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積水
概述
腦積水是由各種因素引起循環系統內腦脊髓液不斷增加,同時腦實質相應減少,腦室相應擴大伴頭顱增大和顱內壓升高。常發生在腦室內,也可累及蜘蛛網膜下腔,其原因不外是腦脊髓液產生過多、腦脊髓液吸收障礙或腦脊髓液循環受阻三類。腦脊髓液產生過多主要是由於脈絡叢乳頭狀瘤,臨床上更常接觸的是後面兩類情況。由於顱內出血、炎症、腫瘤、畸形等情況使得腦脊髓液不能順利通暢地回流,積存在腦室系統中,引起顱內壓升高和神經功能障礙等一系列臨床表現。
- 就診科別:
- 神經外科
- 英文名稱:
- Hydrocephalu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神經系統功能損害、智力缺陷、發育遲緩、殘疾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頭痛、嘔吐、視力模糊、視神經乳頭水腫
- 好發人群:
- 嬰幼兒、60歲以上的老人
- 常用藥物:
- Acetazolamide 、甘露醇、氫氯噻嗪、 Triamterene 、呋塞米
- 常用檢查:
- CT、核磁共振檢查、頭顱X線檢查
代償性腦積水
腦脊髓液含量增加而壓力正常,腦脊髓液過多是腦萎縮的一種代償形式,見於先天性大腦發育不全及後天性腦萎縮。
阻塞性腦積水
是指腦室系統或第四腦室的出口處有阻塞,導致腦脊髓液流至蜘蛛網膜下腔或腦池發生障礙,出現阻塞部位平面以上的腦室系統顯著擴大,臨床表現為顱內壓高症狀、神經功能障礙、表情呆滯、智力減退等,平片可見顱腔增大、顱縫分離、蝶鞍加深擴大。
交通性腦積水
交通性腦積水是由於腦脊髓液產生過多,或者吸收障礙而形成的腦積水,特點是腦室與蜘蛛網膜下腔之間仍然通暢。
正常壓力腦積水
指顱內壓不超過I.77~1.96kPa(180~200mmHg)的交通性腦積水。多發生於慢性交通性腦積水基礎上,腦脊髓液分泌與吸收形成新的平衡,此時雖有腦室系統明顯擴大,但腦脊髓液壓力仍趨正常,有人曾對病人24小時腦脊髓液壓力進行監測,發現顱內壓呈間歇性地升高,故提出間歇性高顱內壓腦積水之稱。
病因
腦積水可由多種原因引起,較為常見的有顱內炎症、腫瘤、腦中風、腦血管畸形、腦外傷、各種內源性或外源性神經毒素、缺氧、水和電解質不平衡、酸中毒、肝腎功能衰竭等,都可通過不同方面造成液體在腦組織內積聚,從而導致腦積水。
先天畸形
如中腦導水管畸形(狹窄、中隔形成、周圍膠質增生、分叉等),Dandy-Walker症候群(第四腦室孔閉塞症候群),阿-希二氏症候群(Arn01d-Chiafi氏畸形),枕大孔處腦膜膨出等。
顱內感染
如化膿性腦膜炎或結核性腦膜炎未能得到及時冶療,常出現腦積水。這是因增生的纖維組織阻塞了腦脊髓液循環通道,尤以第四腦室孔及腦底部蜘蛛網膜下腔沾黏多見。
顱內出血
顱內出血後所致的纖維增生、腦膜沾黏等,可使腦脊髓液循環阻塞或吸收不良。
顱內腫瘤或其它占位病變
位於第三腦室及後顱凹的腫瘤,易使腦脊髓液循環受阻而迅速出現腦積水。大腦半球的腫瘤或膿腫,亦可壓迫側腦室與第三腦室而致腦積水。
其它
如維他命A中毒或嚴重缺乏可致腦脊髓液量增加。
先天畸形
可能與父母接觸了某些化學放射物質,出現孕初期發熱、胎位異常、羊水過多或服用某些藥物等有關。
感染
由於增生的纖維組織阻塞了腦脊髓液的循環孔道,多見於第四腦室孔及腦底部的蜘蛛網膜下腔沾黏而發生腦積水。
出血
顱內出血後纖維增生引起腦積水,產傷後顱內出血吸收不良,也是新生兒腦積水的常見原因。
- 腦積水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尚不清楚,患病率為1%~1.5%。
- 先天性腦積水的發病率為0.9%~1.8%,後天性腦積水有明確的病因,其發病率因原發病而異。
- 腦積水多為散發,無性別差異,先天性中腦導水管狹窄引起的腦積水有家族遺傳傾向,屬於X性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女性攜帶,男性發病。
- 腦積水有兩個好發年齡,分別是嬰幼兒和60歲以上的老人。
嬰幼兒
嬰幼兒常出現先天畸形,如中腦導水管狹窄、隔膜形成或閉鎖、腦血管畸形等情況且易在宮內受到感染,也有少數嬰幼兒病人具有某些代謝類遺傳病易導致腦積水。
老人
目前老人好發的病因不明,有可能是顱內感染或者是其他因素導致出現腦水腫。
症狀
腦積水常見發病為嬰兒,主要表現為嬰兒出生後數周或數月頭顱快速性、進行性增大。嚴重性病人可伴有大腦功能障礙,表現為癲癇、視力及嗅覺障礙及智能障礙等。成人常見間斷性頭痛、頭暈、耳鳴、耳堵、視力下降、四肢無力等。
小兒腦積水
頭顱形態改變
頭顱形態改變是本病最重要的體徵,即頭顱增長速度的增加,頭圍增大常在出生時或出生不久即出現且呈進行性加劇,在一定時間內連續測量頭圍,有明顯改變。頭顱與軀幹生長比例失調,頭顱過大而重,以致垂落胸前。患兒呈頭顱大、顏面小、前額突出、下頜尖細的容貌。
顱內壓升高
嬰兒期的顱縫具有緩衝顱內壓的作用,但有限度。隨著腦積水的進行性發展,顱內壓升高的症狀逐漸出現,患兒前囟擴大、張力高,顱縫裂開,有時後囟、側囟也開大。由於顱內壓升高,靜脈回流受阻,故頭皮靜脈明顯怒張。
神經功能障礙
患兒初期生長發育正常,後因三腦室後部的松果體側隱窩擴張,壓迫中腦頂蓋部可出現眼肌麻痹,表現為雙眼球下旋,上部鞏膜時常暴露,可見眼球下半部常落到下眼瞼下方,稱之為「落日征」,是先天性腦積水的特有體徵。患兒頭部控制力差,一般不能坐也不能站立。
成人腦積水
急性腦積水
急性腦水腫一般會存在急性顱內壓升高三聯征,如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呈進行性加重,同時還會存在頸部疼痛,這時候提示可能患有小腦扁桃腺疝;如存在一過性黑蒙的症狀,則提示為天幕裂孔導致大腦後動脈受壓所致。
慢性腦積水
慢性腦水腫表現為慢性顱內壓升高,出現頭痛和噁心、嘔吐的症狀,較急性腦積水輕,視乳頭水腫常伴視神經萎縮,導致失明,如果出現單側或雙側展神經麻痹,表現為上視困難;如果擴大的第三腦室壓迫視交叉,會導致雙眼顳側偏盲;嚴重者還會導致雙下肢痙攣性癱瘓。
- 腦積水病人治療不及時末期可能會出現痴呆、發育遲緩等症狀。
- 還會表現為智力障礙,該症狀一般出現較早,並逐漸加重,初期出現記憶力減退、言語減少、計算力下降,隨病情發展,可出現緘默、情感障礙、意志力減退等,並逐漸發展為痴呆。
- 也會表現為行走緩慢且不穩,嚴重時行走、站立都有困難,但無明顯的小腦體徵。
- 如果病人後期出現顱內感染的症狀後就會出現發熱的情況。
- 腦積水形成之後,腦脊髓液循環受阻從而引起腦組織出現繼發性神經系統功能性損害。
- 如果在出生時就患有腦積水,則可能導致明顯的智力缺陷、發育遲緩、身體殘疾。
看醫
腦積水疾病需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症狀、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極其重要。因此,一旦出現相關異常症狀需及時就醫,如果就醫不及時,耽誤病情可能會導致發育遲緩、殘疾等一系列併發症,所以當身體初期出現異樣時,如噁心、嘔吐、頭痛的時候,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做一些檢查來判定病情。
- 出現步態障礙、頭痛、頭脹、噁心等症狀,應配合醫生進行下一步檢查。
- 出現頭圍增大、步態障礙、尿失禁等情況,應儘快到醫院接受診治。
- 出現精神異常、性意識障礙、記憶力喪失等情況,應立即到醫院接受診治。
- 大部分病人優先考慮去神經內科,或直接就診神經外科。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尿失禁等,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泌尿外科等。
- 若病人出現較嚴重的症狀如休克、昏迷等情況,可以去急診科進行急救。
- 最近頭顱有無受傷,有無受過撞擊?
- 持續這種狀況多久了?
- 有無頭暈、頭脹、頭痛、視覺或聽覺障礙等情況?
- 有無進行過藥物或手術治療?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實驗室檢查
可以通過實驗室檢查,觀察血液中嗜中性白血球的數量,以此來排除有無炎症的發生。
測量頭圍
本病患兒頭圍比正常同齡嬰兒要大得多,正常新生兒頭周徑為33~35公分,出生後6個月頭圍增加每月1.2~1.3公分,本病患兒的頭圍可為正常的2~3倍。
頭部CT掃描
可見阻塞性腦積水的腦室系統擴大,腦實質顯著變薄。交通性腦積水時,額和額頂區蜘蛛網膜下腔增寬,其他區域蜘蛛網膜下腔不寬或稍寬,前部半球間裂增寬,基底池主要是鞍上池增大,額頂區腦溝加深增寬。腦室不大或輕度擴大。
核磁共振檢查
可清晰的從冠狀面、矢狀面、橫斷面顯示顱腦影像,為明確腦積水病變部位與性質提供了直接的影像根據。
頭顱超音波
可以通過頭顱超音波觀察頭顱有無出血點,有無腦室增大的情況。
中性酚紅試驗
通過注入酚紅1ml,20分鐘以後做腰椎穿刺,若取得的腦脊髓液加入氫氧化鈉後出現酚紅,則表示蜘蛛網膜下腔病變,若不出現則表示為腦室病變。
腦室造影
將濾過的空氣、氧氣或碘油、有機碘溶液注入腦室內,然後做X線攝片,可觀察到腦室擴大的程度及大腦實質的厚薄,並可發現阻塞部位。
- 嬰兒出生後漸進性頭顱明顯增大及特殊形態改變,前囟擴大、膨出或較大兒童有頭痛、顱內壓升高症狀。
- 査體頭部叩診有破壺音,有落日征。
- 頭顱X線平片有顱內壓升高的影像表現。
- 頭顱CT、核磁共振檢查可進一步確診並明確病因。
腦萎縮
一般在50歲以後發病,可有記憶力減退和行走遲緩,但進展緩慢,達數年之久。影像學上腦萎縮的腦室和蜘蛛網膜下腔均擴大、腦室輕度擴大,不累及第四腦室,無腦室周圍滲出,腦溝、側裂池、基底池等明顯擴大,腦脊髓液釋放試驗呈陰性。
其他引起痴呆的疾病
正常壓力腦積水引起的痴呆被認為是可治療的痴呆,因此需要與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相鑑別。前者初期即可出現步態障礙,病程僅短短數月;後者有高血壓或腦動脈硬化,並有腦中風或供血不足病史,病程表現為伴隨腦梗塞的發作呈階梯式進展,查體發現相應的神經系統局灶性體徵,影像學上有腦梗塞的證據。
腦水腫
指腦內水分太多,以致於腦體積增大,常常表現為顱內壓升高等現象,常由顱內感染引起,可以做腦脊髓液檢查來鑑別兩種疾病。
治療
根據腦積水病人病因制定相對應的治療方案,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無顱內感染等禁忌症時可做腦室腹腔引流。
Acetazolamide
此藥品通常可以起到降壓、抑制腦脊髓液分泌的作用。但是此藥可引起代謝性酸中毒、四肢麻木等症狀,使用中要注意。
甘露醇
增加體內水分的排出,間接減少腦脊髓液量,降低顱內壓。可選用高滲脫水藥物與利尿藥物。
激素
對有蜘蛛網膜沾黏者,可給予激素口服或依病情靜脈滴注,使用激素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容易導致骨質出現問題。
減少腦脊髓液形成的藥物
常常可選用 Acetazolamide (醋氮醯胺), Triamterene , Spironolactone 等藥物,但藥物療效可能有限。也可考慮側腦室脈絡膜叢切除術以減少腦脊髓液的生成。
促進腦脊髓液排出
通常可選用適當的利尿劑,增加腦脊髓液的排出,例如呋塞米、氫氯噻嗪等藥物,但是使用呋塞米時應嚴密監測電解質,因為呋塞米作用較快,容易將鉀、鈉等離子排出體外,造成電解質不平衡。
解除梗阻
導水管狹窄者可行導水管擴張術或置管術;第四腦室正中孔沾黏可行沾黏松解、切開成形術;枕大孔區畸形合併腦積水者行枕下減壓及上頸椎減壓術等。
減少腦脊髓液生成
主要用於交通性腦積水,如側腦室三角區脈絡叢切除或電灼術,因這種手術效果不理想目前已較少採用。
腦脊髓液分流術
利用各種分流裝置與通路將腦脊髓液分流到顱內、顱外其他部位,包括顱內分流術和顱外分流術,適用於阻塞性或交通性腦積水,是把腦室內的腦脊髓液引流到腹腔或胸腔。現最常用的是側腦室腹腔分流術、腦室頸內靜脈分流術、腦室心房分流術等。
預後
腦積水通過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常可治癒,術後症狀好轉,生活質量可明顯提高,但也有可能留有併發症,如智力障礙、術後記憶缺失、癲癇、失明等。
少數病人能夠被治癒。
少數症狀較輕、治療較及時的病人,可以得到治癒,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如症狀較嚴重或者治療不及時,出現了後期併發症的病人,可以通過藥物改善症狀,但是一般會影響其存活時間。
尿便障礙
主要症狀為排尿、排便頻繁,經常出現尿失禁、排便失禁或者出現排尿困難、排便困難等情況,有些病人只在腦積水末期出現上述後遺症。
智力障礙
比如計算能力變差、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神情淡漠。症狀嚴重的病人很可能會出現痴呆症狀,少數病人病人變得情緒激動、暴躁、易怒,甚至出現幻覺、胡言亂語等。
肢體障礙
一般是在精神方面出現問題之後出現肢體障礙,比如走路困難、行動緩慢、容易摔跤,大部分情況下還會導致偏癱。
其他障礙
比如經常會感到眩暈,影響視力,導致視力下降。出現一過性的意識障礙,少數病人出現帕金森氏症、眼球顫抖等後遺症。
腦積水病人根據不同病情,聽從專業醫生建議時間進行複查,一般為6~12個月內定期複查。
飲食
腦積水病人的飲食以促進病人症狀減輕並消退為目的,合理、均衡的分配各種營養物質。合理控制總熱量,合理營養物質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慎食肥甘油膩之品。
- 多食用蛋、奶、肉類及新鮮蔬菜,補充蛋白質、維他命等微量營養素。
- 應限制水鈉攝入量。
- 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及興奮型飲料。
照護
腦積水病人術後必須遵醫囑治療,用脫水藥和抗生素時要密切觀察病人對藥物的反應,注意保護血管和穿刺部位周圍皮膚,避免受到傷害。
- 體溫大於38℃時應採取有效降溫措施,降低腦細胞耗氧量與基礎代謝率。
- 觀察降溫病人面色、脈搏、呼吸及出汗情況,防止出現虛脫情況。
- 密切觀察意識及瞳孔變化、生命體徵及肢體活動,注意觀察血壓、心率、呼吸及瞳孔變化,並及時記錄在記錄單上。
- 觀察是否有併發症或後遺症出現。
預防
神經系統的任何疾病均可以引起腦脊髓液循環障礙,從而導致腦積水的發生,罹患神經系統疾病後需要注意觀察腦室變化情況,儘早發現,爭取在初期治療。
- 對於孕婦,應定期做產前檢查。根據醫生建議的孕期檢查計劃進行產檢,可以減少嬰兒腦積水或其他併發症的風險。
- 對於兒童,應定期進行兒童保健檢查等。
- 對於老人,應定期進行疾病篩檢,有其他疾病初期治療。
- 孕婦加強產前初期診斷,定期做產前檢查,預防腦積水兒的出生。
- 選擇適當年齡生育。
-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頭顱損傷,如騎車時、高空作業時要戴好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