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慢性蝶竇炎

概述

慢性蝶竇炎是蝶竇最常見的疾病,與其他鼻炎相比其患病率並不是很低。但因其解剖部位深在,發病時無獨特的臨床症狀,一般表現為頭痛、流膿性鼻涕等。可由急性蝶竇炎未得到及時或徹底治療導致,大多數病人預後較好。本病治療主要以清除病因、控制感染為主。

就診科別:
耳鼻喉科
英文名稱:
chronic sphenoid sinusitis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眼眶內膿腫、球後視神經炎
治療周期:
3~4月
臨床症狀:
頭痛、頭暈、流膿性鼻涕、視力減退
好發人群:
鼻腔感染的人群、竇口阻塞導致蝶竇內的感染的人群、游泳時污水進入蝶竇的人群、患有鼻腔疾病的人群
常用藥物:
青黴素、阿奇黴素
常用檢查:
CT掃描、鼻內窺鏡

病因

該疾病病因比較複雜,它是一種感染性疾病,可由急性蝶竇炎遷延所致,也可因鼻腔鼻竇疾病、創傷性因素、纖毛運動障礙等引起。

主要病因

鼻咽部病變

蝶竇開口於蝶篩隱窩,該區域很小,膜性開口亦很窄。遇鼻咽部病變影響到該區域時,蝶竇口引流不暢或,甚至造成阻塞,導致慢性蝶竇炎。

纖毛運動障礙

鼻腔鼻竇黏膜上的纖毛結構具有保持鼻腔及鼻竇清潔的功能,如果纖毛不能正常運動,可能導致鼻竇內分泌物及隨空氣進入竇內的病菌、污染物等無法及時排出,繼而引發慢性蝶竇炎。

誘發因素
  • 勞逸不適當、膳食分配不合理等引起機體抵抗力下降,防禦力減弱。
  • 若患有全身性感染疾病,如糖尿病、貧血等,受到病毒繼發感染的機率更高。
  • 鼻腔若有異物,或有外傷,容易影響鼻腔的通氣,引發炎症。
流行病學

目前國內暫無權威的該疾病發病相關數據。

好發人群
  • 鼻腔感染的人群。
  • 竇口阻塞導致蝶竇內的感染的人群。
  • 游泳時污水進入蝶竇的人群。
  • 患有鼻腔疾病的人群。
  • 存在全身性病的人群。

症狀

慢性蝶竇炎是一種慢性疾病,症狀持續時間較長,主要表現為頭痛、流膿性鼻涕等症狀。少數病人會出現視覺障礙,可能還伴有鼻涕倒流、咽喉不適或異物感等症狀。

典型症狀

頭痛

為慢性蝶竇炎最常見的臨床表現,頭痛部位比較分散,可位於頂部、枕部、顳部及眶周、球後等,缺乏特異性,易與其他科別所引起的頭痛疾病相混淆。

眼部症狀

蝶竇炎性疾病的另一個重要而常見的臨床症狀,由於蝶竇側壁有動眼、滑車、外展、視神經等,蝶竇病變常累及眶尖,出現相應的眼部症狀,球後痛常為蝶竇炎症和膨脹性病變的最常見表現,而蝶竇占位病變如腫瘤、黴菌、囊腫等比炎性病變更多地表現為視力變化。

流涕

鼻涕多為膿性,有時向後流到鼻咽部,或倒吸至口中,部分病人出現鼻涕帶血。

嗅覺減退

由於病變組織侵犯鼻內正常的軟組織,若侵犯到顱內神經,可以導致嗅覺減退,甚至聞不出味道。

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可出現耳痛、咳嗽、咽喉異物感、口腔異味、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併發症

由於蝶竇與眼眶相鄰,且有血管相通,感染蝶竇的細菌可累及眼眶,引起眼部併發症如眶內膿腫、球後視神經炎等。隨著抗生素的應用,眶內併發症已很少見。

看醫

當病人長時間出現頭部鈍痛、流膿涕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遷延造成嚴重後果。該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需長期隨訪。

就醫指征

若出現下列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頭痛、頭暈、鼻塞、流膿涕持續時間較長。
  • 視力下降、眼球突出、眶後疼痛。
  • 鼻涕呈黃綠色、帶有血絲伴嗅覺減退。
  • 自覺呼吸費力,呼吸時需要張口。
就診科別

病人一般優先考慮到耳鼻喉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頭痛,流膿涕)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眼眶痛)
  • 既往有無其他病史?
  • 既往有無藥物過敏史?
需要做的檢查

CT

CT掃描對蝶竇疾病的診斷是比較準確的,是確診蝶竇疾病中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

鼻內窺鏡

可見鼻腔後部明顯充血,蝶竇開口有肉芽組織或分泌物,可高度懷疑蝶竇自然開口有被阻塞的可能。

鼻竇增強磁共振

磁振造影對蝶竇囊腫、膿囊腫的診斷更為精確,因而可用於排除診斷。

診斷標準
  • 病人出現頭痛、流膿涕、眼球突出等臨床表現,可以確診為慢性蝶竇炎。
  • 鼻內窺鏡:鼻腔後部明顯充血,蝶竇開口有肉芽組織。
  • CT掃描:冠狀面掃描可見蝶竇黏膜增厚及蝶竇壁有無骨質破壞,軸位掃描可見病變前後範圍及蝶竇壁有無缺損或骨質破壞。
鑑別診斷

慢性鼻炎

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分為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而本病發病部位主要為蝶竇。

慢性額竇炎

主要發病部位為額竇,常伴有慢性篩竇炎,可有前額部悶脹、頭痛、三叉神經痛等。

治療

慢性蝶竇炎治療以清除病因、控制感染為主,通常採用藥物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如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多採用鼻內鏡手術清除蝶竇內病變。

治療周期
慢性蝶竇炎治療周期建議為6~8週。
藥物治療

糖皮質類固醇

糖皮質類固醇具有顯著的抗炎、抗水腫和免疫抑制作用,是慢性蝶竇炎藥物治療體系中最重要的藥物。

大環內酯藥物

該療法不適合在嬰幼兒和孕婦中應用。對於鼻黏膜炎症比較明顯的病人,例如黏膜充血腫脹明顯、分泌物較多,可以先使用常規劑量治療一週,待病情緩解後再改為小劑量長期用藥。

抗菌藥物

慢性蝶竇炎的發病與微生物感染有一定關係,但細菌不是慢性蝶竇炎發病的唯一和關鍵因素。因此治療以抗炎為主,可以使用頭孢、青黴素、阿奇黴素等藥物,抗感染治療應嚴格掌握適應症。

黏液溶解促排劑

影響呼吸道黏液性質和促進分泌物清除的藥物統稱為黏液活性藥物,而黏液促排劑主要是指提高黏膜纖毛清除率或刺激咳嗽反射的藥物。

減充血劑

減充血劑可緩解鼻黏膜炎性反應導致的黏膜充血和腫脹,減輕鼻竇引流通道的阻塞,改善鼻腔通氣和引流,可與糖皮質類固醇短期聯合用藥,發揮治療作用。

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無效後,內鏡鼻竇手術是首選的外科治療手段。其目的主要是切除鼻腔、鼻竇不可逆病變,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促使黏膜炎症消退,促進黏膜腺體和纖毛清除功能的恢復。

適應症

  • 影響竇口鼻道複合體或各鼻竇引流的明顯解剖學異常。
  • 影響竇口鼻道複合體或各鼻竇引流的鼻息肉。
  • 原則上經過不少於12週的規範化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不滿意者。
  • 出現顱、眶等併發症。

方式

可以分為經前後竇、中鼻甲基板、鼻中隔和鼻腔(蝶竇自然口)四種進路進入蝶竇。提倡經中鼻道以上鼻甲或最上鼻甲為標誌定位,並經蝶竇自然口擴大和開放蝶竇,推薦使用咬骨鉗或環形咬鉗開放蝶竇前壁。

其他治療

鼻腔沖洗:鼻腔鹽水沖洗可以改善病人的症狀和生活質量,其作用在於清除鼻腔鼻竇黏液,增強纖毛活動,破壞和清除各種抗原、生物膜及炎性介質,保護鼻竇黏膜,主要分盥洗法和噴霧法。

預後

慢性蝶竇炎屬於慢性疾病,大多數病人經過藥物和手術治療後預後效果較好,但少數病人因為自身的特應性體質,如過敏、氣喘、自身基礎疾病等,容易反覆發作。

能否治癒

大多數病人能夠痊癒,少數體質特殊病人容易反覆發作。

能活多久

慢性蝶竇炎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慢性蝶竇炎病人遵照醫囑服用藥物7天後,應及時於原治療醫生處進行複診,根據最近最新症狀進行藥物加減治療。

飲食

慢性蝶竇炎病人除遵照醫囑定時服用藥物以外,還應注意日常飲食宜忌,以及圍手術期間的飲食宜忌,以利於疾病恢復。

飲食調理
  • 忌海鮮、韭菜、筍、菌菇等辛辣刺激好發之物,術前需要清淡飲食,以免血液濃度過高導致術中發生意外,或影響手術效果。術後辛辣、刺激之物容易影響手術切口的恢復,且此類食物容易對心情造成較大影響。
  • 宜黃瓜、西蘭花、少鹽、少油等清淡飲食,有助於術後恢復。
  • 可適當泡喝辛夷、細辛等茶水,有較好的通鼻竅之功。

照護

慢性蝶竇炎病人需注意藥物治療和個人護理相結合,才能更好的達到治療目的,如平時避免吸入乾燥的冷空氣,空氣不好時戴口罩等,可幫助改善鼻腔通氣。

日常護理
  • 保持室內空氣濕潤,若空氣乾燥,可使用加濕器,但要注意定期清理加濕器。
  • 睡覺時可適當抬高枕頭,以促進鼻腔通氣。
  • 定期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保持鼻腔濕潤度及清潔度。
  • 注意勞逸結合,適當運動提高抵抗力。
病情監測

使用大環內酯藥物治療時,容易引起肝損及胃腸道不良反應,要及時監測病人情況,使用對應藥物,並於用藥前及用藥後一月進行肝功能檢查。

特殊注意事項

當病人規範化使用藥物12周後病情未得到明顯緩解,會併發有嚴重的顱、眶併發症,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預防

慢性蝶竇炎屬於慢性疾病,治療周期較長,因而平時應多注意預防,或在急性階段積極治療預防,以免遷延成為慢性。

初期篩檢

若病人有鼻部不適,可定期進行CT掃描,以排除蝶竇病變。

預防措施
  • 注意個人衛生工作,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
  • 室內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濕度。
  • 避免吸菸,遠離空氣污染區域。
  • 若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要及時治療,以免遷延引起慢性蝶竇炎。
  • 如果有呼吸道過敏性疾病,應脫離過敏源。
  • 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糖尿病、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