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梅毒

概述

梅毒是蒼白螺旋體所引起的一種慢性經典的性傳播疾病,幾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並產生多種多樣的症狀和體徵。梅毒也可能很多年無症狀,而呈潛伏狀態。梅毒主要通過性交傳染,也可以通過胎盤傳給下一代而發生胎傳梅毒。

就診科別:
皮膚性病科、泌尿外科、婦產科
英文名稱:
syphilis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麻痹性痴呆、腦血管梅毒、脊髓癆
治療周期:
一般需治療3~6個月
臨床症狀:
硬下疳、淋巴結腫大、梅毒疹、皮膚黏膜損害
好發人群:
20~39歲性活躍人群
常用藥物:
普魯卡因青黴素、苄星青黴素、頭孢曲松鈉
常用檢查:
梅毒血清學試驗、腦脊髓液檢查、暗視野顯微鏡檢查
疾病分類

獲得性梅毒

一期梅毒

主要表現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結炎。感染梅毒螺旋體10~90天(平均3週),首先會在接觸部位出現暗紅色斑疹,隨後變成無痛的丘疹,逐漸增大並形成潰瘍,大約一周後形成典型的硬下疳。

二期梅毒

硬下疳如不治療或治療不徹底,梅毒螺旋體由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皮膚黏膜及系統性損害,稱二期梅毒。

三期梅毒

發生在感染梅毒後2年,初期梅毒未經治療或治療不充分,經過2~4年(最長可達20年)即進入三期梅毒。

胎傳梅毒

初期

一般在兩歲以內發病,大多數梅毒嬰兒在出生時缺乏臨床表現,初期臨床症狀在出生後3~8週開始出現。

末期

一般在两週以後發病,大約80%是由初期先天梅毒未被發現發展而來,在被診斷為末期先天梅毒時,約一半兒童已有明顯表現,類似獲得性三期梅毒。

先天潛伏梅毒

即先天梅毒未經治療,無臨床症狀。

病因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感染引起,梅毒的唯一傳染源是梅毒病人。病人的皮膚損害、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梅毒螺旋體存在,與梅毒病人的潰瘍或皮損密切接觸,都有可能傳染。

主要病因
  • 梅毒螺旋體表面的黏多糖酶可能與其致病性有關。人體的皮膚、主動脈、眼睛、胎盤、臍帶等組織富含黏多糖,梅毒螺旋體對這些組織有高度親和力,可以吸附到這些組織上。黏多糖酶分解組織內的黏多糖,可造成血管塌陷、局部供血受阻,繼而出現血管炎症、組織壞死、潰瘍等病變。
  • 由於梅毒螺旋體抗原濃度低、免疫原性弱,梅毒免疫是不全免疫,即使血中梅毒螺旋體抗體滴度很高,梅毒螺旋體仍然可以繁殖、擴散。未被清除的病原體隨著機體免疫力的消長數量波動性變化,臨床表現為梅毒的病情呈現自愈、潛伏或進展。
誘發因素
  • 性活躍、濫交,與多個性伴侶發生性關係。
  • 性行為未採取保護措施,如未使用安全套。
  • 同性戀者(男-男)或感染HIV的病人,患病風險增加。
流行病學

不同地區梅毒發病差異很大,20~39歲的性活躍人群是高發群體,也是我國梅毒防治的重點人群。

傳播途徑

性接觸傳播

與梅毒病人未採取保護措施而有性接觸,如陰道性交、肛交或口交,或與感染者共用性玩具。

母嬰傳播

妊娠4個月後梅毒螺旋體可通過胎盤及臍靜脈由孕婦傳給胎兒,分娩過程中新生兒通過產道時也可因頭部、肩部擦傷而發生感染。

血液傳播

此類傳染途徑較罕見。梅毒螺旋體的耐寒力強,冷藏3天以內的梅毒病人血液仍具有傳染性,輸入該類血液可感染梅毒。部分人與梅毒病人共用針頭注射藥物、共用刮鬍刀等可被感染。

接觸傳播

梅毒螺旋體離開人體很難生存,煮沸、乾燥、日光、肥皂水和普通消毒劑均可迅速將其殺滅。少數人可通過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觸帶有梅毒螺旋體的衣物、用具等被感染。

好發人群

該病好發於20~39歲性活躍人群,尤其好發於男性同性戀人群,以及多性伴和無保護性交的人群。

症狀

梅毒主要表現為硬下疳、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梅毒疹以及全身表現,傳染性較強。

典型症狀

獲得性梅毒

一期梅毒

常在感染後2~3週左右開始發病,起初表現為外生殖器的小紅斑,男性多見於龜頭、包皮及系帶,女性多見於陰唇、會陰及子宮開口處,成為硬下疳,硬下疳出現1~2周後腹股溝附近可見腫大的淋巴結,但沒有疼痛。

二期梅毒

在硬下疳消退3~4周後出現梅毒疹,出現在全身皮膚和黏膜,表現為紅色或紅褐色丘疹、斑丘疹、斑塊,常無發癢或僅有輕微搔癢。有的皮膚黏膜上出現潰瘍,潰瘍可能發生在口腔、咽喉或生殖器。

三期梅毒

此期傳染性弱,但破壞性大,可發生骨骼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經性梅毒。此期會出現結節性梅毒疹,發生在頭臉部、肩部、背部,表現為呈簇狀排列的銅紅色結節。還會出現一種嚴重皮膚損害,梅毒瘤,為2~10公分的馬蹄形潰瘍,邊緣銳利,表面有黏稠樹膠狀分泌物。

胎傳梅毒

胎傳梅毒新生兒表現為發育差、消瘦、皮膚鬆弛,貌似老人,哭聲低弱而嘶啞,躁動不安,還會出現皮膚黏膜損害,手掌、足底等部位出現各種類型皮疹。嚴重者還會出現梅毒性鼻炎、骨梅毒等,導致患兒肢體疼痛、不能活動。

其他症狀

胎兒梅毒的新生兒還可出現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臟大、貧血、生長發育不良等。

併發症

麻痹性痴呆

麻痹性痴呆是由於螺旋體直接侵入腦實質引起的腦膜腦炎,臨床呈慢性病程,隱匿起病,一般感染後15~20年發病。臨床可以表現為任何精神或者神經失調的症狀,起病時多表現為神經精神異常,包括喪失記憶、人格改變,後逐漸向痴呆發展。

脊髓癆

感染螺旋體後,經過20~25年的潛伏期會出現脊髓癆的症狀。初期的臨床特徵包括閃電樣疼痛、感覺異常、腱反射減弱、對光反射遲鈍。

腦血管梅毒

血管神經性梅毒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部位,最常見的是由梅毒性動脈內膜炎所梗死的部位,一般在感染後5~12年發病。

看醫

如有發現與疑似感染梅毒的病人有密切接觸或不安全的性接觸,或生殖器部位出現潰瘍、皮疹等疑似梅毒的症狀,應及時到皮膚性病科進行相應的診治。通過體格檢查、梅毒螺旋體IgM抗體檢測、梅毒血清學檢測等可明確診斷是否為梅毒。在就診同時醫生需要根據各項檢查結果將本病與龜頭炎、脂漏性皮膚炎等鑑別。

就醫指征
  • 出現米粒大小的圓形,橢圓形硬結或疹子、體重減輕、全身不適、慢性腹瀉、全身淋巴結腫大、口腔黏膜潰瘍等,應及時就診。
  • 在發生性行為時,如沒有進行保護措施,如未戴安全套,性伴侶如出現生殖器潰瘍、皮疹等疑似梅毒症狀,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如果病人出現皮膚黏膜的損害,可去皮膚性病科就診。
  • 如果病人生殖器官出現皮損,可到泌尿外科、婦產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每日尿量多少?
  • 是否到醫院做過檢查?做過哪些檢查?檢查結果是什麼?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米粒大小的圓形,橢圓形硬結或疹子、體重減輕、全身不適、慢性腹瀉、全身淋巴結腫大、口腔黏膜潰瘍等)
  • 既往有無不安全性接觸史、孕產婦梅毒感染史、輸注血液史?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對病人的生殖器或身體其他部位進行檢查,看有無梅毒螺旋體引起症狀。

梅毒螺旋體IgM抗體檢測

梅毒螺旋體IgM抗體檢測是近年來才有的診斷梅毒的新方法。IgM抗體是一種免疫球蛋白,用它來診斷梅毒具有敏感性高、能初期診斷,以及能判定胎兒是否感染梅毒螺旋體的優點。

腦脊髓液檢查

末期梅毒病人當出現神經症狀,經過驅梅治療無效,應做腦脊髓液檢查。這一檢查對神經性梅毒的診斷、治療及預後的判斷均有幫助。

暗視野顯微鏡檢查

暗視野顯微鏡檢查是一種檢查梅毒螺旋體的方法,視野顯微鏡下沒有明亮的光線,它便於檢查蒼白的螺旋體。這是一種病原體檢查,對初期梅毒的診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梅毒血清學檢測

梅毒血清學檢查對於診斷二期、三期梅毒,以及判定梅毒的發展和痊癒、判斷藥物的療效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分子生物學梅毒檢查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梅毒檢查發展迅速,多聚酶鏈式反應技術廣泛用於臨床。梅毒檢查即從選擇的材料擴增選擇的螺旋體DNA序列,從而使經選擇的螺旋體DNA拷貝數量增加,能夠便於用特異性探針來進行檢測,這樣進行梅毒檢查以提高診斷率。

X線、心臟都卜勒超音波、CT和磁振造影檢查

可以輔助診斷骨關節梅毒、心血管梅毒和神經性梅毒。

診斷標準
  • 病人有各期梅毒相應的臨床表現。
  • 暗視野顯微鏡檢查,見到可運動的梅毒螺旋體,可作為梅毒的確診依據。
鑑別診斷

龜頭炎

龜頭炎病人局部有搔癢感、疼痛感,外觀表現為龜頭皮膚黏膜水腫、糜爛,需與梅毒硬下疳鑑別,梅毒硬下疳表現為無痛性潰瘍。

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一般需與二期梅毒疹鑑別,脂漏性皮膚炎出現紅斑並伴有脫屑。而二期梅毒疹表現為紅色或紅褐色丘疹、斑丘疹、斑塊等,不會有脫屑。

治療

梅毒治療的一般原則為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劑量足夠、療程規範;治療後要經過充足的時間追蹤觀察,對所有傳染源和性伴應同時進行檢查和治療。

治療周期
初期梅毒,一般需治療3~6個月,經過充分治療的病人,需隨訪3年來判斷是否終止觀察。
藥物治療

青黴素類

為首選藥物,如水劑青黴素、普魯卡因青黴素、苄星青黴素等,對初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及病期在兩年以內的潛伏病毒有治療作用,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四環素、紅黴素等。

頭孢曲松鈉

近年來證實為高效的抗梅毒螺旋體藥物,可作為青黴素過敏者優先選擇的替代治療藥物。頭孢曲松鈉可發生藥物過敏反應。應用該療法時特別注意其適應證、禁忌證,可與糖皮質類固醇聯合應用治療梅毒。

四環素類和紅黴素類

療效較青黴素差,通常作為青黴素過敏者的替代治療藥物,孕婦禁用。

預後

梅毒不能自愈,故梅毒抗體陽性的病人,須及時就醫進行徹底的檢查和治療,且不同類型的梅毒病人預後不同。

能否治癒

一期、二期梅毒病人無其它系統病變,如果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以治癒。但治癒後要遵醫囑密切隨訪,部分病人有復發的可能。

能活多久

初期梅毒若得到及時有效治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潛伏梅毒可持續數年或數十年不出現臨床症狀,但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可在任何時間內發展為三期梅毒,出現全身多系統或多個臟器組織破壞,導致器官功能受損,甚至危及生命。

複診

梅毒病人治療後第一年內每三個月複查一次,以後每半年複查一次。

飲食

飲食調理

梅毒病人需注意日常飲食管理,做到營養、清淡,以利於疾病恢復。忌菸酒、濃茶、咖啡等。儘量避免食用燒烤、油炸、醃製的食物,以免降低身體抵抗力,導致疾病進一步發展。

照護

梅毒病人日常應嚴格遵醫囑服用藥物,避免梅毒病情惡化,定期複查,監測治療效果。做好個人生活衛生護理與隔離,防止疾病擴散傳插。

日常護理
  • 做好自身消毒、隔離,防止感染,個人物品勿與他人同用,也不可能隨意應用他人物物品。
  • 生活用品定期消毒。
  • 加強營養,保持適度運動,增強身體免疫力。
  • 不要搔抓皮膚損害部位。
  • 保持外陰清潔,每日用消毒液擦洗破潰面。
病情監測
  • 若男性病人在陰莖部位及女性病人外陰部位單側或是雙側發現有潰瘍表現,而且觸感較硬,且不伴有疼痛,應警惕是否存在梅毒復發可能,此現象為硬下疳表現,應立即就醫診斷明確。
  • 病程在1年以上病人、復發病人,及伴有視力、聽力異常的病人均應接受腦脊髓液檢查。
特殊注意事項
  • 梅毒治療開始時要防止發生吉海反應,此現象於首次用藥後數小時至24小時出現流感樣症狀,體溫升至38~40℃,全身不適並且梅毒性損害可暫時加重,內臟及中樞神經系統梅毒症狀明顯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 梅毒治癒後,如果梅毒滴度轉陰,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備孕、生產。梅毒孕婦懷孕時應及時就醫,根據病情進行,初期治療,可阻斷梅毒傳染胎兒。

預防

梅毒病人首先應隔離、治療傳染源,其次是切斷傳播途徑。加強婚前和產前檢查,還要注意經血液傳播的危險因素,避免共用注射器等。

初期篩檢

在三個月內凡接觸過傳染性梅毒的性伴,應予臨床檢查及血清學檢査,如果不能檢查,應按一期梅毒做預防性治療。如果能定期複查,則每月做一次臨床檢査及梅毒螺旋體試驗,以確診及治療。

預防措施
  • 固定性伴侶,不與感染者發生性關係,進行性行為時最好使用安全套。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儘量不去公共浴池洗澡,不與人共用毛巾、剃鬚刀、餐具等。
  • 育齡期女性加強婚前和產前檢查,防止胎傳梅毒發生。
  • 嚴禁共用注射器,避免不衛生刺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