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小兒腸炎

概述

小兒腸炎又稱為小兒感染性腹瀉病,是由於微生物感染導致的小腸及結腸炎症,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以病毒和細菌感染多見,消化道症狀以病毒感染引起的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主,常見腹瀉、嘔吐、發熱、脫水等症狀。6個月至2歲嬰幼兒、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兒好發,以藥物治療為主,預後良好。

就診科別:
兒科、小兒消化科
英文名稱:
Pediatric enteritis
疾病別稱:
小兒感染性腹瀉病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低血鉀症、低鈣血症、代謝性酸中毒、休克
治療周期:
輕症一般需要治療3~8天,重症視病情嚴重程度而定
臨床症狀:
腹瀉、嘔吐、發熱、脫水
好發人群:
6個月至2歲嬰幼兒、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兒、衛生習慣差者、濫用抗生素者
常用藥物:
蒙脫石散、 Cefixime 顆粒、葡萄糖酸鋅
常用檢查:
便常規、便培養、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培養
疾病分類

輕型

起病可急可緩,以胃腸道症狀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嘔吐,大便次數增多(3~10次/日),無脫水及全身中毒症狀,多於數日內痊癒,大便常規可見少量白血球。

重型

急性起病或由輕度腹瀉轉變而來,常有較為嚴重的胃腸道症狀,尚可伴有較為明顯的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全身中毒症狀,嚴重者可死亡。

  • 胃腸道症狀,常有嘔吐、食慾低下、腹瀉頻繁,一天大便次數十到數十次,大便為水樣,含有少量黏液,也可有血便。
  • 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由吐、瀉及攝入不足導致程度不同的脫水。吐、瀉亦可導致代謝性酸中毒,表現為精神萎靡、呼吸深長,嚴重者可昏迷。嚴重腹瀉及進食不足,亦可導致低血鉀症及低鈣血症。

感染性腸炎

包括病毒性腸炎、細菌性腸炎、黴菌性腸炎以及寄生蟲感染性腸炎。

非感染性腸炎

該類腸炎多於飲食不當,服用藥物不當以及過敏有關。

病因

小兒腸炎多數是感染病毒或細菌所引起,其中以病毒最為多見,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常見細菌有致腹瀉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原蟲及真菌亦可導致腸炎。此外,小兒消化系統不完善也使其更易患病。

主要病因

感染因素

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原蟲等引起,以病毒、細菌為多見。

易感因素

  • 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對食物的耐受性差,且小兒生長發育迅速,需要的營養物質相對較多,胃腸道負擔較大,易發生消化功能失調。
  • 小兒胃酸酸度低,且胃排空較快,對進入胃內的細菌殺菌能力弱,免疫功能較差,對感染的防禦能力低。
  • 小兒各臟器發育尚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尤其人工餵養的小兒,較易發生體液及酸鹼平衡失調。
  • 新生兒生後尚未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改變飲食使腸道內環境改變,或濫用抗生素,均可使腸道正常菌群平衡失調而患腸道感染。
誘發因素
  • 衛生環境差、不注意飲食衛生以及飯前、便後未正確洗手。
  • 餵養不合理,如過飢、過飽,或者攝入不易消化的飲食。
  • 天氣冷熱變化,小兒更換衣服不及時。
  • 用藥不當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易誘發小兒腸炎。
流行病學

小兒腸炎是常見病、多發病,每年有兩次發病高峰,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10、11、12、1月秋冬寒冷季節,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原是輪狀病毒和諾羅病毒。病毒性腸炎在小兒腹瀉病中發病率最高,在中國兒童急性腸胃炎住院兒童中,尤其輪狀病毒感染所致者超過45%,其他病毒性腸炎發病率較低,症狀多數也較輕。

傳播途徑

病原體多隨污染的食物或飲水進入消化道,故多見於人工餵養兒,亦可通過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帶菌者傳播。輪狀病毒腸炎一般經糞-口傳播,也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好發人群

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

由於該年齡段的嬰幼兒胃腸道並不完善,易引起胃腸道的炎症。

免疫力低下的小兒

病原菌更易進入胃腸道,引起小兒腸炎。

衛生習慣差者

患兒父母不注意飲食的營養衛生,易引起細菌等進入患兒體內,引起發病。

濫用抗生素者

患兒長期濫用抗生素易導致胃腸道菌群失調,引起小兒腸炎。

症狀

小兒腸炎的典型症狀是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甚至出現脫水以及全身中毒症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抽搐等症狀。

典型症狀

輪狀病毒腸炎

多發生在6~24個月的嬰幼兒,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多數無明顯感染中毒症狀,病初1~2天常發生嘔吐,隨後出現腹瀉。大便次數及水分多,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無腥臭味,糞便鏡檢偶有少量白血球。

諾羅病毒腸炎

常集體發病,呈暴發性,起病急,首發症狀多為腹痛、噁心、嘔吐和腹瀉,全身症狀有畏寒、發熱、頭痛、乏力、肌痛等,可有呼吸道症狀,糞便及周圍血象一般無特殊發現。

產毒性細菌引起腸炎

起病急,輕症僅大便次數稍增,性狀輕微改變。重症腹瀉頻繁,量多,呈水樣或蛋花樣混有黏液,鏡檢無白血球,糞便鏡檢無白血球。

侵襲性細菌性腸炎

急性起病,高熱,甚至可發生熱驚厥。腹瀉頻繁,大便呈黏液狀,帶膿血,有腥臭味,常伴噁心、嘔吐、腹痛和里急後重,可出現高熱、意識喪失,甚至感染性休克等嚴重的中毒症狀,大便鏡檢有大量白血球及數量不等的紅血球。

出血性大腸埃希菌腸炎

大便次數增多,開始為黃色水樣便,後轉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伴腹痛,大便鏡檢有大量紅血球,常無白血球。

抗生素相關性腸炎

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

多繼發於使用大量抗生素,表現為發熱、嘔吐、腹瀉、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狀、脫水以及電解質不平衡,甚至休克,典型大便為暗綠色、量多、帶黏液,少數為血便,大便鏡檢有大量膿細胞或成簇的革蘭氏陽性球菌。

假膜性小腸結腸炎

可在用藥1週內或遲至停藥後4~6週發病,表現為腹瀉,輕症大便每日數次,停用抗生素後很快痊癒。重症頻瀉,黃綠色水樣便,可有假膜排出,伴有腹痛、腹脹和全身中毒症狀,甚至休克。

黴菌性腸炎

2歲以下嬰兒多見,常併發其他感染或菌群失調,病程遷延,常伴有鵝口瘡。大便次數增多,黃色稀便,泡沫較多,帶黏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大便鏡檢有真菌孢子和菌絲。

輕型腸炎

患兒多會出現輕度腹瀉,腹瀉次數多會達到3次以上,大便中有時可出現白色或是黃色的泡沫,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吐奶。

重型腸炎

病人腹瀉可達到十幾次甚至更多,大便可呈蛋花樣,病情嚴重時病人可導致休克。

伴隨症狀

部分病人還會伴隨腹痛、精神不振、乏力、腹脹、心律失常、酸中毒、休克、抽搐等症狀。

併發症

脫水

吐、瀉喪失體液過多,或攝入量減少所致。

代謝性酸中毒

重型腹瀉多有代謝性酸中毒,腹瀉使大量鹼性物質隨大便丟失,進食少和腸吸收不良,體內脂肪氧化增加、酮體生成增多,脫水時血液濃縮、循環遲緩,組織缺氧引起乳酸堆積,腎血流量不足,尿量減少,體內酸性代謝產物排泄受阻。

低血鉀症

嘔吐、腹瀉大量丟失鉀,鉀攝入不足,但在脫水、酸中毒未糾正前,測血鉀不一定降低,這是由於脫水時血液濃縮,酸中毒時鉀由細胞內向細胞外轉移,以及尿少而致鉀排出量亦少所致。

低鈣、低鎂血症

腹瀉患兒進食少,吸收不良,從糞便中丟失鈣、鎂,但一般多不嚴重。但在酸中毒時,由於血液濃縮和離子鈣增加,可不出現低血鈣的症狀,隨著補液和酸中毒的糾正,離子鈣減少,可引起手足搐搦或驚厥。

看醫

根據小兒大便性狀的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液或膿血便,且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結合患兒的精神狀況、尿量多少、脫水程度、病程長短,及時就醫,對預防併發症的發生極為重要。

就醫指征
  • 如果患兒出現腹瀉、嘔吐、食欲不振、煩躁不安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 如果患兒出現高熱、頻繁嘔吐、尿量減少、精神萎靡、呼吸深長,甚至昏迷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若患兒出現不明原因的嘔吐等症狀時,可以到兒科進行就診。
  • 若病人出現腹瀉症狀,可到小兒消化內科進行就診。
  • 當患兒有腹瀉症狀,一天多於3次及以上,並伴有發熱等症狀,可以到小兒感染科進行就醫。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大便每日幾次?性狀怎樣?每次量如何?
  • 是否有發熱、嘔吐、腹痛、抽搐等其他症狀?
  • 食慾、睡眠如何?尿量較平時有無減少?
  • 既往有無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一般檢查

一般做糞便常規、輪狀病毒試紙檢查,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做血液分析、電解質、心肌酵素、腎功、血培養等檢查。通過該檢查可以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並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

實驗室檢查

大便鏡檢有大量白血球者可做大便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有條件的單位還應進行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培養等病原學檢查。通過進行相關檢查可以明確小兒所患腸炎的類型。

診斷標準
  • 必備條件,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黏液或膿血便。
  • 輔助條件,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每日超過3次。
  • 大便常規檢查發現白血球或者少量膿細胞。
鑑別診斷

壞死性腸炎

中毒症狀較重,病人可出現腹痛、腹脹、頻繁嘔吐、高熱,大便呈暗紅色糊狀,漸出現典型的赤豆湯樣血便,常伴有休克,腹部X線攝片呈小腸局限性充氣擴張、腸間隙增寬、腸壁積氣等。而小兒腸炎一般不會出現赤豆湯樣的血便,X線片時也不會有腸壁積氣、小腸局限性充氣擴張等症狀,兩者據此可以進行鑑別。

食物蛋白過敏相關性直腸結腸炎

發病年齡較小(2月齡左右),母乳餵養或混合餵養嬰兒有輕度腹瀉、糞便帶血(多為血絲),無全身其他器官受累。患兒一般狀態好,糞便常規檢查可見紅血球增多、潛血陽性,可見白血球。而小兒腸炎病人有時會有精神不振、乏力等症狀出現。

生理性腹瀉

可在出生後不久即出現腹瀉,除該症狀外一般無其他症狀出現,而小兒腸炎除了會出現腹瀉症狀外,還會出現食慾差、消化不良等症狀,兩者可根據患兒出現的症狀進行鑑別。

治療

患兒注意繼續飲食,預防和糾正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不平衡,合理用藥,加強護理,預防併發症。

治療周期
輪狀病毒腸炎: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約3~8天,少數較長,最長可達6天。 諾羅病毒腸炎: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症狀持續12~72小時。 產毒性細菌引起的腸炎: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約3~7天,亦可較長。
一般治療

飲食療法,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酌情選用胃腸道黏膜保護劑及微生態療法。

急症治療

糾正脫水、酸中毒、水電解質不平衡及酸鹼失衡,抽搐者補鈣、補鎂治療。

藥物治療
  • 控制感染,小兒腸炎70%多為病毒或細菌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只做液體療法,患兒可治癒。但伴有明顯中毒症狀不能用脫水解釋者,尤其是對於重症患兒、新生兒、小嬰兒和免疫功能低下患兒應選用抗生素治療,先根據經驗選用抗菌藥物,再根據大便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進行調整,抗生素可選 Cefixime 顆粒、頭孢噻肟、頭孢曲松、頭孢吡肟、小檗鹼、 Nystatin 、甲硝唑等。
  • 微生態製劑,可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抵禦病原菌定植、侵襲,有利於控制腹瀉,可選用促菌生、乳酸菌素片、培菲康、益生菌、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雙歧口服液等。
  • 黏膜保護劑,可維護和修復腸道黏膜屏障,蒙脫石散對病毒、細菌及毒素具有固定清除作用,同時幫助受損的黏膜上皮細胞恢復和再生,平衡腸道正常菌群。
  • 補鋅治療,可縮短病程。
手術治療

本病無需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

使用小兒香橘丸、保和丸、小兒百壽丹,可配合中醫推拿、捏脊等治療。

預後

一般小兒腸炎經過及時、有效、規範的治療,同時注意飲食調整,注意飲食衛生、合理餵養,切記不要隨便給小兒服用抗生素,通常都可痊癒。

能否治癒

小兒腸炎及時、規範治療一般均可治癒。

能活多久

如果小兒腸炎及時、規範治療,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小兒腸炎經治療兩周後複查,評估病情恢復後營養狀況、生長發育情況。

飲食

小兒腸炎強調繼續飲食,以滿足生理需要、補充疾病消耗,以縮短腹瀉後的復健時間。應根據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狀況、個體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時的飲食習慣進行合理調整,儘快恢復母乳及原來已經熟悉的飲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餵食與患兒年齡相適應的易消化飲食。

飲食調理
  • 病毒性腸炎可能有繼發性雙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對疑似病人可改餵澱粉類食品或去乳糖配方奶,以減輕腹瀉、縮短病程。腹瀉停止後逐漸恢復營養豐富的飲食,並每日加餐一次,共两週。
  • 母乳餵養者應繼續母乳餵養,暫停輔食,縮短每次餵乳時間,少量多次哺乳,人工餵養者暫停牛奶和其他輔食4~6小時後繼續進食,6個月以下嬰兒以牛奶或稀釋奶為主。輕症腹瀉者,配方牛奶餵養大多耐受良好;嚴重腹瀉者消化吸收功能障礙較重,全乳餵養可加重腹瀉症狀,先以稀釋奶、發酵奶、奶穀類混合物、去乳糖配方奶餵哺。6個月以上可選已經習慣的平常飲食,原則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儘量鼓勵多吃,逐漸恢復到平常的飲食。
  • 避免進食不衛生、變質、生冷、刺激性食物,不飲用生水。

照護

腹瀉常見的原因是飲食不當及腸內感染,小兒腸炎病人應停止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以及可能引起消化不良、過敏的食物,平時注意腹部保暖。

日常護理
  • 兩歲以內嬰幼兒提倡母乳餵養,科學護理,做好奶瓶與餐具消毒。
  • 改善飲水衛生,防止水源污染,不喝生水。
  • 避免辛辣、油膩、生冷的飲食,以免導致患兒腸道刺激。
  • 注意天氣變化,加強保暖,尤其是腹部保暖。
病情監測

監測體溫變化,觀察並記錄排便次數、性狀及每次大便量。

特殊注意事項
  • 注意臀部清潔。
  • 發熱者應給予物理或藥物降溫,應及時擦乾汗液,更換潮濕衣被。
  • 多飲水,做好口腔及皮膚保養。
  • 腹痛者可輕輕按摩腹部,可熱敷或保暖腹部,轉移患兒注意力,嚴重者可應用解痙、鎮痛藥物。
  • 注意思密達不能和其他藥物同時服用,應在兩餐間服用,且應與抗生素間隔至少2小時。

預防

預防小兒腸炎的要點是注意環境、飲食衛生,培養良好衛生習慣,鼓勵母乳餵養,防止急、慢性疾病。

預防措施
  • 合理餵養,提倡母乳餵養,添加輔食時每次限一種,逐步增加,適時斷奶,人工餵養者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代乳品。
  •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乳品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等的定期消毒。
  • 如果有傳染性強的腸炎流行,需要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 避免長期濫用廣效性抗生素,對於即使沒有消化道症狀的嬰幼兒,因其他腸道外感染必須使用抗生素,應加用微生態製劑,防止因菌群失調引起難治性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