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痱子

概述

痱子是由於環境中氣溫高、濕度大,出汗過多不易蒸發而引發的一種表淺性、炎症性皮膚病。該病夏季高發,以丘疹、丘皰疹或水泡為主要表現,可以不痛不癢,也可以有搔癢、輕度燒灼或刺痛感。治療以外用藥為主,天氣轉涼以後痱子可迅速自愈。

就診科別:
皮膚科、兒科
英文名稱:
miliaria
疾病別稱:
粟粒疹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治療周期:
3~7天
臨床症狀:
針尖至針頭大小的水泡或紅色丘疹、丘皰疹、膿丘皰疹
好發人群:
嬰幼兒、高溫作業者、長期臥床且高熱病人
常用藥物:
爐甘石洗劑、痱子粉、糠酸莫米松乳膏、 Loratadine
常用檢查:
皮膚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膿皰細菌培養
疾病分類

病因

痱子是由於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下,大量汗液不易蒸發,使得表皮角質層浸漬腫脹,導致汗管變窄或阻塞,汗液排出不暢甚至受阻,最終導致汗管破裂、汗液溢出到周圍組織,而引發的外泌汗腺疾病。

主要病因
  • 環境較濕熱為痱子發病的常見原因。
  • 經常穿著不透氣衣服、貼膏藥、長期繃帶包紮,影響皮膚正常散熱排汗,可導致痱子。
誘發因素

汗管發育不完善

小嬰兒由於汗管發育不完善,且新陳代謝快,出汗多,容易出現痱子。

氣候因素

夏季氣溫高的時候,更容易出現痱子。

衣著不適

穿衣服太多、衣服過緊,導致出汗多也會捂出痱子。而夏天穿滌綸等化纖內衣,可使熱量不易散發,隨著濕度增加,局部微生物迅速繁殖,微生物的產物也使皮膚受到異常刺激,極易誘發痱子。

其他因素

長期臥床、體質虛弱的病人,發生高熱時可以出現痱子,而長期日光照射過度也會誘發痱子。此外,血糖升高有利於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化膿性病菌的生長繁殖,易誘發痱子等皮膚炎性病症。

流行病學

痱子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熱帶、亞熱帶地區發病率較溫帶、寒帶地區高。

好發人群

嬰幼兒、兒童

由於寶寶皮膚比較薄嫩且各個功能器官發育不完善,所以容易出現痱子。

高溫作業者

長期在太陽下暴曬,皮膚到不到有效的防護易出現痱子。

高熱且長期臥床、體質虛弱的病人

病人長期臥床會導致皮膚通氣功能障礙,進一步可導致痱子發生。

症狀

痱子表現為皮膚上出現針尖至針頭大小的密集分布的丘疹、丘皰疹、水泡或膿丘皰疹,可無症狀,也可伴有搔癢、灼熱感,少數深痱病人皮損泛發時可出現頭暈、頭痛、發熱等全身症狀。

典型症狀

根據汗管損傷和汗液溢出部位的不同,痱子可分為4種類型,各類型具體症狀如下:

白痱

密集多發的針尖至針頭大小的淺表小水泡,皰液清亮,水泡周圍無紅暈,易破,1~2天內吸收,留有細小脫屑,一般無搔癢或疼痛等症狀。好發於臉部、軀幹部位,常見於嬰兒和長期臥床、體質虛弱且大量出汗者。

紅痱

密集排列的小丘疹、丘皰疹,周圍輕度紅暈,常有燒灼感、刺癢或搔癢等症狀,消退後有輕度脫屑。好發於額頭、頸部、軀幹及皮膚皺褶部位,常見於嬰幼兒、家庭婦女、高溫作業者。

膿痱

由紅痱發展而來,紅痱頂端出現膿皰,即為膿痱。

深痱

密集且呈現為與汗孔一致的膚色丘皰疹,出汗時變大,不出汗時不明顯,一般不痛不癢。

其他症狀

病人可有頭暈、頭痛、發熱、渾身沒勁、呼吸困難、心搏過速等全身症狀,有時會出現皮膚多汗,尤其是臉部、腋窩等處。

看醫

痱子是由於氣溫高、大量出汗導致的,因此及時通風散熱,大多數痱子都會很快自然消退,如通過上述措施仍不能消退,應及時就診。

就醫指征
  • 出現丘疹、丘皰疹,皮損面積廣,持續多日不消退,需及時就醫。
  • 皮損出現糜爛、疼痛等症狀,需及時就醫。
  • 出現嚴重頭暈、頭痛,甚至高熱等全身症狀,需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一般建議病人到皮膚科就診,如果為嬰幼兒,家長可以帶患兒到兒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皮疹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 哪個部位開始出現的,後面都有哪些部位陸續出現?
  • 一開始出現時有什麼症狀(如搔癢、灼熱等),後面症狀有沒有發生其他變化,是否有加重?
  • 皮疹與天氣及出汗的關係,是否天氣涼快點、出汗少就會減輕,反之則加重?
  • 有沒有用過什麼藥?效果如何?
  • 最近有沒有發熱?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根據發病部位、皮疹特點,結合與氣溫和出汗的關係即可下診斷,一般無需檢查。少數皮疹不典型或者考慮合併感染時,可做以下檢查:

皮膚鏡檢查

通過放大皮疹,觀察到肉眼無法看到的皮損結構特徵,對痱子的診斷有一定意義。

組織病理學檢查

通過手術切取一小塊皮損做病理學檢查,對於確診有重要意義。由於是有創傷的檢查,故該檢查一般只用於針對診斷有困難的、嚴重的病例。

膿皰細菌培養

出現膿痱時,多數情況下是無菌性的膿皰,並非有細菌感染。當懷疑細菌感染時,可以做膿皰細菌培養以確診。

診斷標準
  • 發病處於炎熱季節,機體存在大量出汗的現象。
  • 發生於額頭、頸部、軀幹及身體皺褶部位等容易出汗的部位。
  • 發病者為嬰幼兒、兒童、高溫作業者及高熱病人。
  • 皮疹為密集的小丘疹、丘皰疹、丘膿皰疹、水泡。
  • 病人無自覺症狀,或者自覺灼熱、刺癢、搔癢感。
  • 氣溫降低、出汗減少時,皮疹可迅速消退,反之皮疹則再次出現。
鑑別診斷

夏季皮膚炎

夏季皮膚炎發生在持續高溫、濕熱的夏季,成年人多發,女性多見,好發於軀幹和四肢屈側,以雙側脛前多見,皮疹表現為紅斑、丘疹、丘皰疹,搔癢症狀明顯,反覆搔抓後出現抓痕、血痂、皮膚肥厚和色素沉澱等改變,無糜爛、滲出,天氣轉涼後皮損可以很快消退。

急性濕疹

濕疹病因不明,一年四季均可以發病,濕疹好發於四肢,也可以泛發全身,嬰兒濕疹好發於臉部。急性濕疹皮疹表現多樣,常表現為紅斑基礎上的針頭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常融合成片,可有滲出,搔癢症狀明顯。

水痘

常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病人可以表現為斑疹、丘疹、皰疹及結痂,該病傳染性極強,兒童較為多見,多數病人經治療恢復後在體內形成抗體,常可通過病人臨床表現鑑別。

毛囊炎

該疾病常由細菌、真菌、病毒等感染引起,表現為以毛囊為中心的紅色丘疹,並伴癢、痛症狀,最常見的部位為頭皮、臉部、大腿等,可通過皮膚鏡或組織病理學檢查鑑別兩種疾病。

治療

痱子的治療首先是要去除病因,即注意通風散熱,減少出汗,部分痱子可以自行消退,對於皮疹較多、搔癢症狀明顯的病人,給予相應的外用藥物和口服藥物進行對症治療。

治療周期
絕大多數病人經治療3~7天均可以治癒。
藥物治療

外用藥

以清涼、收斂、止癢為原則,可使用爐甘石洗劑、痱子粉,搔癢明顯者可以外用糖皮質類固醇藥膏,如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若考慮合併感染的,可以外用抗生素藥膏,如紅黴素軟膏、 FUSIDIC ACID 乳膏等。

口服藥物

搔癢明顯的病人,也可以口服抗組織胺藥,如 Loratadine 、 Cetirizine 等治療,合併感染較嚴重時,可口服抗生素治療。

手術治療

痱子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

痱子病人可以服用綠豆湯、金銀花露等,以清熱、解毒、利濕。

預後

保持身體處於涼快、乾爽的環境,痱子多可以自然消退,白痱經1~2天可以自然吸收消退,紅痱、膿痱、深痱皮疹較廣的,通過藥物治療改善症狀也能很快好轉,預後均較好。

能否治癒

痱子能治癒,病人無需過度擔心。

能活多久

該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飲食

痱子是由於出汗過多、排汗不暢造成的,飲食方面保持健康均衡膳食即可。

飲食調理
  • 西瓜、冬瓜有清熱解暑和生津止渴的作用,對痱子有良好的食療作用,患兒可適量食用。
  • 苦瓜能增進食慾、清熱解暑,如果患兒能接受苦味食物,可以適量食用。
  • 適當增加飲水量,提高機體新陳代謝,促進疾病痊癒。
  •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大蒜等。

照護

痱子病人應注意穿衣寬鬆、透氣,保持居住環境或工作環境氣溫適宜,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可以促進痱子儘快消退。

日常護理

日常生活

病人應穿寬鬆、吸汗、透氣的衣物,出汗後及時洗澡,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口服和外用藥物

病人或患兒家屬需要了解外用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正確使用藥物。

特殊注意事項

使用痱子粉應注意避免吸入呼吸道,以免引起病人不適。

預防

痱子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高溫、出汗過多造成的,因此主要預防措施就是要注意通風散熱、減少出汗,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預防措施
  • 穿寬鬆、透氣的衣服,衣服料子應選擇吸水性好、透氣好的純棉衣物。
  • 室內保持通風涼爽,可以適當使用風扇或者空調。
  • 避免在高溫天氣下劇烈活動,高溫作業者應注意保持工作場所通風降溫,衣物被汗液浸濕後應及時更換。
  • 嬰幼兒睡覺時應注意翻身,避免穿著包裹太多。
  • 出汗以後及時洗澡,保持皮膚清潔乾燥,洗澡水溫不宜過冷或者過熱。
  • 勤剪指甲,保持雙手乾淨,以免因痱子搔癢搔抓皮膚引發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