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口吃
概述
兒童口吃也稱「結巴」、「語阻」,是小兒常見的語言障礙,其主要症狀是發音困難而不流暢,表現為說話時停頓、重複、拖長一個音或短語中帶一個字。從生理表現上說,主要是由於呼吸肌、喉肌及其他與發音有關的器官緊張及痙攣所造成,也可以是語言和心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種語言心理失調症。
- 就診科別:
- 兒科、精神科、心理科
- 英文名稱:
- stuttering
- 疾病別稱:
- 小兒口吃、結巴、語阻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心理障礙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治療
- 臨床症狀:
- 語言節奏失調、眨眼、胸悶氣短
- 好發人群:
- 缺乏正當家庭教育的小兒、喜歡模仿口吃兒的兒童、情緒敏感易怒的兒童
- 鑑別診斷:
- 廣泛性發展障礙、語言錯亂
- 常用檢查:
- 初期兒童語音和語言評估
真性口吃
真正的口吃小兒講話時還伴擠眼、搖頭、歪頸、唇頜顫抖、面紅耳赤、臉部肌肉抽動等,由於說話費力而累得滿頭大汗。
假性口吃
兒童對語言運用尚不熟練,聲音聯繫不太流利,故說話有時會遲疑不決、重複,隨著年齡的增長上述現象可逐漸消失。
病因
兒童口吃特定的病因未知,但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當一個孩子感到疲勞、激動、不安、匆忙或在其他應激狀態下,口吃可能會更明顯。環境因素被認為是重要的,被口吃的父母養育的孩子比起那些不口吃父母養育的孩子更可能出現口吃。
心理社會因素
如在受驚、被嚴厲斥責或懲罰,或突然變換環境、家庭關係不和睦、父母喪亡、突然被強烈的聲音刺激等情境下,兒童因恐懼、焦慮、憤怒等導致口吃。
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的某種心理特徵可直接影響到孩子,有的家長對子女不是過分嚴厲就是過分寵愛,缺少正當教育,造成孩子心理得不到健康的發展,生活適應能力較差,一旦改變環境或見到生人很容易出現口吃現象。
模仿
模仿口吃的人說話而引起的口吃,有人統計約占口吃者的75%。發現這種模仿現象後及時矯正可防止口吃,如果家長不注意或教育不當,如打罵、懲罰孩子等會引起小兒的恐懼和焦慮心理,不但不能矯治口吃,反而更加重了口吃的程度。
情緒不穩定
如神經質的人稍受到刺激易出現疲勞、發怒、悲觀、失望、恐懼等心理,經常處於受驚嚇等環境之中,易使小兒心理異常而發生口吃,性情暴躁者易加重口吃的程度。
遺傳因素
口吃病人家族發病率可達36%~55%,故有人認為與遺傳因素有關,可能為單基因遺傳。也有人發現口吃病人及親屬中左利手多見,認為口吃與大腦優勢側有關。
發育性口吃
大多數孩子在1歲半至2歲時開始出現口吃,多是因為孩子正在鍛煉講話和語言功能,其為短暫性的。
較多兒童圍產期或嬰幼兒期曾受到有害因素作用,如胎兒期母體患妊娠毒血症、出血或軀體性疾病,或發育過程中患某些傳染病使神經系統功能弱化、言語功能受累而致口吃。
該病的常發年齡在2~7歲,98%的案例出現在10歲之前,該年齡段是正常言語和心理發展最迅速的階段。男性口吃是女性的3倍,女孩平均開始口吃的年齡比男孩早幾個月。
- 缺乏正當家庭教育的小兒。
- 喜歡模仿口吃兒的兒童。
- 情緒不穩定、敏感、易怒的兒童。
症狀
口吃典型的表現是語言上的表現,除口吃以外,還伴有其他神經症現象,如易興奮、情緒不穩定、易激惹、膽小、睡眠障礙、恐懼或其他情緒反應,還有遺尿、食慾低下。
語言困難
表現為講話時外部語言急於表達,講話語速太快、太急、太猛,不能和內部語言協調工作,講話時語氣不連貫,有字音重複、停頓、卡殼和詞句中斷等口吃現象。
心理特徵
一般表現有自卑、恐懼、焦慮等情感,平時說話減少,不敢說話,性格內向。
心理障礙,學齡兒童進學校以後言語活動大大增加,由於周圍人嘲笑以及不能很好回答學習上的問題,使兒童對言語缺陷感到痛苦,加重焦慮、不安情緒和神經症狀,採取消極、逃避的態度,進而導致心理障礙。
看醫
家長發現孩子頻繁出現第一字重複、話語中途某字發音障礙時,應及時帶孩子就醫,不要等到孩子已經因口吃影響,出現孤僻、自卑、羞怯等表現才到醫院就診,本病病人進行及早的心理干預可治癒。
- 頻繁出現第一字重複、話語中途某字發音障礙的兒童應及時就醫。
- 說話不流利伴有跺腳、擺手、擠眼、歪嘴、軀幹搖晃等動作的患兒,應及時就醫。
- 已經因口吃影響產生孤僻、自卑、羞怯等表現的患兒,應立即就醫。
- 家長常因以為患兒語言不流暢是生長發育的問題而優先選擇到兒科就診。
- 排除器質性疾病之後在醫生的建議下到心理科、精神科就診。
- 為何來診?
- 有何症狀?(說話不流利)症狀持續多久了?
- 既往有無頭部外傷史?有無其它病史?
- 有無口吃家族史?
- 在院外治療過嗎?
初期兒童語音和語言評估,語音和語言評定量表,是一個含有19個條目、由家長填寫的問卷,旨在識別語音和語言技能延遲的兒童。語音和語言評定量表使用7點Likert式問題來評估6個分量表,如自信、反應能力、語義、語法、構音和饒舌,這個量表還包含生成複合量表評分的說明,是一個用來評估語言和語言技能發育的問卷,可以用來發現那些沒有發育到與其年齡相當的語言和語音技能的兒童。
- 經常反覆出現語音、音節、單詞重複、延長,頻繁出現停頓,使言語不流暢,但言語表達的內容無障礙,且症狀至少已3個月。
- 不是由於神經系統疾病、抽動障礙和精神病性言語零亂所致即可診斷為口吃。
語言錯亂
極度快速言語的病人會發生不流暢,解決方式是減慢言語速度,而口吃是持續出現言語不流暢的情況。
廣泛性發展障礙
也可能有鸚鵡式仿說、平板聲調,以及較差的眼神接觸。
抽搐及Tourette症候群
相似的開始時間,最初在某種程度上有相似的症狀。口吃通常不與同時存在的身體運動相關,外傷、腫瘤或主要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可能導致遲發性口吃。
治療
口吃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礙,如果兒童到了4~5歲以後還有口吃現象,就必須及時採取方法予以調治。如能及早治療,可完全根治孩子的口吃。
主要採取發音肌肉鍛煉法進行治療,其包括吐字療法與梁氏療法,該法以吐字鍛煉為主,目的是使負責吐字的某些肌肉組織得到強化鍛煉,從而發音時吐字清晰,每一個音都非常有力,口吃便會完全治癒。
兒童口吃一般無需藥物治療。
兒童口吃一般無手術治療。
- 一般以心理治療為主,再加上一些改變不良習慣的練習,譬如練習朗誦,特別是背誦詩歌或練習唱歌,有節奏的呼吸發音,對矯正口吃有很大的好處。因為這樣做可以使精神集中在節奏、韻律上,轉移口吃病人對發音動作的注意力,長期做下去就不再感到發音困難。
- 消除引起口吃的心理社會因素,口吃患兒一般都存在恐懼感和自卑感,在說話前就焦慮不安,擔心別人會取笑他,倘若不消除以上因素,會加重口吃,所以父母、老師、同學和周圍的人們不要過分地注意患兒的言語缺陷,不要模仿、譏笑、指責患兒說話。教育者應多給孩子以溫暖和關懷,採取正確的方法,提出恰當的要求,儘量減少和消除引起精神緊張的因素。
預後
兒童輕度和中度的口吃有自愈性,重度口吃需要進行矯治,一般認為約80%兒童口吃可隨年齡增長而自愈,但父母和矯治時的初期干預很重要,及早的心理干預及鍛煉可改善預後。
兒童口吃能治癒,可以通過長期的心理干預及鍛煉來達到與正常兒一樣的語言流暢。
本病不屬器質性疾病,不影響壽命。
長期的口吃易招來身邊同學的嘲笑及家長、師長的批評,這樣消極的外界因素易引發患兒長期焦慮,對人際交往出現心理障礙。
進行長期心理干預的患兒應至少每周一次到心理醫生的門診進行干預治療。
飲食
飲食對於口吃的影響較小,但是本病發生於兒童的生長發育期,故應注意保證兒童每餐食的熱量和營養攝入充足,注意保持合理飲食,以滿足兒童生長營養需求。
- 保證兒童每餐食的熱量和營養攝入充足。
- 多吃新鮮的蔬菜、瓜果,注意補充維他命。
- 少食油炸食品,少飲含糖量過高的飲料,少吃高糖甜點。
- 宜選用優質的高蛋白飲食,搭配適當的碳水化合物,以保證營養均衡。
照護
家屬應以鼓勵為主,孩子說話時要給他充分時間以表達自己的意思,父母不要搶著替孩子說出他所要說的詞句,檢查有無可引起孩子焦慮或緊張的事由,盡力去解決。
- 每天抽出時間來與孩子一對一的說話塑造出緩慢的言語,等待孩子說話,輪流說話,在活動和任務之間允許有轉換的時間。帶著筆記本記錄引發口吃的東西,並使言語變得更好。
- 孩子說話時不要催迫他,也不要打斷他,他說某個字的確有困難並希望得到幫助時再幫助他。
- 口吃者歌唱與背誦詩歌都不會口吃,可建議孩子在說話時加上一些韻律慢慢說。
如果口吃已經發展到明顯使孩子感到窘迫與不安,每當要說話時急的唇、舌及臉部都變形,這時要儘快去看醫生。
孩子很需要父母給予鼓勵,要消除父母的失望和歧視態度,孩子口吃時千萬不要過分急躁或加以嘲笑,要提醒兒童慢慢地說話,不要批評或懲罰孩子,緩和其緊張情緒,增強兒童的信心,減少對口吃的恐懼,使其不過分地注意自己所講的內容。
預防
對於本病的預防,先要避免正常兒童發育過程中出現的語言不流暢發展為口吃,讓兒童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避免兒童在過分焦慮、著急的情況下說話,更不要去催促說話,可以減少口吃的發生。
家長發現孩子有吐詞不清、語言不連貫時應立即帶患兒就診,由語言治療師評估。
- 掌握髮音規則,加強說話訓練。
- 排除所處環境中的不良刺激,消除說話時的緊張情緒。
- 幼兒出現說話不流暢時不要指責,也不要催促說話,不要給予過分的關注,讓其放鬆。
- 要讓兒童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吐詞清楚,避免模仿口吃病人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