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慢性腎衰竭

概述

慢性腎衰竭是指慢性腎臟病引起的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及與此相關的代謝失調和臨床症狀組成的症候群,發生在各種慢性腎臟疾病的基礎上,腎實質遭到嚴重破壞,緩慢地出現腎功能減退直至衰竭。臨床上以腎功能減退、代謝廢物瀦留、機體內環境失衡為主要表現,噁心、嘔吐是最突出的症狀。

就診科別:
腎內科
英文名稱:
Chronic Renal Failure,CRF
疾病別稱:
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功能衰竭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低血糖、貧血、尿毒症性腦病、高血鉀症、心肌疾病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乏力、腰酸、夜尿增多
好發人群:
糖尿病病人、高血壓病人、中老人、直系親屬有慢性腎衰竭病史者
常用藥物:
卡托普利、纈沙坦、呋塞米、 Torsemide 、重組人紅血球生成素、硫酸亞鐵
常用檢查:
尿液常規檢查、血液常規檢查、影像學檢查、腎切片檢查
疾病分類

腎臟病的病因可能難以確定。臨床實踐中,診出CKD的最常見情況是在其他疾病的評估和治療中發現eGFR下降。

GFR — GFR分期(G分期)遵照最初的CKD分期方法:

  • G1−GFR大於90mL/(min·1.73m2)
  • G2−GFR為60-89mL/(min·1.73m2)
  • G3a−GFR為45-59mL/(min·1.73m2)
  • G3b−GFR為30-44mL/(min·1.73m2)
  • G4−GFR為15-29mL/(min·1.73m2)
  • G5−GFR小於15mL/(min·1.73m2)或透析治療

白蛋白尿 — 依據常用的「正常」、「中度增高」(曾稱為「微量白蛋白尿」)和「重度增加」(曾稱為「大量白蛋白尿」和腎病範圍白蛋白尿)定義將白蛋白尿分為3期(表 3)(計算器 1):

  • A1−ACR小於30mg/g(<3.4mg/mmol)
  • A2−ACR為30-299mg/g(3.4-34.0mg/mmol)
  • A3−ACR大於等於300mg/g(>34.0mg/mmol)

病因

慢性腎衰竭的病因主要包括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腎損害、多囊腎病等遺傳性腎臟病以及免疫性疾病腎損害、藥物性腎損害等。大多情況下進展緩慢,但如果有感染、有效循環血量不足以及使用了腎毒性的藥物,包括中藥、西藥,病情會加快進展甚至明顯加重。本病好發於糖尿病病人、高血壓病人、中老人、直系親屬有慢性腎衰竭病史者。

主要病因
  • 原發性與繼發性腎小球腎炎,如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狼瘡性腎炎等。
  • 腎小管間質病變,如慢性腎盂腎炎、慢性尿酸性腎病、阻塞性腎病、藥物性腎病等。
  • 腎血管病變、遺傳性腎病,如多囊腎、遺傳性腎炎等。
  • 在發達國家,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已成為慢性腎衰竭的主要病因,在發展中國家,這兩種疾病在慢性腎衰竭各種病因中仍位居原發性腎小球腎炎之後,但近年也有明顯增高趨勢。
  • 雙側腎動脈狹窄或閉塞所引起的「缺血性腎病」,在老年慢性腎衰竭的病因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
誘發因素

慢性腎衰竭的誘發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 高血糖、高血壓;
  • 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 貧血、高脂血症、高同半胱胺酸血症;
  • 肥胖、吸菸、營養不良、高齡等。

慢性腎衰竭急性加重的誘發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 血容量不足(如低血壓、大出血、休克、脫水等);
  • 腎毒性藥物的不當服用,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Nystatin 、萬古黴素、顯影劑、非類固醇抗炎藥等;
  • 腎臟局部血供急劇較減少;
  • 使腎臟受損的原發病復發或者加重(如IgA腎病變、腎病症候群等);
  • 嚴重高血壓未控制好;
  • 尿路阻塞;
  • 其他如各種感染、腎外器官功能衰竭(如心臟衰竭、肝衰竭)等。
流行病學

發病率

慢性腎臟疾病的發病率較高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國內數據顯示,其發病率為10.8%,國際數據中,其發病率在百萬分之三百到三百五。慢性腎衰竭的年發病率約為0.3‰,患病率約為1‰,且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發病人群

慢性腎衰竭可發生於各個年齡段,不同階段其關注點不同,如兒童應關注先天遺傳型因素,青年人對慢性腎炎應多加注意,年輕女性多關注紅斑性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老人多關注自身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痛風等疾病,有家族史的病人應定期複查。

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中,北上廣的發病率相差較小,新疆地區偏低,國際、國內總體發病率基本一致。

好發人群

糖尿病病人

在糖尿病的人群里會有40%的病人會岀現慢性腎臟病,其中又有40%的人會慢慢的進展到嚴重的階段,就是到了所謂的中、晩期慢性腎臟病階段。

高血壓病人

20%的病人會合併慢性腎臟的損傷,也就是高血壓導致的慢性腎臟病的存在。

中老人

隨著年齡的越來越大,腎功能在50歲之後會緩慢的下降,是慢性腎臟病的很重要的人群。

直系親屬

即父母、兄弟姐妹有慢性腎衰竭病史者。

症狀

慢性腎衰竭臨床表現十分複雜,基本可以分為代謝失調和各系統症狀兩大組。但兩者亦互為因果,許多代謝失調可以是系統症狀的基本原因,反過來,各系統臟器因代謝異常而導致毒性代謝產物瀦留,影響臟器功能,從而加劇代謝失調。本病可併發嚴重感染,易合併感染,以肺部感染多見,感染時發熱可無正常人明顯。

典型症狀

水、電解質代謝失調

代謝性酸中毒

尿毒症最常見症狀之一。輕度、慢性酸中毒時,多數病人症狀較少,但如動脈血HCO3-<15mmol/L,則病人可出現明顯食欲不振、嘔吐、虛弱無力、呼吸深長等症狀。

水鈉代謝失調

主要表現為水鈉瀦留,或低血容量和低鈉血症。腎功能不全時,腎臟對鈉負荷過多或容量過多,適應能力逐漸下降。水鈉瀦留病人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皮下水腫或/和體腔積水,這在臨床相當常見。此時易出現血壓升高、左心功能不全和腦水腫。低血容量主要表現為低血壓和脫水。低鈉血症的原因,既可因缺鈉引起(真性低鈉血症),也可因水過多或其它因素所引起(假性低鈉血症),而以後者更為多見。

鉀代謝失調

當GFR降至20-25ml/min或更低時,腎臟排鉀能力逐漸下降,此時易於出現高血鉀症。尤其當鉀攝入過多、酸中毒、感染、創傷、消化道出血等情況發生時,更易出現高血鉀症。嚴重高血鉀症有一定危險,需及時治療搶救。有時由於鉀攝入不足、胃腸道丟失過多、應用排鉀利尿劑等因素,也可出現低血鉀症。

鈣磷代謝失調

病人主要表現為磷過多和鈣缺乏。鈣缺乏主要與鈣攝入不足、活性維他命D缺乏、高磷血症、代謝性酸中毒等多種因素有關,明顯鈣缺乏時可出現低鈣血症。血磷濃度由腸道對磷的吸收及腎的排泄來調節。當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尿內排出減少,血磷濃度逐漸升高。在腎衰竭的初期,血鈣、磷仍能維持在正常範圍,且通常不引起臨床症狀,只在腎衰竭的中、末期時才會出現高磷血症、低鈣血症。低鈣血症、高磷血症、活性維他命D缺乏等可誘發副甲狀腺激素升高,即繼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旁亢)和腎性骨營養不良。

鎂代謝失調

當GFR<20ml/min時,由於腎排鎂減少,常有輕度高鎂血症。病人常無任何症狀;如使用含鎂的藥物則更易於發生高鎂血症。低鎂血症也偶可出現,與鎂攝入不足或過多應用利尿劑有關。

蛋白質、糖類、脂肪和維他命的代謝失調

蛋白質代謝失調

慢性腎衰竭病人蛋白質代謝失調一般表現為蛋白質代謝產物蓄積,也可有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漿和組織必需胺基酸水平下降等。上述代謝失調主要與蛋白質分解增多或/和合成減少、負氮平衡、腎臟排出障礙等因素有關。

糖代謝異常

主要表現為糖耐量減低和低血糖兩種情況,前者多見,後者少見。

高脂血症

較常見,其中多數病人表現為輕到中度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少數病人表現為輕度高膽固醇血症,或二者兼有。

維他命代謝失調

如血清維他命A水平增高、維他命B6及葉酸缺乏等。

各系統症狀

心血管系統表現

心血管病變是慢性腎臟病病人的主要併發症之一和最常見的死因。較常見的心血管病變主要有高血壓和左心室肥厚、心臟衰竭、尿毒症性心肌症、心包積水、心包炎、血管鈣化和動脈粥狀硬化等。

呼吸系統症狀

病人體液過多或酸中毒時均可出現氣短、氣促,嚴重酸中毒可致呼吸深長。體液過多、心功能不全可引起肺水腫或胸腔積水。由尿毒症毒素誘發的肺泡微血管滲透性增加、肺充血可引起「尿毒症肺水腫」,此時肺部X線檢查可出現「蝴蝶翼」征,及時利尿或透析上述症狀可迅速改善。

胃腸道症狀

主要表現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口腔有尿味。消化道出血也較常見,其發生率比正常人明顯增高,多是由於胃黏膜糜爛或消化性潰瘍,尤以前者為最常見。

血液系統表現

慢性腎衰竭病人血液系統異常主要表現為腎性貧血和出血傾向。大多數病人一般均有輕、中度貧血,其原因主要由於紅血球生成素缺乏,故稱為腎性貧血;如同時伴有缺鐵、營養不良、出血等因素,可加重貧血程度。末期慢性腎衰竭病人有出血傾向,如皮下或黏膜出血點、瘀斑、胃腸道出血、腦出血等。

神經肌肉系統症狀

  • 初期症狀:病人可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尿毒症時可有反應淡漠、譫妄、驚厥、幻覺、昏迷、精神異常等。
  • 周圍神經病變:本病較常見,病人表現為感覺神經障礙更為顯著,最常見的是肢端襪套樣分布的感覺喪失,也可有肢體麻木、燒灼感或疼痛感、深反射遲鈍或消失,並可有神經肌肉興奮性增加,如肌肉顫抖、痙攣、不寧腿症候群等。
  • 透析失衡症候群:初次透析病人可能發生透析失衡症候群,出現噁心、嘔吐、頭痛、驚厥等,主要由於血透後細胞內外液滲透壓失衡和腦水腫、顱內壓升高所致。

內分泌功能失調

  • 腎臟本身內分泌功能失調:如1,25-二羥維他命D3、紅血球生成素不足和腎內腎素-血管緊張素II過多。
  • 下丘腦-垂體內分泌功能失調:如泌乳激素、促黑色素激素、促黃體生成激素、促卵泡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水平增高。
  • 外周內分泌腺功能失調:大多數病人均有血副甲狀腺激素升高,部分病人有輕度甲狀腺素水平降低;以及胰島素受體障礙、性腺功能減退等。

骨骼病變

  • 腎性骨營養不良(即腎性骨病):包括纖維囊性骨炎、骨生成不良、骨軟化症及骨質疏鬆症。
  • 透析相關性澱粉樣變骨病:β2微球蛋白澱粉樣沉積於骨所致,透析多年後出現。、X線檢查可見骨骼囊樣缺損(如指骨、肋骨)及骨質疏鬆(如脊柱、骨盆、股骨等)的表現。
  • 股骨頸骨折:還可能會導致病人出現自發性股骨頸骨折。
其他症狀

可併發嚴重感染,易合併感染,以肺部感染多見,感染時發熱可無正常人明顯。

併發症

低血糖

現在有很多人因為飲食不合理,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這時腎臟無法有效地滅活體內胰島素時,有些原本血糖較高的糖尿病病人就會出現低血糖症狀。

出血

慢性腎衰竭導致機體凝血功能減退,也會引起病人經常流鼻血。

貧血

慢性腎衰竭會促使病人體內的紅血球生成素降低,病人會產生渾身乏力等貧血症狀。

尿毒症性腦病

病人發生慢性腎衰竭時,由於腎功能缺失,無法將體內的毒物及時排除,致使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從而引發幻聽、抽搐、癲癇、失語等症狀。

男性病人體內激素出現異常

慢性腎衰竭時腎臟無法消除病人體內的雌性激素,許多男性病人就會出現乳房增大、體毛減少等雌性化症狀。

骨折

慢性腎衰竭導致生產和調理鈣、磷代謝的活性維他命D3降低,病人易骨折。

心血管疾病

是影響慢性腎衰竭預後的主要因素,同時慢性腎衰竭病人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目前主要表現為心肌疾病,例如左心室肥厚和動脈血管疾病,例如動脈粥狀硬化兩大類。

高血鉀症

初期腎小管重吸收功能減退,可導致低血鉀症 ,末期因電解質的排泄減少可能出現高血鉀症、高磷血症以及低鈣血症,出現抽搐現象。高血鉀可引發心律失調。

看醫

已確診患有腎臟疾病或可能引起腎損害疾病的病人,需要每年至少2次行尿液常規、腎功能等檢查,以期儘早發現慢性腎衰竭。既往健康的人群也建議每年篩檢1次,防患於未然,做到儘早發現,儘早治療,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腎內科就診,通過尿液常規檢查、血液常規檢查等來確診疾病。本病要與急性腎衰竭等病相鑑別。

就醫指征
  • 出現乏力、腰酸、夜尿增多、食慾減退、代謝性酸中毒及輕度貧血等症狀的病人,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病人在體檢或其他原因化驗時發現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慢性腎衰竭的病人,若出現少尿、無尿、反應遲鈍、昏迷、嘔血、便血、血壓升高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
  • 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應定期檢測尿液常規、血液常規等檢查。
  • 直系親屬有慢性腎衰竭病史者,應定期體檢。
就診科別

當病人出現乏力、腰酸、夜尿增多、血尿等症狀時,需要到腎內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什麼時候出現的症狀?持續多長時間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血壓高、乏力、腰酸、夜尿增多、貧血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嘔血、便血、血壓升高、心律失常、呼吸困難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是否接受過治療?家族中是否有明確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尿液常規檢查

可有程度不等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也可無明顯尿液檢查異常,以24h尿肌酸酐計算肌酸酐清除率,有明顯下降。

血液常規檢查

  • 有紅血球、血紅素、紅血球壓積的明顯下降,部分病人可有白血球和血小板的減少,腎功能達到失代償指標。
  • 初期病人可呈低鈣高磷,在合併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時可呈高鈣高磷。
  • 慢性腎功能不全病人應注意血鉀水平的變化及酸中毒狀態的糾正。
  • 血β2-微球水平可反映腎小球的濾過功能通常可升高,血鹼性磷酸酶升高,鈣磷乘積升高。
  • 病因診斷時還可以檢查血糖、血尿酸、免疫指標等項目。

影像學檢查

包括超音波、CT、心臟超音波、X線攝片等。主要是確定腎臟的大小、形態以及是否存在腎臟動脈狹窄等情況。

腎切片檢查

一般來說,慢性腎衰竭不是腎切片檢查的適應證,但當需要與急性腎損傷鑑別、腎臟又沒有縮小時,腎切片檢查是重要的鑑別手段。

診斷標準

即無論病因為何,存在腎損傷或腎功能減退至少3個月即為CKD。腎損傷或腎功能減退持續至少3個月是區分CKD和急性腎臟病的必要條件。腎損傷是指病理異常,其通過腎切片檢查或影像學檢查證實,或從尿沉渣異常等標誌物或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推測而來。腎功能減退是指GFR下降,一般採用血清肌酸酐和幾個公式來估算GFR。

鑑別診斷

腎前性氮質血症

在有效血容量補足24~72小時後腎前性氮質血症病人腎功能即可恢復,而慢性腎衰竭則腎功能難以恢復。

急性腎衰竭

往往根據病人的病史即可作出鑑別。在病人病史欠詳時,可藉助於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CT等)或腎圖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如雙腎明顯縮小,或腎圖提示慢性病變,則支持慢性腎衰竭的診斷。

慢性腎衰竭伴發急性腎衰竭

如果慢性腎衰竭較輕,而急性腎衰竭相對突出,且其病程發展符合急性腎衰竭演變過程,則可稱為「慢性腎衰竭合併急性腎衰竭」,其處理原則基本上與急性腎衰竭相同。如慢性腎衰竭本身已相對較重,或其病程加重過程未能反映急性腎衰竭演變特點,則稱之為「慢性腎衰竭急性加重」。

治療

慢性腎衰竭的主要治療原則為積極治療原發病,可以阻抑或延緩疾病的進展,避免和糾正慢性腎衰竭進展的危險因素,防治相關併發症及替代治療。慢性腎衰竭目前尚不能治癒,需要長期持續性治療。

治療周期
慢性腎衰竭目前尚不能治癒,需要長期持續性治療。
一般治療

營養治療

慢性腎衰竭病人蛋白攝入量一般為0.6~0.8g/(kg.d),以滿足其基本生理需要。磷攝入量一般應<600~800mg/d;對嚴重高磷血症病人,還應同時給予磷結合劑。病人飲食中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應保持合理比例,一般兩者各占一半左右;對蛋白攝入量限制較嚴格[(0.4~0.6)g/(kg.d)]左右的病人,動物蛋白可占50%~60%。 如有條件,病人在低蛋白飲食[(0.4~0.6)g/(kg.d)]的基礎上,可同時補充適量的必需胺基酸和/或α酮酸,此時病人飲食中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的比例可不加限制。病人須攝入足量熱卡,一般為30~35kcal/(kg.d),以使低蛋白飲食的氮得到充分的利用,減少蛋白分解和體內蛋白庫的消耗。

糾正酸中毒和水、電解質不平衡

糾正代謝性酸中毒

主要為口服碳酸氫鈉(NaHCO3-),必要時可靜脈輸入。可將糾正酸中毒所需之NaHCO3-總量分次給予,在48~72小時或更長時間後基本糾正酸中毒。對有明顯心臟衰竭之病人,要防止NaHCO3-輸入量過多,輸入速度宜慢,以免心臟負荷加重;也可根據病人情況同時口服,或注射呋塞米,以增加尿量,防止鈉瀦留。

水鈉代謝失調的防治

為防止出現水鈉瀦留需適當限制鈉攝入量,一般鈉的攝入量應不超過6~8g/d。有明顯水腫、高血壓者,鈉攝入量一般2~3g/d,個別嚴重病例可限制為1~2g/d。也可根據需要應用襻利尿劑,對慢性腎衰竭病人不宜應用噻嗪類利尿劑及貯鉀利尿劑,因此時療效甚差。對嚴重肺水腫急性左心臟衰竭者,常需及時給予血液透析或持續性血液濾過,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對慢性腎衰竭病人輕、中度低鈉血症,一般不必積極處理,而應分析其不同原因,只對真性缺鈉者謹慎地進行補充鈉鹽。對嚴重缺鈉的低鈉血症者,也應有步驟地逐漸糾正低鈉狀態。對「失鈉性腎炎」病人,因其腎臟失鈉較多,故需要積極補鈉,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高血鉀症的防治

當腎小球路過率(GFR)<25ml/min時,即應限制鉀的攝入,當GFR<10ml/min 或血清鉀水平>5.5 mmol/l時,則應嚴格限制鉀攝入。在限制鉀攝入的同時,還應及時糾正酸中毒,並適當應用襻利尿劑增加尿液鉀離子排出。對已有高血鉀症的病人,應採取積極的降鉀措施:

  • 及時糾正酸中毒,除口服碳酸氫鈉外,必要時可靜滴碳酸氫鈉根據病情需要可重複給予。
  • 給予襻利尿劑:最好靜脈或肌肉注射呋塞米或丁尿胺,必要時將劑量增大。
  • 應用葡萄糖-胰島素溶液靜滴輸入。
  • 口服降鉀樹脂,增加腸道鉀排出,以聚苯乙烯磺酸鈣更為適用,因為離子交換過程中只釋放離子鈣,不致增加鈉負荷。
  • 對嚴重高血鉀症且伴有少尿、利尿效果欠佳者,應及時給予血液透析治療。
藥物治療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斷劑

  • 卡托普利、纈沙坦等降壓藥,用於降血壓。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斷劑(ARB)兩者不宜聯合使用。
  • 對老人或腎功能不全病人,使用ACEI或ARB時,需密切觀察血肌酸酐和血鉀的變化;血肌酸酐>256µmol/L時慎用ACEI和ARB。

利尿劑

  • 呋塞米、布美他尼、 Torsemide 、氫氯噻嗪、 Spironolactone 等,可用於腎病病人的利尿消腫和輔助降血壓。
  • 呋塞米、布美他尼、氫氯噻嗪用於利尿、排鈉、排鉀,用藥後需注意低血鉀症; Torsemide 的排鉀作用較弱; Spironolactone 可以保鉀利尿;嚴重腎衰竭病人用保鉀利尿藥易產生高血鉀症;這些藥可能有胃腸道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重組人紅血球生成素

  • 用於腎衰竭合併血紅素<110g/L的病人,糾正腎性貧血,一般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
  • 血紅素上升至120g/L為達標,在維持達標的前提下,適當減少重組人紅血球生成素用量;在應用重組人紅血球生成素的同時需評估體內是否缺鐵,如血清鐵蛋白<100μg/L,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20%時,建議病人靜脈補鐵。

鐵劑

  • 蔗糖鐵靜脈滴注使用,首次靜脈補鐵需進行測試,防治過敏。
  • 輕度缺鐵者,可口服藥物補鐵,如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生血寧片。
手術治療

腎移植是最佳的替代療法。病人通常應先做一段時間的透析,待病情穩定並符合有關條件後,再考慮進行腎移植術。成功的腎移植可使病人恢復正常的腎功能,包括內分泌和代謝功能。移植腎可由屍體或親屬供腎,要在ABO血型配型和人類白血球抗原配型合適的基礎上,選擇供腎者,近年腎移植的療效已明顯改善。腎移植術後為防止發生排斥反應,病人需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糖皮質類固醇、環孢素A、 Thiopurine 等,所以術後併發感染的病人數量增加,惡性腫瘤的患病率也有所增高。

其他治療

血液透析

血透前3~4週,應預先給病人做動靜脈內瘺,以形成血流通道。血透治療一般每周做3次,每次4~6小時。在開始血液透析4~8週內,尿毒症症狀逐漸好轉。如能長期堅持合理的透析,不少病人能存活10~20年以上。但透析治療間斷地清除溶質的方式使血容量、溶質濃度的波動較大,與生理狀態有相當差距,需進一步改進。

腹膜透析

持續性不臥床腹膜透析療法,設備簡單,易於操作,安全有效,可在病人家中自行操作。每日將透析液輸入腹腔,並交換4次(一次6小時),每次約2L。它是持續地進行透析,持續地清除尿毒症毒素,血容量不會出現明顯波動。在保存殘存腎功能方面優於血透,費用也較血透低,尤其適用於老人、糖尿病病人、小兒病人或做動靜脈內瘺有困難者。

預後

慢性腎衰竭難以治癒,治療時間漫長,同時極易導致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防治併發症是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能否治癒

慢性腎衰竭目前尚不能治癒。

能活多久

隨著藥物及透析技術的發展,病人積極配合醫生指導,即使是慢性腎衰竭病人,部分仍可以長期的生存。

複診

慢性腎衰竭病人建議一個月左右複查尿液常規、血液常規、腎功能檢查、血生化檢查等,如有病情變化及時就診。

飲食

慢性腎衰竭病人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需嚴格控制,可以有效延緩病情進展,且需對於自身情況高度警覺,出現任何不適反應,需及時就診,以防止腎功能進一步惡化。

飲食調理

低鹽飲食

慢性腎衰竭病人要控制血壓,一般病人血壓應控制在130/80 mmHg左右。病人應注意低鹽飲食,少食用高鹽的醬菜類食物(如榨菜、鹹菜等),還有高鹽的調料(如食鹽、蚝油等)。

低糖飲食

慢性腎衰竭病人要控制血糖,注意少食用含糖量高的飲料水果(如奶茶、瓶裝飲料、榴槤等)。

控制蛋白質的攝入

慢性腎衰竭病人要保證基本生理需求,可以減輕症狀及相關併發症,延緩病情進展。在低蛋白飲食的基礎上,應適當補充必需胺基酸或α-酮酸,同時保證攝入足夠熱量。低蛋白飲食應以高生物效價蛋白為主,如蛋、牛奶、魚、瘦肉等動物蛋白。

限制鉀的攝入

慢性腎衰竭病人要避免或減少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和水果,如山藥、馬鈴薯、香蕉等。儘量不食用菜湯,蔬菜要儘量浸泡一段時間後再加工。

限制磷的攝入

慢性腎衰竭病人要避免或減少食用動物內臟、堅果類、乾菜等含磷高的食物。

改善生活方式

慢性腎衰竭病人要戒菸限酒,有氧運動,控制體重等。

照護

慢性腎衰竭病人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需嚴格控制,以促進病人體重恢復正常並保持穩定,血糖、血脂等正常或維持理想水平,如出現任何不適反應,需及時就診,以防止腎功能進一步惡化。

日常護理
  • 口服藥物:病人要了解降壓藥、降糖藥、利尿劑等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正確服用藥物。
  •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病人應定時定期進行透析。
  • 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適量運動,合理飲食。
病情監測

慢性腎衰竭病人建議一個月左右複查尿液常規、血液常規、腎功能檢查、血生化檢查,如有病情變化及時就診。

心理護理

慢性腎衰竭病人要多與家人、其他病人溝通,得到家庭、社會的支持,保持良好心態,緩解心理壓力,積極對抗疾病。

特殊注意事項
  • 慢性腎衰竭病人要規律口服藥物,不要自行隨意減停藥物。
  • 慢性腎衰竭病人出現不良反應或不適症狀,及時與醫生溝通,以便調整用藥及計量等,以控制或緩解症狀。
  • 慢性腎衰竭病人不要隨意服用中藥、保健品等,需在正規醫院購買藥物。
  •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病人應定時定期進行透析治療,且傷口及導管應保持無菌原則,規範進行消毒及透析等操作。
  • 慢性腎衰竭病人要定時到醫院監測、隨訪,如有不適及時就診。

預防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病因尚不清楚,高血壓、糖尿病等,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病因應積極治療。同時老年、高脂血症、肥胖、家族史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為了及時發現腎臟病變,應定期檢查腎功能。腎病病人應注意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等加重因素,避免前往擁擠的公共場所,防止感染。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可以接種B型肝炎疫苗,並儘量減少輸血產品。

初期篩檢

關注初期症狀

如疲勞、乏力,眼瞼、顏面、下肢水腫,尿中泡沫增多、尿色異常,排尿疼痛或困難,夜間排尿次數增多,腰酸痛,食慾減退,面色蒼白,呼氣帶尿味,皮膚搔癢等。這些症狀均不具有特異,但都可能表現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中。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應儘早到醫院就診,完善相關的理化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定期體檢

定期體檢也是發現慢性腎臟病最有效的方法。很多病人無症狀性血尿、蛋白尿及腎功能減退都是通過定期健康體檢查出來的。常見的腎臟病的檢查有尿液檢查、腎功能及腎臟超音波等。另外,對於高血壓和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病,需要依靠尿微量白蛋白定量來發現初期腎臟損害。

高危人群的篩檢

對於高危人群來說,採取相應手段實時追蹤、評估腎臟情況也是發現腎臟病的重要手段。老人隨年齡增加,腎功能也在逐漸衰減,也應半年化驗一次腎功能。所謂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病人、高血壓病人、代謝性疾病病人腎臟病家族史者、65歲以上的老人、長期服用有腎毒性藥物的病人,除了上述高危人群外,慢性泌尿系感染、尿路阻塞、過度飲酒、一側腎切除或先天性獨立腎、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病毒性肝炎病人均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人群。這些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應當關注相關症狀並定期體檢。

預防措施
  • 建議病人積極治療原發腎病,推薦到正規大型醫院腎科就診;
  • 慢性腎衰竭病人需要限制蛋白質攝入總量,提高優質蛋白比例,減少腎臟負擔,提倡低鹽飲食,尤其在慢性腎衰竭後期提倡低普林、低磷、高熱量的健康飲食;
  • 全程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高血脂以及腎性貧血、腎性骨病等危險因素,起到預防、延緩腎病進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