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概述
感冒是一種常見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多數由鼻病毒引起,少數由呼吸道融合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引起。主要臨床表現為鼻塞、噴嚏、流涕、發熱、咳嗽、頭痛等,發生率較高,多呈自限性。可引起支氣管炎及肺炎,也可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臟衰竭等慢性疾病。本著對症治療的方法,如無併發症,短期內可治癒。
- 就診科別:
- 呼吸內科、急診科、感染科
- 英文名稱:
- cold
- 疾病別稱:
- 傷風、急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病毒性心肌炎、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治療周期:
- 5~7天
- 臨床症狀:
- 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嚨不適、發燒
- 好發人群:
- 嬰幼少兒、體質虛弱者、老人、熬夜的辦公族、有心臟病及慢性呼吸道基礎疾病的人
- 常用藥物:
- 複方阿斯匹靈、布洛芬、 Chlorpheniramine 、 Dextromethorphan
- 常用檢查:
- 胸部聽診、血液常規檢查、X線檢查
普通感冒
實際上並不是指單一的某種病毒感染,而是很多病毒性呼吸道疾病臨床表現的一部分。感冒是一種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最常見病種,多呈自限性,但發生率高。在感冒高峰季節,成人平均發生6~8例/(千人·天),每人每年發生感冒2~4次。在兒童,感冒發生率更高,每年6~8次。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的主要特點為抗原多變性、季節流行性強,對人群和社會都影響巨大。流感病毒在各個年齡組均可引起呼吸系統的感染性疾病,常可造成高死亡率,其中老人和慢性病病人是主要高發人群。
病因
感冒的發病機制是多數由病毒引起,少數由細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侵入上呼吸道黏膜,與黏膜細胞表面受體結合進入細胞內,在黏膜細胞內增殖、播散,使上呼吸道產生炎症反應,進而產生一系列的臨床炎性表現。此外,引起感冒的主要病因有病原體感染和身體防禦能力下降兩方面的因素。
病原體感染
病毒和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尤以病毒為多見,約占原發性感染的90%以上。細菌感染可直接或繼病毒感染之後發生,常見細菌感染以溶血性鏈球菌最為多見;病毒存在於病人的呼吸道中,在病人咳嗽、打噴嚏時從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並經飛沫傳播。流感的傳染性很強,由於這種病毒容易變異,即使是患過的人,當下次再遇上流感流行,他仍然會感染,所以流感容易引起暴發性流行。
身體防禦能力降低
感冒原因不但取決於病毒或病菌的侵入,而且與身體的防禦能力密切相關。人的上呼吸道中,正常情況下存在著一定的病毒和細菌,由於人體具有較強的防禦能力,正常情況下不致於引發疾病。在氣候多變的季節,如春夏、秋冬之交,多數人呼吸道的適應性下降,或者當有受涼、淋雨、過度疲勞等誘發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禦功能降低時,原已存在於上呼吸道或從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細菌可在局部迅速繁殖引起發病。尤其是老幼體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竇炎、扁桃腺炎者更易患病。
淋雨受涼、氣候突變、過度疲勞
淋雨受涼、氣候突變、過度疲勞均會造成身體抵抗力下降,從而導致感冒。
貧血、維他命缺乏
貧血或維他命缺乏嚴重則會導致營養不良,進而降低人體防禦能力。
環境因素
人群擁擠的環境、大氣污染使空氣不流通,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誘發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是人類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冬春季多發,季節交替時多發,且可在氣候突變時小規模流行。發病不分年齡、性別、職業和地區,免疫力低下的兒童是易感人群。
流行感冒傳播方式包括呼吸道直接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主要是通過空氣傳播,經呼吸道進入人體。流感病人可排出大量的流感病毒,是重要的傳染原,有些感染了流感病毒的人可能沒有症狀,成為隱性感染者,不易被人們發現。但這些隱性感染者同樣可以通過唾液飛沫排放病毒,也會傳播流感,流感病人講話、咳嗽、打噴嚏時會從鼻咽部噴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飛沫,這些飛沫懸浮於空氣中,健康人吸入了這種帶有流感病毒的空氣後,病毒進入呼吸道後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
嬰幼少兒
由於孩子對各類病毒缺乏免疫能力,機體防禦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嬰幼兒患感冒後極易合併支氣管肺炎、喉炎、中耳炎、扁桃腺炎等病症。群體傳染正是少兒多發感冒的主要原因,而學習緊張、身心疲憊,使人體免疫力下降,感冒病菌更容易乘虛而入。
體質虛弱的女性
婦女因生理特徵和在特殊的生理周期,導致體質相對虛弱。尤其在孕期、哺乳期、更年期,機體免疫力低下。懷孕婦女反覆感冒,不僅損害自己的健康,還會影響到腹中的胎兒正常發育。
老人
人到老年由於機體免疫功能和呼吸道防禦功能減退,不僅容易患感冒,而且感冒後病程多較長,易反覆發作,可引起肺炎,也易併發支氣管炎、中耳炎、腎炎、心肌炎及敗血症等嚴重疾病。
熬夜的辦公族
辦公樓內的人群最易患反覆感冒,辦公樓內的自然通風條件差,容易大範圍傳染,加之熬夜平時缺乏鍛煉,身體素質和鍛煉時相比自然會有下降,一經傳染上感冒就不易好,也最易患反覆感冒。
有心臟病及慢性呼吸道基礎疾病的人
心臟病病人也要預防感冒,因為它也是心肌梗塞發作的誘因。感冒首先侵犯並損害的就是上呼吸道黏膜,慢性呼吸道疾病病人本來脆弱的呼吸道和肺部由於感冒病毒的侵入而受到更嚴重的侵害。
症狀
感冒起病相對比較急,潛伏期1~3天不等,主要表現是鼻腔部的症狀,多數人臨床表現都為鼻塞、流鼻涕、喉嚨不適、咳嗽、發燒等,一般沒有發熱和全身的症狀,或者僅僅有高熱、畏寒、頭痛等,若不及時治療可慢性發展成嚴重的併發症,比如急性鼻竇炎、急性肺炎等。
鼻塞
感冒最明顯的症狀就是鼻塞,不管是哪個類型的感冒都會出現鼻塞,所以生活當中出現鼻塞以後就要積極的預防,多喝水,避免忽冷忽熱也能夠防止病情嚴重。
流鼻涕
在感冒最初的時候病人會出現流鼻涕的情況,並且最開始是清鼻涕,病情慢慢有所好轉的時候變為黃色濃稠的鼻涕,等到鼻涕消失,感冒也隨之復健。
喉嚨不適
常見感冒還會使病人出現喉嚨腫痛伴有口乾的情況,如果是這種類型的感冒很可能是由於風熱感冒造成的,可以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進行治療。
咳嗽
感冒嚴重的時候病人就會出現咳嗽,並且吞咽時會感覺嗓子疼痛。如果咳嗽特別嚴重的話,說明感冒特別嚴重,應該儘快的進行治療。
發燒
嚴重感冒就會使病人出現發燒,在發燒以後除了要及時的退燒以外,還要合理用藥,保持病情減輕。
高熱
體溫高於38.5℃,病人出現體溫持續升高的狀態。
畏寒
病人會出現畏寒的症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怕冷,由於體溫調節中樞所致。
全身酸痛
感冒後出現發燒症狀,主要是發熱導致肌肉乳酸代謝過盛,機體不能及時排泄,引起全身肌肉酸痛。
病毒性心肌炎
感冒為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可以引起病毒性心肌炎,這也是很嚴重的併發症,病人會出現胸悶、心悸、心跳加快,要及時的處理,改善心肌供血,防止猝死的發生。
肺部感染
病人會出現發熱、咳嗽、咳痰,易誘發肺部感染,要根據痰培養藥敏的結果,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原有的呼吸道基礎急病加重,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表現為粉紅色泡沫痰。
看醫
通常感冒的病情較輕、病程短、可自愈,但也有極少數病人會引發嚴重併發症或危及生命。因此,病人在出現症狀加重時,應及時就醫。
- 如果有鼻塞、流鼻涕、咳嗽等症狀,應去醫院進一步檢查。
- 如果病人有持續高熱、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 應首先考慮到呼吸內科及感染科就診。
- 如果病人情況嚴重出現呼吸困難、高熱、驚厥等症狀,應及時去急診科就診。
- 感冒多長時間?
- 用過什麼藥嗎?
- 目前有什麼症狀?(鼻塞、流鼻涕、咳嗽、發燒)
- 有對什麼藥物過敏嗎?
- 以前是否有過基礎病史?
體格檢查
根據病史、流行情況、鼻咽部發炎的症狀和體徵,結合周圍血象和胸部X線檢查可作出臨床診斷,主要為胸部聽診,對於疾病的初步診斷以及治療有重要意義。
實驗室檢查
可以通過進行血液常規檢查,以及血液白蛋白檢查,檢查病人是不是存在淋巴球和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增高的情況,以及有沒有嗜酸性粒細胞增高、C反應蛋白增高的情況,幫助診斷疾病。
影像學檢查
可以通過做胸部X線查看是否存在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是否受到損傷,排除肺部疾病。
病原學檢查
因病毒類型繁多,且明確類型對治療無明顯幫助,一般無需病原學檢查。需要時可用鼻拭子、咽拭子或鼻咽拭子免疫螢光法、酶聯免疫吸附法、血清學診斷或病毒分離鑑定等方法確定病毒的類型。細菌培養可判斷細菌類型並做藥物敏感試驗以指導臨床用藥。
根據以下三點可以確診為感冒:
- 根據臨床出現咽干、咽癢、打噴嚏、鼻塞咳嗽、流眼淚、頭痛等症狀。
- 血液常規檢查:血液常規顯示白血球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球比例升高。
- 胸部X線陰性提示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可能誘發感冒。
變應性鼻炎
變應性鼻炎產生的症狀和普通感冒最相似,而變應性鼻炎是一種非傳染性的疾病,有典型的噴嚏、鼻漏和鼻塞症狀,病程超過一週,而且有明確的季節性和過敏史。
血管運動性鼻炎
無過敏史,表現為上呼吸道對非特異性環境誘因如溫度和濕度變化、暴露於吸菸和強烈氣味時出現高反應性,根據病史以及無膿涕和痂皮等可與感冒誘發的鼻炎相鑑別。
萎縮性鼻炎
鼻腔異常通暢,黏膜固有層變薄且血管減少,嗅覺減退並有痂皮形成及臭味,容易鑑別。鼻中隔彎曲、鼻息肉,鼻鏡檢查即可明確診斷。
急性鼻竇炎
能較快地出現喉痛,膿性分泌物及白血球増多。小兒多由鏈球菌感染引起咽充血,排出稀薄膿性分泌物,而中耳炎常在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過程中出現。在感冒的恢復期也常常合併有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等二次感染。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表現為咳嗽、咳痰,血白血球計數可升高,鼻部症狀較輕,X線胸部X光片常見肺紋增強。而感冒一般不傷及肺部。
急性傳染病前驅症狀
很多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質炎、腦炎、肝炎和心肌炎等疾病前期表現類似。初期可有鼻塞、頭痛等類似症狀,應予重視。但如果在一週內呼吸道症狀減輕反面出現新的症狀,需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
治療
感冒治療中主要遵循積極而理性、綜合治療和全面達標、治療措施個體化等原則,以達到減輕症狀、縮短病程和防止併發症的目的,明確病因,積極治療。
注意休息,多飲水,要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通風。
解熱鎮痛藥
如有發熱、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者,可選用解熱鎮痛藥,如複方阿斯匹靈、普拿疼、吲哚美辛、去痛片、布洛芬等,咽痛可用各種喉片如 Lysozyme 片等口服。
抗組織胺藥
感冒時常有鼻黏膜敏感性增高,如頻繁打噴嚏、流鼻涕,可選用 Chlorpheniramine 或 Diphenhydramine 等抗組織胺藥。
鎮咳藥
鎮咳劑對於咳嗽症狀較明顯者,可給予 Dextromethorphan 、噴托維林等鎮咳藥。
擬腎上腺素藥
對於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腫的病人,可以使用鹽酸偽麻黃鹼等藥物。
抗生素藥
普通感冒無需使用抗生素。有白血球升高、咽部膿苔、咳黃痰和流鼻涕等細菌感染證據,可根據當地流行病學史和經驗選用口服青黴素類、第一代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藥物或喹諾酮類藥物。16歲以下禁用喹諾酮類抗生素,極少需要根據病原菌選用敏感的抗生素。
抗病毒藥
由於目前藥物濫用而造成流感病毒耐藥現象,所以對於無發熱、免疫功能正常、發病不超過2天的病人一般無需應用抗病毒藥物。對於免疫缺陷病人可初期常規使用,克流感和 Ribavirin 有較廣的抗病毒譜,對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融合病毒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縮短病程。
感冒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感冒為中醫中以外感風邪為主的四時之氣(六淫)或兼夾時疫之氣所引起的一種外感發熱性疾病,可辨證給予清熱解毒或辛溫解表和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藥,有助於改善症狀,縮短病程,需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之下對症用藥。
預後
絕大多數感冒症狀較輕,且有自限性,體質良好,且無基礎疾病的病人病程短、可自愈,預後良好。但少數年老、體弱、基礎疾病較多,尤其合併嚴重的心肺疾病可因嚴重併發症導致預後不良。
感冒病人如無併發症,短期內即可治癒,如果合併嚴重慢性疾病,可能危及生命。
建議一周後複查,看呼吸道感染是否減輕。
飲食
感冒病人應多吃稀爛、清淡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適量補水。在保持均衡飲食的前提下,補充足夠的維他命以增強體質,使疾病早日恢復。
- 多飲水,感冒多數有發熱、出汗的情況,需要給機體補充必要的水分,以維持正常的水、鹽代謝平衡,可予溫水、果汁、橘汁、甘蔗汁、奶汁、麵湯、菜湯、蛋花湯、米粥湯等飲食來補充機體所需要的水分。
- 補充維他命,感冒病人對維他命的損耗和需要量增加,應及時補充維他命,尤其是維他命C以及B群維他命。通過食用橘子、廣柑、紅棗、蘋果、荔枝、桂圓、梨、番茄等來補充維他命,對提高機體的抗病力和恢復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多吃有利於增加食慾的食品,如味鮮爽口的榨菜、黃瓜、肉鬆及新鮮綠葉蔬菜等,少吃魚肉和油膩食品。風熱感冒不宜食用生薑、辣椒等辛熱食品。
照護
感冒一般病程較短,日常生活管理有助於恢復病情,需要重視。一旦病情嚴重應及時去醫院就診,治療期間應遵循醫囑,合理用藥。
- 病人應充分休息,避免勞累,同時注意室內空氣新鮮,溫度適宜,保持房間衛生、乾淨,有利於疾病恢復。
- 對於發熱的病人,應注意體溫變化以及做降溫處理。
- 對於症狀較輕的病人,可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增強體質。
治療期間定期複查,一旦情況嚴重及時就醫。
- 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不要濫用抗生素。
- 兒童發熱慎用阿斯匹靈等水楊酸類藥物。
- 孕婦、哺乳期婦女應特別慎用感冒藥物,輕症者不建議使用藥物。
預防
感冒預防首先要切斷感染途徑,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對於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預防感冒目的在於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
感冒篩檢的易感人群
感冒應針對嬰幼少兒、孕婦、老人和有慢性肺部基礎病的人進行初期篩檢,因這些人群都相對抵抗力薄弱,所以為易感人群。
感冒篩檢方法
應在換季時候多做體檢,實驗室檢查以及胸部X線或胸部CT檢查作為常用檢查方法。
- 平時不要穿著過多或過少,氣溫變化時應增減衣服。
- 避免與感冒病人接觸,在感冒流行季節儘量不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必要時可戴口罩或服用板藍根、大青葉等中藥預防。
- 及時治療容易誘發感冒的疾病,如營養不良、鋅缺乏、維他命A缺乏、佝僂病。
- 堅決戒菸,限制飲酒,香菸可致氣道免疫功能下降,吸菸時間越長,吸菸量越大,患病率也越高。菸酒可以使支氣管上皮受損,容易刺激呼吸道導致咳嗽。
- 應加強室內通風,避免有害粉塵、煙霧和有害氣體吸入。
- 堅持適度有規律的戶外運動,同時應進行耐寒鍛煉,如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免疫力與耐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