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疹
概述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患兒於出疹前1週至出疹後5 天均有病毒排出,它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也可以通過口、鼻、眼的分泌物直接接觸傳播,傳染性強。多見於幼兒,冬、春兩季容易發病。孕婦在妊娠初期3個月內感染風疹病毒後,可以經過胎盤傳染給胎兒,發生先天性風疹,出現心臟、眼、耳等器官畸形。
- 就診科別:
- 感染科、兒科
- 英文名稱:
- rubella
- 疾病別稱:
- 德國麻疹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糖尿病、進行性風疹全腦炎、甲狀腺功能障礙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發熱、咽痛、斑丘疹或皮疹、淋巴結腫大
- 好發人群:
- 免疫力低下的兒童及成人
- 常用藥物:
- Ribavirin 、板藍根顆粒、安嗽錠
- 常用檢查:
- 血液常規、風疹血凝抑制(HI)抗體、咽拭子檢查、風疹病毒抗原及核酸檢測
先天性風疹
先天性風疹是孕婦在妊娠初期感染風疹病毒所致的先天性疾病,孕婦感染後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可導致死胎、流產或早產,但更多表現為各種畸形或多臟器損害如視網膜病變、先天性心臟病等。
後天性風疹(獲得性風疹)
後天感染風疹病毒所致的疾病,潛伏期為14~21日,平均18日,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1~2天後開始出現皮疹、淋巴結腫大。
病因
目前多認為皮疹是由於風疹病毒引起的抗原抗體複合物,造成真皮上層的微血管炎所致。先天性風疹的發病機制還不太清楚,總的來說,主要是環境因素導致發病。此病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進行傳播,好發於胎兒期、1~9歲的兒童以及成年男性,主要由接觸傳染以及孕婦感染誘發。
病毒感染
目前已知的是病人感染風疹後,由於風疹病毒引起的抗原抗體複合物造成真皮上層的微血管炎所致,先天性發病機制不明。
服用免疫抑制劑
多見於老人、兒童服用免疫抑制劑後,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接觸風疹病毒後極易發生此病。
愛滋病病人
愛滋病病人因為愛滋病病毒破壞體內免疫系統,導致其體內免疫力低下,容易引發風疹病毒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胎兒期或半歲以上人群的易感性高,但由於免疫力隨著年齡增長升高,故易患年齡在1~9歲之間,發病年齡以1~5歲為多,成人亦可發病。男性多於女性,感染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徵
風疹呈世界性分布,一年四季均可發病,溫帶地區以冬春季發病最高。在風疹疫苗使用以前,大多數國家風疹呈周期性流行,一般間隔3~4年。風疹病毒的傳染性不如麻疹強,感染後約1/3的人群發病。風疹病毒抗體的陽性率在各地區間有一定差別,在我國小於5歲的各年齡組風疹病毒抗體陽性率調查中發現,農村兒童高於城市兒童,各地差異波動在87%~100%之間。
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病毒存在於病人及隱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過咳嗽、噴嚏及活動等方式,飛沫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亦可通過污染了病人糞便及尿的食具、衣物及生活用品等發生接觸感染,通過胎盤及母乳亦可傳播,以妊娠初期為最髙。
胎兒期或年齡在1~9歲的人
因為胎兒或小孩的免疫系統仍未發育完善,所以免疫力低下或不完全,在進入人群聚集地接觸風疹病人及隱性病人後極易感染風疹病毒。
成人中以男性人群
原因機制不明,可能與人口暴露有關。
症狀
風疹的症狀根據不同類型的風疹有不同的表現,如獲得性風疹有咳嗽、咽痛等症狀,一般新生兒病人出生時就有先天性風疹的症狀,伴隨患兒生長,還可出現肝、腎、眼損害的症狀。風疹可能併發糖尿病、進行性風疹全腦炎以及甲狀腺功能障礙。
獲得性風疹
前驅期
持續1~2天,3天以上者少見。症狀較輕或無明顯症狀,低熱或中度發熱,伴咳嗽、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狀和眼結膜炎,耳後、後頸部和枕部淋巴結輕度腫大,伴輕壓痛。部分病人可在軟齶及咽部附近見到充血性斑疹,大小如針尖或稍大,但無黏膜斑。
出疹期
常於發熱1~2天後出現皮疹,呈淡紅色斑丘疹,直徑2~3mm,也可呈大片皮膚發紅或針尖樣猩紅熱樣皮疹。皮疹始於臉部,迅速向頸部、軀幹和四肢發展,24小時內波及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無疹,2~3天內全部消退,退疹後不留色素沉澱或脫屑。在出疹前4~10天可出現全身淋巴結腫大,尤以耳後、頸後、枕後淋巴結腫大最為明顯。腫大的淋巴結有壓痛,但不融合不化膿,可伴脾輕度腫大,淋巴結腫大可持續2~3週。
先天性風疹
胎兒感染風疹病毒後可在宮內死亡、流產、早產,也可以發生先天性畸形,輕者表現為胎兒發育遲緩,出生體重、身長、頭圍、胸圍等均比正常新生兒低,重者可出現多臟器先天性畸形,常見有白內障、視網膜病、青光眼、虹彩炎、神經性耳聾、前庭損害、中耳炎、先天性心臟病、心肌壞死、高血壓、間質肺炎、巨細胞肝炎、腎小球硬化、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腦炎、腦膜炎、小頭症、智力障礙等。
多數患兒出生時即具臨床症狀,也可於生後數月至數年才出現進行性症狀和新的畸形。先天性風疹症候群患兒死亡率高,出生後一年內死亡者達10%~20%,存活嬰兒,隨年齡增長,可出現肝、腎、眼器官損害。
糖尿病
最常見的先天性風疹末期表現,發病多在11~30歲,所有病例均有耳聾及其他缺損。
進行性風疹全腦炎
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進行性疾患,常見於11~30歲之間發病,潛伏期約12年。病人感染先天性風疹後,病情一度穩定,繼而發展為進行性腦病,出現智力衰退、小腦萎縮症、癲癇發作、強直性痙攣、構音障礙、眼球顫抖,最終病情惡化死亡。
甲狀腺功能障礙
是末期表現之一,偶見生長激素缺乏症,可能由於慢性及進行性下丘腦功能失調所致。
看醫
本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及時治療、預防併發症、改善預後極其重要,尤其對於胎兒,1~9周歲的人及時發現並儘早到感染科、內分泌科以及血液科,做相應的實驗室檢查、病毒學檢查以及血清學檢查確診。同時該病情需要與麻疹、猩紅熱、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等病情相鑑別。
- 頭痛、咽痛、淋巴結腫大情況,需要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呼吸異常、少尿及時就醫。
- 孕婦接觸風疹病人及隱性病人,呼吸困難時應立即就醫。
- 優先考慮去感染科。
- 出現耳聾、發育遲緩症狀去內分泌科。
- 出現眼瞼皮膚蒼白、心悸症狀去血液科。
- 如果是小孩患有此病,可以選擇去兒科。
- 皮疹出現多久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頭暈、呼吸困難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乏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 既往有無接觸風疹病人或接觸過風疹病毒帶原者的病史?
- 有沒有其他基礎性疾病?
查體
病人可有體表皮疹,觸摸時可伴有疼痛,醫生可以通過視診、觸診初步判斷皮疹類型。
常規實驗室檢查
白血球總數減少,淋巴球增多,可出現異型淋巴球及漿細胞。
病毒學檢查檢查
於出疹前4~5天至疹後1~2天取咽拭子行病毒分離,陽性率較高。由於風疹病毒血症時間較短,故血液中分離病毒陽性率很低。先天性風疹症候群患兒可採集血、尿、眼淚、腦脊髓液及骨髓分離病毒。用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風疹病毒RNA,方便、快捷、靈敏度高、結果可靠。
血清學檢查
對可疑病人取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檢測,效價增長4倍以上為陽性。近年來廣泛使用ELISA法檢測風疹IgM抗體,以疹後5~14天陽性率最高,陽性表示病人近期感染,對於風疹初期診斷以及決定孕婦病人是否要終止妊娠至關重要。測定風疹IgG抗體,可了解人群風疹隱性感染水平和考核疫苗的免疫效果。
獲得性風疹病人有典型的臨床表現,結合起病前有與確診風疹病人接觸史即可作出臨床診斷。確診或不典型病例診斷需依據血清學抗體檢查,即一個月內未接種過風疹減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風疹IgM抗體,或恢復期病人血清風疹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陽轉,或分離得到風疹病毒。先天性風疹病人診斷依據患兒出生後表現的先天性畸形體徵,結合經實驗室確診患兒母親在妊娠初期有風疹病毒感染史,可作出臨床診斷,確診則需有實驗室依據,即嬰兒血清風疹IgM抗體陽性,或風疹IgG抗體水平持續升高,並超過母體被動獲得的抗體水平(4倍以上),或嬰兒咽拭子、血、尿、腦脊髓液或臟器切片檢查標本分離到風疹病毒或檢測到風疹病毒RNA。
後天獲得性風疹與以下疾病鑑別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通常在頰黏膜見柯氏斑,高熱達40℃,有厭食、鼻卡他及咳嗽,血小板、白血球減少,咽拭子檢查可以顯示麻疹病毒陽性,兩者可以通過咽拭子或尿液檢查進行鑑別。
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皮疹始於頭頸部,按壓變白,有草莓舌,咽拭子可鑑別。
幼兒玫瑰疹
幼兒玫瑰疹多見於2歲以下的兒童,又稱嬰兒玫瑰疹,3~5日高熱後驟退,隨之出現皮疹,嗜中性白血球及血小板減少,兩者可以通過臨床表現的不同進行鑑別。
先天性風疹與以下疾病相鑑別
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
新生兒出現聽力損失、瘀點、黃疸,實驗室檢查可多見轉胺酶、膽紅素升高及血小板減少,CT多見顱內鈣化。
先天性弓形蟲病
先天性弓形蟲病是新生兒出生前感染弓形蟲而引起的疾病,母體通常無症狀,胎兒超音波提示顱內高回音灶或腦室擴張,兩者可以通過超音波檢查進行鑑別。
治療
風疹感染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是對症及支持治療,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給予維他命及富含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發熱、頭痛者可用解熱止痛劑。針對風疹兒童,也需要對其進行心理治療以及中醫治療來改善患兒的預後。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給予維他命及富含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發熱、頭痛者可用解熱止痛劑。及時補充電解質,尤其是在出汗、發熱後,防止病人出現脫水現象,同時保持室內環境清潔,以及保持病人的乾淨衛生。
板藍根顆粒
板藍根顆粒具有解毒散熱,緩解頭痛、發熱,但如過服用板藍根顆粒則要忌菸酒,同時有高血壓以及孕婦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給藥。
Ribavirin
Ribavirin 可以抑制病毒的複製以及傳播,配合退熱鎮痛藥物,能減輕病情,使用改藥物可能出現貧血、乏力等不良反應。如果反應強烈應立即停藥,而孕婦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安嗽錠
主要作用是增加呼吸道腺體分泌來降低痰液黏稠度,起到祛痰的效果,不良反應較少,少數病人可能會出現胃痛、腹瀉等。如過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該藥對於妊娠期婦女以及婦乳期婦女禁用。
非類固醇藥物
非類固醇藥物包括阿斯匹靈、吲哚美欣、 Nimesulide 等,具有解熱、鎮痛、消炎的作用,不良反應有頭痛、頭暈、失眠等。
該病多無需手術治療。
先天性風疹病人應做好護理、教養,幫助患兒學習生活知識,培養獨立生活和勞動能力,克服因先天缺陷的自卑心理。密切觀察患兒生長發育狀況。
針對風疹的病人,建議在中醫醫師指導下,使用清熱解毒的中藥或中成藥進行治療。
預後
後天獲得性風疹預後良好,極少數併發腦膜腦炎,血小板減少所致顱內出血者可導致死亡。孕婦感染對胎兒危害大,而非孕婦本人。妊娠3個月內患風疹,其胎兒可發生先天性風疹,導致流產、死產、早產或各種先天畸形等。成人感染一般不復發,但兒童感染痊癒後還需要定期複診,避免複查。
後天獲得性風疹預後良好,極少數併發腦膜腦炎,可以治癒。
發現及時,處理得當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但血小板減少所致顱內出血者可導致死亡。
先天性風疹
若處理不當不及時可導致胎兒流產死亡,或出生後不可逆腦損傷。
後天性風疹
極少出現後遺症。
成人感染痊癒後獲得免疫力,一般不在復發。幼兒感染痊癒後需定期就診,複查血生化、腦電圖等。
飲食
該病與飲食相關性不大,建議病人飲食清淡、營養均衡即可。
照護
以避免直接接觸病人及其代謝物,處理好病人排泄物等,做好防護措施及污水、器械等處理,謹防二次污染。同時做好病情監測,針對各個系統可能出現的症狀重點注意,避免加重或誘發病情,該病情需要重點注意自己是否為不宜接種疫苗的人群。
- 注意休息及多飲水,防止病人出現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
- 避免接觸風疹病人。
- 流行季節避免到人群集中地遊玩。
- 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遵醫囑合理用藥。
- 對於飲食應選擇清淡的半流食或流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減輕胃腸的負擔。
- 保持房間乾淨整潔,通風良好,有助於病人的恢復。
對於風疹高危人群應定期複查血液常規、病毒核酸、顱腦磁振造影等,儘早發現,及時處理。
- 針對發燒時注意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避免病情加重。
- 患病期間或皮疹消退幾週內,要注意是否有皮膚瘀點、瘀斑的表現。
- 風疹病人應注意有無心臟不適的症狀,避免誘發病毒性心肌炎。
- 針對風疹病人要注意精神狀態,如有沒有出現神志模糊等,避免誘發腦炎。
- 風疹病人要注意有無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統症狀。
主要針對先天性風疹患兒做好護理、教養,幫助患兒學習生活知識,培養獨立生活和勞動能力,克服因先天缺陷的自卑心理,密切觀察患兒生長發育狀況。
以下人群不接種風疹疫苗:
- 孕婦,因風疹疫苗為減毒活疫苗,因此孕婦不宜接種疫苗,避免引起胎兒感染。
- 免疫力低下者以及服用免疫抑制劑和免疫系統疾病的人群,避免引起感染。
- 過敏體質者,該疫苗誘發過敏的可能性比較高。
預防
本病隱性感染者多,不易做到全部隔離及初期篩檢,主要以預防為主。預防措施主要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以及主動和被動免疫。
本病隱性感染者多,不易做到全部隔離及初期篩檢,主要以預防為主。
控制傳染源
病人應隔離至出疹後5天,但本病症狀輕微,隱性感染者多,故易被忽略,不易做到全部隔離。一般接觸者可不進行檢疫,但妊娠期,特別妊娠初期的孕婦在風疹流行期間應儘量避免接觸風疹病人。
切斷傳播途徑
由於本病主要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故在流行期間應少到公共場所,特別是孕婦在妊娠初期。
保護易感人群
針對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或者兒童,避免接觸風疹病人,或在流行期間少到公共場所。
主動免疫
對兒童和高危人群應接種風疹減毒活疫苗,大於12月齡易感者接種單劑風疹疫苗後,95%以上的人的可產生抗體,此抗體可長期存在達20年。患白血病、淋巴瘤或惡性腫瘤病人或採用皮質激素、烷化劑、抗代謝藥物或放療病人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不應接種疫苗。因疫苗病毒可通過胎盤致胚胎感染,孕婦不宜接種風疹疫苗,育齡婦女接種疫苗至少1個月後方可懷孕,過敏體質者慎用。
被動免疫
已確診為風疹的初期孕婦,應建議終止妊娠。接觸風疹者注射免疫球蛋白,如人丙種球蛋白,做被動免疫,可減輕或抑制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