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鈣血症
概述
高鈣血症是指血鈣濃度≥2.75mmol/L。若血清鈣濃度>3.75mmol/L時,機體內環境失調,可以引起病人精神、神經、心臟、胃腸道、泌尿系統等諸多症狀,表現為嚴重嘔吐、失水、酸鹼平衡失調、神志不清等高血鈣危象表現,隨時威脅病人的生命,病死率高達50%以上。
- 就診科別:
- 內分泌科、急診科、腫瘤科
- 英文名稱:
- hypercalcemia
- 是否常見:
- 否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智力障礙、難治性消化性潰瘍、急性胰臟炎、腎結石
- 治療周期:
- 依據具體病因和病情嚴重程度而定
- 臨床症狀:
- 頭暈、乏力、便秘、腹痛、昏迷
- 好發人群:
- 患有副甲狀腺功能亢進者、惡性腫瘤者、服用某些藥物製劑者
- 常用藥物:
- 0.9%氯化鈉、降鈣素、硝酸鎵
- 常用檢查:
- 血鈣水平測定、心電圖、血漿蛋白電泳分析
- 輕度高鈣血症是指血鈣濃度≥2.75mmol/L,但血鈣濃度<3mmol/L。
- 中度高鈣血症是指血鈣濃度為3~3.75mmol/L。
- 重度高鈣血症是指血鈣濃度>3.75mmol/L,即高血鈣危象。
病因
引起高鈣血症的病因很多,主要是血管內的鈣離子增多,鈣的代謝出現障礙。多見於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如副甲狀腺增生或腺瘤形成,其次是骨轉移性癌,特別是在接受雌激素治療的骨轉移性乳癌。
原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原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為最常見的病因,約占全部高鈣血症的50%。常因副甲狀腺瘤、增生肥大或腺癌分泌過多的副甲狀腺激素所致。
惡性腫瘤
- 分泌異源性PTH的腫瘤,如支氣管肺癌、腎癌、卵巢癌和結腸癌等。
- 惡性腫瘤溶骨性轉移,以乳癌、肺或腎癌常見,發生溶骨性轉移後,大量骨質破壞,每1g骨組織的破壞可釋放出100mg鈣至細胞外液,超過了腎和腸清除鈣的能力而致血鈣升高。
- 分泌攝護腺素E2腫瘤,如攝護腺癌、腎癌,分泌攝護腺素增多,可使骨質吸收增加而致血鈣增高。
- 分泌破骨細胞刺激因子的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少數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因骨組織被溶解而引起血鈣增高。
繼發性甲旁亢
由於慢性腎炎、維他命D缺乏、低血磷與腎衰竭慢性血液透析等原因引起的長期低血鈣,刺激副甲狀腺增生所致。臨床表現同甲旁亢,手術治療可得到糾正。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甲狀腺激素可增加骨質吸收,當吸收超過骨的形成即可引起高血鈣與高尿鈣,降鈣素水平下降也是造成血鈣升高的原因。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
因皮質激素的拮抗作用不足,而致副甲狀腺功能相對亢進或對維他命D敏感,致血鈣升高。
維他命D中毒
過量使用維他命D製劑,使胃腸道吸收鈣和骨質溶解增加,腎小管對鈣的再吸收增多,從而形成高鈣血症,多見於過量用維他命D治療佝僂病或甲旁亢及慢性腎衰竭病人。
結節病
可能是病人對維他命D特別敏感而致腸鈣吸收增加所致。
脫水
如果出現脫水的症狀,可以引起機體出現低血容量,此時腎臟對鈣的吸收增加,導致體內鈣總量升高進而出現高鈣血症。
長期制動
長期制動時,由於缺乏機械刺激,骨轉換失衡,骨吸收率超過骨形成率,骨鈣釋放入血,當超過腎臟排泄鈣的能力時導致高鈣血症的發生。
研究顯示,無症狀高鈣血症發生率高達20%。高鈣危象是臨床少見且嚴重的急症之一,病情兇險,病死率高達60%。
- 患有副甲狀腺功能亢進者。
- 患有惡性腫瘤者,如支氣管肺癌、卵巢癌、乳癌、攝護腺癌、淋巴癌等。
- 自行服用大量含鈣製劑或維他命D者。
- 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者。
- 應用噻嗪類利尿藥、鋰製劑等。
症狀
高鈣血症可累及多個系統,其臨床表現依病情進展的急緩和高血鈣的嚴重程度而異。初期症狀無特異性,血鈣濃度進一步增高時可出現嚴重頭痛、背和四肢疼痛等。在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病程後期,可致全身性骨質脫鈣,發生多發性病理性骨折。
高鈣血症可累及多個系統,其臨床表現依病情進展的急緩和高血鈣的嚴重程度而異:
精神神經與肌肉系統
初期表現可有情緒不穩、頭昏、失眠、表情淡漠、嗜睡、疲乏無力、注意力分散、肌肉鬆弛、肌肉張力降低、腱反射減弱,但多被忽視。以後漸而發生憂鬱、智力障礙、精神混亂、近記憶減退、幻覺、定向力喪失、抽搐、顫抖,甚至木僵、昏迷。若血鈣突然升高,病人可主要表現為精神症狀,人格改變,如行為怪癖、偏執,有時發生無名高熱,亦可突然死亡。
胃腸道症狀
病人常有進行性頑固性食欲不振、噁心、嘔吐、便秘、腹脹、腹痛等症狀,此為胃腸道的神經肌肉興奮性降低所致。部分病人併發難治性消化性潰瘍和急性胰臟炎。
心血管系統症狀
本症可使心肌的敏感性增加,易誘發嚴重的心律失調。病人多有心搏過緩、期前收縮、室性心搏過速、QT間期縮短、心臟傳導阻滯,甚至心臟驟停、心臟衰竭,偶爾發生高血壓。
泌尿系統症狀
高血鈣主要導致腎小管損害,濃縮功能障礙,可加重體液丟失,嚴重時每日尿量增至8~10升,病人多次煩渴。慢性高鈣血症可引起腎鈣化、腎結石、腎孟腎炎、高血壓和腎衰竭等一系列表現。
轉移性鈣化
眼角膜病、腎鈣沉積、動脈鈣化、軟骨鈣化、關節周圍鈣化、皮膚鈣化等。
高血鈣危象
如嚴重脫水、急腹痛、高熱、心律失調、嗜睡、意識不清、譫妄、昏迷、氮質血症、代謝性鹼中毒、低鉀、低鎂血症等。常見誘因有嚴重脫水、感染、應激狀態、手術,創傷、長期臥床及急性伴發病等。但惡性腫瘤病人發生高血鈣危象時,常被誤診為腫瘤末期惡病質或腦部轉移,應予以重視。
憂鬱症、智力障礙
初期表現可有情緒不穩、頭昏、失眠、表情淡漠、嗜睡、疲乏無力、注意力分散,但多被忽視,以後漸而發生憂鬱、智力障礙等。
難治性消化性潰瘍、急性胰臟炎
病人常有進行性頑固性食欲不振、噁心、嘔吐、便秘、腹脹、腹痛等症狀,此為胃腸道的神經肌肉興奮性降低所致,部分病人併發難治性消化性潰瘍和急性胰臟炎。
心律失常、心室顫動甚至心臟衰竭
本症可使心肌的敏感性增加,易誘發嚴重的心律失調。病人多有心搏過緩、期前收縮、室性心搏過速、QT間期縮短、心臟傳導阻滯,甚至心臟驟停、心臟衰竭,偶爾發生高血壓。高血鈣可使洋地黃、兒茶酚胺類藥物,如腎上腺素等的作用增強,應用這些藥物時,易誘發心室顫動。
腎結石、腎盂腎炎或腎衰竭等
高血鈣主要導致腎小管損害,濃縮功能障礙,可加重體液丟失,嚴重時每日尿量增至8~10升。慢性高鈣血症可引起腎鈣化、腎結石、腎盂腎炎、高血壓和腎衰竭等一系列表現。
看醫
如果病人出現情緒不穩、頭昏、噁心、肌肉張力降低等症狀,應及時就醫通過檢查電解質和腎功能、電解質等,快速尋找出引起血鈣升高的原因。
- 病人出現頭暈、乏力、失眠、便秘、情緒不佳等初期臨床症狀。
- 患有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惡性腫瘤、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等疾病。
- 查體發現血鈣濃度>2.75mmol/L時。
- 自行大量服用鈣劑或過量服用維他命D時。
- 大多數病人就診於內分泌科。
- 若病人出現嚴重高鈣血症,存在意識模糊、昏迷、嚴重脫水等情況,應就診於急診科。
- 如果病人合併有腫瘤,可以去腫瘤科就診。
- 有無頭暈、乏力、失眠、便秘、情緒不佳等臨床症狀?
- 出現這些症狀多長時間了?
- 是否有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惡性腫瘤、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等疾病病史?
- 近期是否服用大量含鈣物質或維他命D?
- 有無相關檢查報告?
血液檢查
血鈣升高>2.75mmol/L,且常超過3.75mmol/L。血清磷<0.97mmol/L,可同時伴有低鉀、低氯等電解質不平衡,氮質血症。鹼性磷酸酶增高,尤其在惡性腫瘤時升高明顯。
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檢查的特徵性表現為ST段縮短或消失,QT間期縮短。其他可有心律不整、竇性心搏過緩、室性心搏過速、T波倒置、傳導阻滯、異位心律等。
血漿蛋白電泳分析
血漿蛋白電泳分析有助於骨髓瘤及結節病的診斷。血漿蛋白濃度可直接影響血清鈣,血清白蛋白或球蛋白每增加10g/L,血清鈣均可增加0.2mmol/L。
其他檢查
依原發病不同可有相應的陽性發現,如腫瘤可以通過病理檢查對病變的性質進行判斷。
根據病人患有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惡性腫瘤等原發病病史,臨床出現全身、神經肌肉、胃腸道等症狀,並結合實驗室檢查,當血清蛋白濃度正常時,血清鈣>2.75mmol/L,即可診斷為高鈣血症。
高鈣血症可以通過血液常規與其他疾病鑑別,主要是對患病的因素進行鑑別。
副甲狀腺功能亢進
該病主要是由於副甲狀腺分泌過多的副甲狀腺激素導致的,除高鈣血症外,病人還會出現骨質疏鬆以及骨痛的症狀,可以通過對體內激素水平的檢查進行確診。
維他命D中毒
病人會出現食慾減退、多汗、精神不振等症狀,此外病人除檢查血液常規時出現血鈣升高,還會有血磷及鹼性磷酸酶正常或稍低,病人通常會有大量攝入維他命D的病史,所以可以通過病人病史以及實驗室檢查進行判斷。
治療
高鈣血症是多種疾病的嚴重併發症,其治療的基本措施是治療原發病,糾正脫水、恢復血容量,促進鈣從尿中排泄,降低血鈣濃度。高鈣血症的治療應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高鈣血症可通過積極治療原發病、限制鈣攝入、補液糾正缺水以及增加鈣的排泄等治療措施來降低鈣濃度,同時應控制原發病。嚴重高鈣血症可用降鈣素,通過促進骨鈣重吸收和尿排出鈣來降低血漿鈣,必要時應考慮血液透析治療。
對有症狀或有併發症的原發性甲旁亢病人,原則上手術切除治療。不能手術者可用 Cimetidine ,可阻滯副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鈣可降至正常。
增加尿鈣排泄
0.9%氯化鈉液與袢利尿劑。高鈣血症,尤其是高血鈣危象病人多有嚴重的脫水、低血鉀、低血氯、低血鈉、低血鎂及鹼中毒。治療的首要措施是糾正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酸鹼平衡失調。輸給大量0.9%氯化鈉液,不僅可以補充血管內及細胞外容量,糾正脫水,還能使腎小球濾過率恢復正常,若能使細胞外液容量恢復正常,尿鈣排出量每天就能增加2.5~7.5mmol/L。袢利尿劑的運用增強了排鈣作用。
抑制骨吸收
降鈣素
降鈣素可抑制骨質吸收,促進成骨,降低血鈣,並可增加鈣、磷排泄。對原發性甲旁亢引起的高鈣血症最為有效。
帕米膦酸鈉
系破骨細胞活性抑制劑,適用於惡性腫瘤及其骨轉移時引起的高鈣血症,同類藥物有伊班膦酸鈉,常與等滲鹽水和降鈣素聯用。
硝酸鎵
鎵能抑制破骨細胞骨吸收和副甲狀腺激素分泌等。
減少腸道鈣吸收
腎上腺皮質激素
對甲旁亢以外的任何原因引起的高鈣血症均有效,故除治療外,也可用於鑑別診斷。但其作用緩慢,對結節病、維他命D中毒和惡性腫瘤等所致的高鈣血症療效最佳。
口服磷酸鹽合劑
磷酸鹽與鈣結合,有加強成骨、抑制溶骨、抑制腸道對鈣的吸收、促進Ca2+轉入細胞內的作用,尤適用於高血鈣伴低血磷的病人。
攝護腺素抑制劑
對少數可能由攝護腺素所致的癌性高鈣血症有效。通常用吲哚美辛、阿斯匹靈。
對頑固性高鈣血症經以上治療無效者需積極用手術治療,進行手術探查。在發病後72小時內進行,有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者宜抓緊時機手術。若切除頸部增生的副甲狀腺或副甲狀腺腺瘤後高血鈣仍未緩解者,應注意探查縱隔,切除異位副甲狀腺組織。手術若不徹底易復發。
透析療法特別適用於腎衰竭或嚴重心功能不全合併高血鈣者,使用低鈣透析液進行透析,血鈣水平在透析後2~3小時可以下降。
預後
輕度高鈣血症一般無症狀,中度和重度者常有症狀,預後一般良好。重度者未經及時治療可出現高鈣危象,預後較差。當原發疾病出現高鈣血症時,一般提示病情惡化,預後不良。
高鈣血症能否治癒取決於引起高血鈣的病因。若初期發現並及時糾正,或原發病經積極治療痊癒,則高血鈣可以治癒。若出現高鈣血症危象,則愈後情況較差。
中度和重度者常有症狀,一般不影響壽命。重度者未經及時治療可出現高鈣危象,影響壽命。
高鈣血症治療期間,每隔一個月應該進行複查監測血清鈣。
飲食
根據病人個體差異和飲食習慣,幫助病人制訂膳食計劃,建議病人少食用含鈣高的食物,多吃蔬菜及一些富含營養的食物,保證病人身體的營養供給。高鈣血症病人的飲食原則為高熱量、高蛋白、高維他命、易消化的低鈣飲食。
- 低鈣少渣軟食,每日食物含鈣量不超過150mg,禁食奶製品、蝦類、蛋黃、海參、松子等以減少鈣的攝入。
-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進食過冷、過熱或刺激性食物。
- 進餐時細嚼慢咽,不宜過快過飽。
- 多飲水、勤排尿。
照護
護理人員應熟悉高鈣血症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密切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發現初期症狀,及時報告醫生,進行有效的搶救,並提供一系列相關的護理措施,提高病人生活質量,促進病人復健。
- 注意適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 定時更換體位,臥位每兩個小時更換一次,並定時翻身,避免局部長期受壓。
- 保持床單整潔、乾燥,保證皮膚、黏膜不發生感染。
- 做基礎護理時,動作輕柔,變動體位及翻身,力度適宜。
- 床欄加護,預防墜床。
一旦病情嚴重,如出現高鈣危象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安撫病人。嚴密觀察病人意識、生命體徵,及時了解病情的變化及搶救方案。增強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各項治療與護理。
預防
高鈣血症的出現一般與副甲狀腺亢進症、惡性腫瘤者、維他命D中毒等遠方疾病有關,所以對於該疾病的預防主要是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 對患有副甲狀腺亢進症、惡性腫瘤者、甲狀腺功能亢進者等定期監測血鈣水平以發現潛在的高鈣血症病人。
- 一旦發現高鈣血症的相關症狀,如頭暈、乏力、失眠、便秘、情緒不佳時及時就醫。
- 對存在高鈣血症危險因素的病人,定期隨訪。
- 如果存在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 適當食用含鈣量高和維他命D含量過高的食物。
- 定期體檢,及時發現身體的異常情況,及時進行處理。
- 平時注意適度的運動,少吃過甜的食物、少喝酒、少吸菸,以免妨礙鈣的吸收增加血鈣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