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
概述
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管狹窄及頸椎失穩等原因,皆可造成頸髓的慢性壓迫或供血不足。另外,長期頸椎受累也可誘發脊髓型頸椎病。
- 就診科別:
- 骨科、脊柱外科、神經外科
- 英文名稱:
-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
- 疾病別稱:
- 頸椎病脊髓型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截癱、四肢運動障礙、感覺障礙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單側或雙側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行走困難
- 好發人群:
- 經常低頭伏案工作者、中老人
- 常用藥物:
- 塞來昔布、甲鈷胺片、地巴唑片
- 常用檢查:
- 頸椎X線、頸椎CT、頸椎核磁共振
臨床中脊髓型頸椎病為頸椎病分類中的一種,無進一步亞分類。
病因
頸椎間盤突出、頸椎後緣骨贅的形成、黃韌帶的肥厚或鈣化、頸椎管狹窄及頸椎失穩等原因皆可直接或間接造成頸髓的慢性壓迫或供血不足,這些是誘發脊髓型頸椎病常見的致病因素。
靜態因素
隨著椎間盤質地變性,含水量減少,高度下降和周緣突出,椎間盤後部被覆的後縱韌帶的增厚骨化,椎體邊緣骨質增生,相應椎板間黃韌帶及椎間關節應力增加,韌帶關節囊增厚,彈性減少,造成椎管徑線減少,尤其是前後徑,即矢狀徑的減少構成了脊髓壓迫症的靜態因素。
動態因素
主要是指頸椎的伸屈活動加重脊髓的應力、變形,頸椎伸展時椎管長度縮短,脊髓鬆弛,脊髓組織變「短粗」,截面積增大,黃韌帶自側後方折入椎管,纖維環及被覆的後縱韌帶後突,脊髓受壓增加。頸椎屈曲時,椎管拉長,脊髓變扁、變寬,弓弦作用使其前移,椎管前方之骨贅和突出的椎間盤組織抵壓脊髓,加重脊髓損害。
先天因素
多數學者認為發育性椎管狹窄可降低發生脊髓型頸椎病的閾值,也就是有先天發育引起的椎管狹窄的人群更容易出現脊髓型頸椎病。
慢性損傷
脊髓的功能障礙病理在於脊髓受壓和脊髓血供障礙所致,脊髓內神經纖維數量減少,軸漿流阻斷、扭曲、變形、脫髓鞘變化,神經細胞壞死、凋亡以及脊髓炎症缺血等,少有膠原增生、疤痕形成或囊性變。慢性損傷在脊髓型頸椎病發病原因中作為誘發因素。
頸部受涼
頸部受涼時可誘發頸椎椎管進一步狹窄,引起症狀出現或者加重。
疲勞、勞累
人體在疲勞時,頸椎椎間盤等長期處於高負荷狀態,容易引起症狀出現。
外傷因素
在頸椎本身存在病變的情況下,在頸椎受到撞擊,或者跌倒等情況時,容易誘發脊髓型頸椎病發作。
- 脊髓型頸椎病是較常見的一種疾病,隨著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呈低齡化趨勢發展。脊髓型頸椎病是脊髓壓迫症之一,可嚴重致殘,占全部頸椎病的10%~15%。
- 脊髓型頸椎病以40~60歲為高發年齡,60歲以後有自愈傾向,發病率有下降趨勢,但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臨床資料顯示該病的發生年齡有提前趨勢。
- 脊髓型頸椎病的C1-7中,最易受累的間隙以C5-6居多,其次是C4/5,人體頸椎生物力學研究表明,人在屈伸頸部時頸部應力常作用於C4-6,臨床中C4-6易發生骨質增生,表明頸椎病變節段以負重度大、活動度大的部位較為多見。
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的白領
由於長時間低頭,會使頸部的肌肉出現老化,其韌帶也會出現問題,進而使頸椎的穩定性有所影響。長時間以往,則會導致脊髓型頸椎病。
中老人
隨著年齡增長,骨質鈣化,發生退變,隨之脊髓型頸椎病發病率也提高。
先天頸椎椎管發育不良的人群
先天性頸椎椎管即為狹窄,這樣對應容納脊髓所未知的穩定性較差,易患脊髓型頸椎病。
吸菸
菸草中的尼古丁會使管腔收縮,血供減少,則會加快局部退化性病變,進而出現脊髓型頸椎病。
症狀
脊髓型頸椎病的典型症狀就是單側或者雙側上肢或下肢麻木、疼痛、無力,走路時有踩棉花感。不過個體差異也比較大。若疾病發展嚴重,可會引起癱瘓、大小便失禁等併發症狀。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頸椎病意味著頸椎出現不適。通俗來說,脖子不舒服的時候,很多人便會認為自己得了頸椎病。但是脊髓型頸椎病作為頸椎病的一種類型,主要症狀並不是頸部症狀,而是脊髓壓迫後出現的上肢和下肢無力、麻木。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無力、踩棉花感;下肢痙攣、行走困難;雙側上肢的疼痛、酸脹、麻木、無力、燒灼感等感覺和運動障礙;排尿困難、尿滯留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屬於比較嚴重的症狀,要及時就診。
- 病人還會出現軀幹部感覺異常,病人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手有如皮帶樣捆綁感,稱為束帶感。同時軀幹或者下肢可有燒灼感、冰涼感、蟻行感。
- 對於部分病情嚴重病人,可能會出現膀胱和直腸功能障礙,如頻尿、急尿、尿不盡,甚至出現尿失禁或排便障礙。部分病人還會出現性功能減退。
癱瘓
脊髓型頸椎病嚴重壓迫脊髓,且壓迫持續得不到解除,容易引起脊髓缺血、壞死,進一步引起截癱的可能。
大小便失禁
脊髓型頸椎病病人如果治療不及時,壓迫排尿或者排便中樞,進而會引起大小便失禁等嚴重併發症。
性功能障礙
脊髓型頸椎病病人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壓迫無法正常,壓迫性反射中樞,進而會引起性功能障礙等併發症。
看醫
當日常生活中出現頸椎脊髓壓迫症狀時,應該注意不可忽視脊髓型頸椎病可能,一定要及時到骨科、脊柱或者神經外科明確診斷。
- 出現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無力、踩棉花感、容易摔倒。
- 下肢痙攣、行走困難。
- 雙側上肢的疼痛、酸脹、麻木、無力、燒灼感等感覺和運動障礙。
- 排尿困難、尿滯留或尿失禁。
- 優先考慮去脊柱外科或者頸椎病專科就診。
- 如果醫院無脊柱外科分科,可以去骨科或者神經外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出現症狀多久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四肢麻木、無力、踩棉花感、胸部束帶感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X線平片及頸椎動力性側位片
是診斷頸椎的的基礎檢查方法,有益於發現畸形,觀測頸椎活動,判定頸椎是否存在不穩定,還可以排除骨質破壞性病變。
頸椎CT掃描
便於辨認韌帶骨化,發現骨性椎管狹窄。其可鑑別其他類型的頸椎病,但需注意其對神經根、神經盤的影響學顯示較差。
頸脊髓造影
顧名思義,進行脊髓部分的檢查,可顯示其受壓情況。但因為其是有創操作,易發生感染,所以少有進行。
頸椎磁振造影檢查
是最有助於明確診斷脊髓型頸椎病的檢查,醫生可通過矢狀位結合軸位平掃在頭腦中形成神經通道的三維立體圖像,了解椎間盤、後縱韌帶、鉤椎關節和黃韌帶病變以及脊髓受壓病理改變。脊髓型頸椎病雖然在磁振造影上表現為多節段狹窄,但責任椎間往往只有一處,在T2加權像上脊髓內常有高信號,代表脊髓受壓、退變、缺血、炎症水腫的病理。
脊髓型頸椎病一般通過臨床典型表現、X線、CT及磁共振檢查來進行診斷。
典型表現
病人出現指尖麻木、手笨拙感、持物無力,繼而出現行走不穩、踩棉花感,甚至大小便障礙。
X線
頸椎的生理曲線消失、椎間的高度下降,關節突關節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椎間孔變窄等現從橫斷面可觀察到脊髓受壓。
磁共振磁振造影
可觀察到頸髓的整體改變,頸髓的信號變化表現出符合脊髓型頸椎病的病理變化,是診斷脊髓型頸椎病的最有力證據。
血管源性疾病
包括脊髓梗死、脊髓血腫和脊髓血管畸形,頸椎磁振造影有助於排除這些疾病。硬膜動靜脈瘺主要發生於胸段脊髓,但可以引起上肢症狀,如果未進行胸椎增強磁振造影則可能會漏診。雖然會有更高位的中樞神經功能障礙的表現或有急性發作的典型症狀,有時腦血管病還是會與脊髓型頸椎病混淆。因此,進行磁振造影檢查後,出現脊髓受壓部位和致壓物質即可進行鑑別。
無菌性炎症
無菌性炎症和脫髓鞘的原因包括橫貫性脊髓炎、多發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視神經脊髓炎等。這些疾病常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脊髓病的症狀,頸椎磁振造影通常顯示片狀提示炎症過程的T2加權像高信號區。
風濕性疾病
風濕性疾病可伴有炎症性脊髓病變。這些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結節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這些疾病通常可以通過影像學檢查、疾病的非神經系統損害以及血清學標誌物來與脊髓型頸椎病進行鑑別。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可以在存在脊髓病的同時,影像學上發現枕頸或C1-2半脫位。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水平和肺部病變可以幫助結節病的診斷。
營養和代謝疾病
營養和代謝因素導致的脊髓病也需要進行鑑別。如果臨床上懷疑營養缺乏,無論是攝入不足還是吸收不良(如炎症性腸病、腸切除術後等)的原因造成的,都應該進行血液維他命和礦物質檢查。尤其當沒有發現引起脊髓結構病變的徵象時要考慮到這些疾病的可能性。銅缺乏可引起脊髓及周圍神經病變,雖然很多銅缺乏所致脊髓病病人的脊髓在影像學上可以是正常的,但有磁振造影T2加權像上脊髓後高信號增強的報導。維他命缺乏和葉酸缺乏也可導致脊髓病。
脊髓腫瘤
無論是脊髓內在或外在的腫瘤,包括膠質瘤、腦膜瘤、神經纖維瘤和轉移瘤,也應予以鑑別。腫瘤侵犯椎體時,如攝護腺癌脊柱轉移或多發性骨髓瘤,可引起嚴重疼痛、骨質破壞脊柱不穩及脊髓壓迫症狀,通常腫瘤很容易通過磁振造影進很鑑別。而患惡性腫瘤進行放療的病人,如果脊髓在放射野內,則會產生脊髓損害,這種損害可能是放療後初期暫出現感覺異常,或放療數月或數年後出現輕到重度持續存在的運動或感覺障礙。
治療
目前對於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主要是以手術治療為主,還會輔助以頸部制動、理療及藥物治療等。若採取手術,則一般短期治療,時間維持3~6個月即可恢復。
藥物治療只是暫時緩解症狀、減輕不適,無法根治。
非類固醇抗炎藥
常用塞來昔布、 Meloxicam 、雙氯芬酸鈉等。
肌肉鬆弛及鎮靜劑
常用安定、 Promethazine 等。
活血化瘀藥物
如大活絡膠囊等。
營養神經藥物
甲鈷胺片、地巴唑片等。
頸椎前路手術
可打開狹窄的椎體空間和神經根孔,恢復椎間孔高度、緩解神經根受壓,從而促進椎體融合。頸椎前路手術可以通過頸前入路消除脊髓前方的壓力誘發因素,緩解脊髓壓迫、改善脊柱功能,通過植骨融合重建頸椎穩定性。然而,這種沒有內固定的頸椎前路手術可能導致骨移植物脫落和塌陷,導致頸椎彎曲和畸形的反射。由於假關節的形成等併發症,因此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進行了內固定手術。
頸椎後路手術
後路手術是在直視下打開椎管和部分神經根管,探索和闡明脊髓和神經根的真實狀態,並緩解壓力,使脊髓和神經根有一定的緩衝空間,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後路手術對於來自於後方的壓迫和比較廣泛的前方壓迫具有優勢。隨著內窺鏡技術的發展,一些學者認為通過內窺鏡檢查進行微創脊柱成形術,經證實,採用新型微鈦板治療內鏡下頸椎後韌帶複合體「固定然後向後移動」是安全有效的。它具有創傷小、出血少、併發症發生率低的優點,但該方法的學習曲線較長,需熟練的內窺鏡技術才能完成,故基層醫院難以推廣。
頸椎前後聯合入路
對於嚴重的CSM(脊髓型頸椎病)治療,傳統上使用術前和術後減壓手術,由於治療周期短、成本高和疼痛,病人難以接受。隨著減壓骨移植和固定技術和材料的發展,第一階段前後聯合手術已成為可能。大多數學者認為,第一階段頸前路和後路手術可有效降低壓力、降低分期風險。它縮短了病人的住院時間,減輕了經濟負擔,對防止相鄰節段甚至整個頸椎進一步退變具有積極作用。
- 急性期主要是通過頸部制動(即配戴頸托),脫水消腫、消炎、營養神經等治療。
- 慢性期則通過活血擴管、頸椎牽引、針灸等治療,對於牽引治療,要根據病人不同體質,病變程度,開始使用輕重量的垂直牽引,再逐漸過渡到常規的牽引方法。推拿對於脊髓型頸椎病有一定風險,需要謹慎選擇。
-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的病人而言,復健治療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治療,例如手術後翻身,訓練氣管和食道,通過復健手法進行一定的治療,以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預後
脊髓型頸椎病經手術治療後,病人的症狀能得到有效緩解,進而提高生活質量。但手術後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以免疾病復發。
手術後可以治癒,但有一定風險,術後有相鄰階段頸椎繼續發病可能。
脊髓型頸椎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手術治療後一般3~6個月複查一次。
飲食
脊髓型頸椎病病人飲食要注意調節自身飲食,確保食物的豐富含鈣量,多食用奶、軟骨、排骨等,也可以適當增加牛蹄筋等含有高膠原蛋白的食物,多食用新鮮蔬果,確保能夠攝入足夠的微量營養素。
- 宜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鈣食物,提高自身抵抗力。
-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熱,從而使本病神經症狀加重。
- 宜多食用含維他命B豐富的食物,例如小麥、高粱、芡實、蜂蜜等。
- 宜多食水果和新鮮蔬菜。
- 忌菸酒,這是由於菸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動脈血與氧的結合力減弱,酒能助長濕熱,進而加重頸椎病症狀。
照護
由於脊髓型頸椎病對人的運動功能影響很大,除手術治療外,其他治療往往效果欠佳,因此對於該疾病的生活管理及預防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初期病人進行有效日常生活管理,可減輕病人的症狀。
頸部防寒保暖
頸部受寒冷刺激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僵硬。夏天打開空調,也記得不要讓冷氣直接往頸部吹,頸部受涼可誘發頸椎病加重。
糾正坐姿及臥姿
不良坐姿及臥姿也是頸椎退變的常見誘因,尤其對於長期伏案工作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應挺胸、直背,維持正確的頸椎弧度,尤其是長期伏案工作的公務員、程式設計師等,建議每隔1~2小時需適當休息,活動頸部。臥姿不當尤其是高枕或者不枕枕頭,均可以加重頸椎間盤的負荷,加速退化性病變發生和發展。
一旦出現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要注意做好自身的病情監測,注意觀察自身的臨床症狀有無加重趨勢。對用藥後或者治療後的症狀減輕情況,進行關注和記錄,以便複查時,及時反饋給醫生必要的信息,有利於下一步治療。
如果出現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不要過於恐慌,要及時就醫,防止進一步症狀加重引起,甚至出現無法恢復的併發症。不過切記要避免病急亂投醫,去正規醫療機構就醫,防止上當受騙,延誤病情。必要時配戴頸托,防止急剎車或摔倒等情況,以免引起症狀突然加重,甚至癱瘓。
預防
脊髓型頸椎病與平時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習慣密切相關,注意糾正平時的錯誤頸部姿勢,能夠有效預防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生。
經常伏案工作的人群如果出現頸部疼痛不適、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等一種或者幾種情況時,要注意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脊髓型頸椎病的篩檢。
經常調節工作體位
低頭屈頸長時間工作,頸後椎旁肌肉因持續緊張而容易疲勞,頸椎關節亦會勞損。因此,伏案不宜過久,最好1~2小時休息一下,或變換一下體位,定時遠視。可調整桌面或工作檯的高度或傾斜度,且工廠要有工間活動,並形成制度。
保持良好的睡眠體位
頸椎應保持自然仰伸位為最佳,避免高枕。在睡眠時最好採用質地柔軟的元寶形枕頭,維持頸椎的生理弧度。
頸部制動
可使頸部肌肉獲得充分休息,緩解因肌痙攣所致的疼痛,減少突出的椎間盤對脊髓、神經根及椎動脈的刺激,減少頸椎間盤的勞損,延緩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