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腦病
概述
高血壓腦病是指當血壓突然升高超過腦血流自動調節的閾值(中心動脈壓大於140mmHg)時,腦血流高灌注,導致微血管壓力過高,滲透性增強,出現腦水腫和顱內壓升高,甚至腦疝形成,從而引起的一系列暫時性急性腦循環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一般來說,血壓突然顯著升高,均可引起高血壓腦病,但臨床上多見於既往血壓正常而突然發生血壓急劇增高者,如急性腎小球腎炎、妊娠高血壓症候群等,也好發於急進型或嚴重緩進型高血壓伴明顯腦動脈硬化的病人。除血壓突然升高外,常伴劇烈頭痛與神志改變,有時還出現肢體活動障礙、言語障礙,眼底檢查有局限性或瀰漫性視網膜小動脈痙攣,及時降壓治療後可迅速恢復。
- 就診科別:
- 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
- 英文名稱:
- 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 是否常見:
- 否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腦出血、腦梗塞、心肌梗塞、尿毒症
- 治療周期:
- 視原因而定
- 臨床症狀:
- 頭痛、抽搐、意識障礙、言語障礙、運動障礙、感覺障礙
- 好發人群:
- 妊娠期女性、高血壓病人、頸動脈狹窄術後病人、腎動脈狹窄病人、血壓高的人群
- 常用藥物:
- 烏拉地爾、硝普鈉、 Nicardipine 、酚妥拉明、呋塞米、甘露醇
- 常用檢查:
- 頭部CT/磁共振、眼底檢查、動態血壓測定
高血壓腦病根據病因及發病機理可分為四類:
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率占1%左右,長期高血壓,伴有明顯腦血管硬化者更易發生。急進型惡性高血壓,特別是併發腎功能衰竭或腦動脈硬化病人,在高血壓基礎上,因過勞、情緒激動、緊張、氣候改變或者內分泌失調等因素誘發突發性血壓急劇升高,發生高血壓腦病。
繼發性高血壓
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腎小球腎炎性高血壓、腎動脈狹窄、庫欣氏症候群、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鉻細胞瘤等血壓中等程度增高,也有發生高血壓腦病的可能。
某些藥物或食物誘發性高血壓腦病
少見情況下,高血壓病人應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同時,又服用蘿芙木類、 Methyldopa 或節後交感神經抑制劑,也會引起高血壓腦病。進食富含胺類的食物,也可誘發高血壓腦病。
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後的高血壓腦病
頸動脈重度狹窄行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後,腦灌注突然增加,可引起高血壓腦病。
病因
高血壓腦病可由各種類型的高血壓發展而來,包括原發性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也可由藥物、食物等原因導致。
原發性高血壓
長期高血壓伴有明顯腦血管硬化病人,急進型惡性高血壓,特別是併發腎功能衰竭或腦動脈硬化病人,在高血壓基礎上,因過勞、情緒激動、緊張、氣候改變或者內分泌失調等因素誘發突發性血壓急劇升高,發生高血壓腦病。
繼發性高血壓
由其他疾病繼發而來,臨床上有很多疾病可導致高血壓腦病,如腎動脈狹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庫欣氏症候群、腎小球腎炎性高血壓、嗜鉻細胞瘤等。
藥物或食物
有些藥物或是食物可以引發高血壓腦病,如高血壓病人同時使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蘿芙木類、 Methyldopa 抑制劑,或是食用富含胺類的食物也有誘發高血壓腦病的可能。
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後
頸動脈重度狹窄,進行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後血液會大量灌入腦部血管,使血壓增高,從而可能導致高血壓腦病。
目前國內尚無較全面的高血壓腦病的流行病學資料,常見的急進型惡性高血壓引起的高血壓腦病約占12%,原發性高血壓導致高血壓腦病的發病率約占1%。
妊娠期女性
女性在妊娠20周之後有發生妊娠高血壓的可能,繼而可導致高血壓腦病。
高血壓病人
患有原發性高血壓的病人有出現高血壓腦病的可能,尤其是高血壓病史較長的病人。
頸動脈狹窄術後病人
病人在疏通阻塞的頸動脈之後,因血液可瞬間大量的灌注腦補血管,容易引發高血壓腦病。
腎動脈狹窄病人
腎動脈出現狹窄之後,血流量會隨之減少,引起內分泌異常之後可導致高血壓,即可造成高血壓腦病。
血壓高的人群
若病人血壓出現增高之後未進行治療或控制,嚴重之後可導致高血壓腦病。
症狀
高血壓腦病起病急、病情重,是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為主要特徵的內科急危重症,該病多為原發性或繼發性高血壓,病人在明顯誘因下出現血壓急驟升高,超過腦部血管調節的限度,進而出現的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腦組織高灌注,出現腦水腫及顱內壓升高,甚至發生腦疝。
- 持續而劇烈的頭痛,某些病人伴有噁心,噴射性嘔吐。
- 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症狀,如意識障礙,包括興奮、煩躁不安、神情萎靡、木僵、嗜睡,及至昏迷、精神錯亂等等,還有一過性失語、偏癱、偏身麻木、聽力障礙和病理反射。
- 癲癇發作,常見抽搐。
病人還可能出現視力障礙、黑蒙、偏盲,以及視乳頭水腫等症狀。
病人可併發急性腦血管病、腦梗塞或腦出血,較為少見,但後果嚴重。
看醫
如果病人發現血壓顯著增高,並伴有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等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由醫生進行相關處理。
1.當病人出現劇烈頭痛、精神萎靡、嗜睡、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等症狀時應當立即就醫。2.如果出現頭痛持續不緩解、偏癱、失語、昏迷、抽搐時,應當立即撥打119急救電話或立即到附近醫院急診。3.如果沒有症狀,但自測血壓較以前顯著增高,休息後不能緩解,也應到醫院就診。
病人應優先考慮前往神經內科急診,也可就診於心血管內科。
- 病人年齡?
- 既往高血壓病史,高血壓病因?
- 服用的降壓藥物、藥量,血壓控制範圍?
- 此次血壓是否突然迅速升高?
- 是否伴有持續的嚴重頭痛、噴射性嘔吐、視物模糊、肢體無力等症狀?
- 在血壓恢復正常後,相關症狀是否緩解?
內科查體
測量血壓以及進行血壓監測、眼底檢查。
頭顱影像學檢查
如頭顱CT、磁共振,對評估高血壓腦部損傷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鑑別腦梗塞或腦出血,對治療、判斷預後有指導意義。CT可見腦水腫改變,磁振造影顯示大腦白質雙側T2WI高信號,通常集中在大腦半球後半部,發生在分水嶺血管分布區,稱為可逆性後部白質腦病,幾周後可逐漸恢復正常。
眼底檢查
主要檢查病人的玻璃體、視網膜、脈絡膜等,明確病人是否出現視網膜動脈的痙攣、硬化,有無出現滲出、出血以及視盤水腫等。
腦電圖
明確腦細胞群的電活動,判斷大腦功能是否正常。
- 病人出現持續且劇烈的頭痛,以及意識障礙,如興奮、煩躁不安、神情萎靡、木僵、嗜睡甚至昏迷等高血壓腦病的典型症狀。
- 結合檢查發現病人血壓、顱內壓升高,出現腦水腫甚至腦疝等即可確診為高血壓腦病。
治療
高血壓腦病病人需要及時處理,處理不當可導致死亡,因此應儘快明確診斷,平靜臥床休息,迅速降低血壓,降低顱內壓及減輕腦水腫,控制癲癇發作,預防心臟衰竭等併發症。
平靜臥床,避免精神心理刺激,吸氧、心電、血壓、血氧監護。
- 迅速降低血壓,高血壓腦病發作時應在數分鐘至1小時內使舒張壓迅速降至110mmHg(高血壓病人)或80mmHg以下(血壓正常者),恢復腦血管自動調節機制,但降壓不要過快、過低,以防發生腦血流灌注不足,誘發腦梗塞。老人個體差異大,血壓易波動,用藥應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以免血壓降得過快、過低,引起腦梗塞等不良後果,臨床常用烏拉地爾加入生理鹽水50ml,靜脈泵維持6~12小時,或靜脈滴注。 Nicardipine 加入生理鹽水50ml,靜脈泵維持6~12小時,或靜脈滴注。拉貝洛爾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25%硫酸鎂深部肌注或用5%葡萄糖20ml稀釋後緩慢靜注,多用於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人。其他還有硝普鈉、 Reserpine ,目前臨床使用較少。
- 降低顱內壓,消除腦水腫,可選用呋塞米、甘露醇等。
- 癲癇頻繁發作或癲癇持續狀態首選安定緩慢靜脈注射,控制發作後可用安定靜脈滴注維持。治療中應注意呼吸情況。
- 血壓恢復正常後可改為口服降壓藥物。
- 病情控制後,伴有腎功能衰竭者可行透析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病人需要治療腎炎等。注意篩檢繼發性高血壓。
該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預後
高血壓腦病病人確診後需要緊急處理,及時、合理的治療可獲得滿意的療效,若搶救不及時或選擇藥物不當,則可能導致腦的不可逆損傷。
大多數病人經過及時有效的藥物治療後可於3~48小時內基本恢復,影像學檢查顯示異常病灶完全消失,不留有任何後遺症,預後良好。
高血壓腦病病人如果治療不夠及時,則有可能引起不可逆的腦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飲食
高血壓腦病病人病情控制後,需要注重飲食調理,原則上需要結合高血壓的病因、病情、自身的身體狀況、飲食偏好選擇適宜的食譜。但需要注意的是飲食一定要低鹽,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富含維他命等營養物質,同時需要戒菸限酒。
- 飲食應當少鹽,每日食鹽在6克以下為宜,人體攝入鈉離子過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臟負擔,並能增加血液黏稠度,從而使血壓升高,對高血壓病人不利。
- 根據高血壓病人的情況低脂、低糖、高蛋白飲食,如瘦肉、魚蝦、豆製品、奶製品、新鮮蔬菜和水果等等。
- 忌用興奮神經系統的食物與飲料,如濃咖啡、濃茶、酒等等。
照護
高血壓腦病一般起病急驟,大多數病人的病情比較嚴重,需要密切監護,以避免病情加重,促進機體恢復。
監測血壓變化,堅持服藥治療。改變原有不良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家中自備血壓計,平時定期測量血壓,建議做血壓日記。如果出現頭痛等不適症狀,及時測量血壓、心率。休息後症狀仍持續或加重,應及時醫院就診。
緊張、焦慮也能夠導致血壓出現波動,甚至突然增高,因此心理疏導預防非常重要。高血壓腦病病人可能會出現精神過度緊張,家人應細心、耐心安慰,消除其緊張情緒,使病人配合醫生治療。
高血壓病人出現頭痛後應及時測量血壓,如果出現抽搐、意識障礙及時到附近醫院急診。
預防
控制好血壓是預防高血壓腦病的關鍵,同時改變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並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
- 控制好血壓,如果高血壓診斷明確,應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並適當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戒菸少酒、低鹽飲食、減輕體重,避免情緒過分激動、生活規律、適量運動等,同時用藥也應謹慎,避免同時使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蘿芙木類、 Methyldopa 抑制劑。
- 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會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如果高血壓病病人同時合併這兩種疾病一定要積極治療。
- 高血壓尤其是頑固性高血壓病人,需要重視及時篩檢繼發性高血壓,儘早診斷和治療。
- 女性在懷孕20周之後應檢測自身血壓變化,避免出現妊娠期症候群。
- 腎動脈病人為避免內分泌的異常應遵醫囑用藥治療。
- 飲食上避免過量食用富含胺類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