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脂肪瘤

概述

脂肪瘤為正常脂肪樣組織的瘤狀物,可出現於身體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好發於肩、背、頸、乳房和臀部。一般為單個或多個位於皮下的局限性腫塊,也可見於機體深部。瘤體境界清楚,呈分葉狀,質軟,通常生長緩慢,但可發展為巨大體積。

就診科別:
一般外科
英文名稱:
lipoma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治療周期:
1~2週
臨床症狀:
皮下局限性腫塊,瘤體可呈扁球狀、分葉狀或蒂狀,質軟,可推動
好發人群:
40~60歲成人、有脂肪瘤家族史者
常用藥物:
阿莫西林、頭孢地尼
常用檢查:
超音波檢查、CT檢查、磁共振檢查
疾病分類

根據脂肪瘤數量分類

  • 單發性脂肪瘤:機體僅有一個脂肪瘤。
  • 多發性脂肪瘤:脂肪瘤大於一個,多者可達到數百個,且大小不等。

根據脂肪瘤生長部位分類

  • 淺表脂肪瘤:局限於皮下,呈扁平狀,質軟,邊界清晰。
  • 深部脂肪瘤:指發生在機體深部的脂肪瘤。

病因

脂肪瘤的病因至今未完全闡明,總的來說,其病因可能和遺傳因素、慢性炎症、脂肪代謝異常等有關。

主要病因

脂肪瘤病因暫時不明確,一般由遺傳、慢性炎症、脂肪代謝異常、長期激素治療等多種因素誘發。

誘發因素
  • 遺傳因素:有脂肪瘤家族史的人群更易患病,提示脂肪瘤的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
  • 慢性炎症:某些慢性炎症的刺激可激活體內致瘤因子,導致脂肪細胞異常生長,出現脂肪瘤。
  • 脂肪代謝異常:機體內分泌失常導致脂肪組織沉積,形成脂肪瘤。
  • 過量攝入酒精。
  • 激素治療或內源性腎上腺皮質激素生成過多。
流行病學

脂肪瘤是良性軟組織腫瘤中較常見的一種,僅次於血管瘤,占良性軟組織腫瘤及瘤樣病變的25%左右。病人以男性多見,約為女性的2.5倍,主要發生於成人,特別是40~60歲的中年人。

好發人群
  • 40~60歲的成年人。
  • 有脂肪瘤家族史的人群。
  • 患有多發性錯構瘤症候群、加德納症候群的病人。

症狀

脂肪瘤可位於人體有脂肪組織的任何部位,瘤體邊界清楚、質軟,位於淺表的脂肪瘤可僅表現為局部腫塊,少數深部脂肪瘤如瘤體長大可壓迫神經、血管,伴有疼痛及其他壓迫表現。

典型症狀

脂肪瘤好發於肩、背、頸、乳房和臀部,其次為臉部、頭皮、陰囊和陰唇,為單個或多個皮下局限性腫塊,直徑通常小於5公分,也可以逐漸長至更大。瘤體可呈扁球狀、分葉狀或蒂狀,質軟,可推動,表麵皮膚正常,一般無自覺症狀。

伴隨症狀
  • 如果深部脂肪瘤過大,可壓迫附近的神經,產生痛感、麻木感。
  • 如果脂肪瘤瘤體較大且位於腸道等附近,可能引起腹痛、腸阻塞等壓迫症狀。

看醫

脂肪瘤病人若無症狀,可不進行治療。如果數目過多,且出現疼痛的症狀,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就醫指征
  • 肩、背、頸、乳房和臀部或臉部等部位出現單個或多個皮下局限性腫塊時需要及時就醫。
  • 病人出現疼痛等不適,需要就醫治療。
就診科別
  • 一般病人優先考慮去一般外科就診。
  • 若脂肪瘤生長部位特殊,可去相關科別就診。如生長於心臟處,可去心臟外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脂肪瘤長在什麼部位?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有無疼痛等)
  • 脂肪瘤有什麼變化嗎?(如瘤體大小有無變化、顏色有無變化等)
  • 有無家族脂肪瘤病史?
  • 最近有沒有接受過其他治療?(如有無激素治療等)
需要做的檢查

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可判斷脂肪瘤的大小,是否有沾黏等現象。

CT檢查

脂肪瘤通過CT可以排查是否存在血腫、感染等症狀。

核磁共振檢查

核磁共振可以判斷深部脂肪瘤的性質。

病理學檢查

通過穿刺或手術切除瘤體取得病理組織,從而分析瘤體性質,是確診脂肪瘤的金標準。

診斷標準

結合病人的家族史、症狀及影像學檢查可初步判斷脂肪瘤,再行病理學切片檢查可確診。

鑑別診斷

纖維瘤

纖維瘤瘤體小,生長慢,無壓痛,邊界清,質地較硬,光滑易活動,表麵皮膚正常。骨骼肌可發生硬纖維瘤,呈浸潤性生長,可惡變成纖維肉瘤。通過瘤體性質、影像學檢查可與脂肪瘤鑑別。

脂肪肉瘤

脂肪肉瘤瘤體一般不大,多數直徑為3~4公分。肉眼所見腫瘤邊界清楚,常為分葉結節特徵,可有假包膜。黏液型脂肪肉瘤可出現黏液樣區,脂肪瘤樣型脂肪肉瘤外觀似脂肪瘤,但常出現出血和壞死區,有時可呈黏液樣或膠凍樣表現。有時因含大量脂質,呈灰黃色或棕色,較為硬韌。有時因有廣泛纖維化,而呈白色或灰白色。通過病理檢查可明確鑑別。

表皮樣囊腫

表皮樣囊腫病灶表現為緩慢增大的皮下結節,質地可柔軟,也可較堅硬,直徑常大於5mm,甚至達到5公分以上,不能隨意推動,無自覺症狀。囊腫的內壁由皮膚及其附屬器(汗腺、皮脂腺、毛囊等)組成。因此囊腔內容物包括脫落的上皮細胞、毛髮、皮脂等物。皮脂常呈粥狀或像溶化了的牛油狀,偶爾還可見骨和軟骨。

治療

脂肪瘤如無症狀,不影響生活,可不治療。如果瘤體過大、影響美觀或出現疼痛等壓迫症狀,可以行手術治療。

治療周期
手術治療1~2週即可恢復。
藥物治療

脂肪瘤較小的一般無需治療,定期觀察即可。症狀較明顯、脂肪瘤較大、影響美觀者需要手術治療,術後可以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地尼等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手術治療

脂肪瘤切除術

若脂肪瘤的瘤體較大、影響美觀,甚至壓迫血管、神經、臟器等,可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後要保持傷口清潔,如果出現化膿等現象時,需及時就診,病人在術後七天左右可拆線。

預後

脂肪瘤為良性腫瘤,切除後預後較好,不易復發。如果脂肪瘤較大、較深時,切除不完整,可能會出現復發的情況。

能否治癒

患有脂肪瘤的病人,經過手術治療後,可以得到治癒。

能活多久

脂肪瘤病人可以長期存活,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脂肪瘤病人切除完全,可以不複診。如出現腫瘤變大或術後復發,則需要立即複診。

飲食

脂肪瘤病人應注意膳食多樣化,少食多餐,健康飲食,避免不規律進食、暴飲暴食。多食用粗纖維食物,如芹菜等,少吃高膽固醇、油膩的食物。

飲食調理
  • 超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少吃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蛋黃、動物肝臟。
  • 限制飲酒,禁忌抽菸,防止刺激瘤體生長。
  • 病人可以多食用粗纖維食物,如芹菜等。

照護

脂肪瘤保守治療時需注意局部瘤體護理,術後需避免引起傷口感染,腫塊一旦變大,應立即就診。

日常護理
  • 脂肪瘤手術後主要是保持傷口處的衛生、乾燥,避免感染。
  • 合理運動,運動有助於減肥,避免脂肪瘤的發生。
  • 保守治療的病人應避免經常戳刺脂肪瘤,防止刺激脂肪瘤生長,或出現傷口感染。
病情監測

脂肪瘤病人應注意觀察腫塊,腫瘤一旦變大、變硬、顏色改變,壓迫神經出現疼痛時,則應該立即就診。如果手術切除後脂肪瘤復發,也需及時就診。

特殊注意事項

病人日常很難自行鑑別脂肪瘤,建議出現不明腫塊時及時就診,查明原因,對因治療。

預防

由於脂肪瘤病因不明,目前還沒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預防措施
  • 合理膳食,三餐規律,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可少食多餐,忌吃油炸、油煎食物。
  • 經常運動是防止脂肪增多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