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疝
概述
正常顱腔由大腦鐮、小腦幕分隔為幕上左、右及幕下三個腔室,當顱腦出現顱內血腫、腦腫瘤、腦外傷所致腦腫脹及腦挫傷時,會出現占位效應。此時其病變所在分腔的壓力會比鄰近分腔的壓力高,腦組織則會從高壓區向低壓區移位。當被擠到附近的生理孔道或非生理孔道時,使部分腦組織、神經及血管受壓,腦脊髓液循環就會發生障礙,進而產生相應的症狀群,稱為腦疝。另外,腦疝是多種顱腦疾病引發顱內壓升高加劇的嚴重危象,若不及時救治,死亡率及致死率、致殘率極高。
- 就診科別:
- 神經外科
- 英文名稱:
- Herniation of brain,HB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泌尿系統感染、上消化道潰瘍、下肢深靜脈栓塞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昏迷、一側或雙側瞳孔散大、嘔吐、呼吸驟停、心跳驟停
- 好發人群:
- 腦外傷病人、腦出血病人、顱腦腫瘤病人
- 常用藥物:
- 甘露醇、呋塞米、 Glycerol Fructose 、高滲鹽水
- 常用檢查:
- 頭顱CT、磁振造影
根據發病部位進行疾病分類,腦疝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小腦幕切跡疝
又稱顳葉鉤回疝。幕上占位性疾病引起顱內壓升高時,最常使顳葉鉤回突入腳間池內,即形成小腦幕切跡疝;
枕骨大孔疝
又稱小腦扁桃腺疝。大多發生於顱後窩占位性病變,直接引起幕下顱腔壓力嚴重增高,使小腦扁桃腺受擠壓,向下疝出;
大腦鐮下疝
又稱扣帶回疝,是指半球內側面的扣帶回及鄰近的額回經大腦鐮下緣向對側移位;
其他特殊類型
腦中心疝、蝶骨嵴疝、小腦幕切跡上疝等。
病因
任何原因引發的顱內壓升高、顱內各個腔室壓力分布不均,嚴重惡化後均會引發腦疝。而且通常腦疝為顱內壓升高所引起,因此本病好發於顱腦腫瘤、腦血管疾病或腦外傷的病人。
顱腦外傷
包括腦挫裂傷、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瀰漫性腦腫脹等。
腦血管疾病
高血壓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腦血管畸形、煙霧病等。
顱腦腫瘤
大腦半球膠質瘤、巨大腦膜瘤、室管膜瘤、髓母細胞瘤、腦幹膠質瘤等。
顱腦感染性疾病
腦膿腫、顱腦寄生蟲病等。
先天因素
如小腦扁桃腺下疝畸形等。
其他
如腰椎穿刺釋放腦脊髓液過多、過快,在顱內壓已增高的基礎上誘發腦疝發生。
人為因素
如不適當的搬動病人,腰穿放液過多、過快等。
顱內占位疾病
此類病人劇烈咳嗽、噴嚏、用力大便時,可增高顱內壓,誘發腦疝。
腦疝是神經科最嚴重的危象之一,未見報導相關發病率等流行病學數據。
對於已經發現顱腦腫瘤、腦血管疾病病人,還有腦外傷病人易好發腦疝。
症狀
由於腦疝累及的腦組織不同,表現的臨床症狀也各有差異。如枕骨大孔疝主要表現為呼吸驟停,顳葉鉤回疝主要表現為一側瞳孔變化、頭疼、嘔吐等。
枕骨大孔疝
生命體徵改變出現較早且明顯,瞳孔變化發生較晚。呼吸、脈搏減慢,血壓升高,頭痛劇烈,有呈陣發性加重,噁心、嘔吐頻繁。急性枕骨大孔疝發病迅速,數分鐘內就可以出現呼吸、心跳停止。慢性枕骨大孔疝發展過程呈漸進型。
小腦幕切跡疝
初期
頭疼加劇、嘔吐頻繁、躁動不安;意識障礙;短暫瞳孔縮小,以後瞳孔逐漸散大,對光反射遲鈍。
中期
意識逐漸轉為昏迷,病變同側對光反射消失,呼吸深慢、脈搏慢而有力、血壓及體溫升高。
末期
意識轉為深昏迷,一切刺激無反應;雙側瞳孔散大固定,對光反射消失;潮式或嘆氣樣呼吸,脈搏微弱、血壓及體溫下降,最後呼吸先停止,行心外按壓後心跳及血壓仍可維持一段時間。
強迫頭位、四肢肌肉張力減低、肌力減退等。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呼吸不順、血氧飽和度差,必要時需行氣管切開,改善通氣狀態,利於吸痰護理。
泌尿系統感染
表現為尿液常規白血球明顯增加,或查到真菌菌絲和孢子,嚴重者可出現全身症狀,如高熱、寒戰等。
上消化道潰瘍
表現為嘔血、胃管內反覆引流出咖啡色液體。
下肢深靜脈栓塞
表現為下肢肢體腫脹、皮溫較高,行血管都卜勒超音波檢查可發現深靜脈栓塞形成,嚴重者需行抗凝及下腔靜脈濾器植入。
褥瘡
腦疝病人長期臥床,未及時有效翻身,易形成褥瘡。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由腦部異常引起呼吸系統改變,如呼吸不順,進而出現頑固性低氧血症,甚至非心源性肺水腫的出現。
應激性潰瘍
由於腦疝發生時會影響交感神經,使其緊張,進而機體在應激下分泌過多腎上腺素、胃酸。為此出現胃潰瘍,甚至胃穿孔的情況。
中樞性高熱
腦疝的發生會涉及中樞神經,間接破壞體溫中樞平衡,影響散熱。所以會出現體溫驟然升高,可達40℃,稱之為中樞性高熱。
看醫
腦疝發作對病人影響甚大,可能會影響呼吸,甚至最後因呼吸不順危機生病。因此,當出現顱內壓升高表現時,及時就醫。
- 對於體檢發現顱腦腫瘤或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定期完善頭顱CT或磁振造影檢查極為重要。
- 反覆出現頭疼、噁心、嘔吐、視力下降、強迫頭位等症狀,高度懷疑顱腦疾病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顱腦疾病病人,若出現意識障礙、反覆嘔吐、劇烈頭疼,應立即就醫。
由於腦疝為神經病變,需病人優先到神經外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頭疼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昏迷、視力下降、嘔吐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偏癱、失語、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頭顱CT檢查
其能夠很快成像,且清晰。還能除外顱腦外傷所致腦挫傷、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等,以及自發性顱腦血腫、腦腫瘤等。其還是快速診斷腦疝病情程度的重要檢查之一。
頭顱磁振造影檢查
其能夠使腦組織清晰顯影,以觀察顱內腫瘤是否存在。另外,若排除腦腫瘤,需要做增強頭顱磁振造影檢查。若除外腦血管疾病,可能需要完善頭顱MRA+MRV。
頭顱CTA或腦血管造影
其能夠除外顱內動脈瘤、血管畸形等。在對不同部位造影時,對應能夠判別為何種疝。
腰椎穿刺術
留取腦脊髓液標本及測量顱內壓力,還能除外顱內感染性疾病。
符合以下標準即可診斷為腦疝:
- 病人出現昏迷、一側或雙側瞳孔散大固定、頻繁嘔吐、劇烈頭痛、呼吸驟停等症狀;
- 行頭顱CT或磁振造影證實顱內血腫、腫瘤明確,中線結構移位明顯,腦幹周圍結構擁擠顯示不清;
- 有明確的腦外傷或顱腦疾病病史。
動眼神經損傷
外傷致動眼神經損傷也可導致一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但這類病人通常有明顯的眼部外傷,且意識障礙可能不重,而腦疝病人意識障礙可會明顯,可以此鑑別。另外,還可查頭顱CT及眼眶CT,以協助排除診斷。
失血性休克
外傷後嚴重失血性休克病人可出現昏迷、雙瞳散大、血壓下降等,這類病患往往是雙側瞳孔同步變化,而腦疝病患可能是一側瞳孔先變化,繼而再出現對側瞳孔變化。行頭顱CT檢查一般可明確診斷。
治療
腦疝的治療原則應該是在腦疝發生前,儘量預防腦疝發生;當腦疝明確後,應該儘快積極予以手術和藥物治療,降低顱內壓力,改善腦疝症狀,挽救病人生命。
甘露醇
視情況調整甘露醇用量及用法,需要密切關注血壓及腎功能、電解質變化。
Glycerol Fructose
用法同甘露醇,對於腎功能的損傷小,故適用於腎功能差的病人。
呋塞米
間斷靜推或肌注,可有效緩解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力,低鉀病人慎用。
3%氯化鈉注射液
靜點3%氯化鈉注射液可有效降低顱內壓力,減輕腦疝症狀。低鈉血症病人需注意避免血鈉提升過快引起腦橋溶解。
根據病情迅速完成開顱術前準備,儘快手術去除病因,如清除顱內血腫或切除腦腫瘤等。如難以確診或雖確診而病因無法去除時,可選用下列姑息性手術,以降低顱內壓高和搶救腦疝。
腦室外引流術
對有腦積水的病例,間斷釋放腦脊髓液,可在短期內有效地降低顱內壓,暫時緩解病情。
去骨瓣減壓術
小腦幕切跡疝時可作顳肌下去骨瓣減壓術,枕骨大孔疝時可作枕下去骨瓣減壓術。這種減壓術效果明確,是搶救危重腦疝病人的有效手段。但對腦功能損害較大,故非迫不得已不宜採用。
內減壓術
在開顱術中遇到腦組織大量膨出,無法關閉腦腔時,不得不作部分腦葉切除以達到減壓目的。但這只能作為一種最後的方法來考慮。
保證呼吸通暢,必要時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過度通氣,降低顱內壓;頭高30°臥位,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腦腫脹,降低顱內壓;避免暴力吸痰、噴嚏、劇烈咳嗽等增加顱內壓的因素。
預後
發生腦疝的病人,即使積極行手術及藥物等治療後,病情仍較危重,死亡風險較高。而且存活後長期預後較差,長期昏迷或植物生存的可能性較大。
少數腦疝初期病人可治癒,腦疝中末期病人大多數無法治癒。
腦疝治癒後通常不影響壽命,治療不理想的病人急性期可能死亡。
每3個月複查一次頭顱CT/磁振造影;達到治療目標後,可6個月複查一次頭顱CT/磁振造影。
飲食
腦疝病人應注意膳食多樣化、少食多餐、定時定量,合理控制總熱量,補充優質蛋白。依據病人實際情況,酌情予以腸內營養。初期可予以胃管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米油、混合奶、稀飯等。
- 腦疝病人宜補充牛肉、雞胸肉、雞蛋等優質蛋白。
- 如合併糖尿病,需注意控制含糖量較高的麵食及油炸食品的攝入。
- 對於昏迷、嘔吐者,需禁食,在甦醒後禁食流食,如米湯、豆漿等。
照護
腦疝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意識狀態及自理能力的恢復為主,還需避免發生呼吸道感染、褥瘡、下肢深靜脈栓塞等併發症。
復健訓練
在腦疝病人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有助於病人自理能力的恢復。建議在復健師指導下開展肢體復健運動,循序漸進,並長期堅持。
環境
注意生活在安靜、清潔的環境中,以免外界嘈雜,可能會使病人心煩意燥,使血壓、顱內壓升高,而復發腦疝。
保持大便通暢
勿用力排便。家屬可幫助病人按揉腹部,促進腸蠕動。
預防
預防腦疝的關鍵是及早發現引發顱內壓升高的疾病,凡是有可疑顱腦疾病的症狀時,應及時就醫。可完善相關檢查,及早處理,避免腦疝發生。
初期篩檢人群
有明確顱腦外傷史的病人和突發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嗜睡等症狀的病人,其需儘早檢查,及時治療。
初期篩檢方法
有指征者可行頭顱CT或頭顱磁振造影檢查,以除外腦血管疾病。若受傷當時檢查無異常,建議受傷後3天內再次行頭顱CT或頭顱磁振造影檢查,以除外遲發性顱內血腫。
- 對於明確顱腦疾病的病人,應儘早正規治療,避免貽誤時機,形成腦疝。
- 避免增高顱內壓力的因素,如劇烈咳嗽、用力排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