慢走、慢跑運動,以增強體質和心肺耐力,等運動耐性增加再進行游泳等運動強度較大的鍛煉。避免靜坐生活方式,儘快恢復診斷以前的日常體力活動。18~64歲的成年乳癌病人,每周堅持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力量性訓練(大肌群抗阻運動)每周至少2 次。年齡>65週歲的老年乳癌病人應儘量按照以上推薦進行鍛煉,如果合併使行動受限的慢性疾病,則根據醫師指導適當調整運動時間與運動強度,但應避免長時間處於不運動狀態。

病情監測

定時複查,監控腫瘤復發和預後狀態。保乳術後病人可定期查鉬靶、乳腺超音波、乳腺磁振造影等,抽血檢查腫瘤標誌物,有助於判斷疾病是否復發。

特殊注意事項

慎用含大量雌激素的營養保健品,以免刺激乳腺上皮細胞增生。

預防

由於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難以提出確切的病因學預防(一級預防),日常進行科學的生活管理,可以控制一些危險因素。重視乳癌的初期發現(二級預防),經過篩檢將提高乳癌的檢出率。建議調整日常生活方式,重視疾病的篩檢工作,可一定程度上減少患病風險。

初期篩檢

乳癌篩檢對象

對於40~70歲的女性,宜及早開始進行乳癌查,一年一次。

篩檢的方法

乳腺X線、乳腺超音波,必要時應用乳腺增強磁振造影。

預防措施
  • 改變日常生活方式,健康飲食,限制飲酒,堅持運動等。
  • 定期進行乳房自檢

一看

面對鏡子,兩手叉腰,然後將雙臂高舉過頭,觀察乳房的外觀、形狀及對稱性。重點注意是否存在可能由乳癌導致的變化,如一側乳房不對稱隆起樣改變、乳頭或皮膚凹陷、皮膚橘皮樣變、乳頭乳暈濕疹樣變或覆蓋鱗屑、乳頭溢液、皮膚紅腫等。

二觸

平躺,淋浴時可站立,四指或三指(可不用小拇指)併攏,用指端掌面輕輕滑動按壓檢查乳房各部位是否有腫塊或其他變化。按順時針或其他順序全面檢查乳暈區、乳房及腋窩,檢查乳頭和疑似腫塊時用大拇指和食指指端輕輕擠捏。重點注意是否存在可疑腫塊、乳頭溢液等。實時了解乳房動態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就診。

  • 對於乳癌發生風險較高的女性,如有乳癌家族史或有乳癌基因突變等,可進行遺傳諮詢、密切監測,必要時可進行預防性藥物治療(如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芳香化酶抑制劑)或預防性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