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嬰幼兒陰道炎

概述

嬰幼兒陰道炎常併發外陰炎,主要症狀是患兒外陰痛、搔癢不適,並經常用手撫摸及搔抓,嬰兒則哭鬧不安。除外陰紅腫外,陰蒂部也紅腫,尿道口、陰道入口充血、水腫或有破潰,有膿性分泌物自陰道口流出。

就診科別:
兒科
英文名稱:
infantile vaginitis
疾病別稱:
嬰幼兒外陰陰道炎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治療周期:
1~2週
臨床症狀:
陰道分泌物增多,外陰部紅腫和痛癢,患兒哭鬧、煩躁不安
好發人群:
5歲以下幼女、經常騷抓外陰,或外陰經常出現破損的幼女、不注意衛生,經常穿開襠褲在地上坐的幼女,經常穿潮濕的衣物,而且面料經常對陰部造成磨損的幼女。
常用藥物:
高錳酸鉀液、抗生素
常用檢查:
陰道分泌物檢查、抹片染色病原學檢查

病因

該病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如幼女生理解剖特點、護理不當、感染等。

主要病因

解剖生理特點

幼女外陰發育差,缺少雌激素,陰道狹窄及上皮菲簿,無皺襞、陰道酸鹼度低,抵抗力差,這種生理因素導致幼女更容易被細菌、病毒等的入侵。

護理不當

嬰幼兒易隨處亂坐,且外陰易被尿液、糞便浸漬而受感染等,加大的感染的機率。

感染病原菌

感染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滴蟲、白色念珠菌等病原體,其中細菌感染是嬰幼兒陰道炎最常見的病因,在白色念珠菌感染時,陰道分泌物可呈豆渣狀,在顯微鏡下可以見到真菌。

物理因素

如刺激性的肥皂以及沐浴露等產品,導致外陰或引導產生過敏反應,引起陰道損傷等,或因為小孩因為餓好奇將異物如衣服上的小飾品、食物等物品放入陰道,同樣會導致陰道受損,進而產生炎症。

流行病學

本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幼女,是女性嬰幼兒的常見疾病之一。

傳播途徑

患病母親或保育員的手、衣物、毛巾浴盆等間接傳播。另外,也可直接接觸污物傳播。

好發人群
  • 5歲以下幼女。
  • 經常騷抓外陰,或外陰經常出現破損的幼女。
  • 不注意衛生,經常穿開襠褲在地上坐的幼女。
  • 經常穿潮濕的衣物,而且面料經常對陰部造成磨損的幼女。

症狀

嬰幼兒陰道炎的典型症狀是以陰道分泌物增多,外陰部紅腫、痛癢而哭鬧、煩躁不安,或用手搔抓外陰為其基本臨床特徵。

典型症狀

陰道分泌物增多

患兒陰道分泌物增多,呈膿性,有膿性分泌物自陰道口流出,陰道口處可見膿性分泌物.或內褲有分泌物結痂,長期的白帶浸漬可使外陰皮膚破潰。

外陰部紅腫

檢查發現除外陰紅腫外,陰蒂部也紅腫,尿道口、陰道入口充血、水腫或有破潰,膿性分泌物自陰道口流出,前庭黏膜充血。

外陰痛癢而哭鬧或用手搔抓外陰

患兒訴外陰痛、搔癢不適,並經常用手撫摸及搔抓,乳嬰兒則哭鬧不安。

小陰唇沾黏

嚴重的病人可能會出現排尿時尿流變細,甚至可能會出現分叉,有時病人可能合併處女膜破損或萎縮。

陰道閉鎖

如果病情遷延不愈,形成慢性陰道炎,可能會引起陰道閉鎖。

看醫

嬰幼兒陰道炎若沒有及時干預治療,往往造成兒童的哭鬧不安,會影響孩子的生活質量。所以一旦出現相關異常,要及時就醫診治。

就醫指征

嬰幼兒發生陰道分泌物增多,外陰部紅腫、痛癢而哭鬧、煩躁不安,或用手搔抓外陰等症狀,需要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嬰兒陰道炎一般去兒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什麼時候發現出現這種症狀?
  • 陰道分泌物的顏色和氣味是什麼樣子的?
  • 外陰部紅腫、痛癢的持續時間?
  • 是否有用藥治療史?
  • 孩子平時衛生情況如何?
需要做的檢查

會陰部檢查

囑患兒父母輔助患兒排尿後,在監護人的幫助下充分暴露患兒外陰,檢查是否存在外陰、陰蒂紅腫,觀察尿道口及陰道口是否存在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或是否有分泌物流出,分泌物顏色、氣味是否存在異常,以及判斷分泌物的性狀是稀薄或膿性,對患兒的病情進行初步了解。

病原學檢查

用細棉棒或細吸管伸入陰道,蘸或吸取分泌物作鏡檢,查滴蟲、黴菌、燒蟲卵等,並作抹片用革蘭氏染色找致病菌,必要時作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

大便檢查

檢查大便中是否存在蟲卵等,以便於明確病因,對後續治療進行指導。

診斷標準

典型症狀

嬰幼兒發生陰道分泌物增多,外陰部紅腫、痛癢而哭鬧、煩躁不安,或用手搔抓外陰等症狀。

病原學檢查

用細棉棒或細吸管伸入陰道,蘸或吸取分泌物作鏡檢,查出病原菌。

鑑別診斷

滴蟲或黴菌性外陰炎

由於嬰幼兒的陰道pH呈鹼性,缺乏糖類抗原,不適合黴菌及滴蟲的繁殖與生長,因此嬰幼兒的黴菌或滴蟲性外陰炎少見,臨床須鑑別時可做分泌物的抹片及培養。

蟯蟲性外陰炎

由腸道蟯蟲通過糞便傳至外陰、陰道而引起的外陰的炎症,其特點為外陰及肛門處奇癢、分泌物量多,呈稀薄的黃膿性,可通過糞便蟲卵檢查及肛門周圍或外陰見到蟯蟲鑑別。

幼女急性淋病

以局部疼痛、排尿困難為其特徵,檢查時可見分泌物增多,前庭、尿道口、外陰部,甚至肛周岀現紅腫、破潰,分泌物抹片可找到典型腎形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

治療

嬰幼兒陰道炎的治療以局部治療為主,並且需要做好局部清潔衛生。

治療周期
嬰兒陰道炎一般治療1~2週。
藥物治療

高錳酸鉀液

外陰局部可用1∶10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每日1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沖洗時動作輕柔。

乳酸溶液

細菌性陰道炎可用0.5%乳酸溶液沖洗外陰陰道,每日2次,連用5天,增加陰道的酸度,提高陰道抵抗力,抑制細菌生長,或局部塗抗生素軟膏,每日2次。

碳酸氫鈉溶液

真菌感染陰道炎選用1%碳酸氫鈉溶液沖洗外陰陰道,每日1次,連用5天,改變陰道酸鹼度,造成不利於念珠菌生長的條件。

抗生素

如合併有細菌感染,必要時給予適合的抗生素治療,如克林黴素、青黴素等,同時對於抗生素的選擇,應注意患兒是否存在過敏反應以及各種不良反應。

驅蟲藥物

如果是由蟯蟲感染所致的陰道炎,應及時給予驅蟲治療,如撲曉奎琳等,對於藥物的選擇與應用,不可私自濫用,須在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進行合理用藥。

預後

絕大多數的嬰幼兒陰道炎經過藥物、護理等綜合干預措施後能夠治療痊癒,預後較好。若未得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子宮附件,甚至泌尿系統出現感染,導致病人的預後差,有時可能會引起患兒習慣性的摩擦外陰,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能否治癒

嬰兒陰道炎經過積極治療,通常可以治癒。

能活多久

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飲食

飲食調理

該疾病與飲食關係不大,建議病人平衡營養即可。

照護

嬰幼兒陰道炎的護理以保持局部衛生,適當多喝水,保持患兒外陰清潔、乾燥,減少摩擦,穿寬鬆的棉質內褲,不穿緊身褲等為主要措施。

日常護理
  • 保持患兒外陰清潔、乾燥,減少摩擦。
  • 穿寬鬆的棉質內褲,不穿緊身褲、化纖的高筒襪,衣服要柔軟、舒適。
  • 給患兒單獨使用毛巾、坐浴盆,並經常煮沸或曝曬進行消毒。
  • 清水清洗外陰局部,不要使用肥皂水,因為鹼性環境不利於抵禦細菌。
  • 在護理外陰和換尿布前,家屬要先洗淨自己的雙手。
  • 患兒的衣物最好單獨洗滌,避免將他人病菌傳染給患兒。
特殊注意事項

監督兒童過多用手抓撓外陰,以免導致炎症加重。

預防

嬰幼兒陰道炎預防的手段主要是注意嬰幼兒外陰衛生,家長積極治療自身疾病,避免傳染等。

預防措施
  • 家長及時治療自身所患疾病,防止將病原體傳染孩子。
  • 給患兒擦拭大便時應由前向後擦,避免將大便污染到患兒的外陰,擦洗後用溫水清洗外陰及肛門;在給患兒清洗外陰時要將大陰唇分開,仔細擦拭小陰唇皺褶處的分泌物,擦洗時動作要輕柔。
  • 保持外陰清潔、乾燥,每日便後和睡前清洗外陰,浴具應與大人分離。
  • 注意飲食營養,勿吃辛辣、刺激食品,平時鍛煉身體,增強抗病能力。
  • 在戶外家長應注意不要讓孩子穿開襠褲坐者玩耍,同時儘早讓孩子穿封擋褲,減少外陰直接接觸外部不潔環境,降低外陰感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