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異位腎

概述

異位腎是指在胚胎發育中,原先在骨盆內的腎,未能上升到達腰部或超過腰部到達胸腔的先天性畸形。單側居多,偶有雙側,大多發育較差,輸尿管較短,常伴有旋轉不良。少數異位腎橫過中線移位至對側,稱為交叉異位腎。

就診科別:
泌尿外科
英文名稱:
ectopic kidney
疾病別稱:
單純腎異位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泌尿系感染、便秘、腎積水、腎結石、輸尿管腫瘤
治療周期:
終身間歇性治療
臨床症狀:
局部疼痛、頻尿、膿尿、血尿
好發人群:
直系親屬中存在先天發育異常或者有類似疾病的人群
常用藥物:
左氧氟沙星
常用檢查:
泌尿系超音波、泌尿系CT檢查、靜脈泌尿系造影、血液常規
疾病分類

臨床按位置不同,可分為三大類:

骨盆腔異位腎

超過一半的異位腎都位於骨盆腔,其是因病人輸尿管比正常人短,對應供血的血管出現差異所致。

胸前異位腎

腎臟過度上升到胸腔內,此類型較少見。但通常發生在男性病人左側,其輸尿管被拉長,但腎臟的血液供應正常。

交叉異位腎

腎臟橫過中線移位至對側,即多數為輸尿管進行正常膀胱的位置,此類型相對較少見。

病因

異位腎是胚胎發育過程中,腎臟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到達腰部正常位置而形成的發育畸形,但具體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

主要病因

目前異位腎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胚胎發育

胚胎初期,輸尿管芽的上升路線發生變化導致。輸尿管芽於妊娠第四週末自午非管分化後,於妊娠第5週與後腎組織融合,然後向頭側移行並沿軸線向內側旋轉,至妊娠第8週,腎臟完成從骶腰椎上升至第1~3腰椎水平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臍動脈壓迫導致腎臟上升路線改變,輸尿管芽移向相反的方向,以及胚胎遠端的錯位或者旋轉異常使脊柱遠端的一側移向對側,使得泄殖腔與午非管位於同一側。

基因因素

有研究認為尿道下裂、隱睪、陰道不發育等相關的生殖系畸形基因,與異位腎有密切聯繫,且相似的畸形在同一個家族裡可有多人發病。

流行病學

異位腎是一種比較少見的先天性發育異常,多認為是在胚胎期,由於腎血管發育障礙致使腎臟未能到達其正常位置,其異常位置常見於骨盆腔內,骨盆腔異位腎的發生率約為1/2000~1/500。而交叉異位腎是一種極罕見的先天性泌尿系統畸形,屬於異位腎範疇,發生率約為1/7500,男女比例為3:2,分為融合型和非融合型,其中90%為融合型,常見於左腎向右側異位融合。

好發人群

直系親屬中存在先天發育異常或者有類似疾病的人群。

症狀

異位腎對於身體的影響主要與腎臟的畸形程度以及位置有關,一般無明顯臨床症狀。但若出現併發症,如腎積水、感染、腎結石等,病人可能會有相應症狀。

典型症狀

泌尿系症狀

伴有炎症、梗阻和腫瘤時,可出現局部疼痛、頻尿、膿尿、血尿等症狀。

局部壓迫症狀

異位腎可引起所在部位的壓迫症狀,如骨盆腔內的異位腎壓迫鄰近的直腸,引起便秘等不適症狀。

尿路阻塞

併發重度腎積水或積膿,出現發熱、少尿。

併發症

泌尿系感染

異位腎會由於腎臟輸尿管位置異常,導致排尿不暢,容易發生泌尿系感染。

便秘

位於骨盆腔內的異位腎會壓迫鄰近的直腸,導致排便不暢,產生便秘。

腎積水

異位腎單側居多,偶有雙側,大多發育較差,輸尿管較短,常伴有旋轉不良,常常到導致尿路阻塞,產生腎積水。

腎結石

腎結石是異位腎的常見併發症,可由腎、輸尿管旋轉不良或異位腎的融合等原因造成。

腎腫瘤

異位腎伴有腎、輸尿管腫瘤,大多數發生在成人身上,兒童較少。在腫瘤病理類型中,腎透明細胞癌所占比例最大,少部分為滑膜肉瘤等。

看醫

異位腎以單側居多,若無併發症出現,一般不影響腎臟功能,無明顯臨床症狀,常在體檢中發現。

就醫指征
  • 如果既往檢查發現存在異位腎,突然出現局部疼痛、尿路刺激症狀、發熱時需要及時就醫。
  • 存在反覆泌尿系感染,伴有便秘、發熱,需要進一步明確診斷。
  • 存在身體其它部位發育異常的情況下,建議行泌尿系影像學檢查排除診斷。
就診科別

異位腎一般去泌尿外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
  • 局部疼痛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頻尿、急尿、尿痛、少尿等)
  • 既往是否做過泌尿系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CT等)
  • 有無類似疾病的家族史?
需要做的檢查

泌尿系超音波

可以初步明確異位腎的部位,有無其它結構性異常,有無積水、結石。具有快捷、無創、方便、經濟的優點,是本病首選的篩檢方法。

靜脈泌尿系造影

清楚顯示整個泌尿系的影像。

泌尿系CT檢查

可清楚地顯示異位腎的腎盂、腎蒂及其他周圍結構的關係。

尿液常規

可見白血球增多伴膿尿、血尿。

血液常規

通過檢查血紅素濃度,血球大小、形狀和數量,以評估是否存在感染。

診斷標準

異位腎主要通過影像學診斷、泌尿系超音波、CT、靜脈尿路造影檢查可以明確異位腎的部位。當行胎兒檢查發現正常腎區未見腎聲像時,應考慮有異位腎的可能,仔細檢查胸腔、腹腔、骨盆腔是否有腎圖像或異常團塊回聲,一般通過仔細的影像學檢查可以確診,雙腎體積大致相同。

鑑別診斷

重複腎盂及重複輸尿管

重複腎盂及重複輸尿管是胎初期輸尿管芽分支異常導致,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出現症狀後多表現為腹痛、發熱、高血壓、尿路感染和可觸及的腹部腫塊,一般伴泌尿生殖系統畸形,影像學檢查可明確診斷。

遊走腎

遊走腎是由於固定腎臟的局部組織發育異常,導致對於腎臟固定作用減弱,腎臟能在腹腔內自由活動,且超過中線到達對側腹部,一般無症狀,影像學檢查可見腎臟結構正常,位置異常有助於鑑別。

治療

異位腎是否需要治療主要根據腎臟位置、對周圍臟器的影響、有無嚴重併發症來決定,如果無明顯症狀可不做特殊治療。治療原則主要治療併發症,並非治療異位腎本身。

治療周期
異位腎需要終身間歇性治療
藥物治療

左氧氟沙星

根據泌尿系感染情況,以及有無發熱等全身症狀,選擇敏感抗生素口服或者靜脈滴注,常用左氧氟沙星。

手術治療

腎積水或積膿

異位腎導致重度腎積水或積膿時,需手術治療。由於異位腎的血管常分成多支,多直接來自腹主動脈和骨盆腔血管的主幹,且輸尿管無足夠的長度,復位往往有困難,故需要進行切除。

腎結石

對於導致反覆泌尿系感染,以及重度腎盂積水的腎結石,需要及時處理,治療方法按照對人體損傷由小到大的程度,分為體外衝擊波碎石術、經輸尿管軟鏡鈥雷射碎石術、經皮腎鏡碎石術。

腎輸尿管腫瘤

對於局限在腎臟內、分期較早、條件合適的腫瘤,應選擇腎臟部分切除術,儘可能保留剩餘的腎單位和腎臟功能。

其他治療

尿液引流

病人的腎臟積水會對臟器造成永久損害,因此需要及時將瀦留的尿液引流出去。

預後

異位腎一般情況下本身並不會影響生存治療,但是由於異位腎大多發育比較差,容易出現腎功能障礙,注意防治發生嚴重併發症,對於改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能否治癒

主要是針對併發症治療,異位腎本身尚不能治癒。

能活多久

若能較好的防治異位腎嚴重併發症,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異位腎病人至少每3個月複查一次。

飲食

由於異位腎的病人腎臟發育較差,大多存在腎功能不良,合理的飲食有助於減輕腎臟負擔,避免腎功能惡化。

飲食調理
  • 需根據病人腎臟功能情況,由醫生制定健康食譜,避免進食高蛋白飲食,同時限制鹽的攝入量。
  • 多喝水,勤排尿,保證尿量達到1500~2000ml,可預防腎結石和泌尿系感染。

照護

異位腎病人的護理以消除病人緊張、焦慮情緒為目的,需要病人正確認識疾病,合理飲食、定期複查,以延緩腎功能惡化。

日常護理

保持良好心態

病人無需過分擔心,該病通常不會造成嚴重危害。

避免劇烈運動

腎臟位於骨盆腔的病人,避免過於激烈的運動,以免腎臟受到創傷。日常鍛煉可以選擇慢跑、游泳等項目。

定期體檢

每年例行體檢即可,關注自身的腎功能是否正常。

注意個人衛生

勤換內褲,保持尿道口清潔,有任何異常應及時前往醫院複診。

病情監測

確診異位腎後觀察有無尿路刺激症狀,如便秘、尿少、血尿等情況。

特殊注意事項

用藥注意事項

有尿路感染的病人需遵醫囑服藥,如果病人用藥5~7天後,感染症狀未見好轉應前往醫院複診。

術後注意事項

手術治療的病人,術後應注意保持傷口清潔,定期更換敷料,注意導尿管是否通暢。術後需禁食,約3天後可給予流質飲食,約1周後逐步改為半流質和正常飲食。術後通常要臥床體息約3~7天,可以開始在床上活動肢體或下床在小範圍內走動,根據身體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強度。

預防

異位腎屬於先天性發育異常性疾病,由於病因發病機制不明,目前還沒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嚴重併發症有益處。

初期篩檢

對於正常人群和高危人群建議體檢行泌尿系超音波篩檢,發現異常進一步檢查確診。

預防措施

異位腎與先天性缺陷有關,目前尚無預防措施,但可通過以下途徑,預防腎功能損害,避免病情加重:

  • 腎臟病病人要進食低蛋白飲食,減輕腎臟負擔,避免腎功能快速進展惡化。
  • 存在腎積水、腎結石的病人,要定期複查,及時處理,避免導致嚴重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