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肩鎖關節脫位

概述

肩鎖關節脫位是由肩峰的鎖骨關節面與鎖骨外端的肩峰關節面構成的關節,因肩峰受到打擊時,肩峰及肩胛骨猛然向下,使關節囊及周圍韌帶斷裂而發生脫位。可有局部疼痛、腫脹及壓痛,傷肢外展或上舉均較困難,前屈和後伸運動亦受限,局部疼痛加劇,檢查時肩鎖關節處可摸到鎖骨遠端上翹,下壓後復位,但鬆手後又翹起。

就診科別:
骨科
英文名稱:
dislocation of the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肩鎖關節炎、骨折與脫位、神經損傷
治療周期:
4週~6個月
臨床症狀:
肩鎖關節處疼痛、腫脹、鎖骨外端上翹
好發人群:
20~30歲男性
常用藥物:
雙氯芬酸膠囊、消腫止痛膠囊、邁之靈片、雲南白藥膠囊
常用檢查:
肩鎖關節正位片、肩鎖關節應力位片、肩部CT、肩部磁共振檢查
疾病分類

根據傷力及韌帶斷裂程度,可將其分為三級或三型。

Ⅰ型

肩鎖關節處,有少許韌帶、關節囊纖維的撕裂,關節穩定,疼痛輕微,X線照片顯示正常,但後期可能在鎖骨外側端有骨膜鈣化陰影。

Ⅱ型

肩鎖關節囊、肩鎖韌帶有撕裂,喙鎖韌帶無損傷,鎖骨外端翹起,呈半脫位狀態,按壓有浮動感,可有前後移動,X線片顯示鎖骨外端高於肩峰。

Ⅲ型

肩鎖關節囊、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完全斷裂,引起肩鎖關節明顯脫位。

病因

肩鎖關節由肩峰的鎖骨關節面與鎖骨外端的肩峰關節面構成關節,部分關節內存在纖維軟骨盤。關節面多呈垂直方向,關節囊薄弱,由周圍的韌帶維持其穩定性,維繫肩鎖關節的主要韌帶是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而暴力可以引起肩鎖關節脫位,絕大多數病人具有明顯的外傷史。

主要病因

暴力是引起肩鎖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以直接暴力更多見。肩峰受到打擊時,肩峰及肩胛骨猛然向下,使關節囊及周圍韌帶斷裂而發生脫位。當跌倒時肩部著地,力傳導至肩鎖關節而發生關節脫位,為間接暴力所致。

誘發因素

外傷是肩鎖關節脫位的主要誘發因素,日常病人應注意避免外界因素刺激。

流行病學

肩鎖關節脫位可見20~60歲,但多數發生於20~30歲,男多於女。

好發人群

年齡可見20~60歲,但多數發生於20~30歲,男多於女。

症狀

肩鎖關節脫位常見的臨床症狀是肩鎖關節處疼痛、腫脹、肩關節活動受限,鎖骨外端上翹。

典型症狀

Ⅰ型

肩部有打擊或跌倒損傷史,病人可表現為肩鎖關節處疼痛、腫脹、活動時疼痛加重,按壓局部關節,壓痛表現明顯。

Ⅱ型

除有Ⅰ型的臨床表現和體徵外,用手指按壓鎖骨外端有小幅度彈性感,同時伴有活動受限。

Ⅲ型

除有Ⅰ型的臨床表現和體徵外,肩外上方腫脹嚴重,與對側比較時,可發現病側明顯高起,且該表現肉眼可以進行對比,出現兩肩不等高的現象,按壓時彈性感更明顯,肩關節活動受限。

其他症狀

暴力較大時,可出現合併鎖骨骨折、肋骨骨折的症狀,鎖骨處腫脹、壓痛,可捫及異常活動,出現胸部疼痛、胸悶等。

併發症

肩鎖關節炎

肩鎖關節炎是指在肩部關節發生了炎症,大部分是因為受到外力過度拉扯或者長時間勞損造成,還會引起局部水腫的情況。

骨折和脫位

病人在收到暴力損傷出現肩鎖關節脫位時,可能會合併有胸鎖關節脫位以及肩峰、鎖骨骨折。

神經損傷

可能會合併臂叢神經損傷,可表現為上肢運動、感覺損失,但這種那個情況比較少見。

看醫

肩鎖關節脫位的病人應及時就醫,在經過及時、正確的治療後,通常可以治癒。

就醫指征

對於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有明顯的外傷史,肩鎖關節處疼痛、腫脹、肩關節活動受限,鎖骨外端上翹。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骨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胸痛、胸悶,需要到胸外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受傷的?
  • 受傷多長時間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肩鎖關節處疼痛、腫脹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肩關節活動受限、鎖骨外端上翹等症狀)
  • 有沒有胸痛、胸悶的情況?
需要做的檢查

常規X線片檢查

Ⅰ型X線平片未發現明顯移位;Ⅱ型X線平片可見鎖骨外端向上撬起,為半脫位。對於懷疑Ⅱ型的肩鎖關節脫位,可以拍應力位片;Ⅲ型X線平片可見鎖骨外端完全離開肩峰端關節面,為完全脫位。

CT檢查

CT解析度高,層面無干擾,可以雙側對比,同時檢查方便安全,並且對骨、關節的成像清晰,可以較快明確診斷。

磁振造影檢查

可以對關節的軟組織進行成像,如軟骨、肌腱、韌帶等,敏感程度高於CT檢查,有利於診斷韌帶損傷及關節囊破裂。

診斷標準

Ⅰ型

肩部有打擊或跌倒損傷史,肩鎖關節處疼痛、腫脹、活動時疼痛加重,局部壓痛明顯,X線平片未發現明顯移位。

Ⅱ型

除有Ⅰ型的臨床表現和體徵外,用手指按壓鎖骨外端有小幅度彈性感。X線平片可見鎖骨外端向上輕度翹起,為半脫位。

Ⅲ型

除有Ⅰ型的臨床表現和體徵外,肩外上方腫脹嚴重,與對側比較時可發現病側明顯高起,按壓時彈性感更明顯,肩關節活動受限。X線平片可見鎖骨外端完全離開肩峰端關節面,為完全脫位。

鑑別診斷

肩關節前脫位

二者均有疼痛、腫脹、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前脫位為方肩畸形,肩關節空虛;而肩鎖關節脫位肩部為階梯樣畸形,肩關節豐滿,X線片可明確診斷。

治療

對於肩鎖關節脫位Ⅰ型損傷,用三角巾懸吊患肢2~3週。Ⅱ型損傷手法復位、加墊外固定。對有症狀的陳舊性半脫位及Ⅲ型病人,可選擇手術治療。

治療周期
Ⅰ型及Ⅱ型肩鎖關節脫位病人,保守治療4週左右;Ⅲ型肩鎖關節脫位病人,手術治療涉及內固定物取出,治療周期大約6個月左右。
藥物治療

雙氯芬酸膠囊可以減輕病人疼痛,消腫止痛膠囊、邁之靈片、雲南白藥膠囊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水腫。

手術治療

切開復位張力帶鋼絲固定

  • 此法適用於Ⅱ型脫位病人。
  • 對喙鎖韌帶無法修復者,可行韌帶重建加張力帶鋼絲固定術。在切開復位的同時,可修復斷裂的韌帶。

全脫位如有疼痛

  • 切除鎖骨外1/3,其外形和功能均能達到滿意。
  • 喙肩韌帶移位代喙鎖韌帶:切斷喙肩韌帶肩胛端,將此端縫入已切除末端的鎖骨髓腔內,拉緊結紮。
  • 肌肉動力移位:肩鎖關節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後,將喙突從其底部切斷,連同其上的肌腱向上內移植於鎖骨,用螺絲釘固定,利用附著於喙突肌肉的拉力保持鎖骨整復後的位置。
  • 關節鏡下喙鎖韌帶重建術。
  • 鎖骨遠端切除術,常與關節鏡下喙鎖韌帶重建術聯合使用。
其他治療
  • 對於Ⅰ型損傷,用三角巾懸吊患肢2~3周後,開始肩關節活動,可獲得較好功能。
  • Ⅱ型損傷有學者主張手法復位、加墊外固定,但固定常不可靠,易併發壓瘡,或演變為陳舊性脫位。
  • 固定期間需活動腕部與手指,解除固定後,鼓勵病人主動鍛煉肩關節各個方向活動,配合理療按摩,效果更好,鍛煉需循序漸進,不可冒進。
  • 對於陳舊性肩關節脫位影響上肢功能者,可選擇切開復位術,修復關節囊及韌帶。合併神經損傷者,在關節復位後,大多數神經功能可以得到恢復,若判斷為神經血管斷裂傷應手術修復。

預後

肩鎖關節脫位一般不影響壽命,規範及時治療大多預後良好;治療不及時,可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能否治癒

肩鎖關節脫位病人在經過正確及時的治療後,通常可以治癒。

能活多久

肩鎖關節脫位一般不影響壽命;合併肋骨骨折,造成血氣胸,治療不及時會有生命危險。

複診

肩鎖關節脫位初期治療時,病人1週複診一次,如有不適,及時複診;病情穩定病人1個月複診一次,完全復健後停止複診。

飲食

飲食調理

該疾病與飲食相關性不大,建議病人營養均衡即可。

照護

肩鎖關節脫位病人的護理以減輕疼痛、改善肩關節功能為主。

日常護理
  • 了解各類消炎止痛、活血消腫等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並注意正確服用。
  • 注意三角巾、壓墊位置,避免患肢負重和劇烈運動。
病情監測

肩鎖關節脫位病人及時進行X線拍片檢查,以了解恢復情況。

特殊注意事項

Ⅱ型損傷加墊外固定,易併發壓瘡,病人自訴外固定位置疼痛明顯,應及時去除外固定物,消毒換藥處理。

預防

暴力是引起肩鎖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預防方法主要是防止受傷。

預防措施
  • 增強安全意識,遵守交通規則。
  • 走好每一步路,穿防滑鞋,不到濕滑的地方,老人走路不穩,建議使用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