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汗皰疹

概述

汗皰疹為一種手掌、足跖部的水泡性疾患,好發於掌跖及指趾側緣。皮損為位於表皮深處的針尖至粟粒大小圓形小水泡,周圍無紅暈,內有清澈漿液或變渾濁,水泡可以融合成大皰,但通常不自行破裂,乾涸後形成衣領狀脫屑。病人自覺明顯的搔癢或燒灼感,病程慢性,春秋季容易復發。

就診科別:
皮膚科
英文名稱:
dyshidrotic eczema
疾病別稱:
出汗不良性濕疹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膿皰、蜂窩性組織炎、淋巴管炎
治療周期:
視病情而定
臨床症狀:
手掌或(和)足跖部起水泡、搔癢、灼燒感
好發人群:
過敏體質者、汗皰疹家族史、免疫力低下者
常用藥物:
普賴鬆、爐甘石洗劑、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尿素軟膏、2%~5%水楊酸軟膏
常用檢查:
真菌鏡檢、真菌培養、斑貼試驗

病因

汗皰疹病因尚不清楚,其中精神因素、病灶感染(特別是癬菌)、局部過敏或刺激、過敏性體質和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可能與本病產生有關,部分病人有家族史。

主要病因

濕疹

汗皰疹可以是濕疹的一種特殊表現,所以濕疹可以作為其發病原因之一。

癬菌感染

約10%汗皰疹是癬菌疹的表現之一,尤其手汗皰疹常由於足癬的存在導致。

過敏因素

如對鎳、鈷或香脂等過敏所引起的系統性接觸性皮膚炎,可以引起類似損害。

出汗不良

少數病例的汗皰疹是真正的出汗不良症,由於汗管不通暢,出汗過多而瀦留於汗管內,於是形成汗皰疹。

遺傳因素

雙胞胎可以同時患本病,有些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50%病人伴特應性體質。

誘發因素

氣候濕熱或季節變化,長期情緒緊張、壓力大,吸菸、紫外線照射以及患有愛滋病等基礎疾病,均可誘發汗皰疹。

流行病學

汗皰疹的男女患病率相同,其中中青年人群是汗皰疹的好發人群。80%病人單純手發病,10%病人手足同時受累,10%病人單純足部受累。

好發人群
  • 過敏性體質的人群。
  • 情緒長期處於焦慮、緊張狀態的人群。
  • 家族有遺傳汗皰疹的人群。
  •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症狀

汗皰疹的症狀是位於表皮深處有小水泡,其分散或成群發生手掌、手指側面及指端,少見於手背、足底,常對稱分布。本病有程度不同的搔癢及燒灼感,常每年定期反覆發作,多數病人較起病急,症狀相對較重,但是一般可治癒,預後良好,本病可繼發感染。

典型症狀
  • 位於表皮深處的小水泡呈米粒大小,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無炎症反應,分散或成群發生手掌、手指側面及指端,少見於手背、足底,常對稱分布。
  • 水泡內含清澈漿液,偶爾可變為渾濁。水泡一般不自行破裂,乾涸後形成脫皮,露出紅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時常疼痛,但周圍皮膚正常。
  • 本病常每年定期反覆發作,但一般於春末夏初開始發病,夏季加劇,入冬自愈。
伴隨症狀

汗皰疹可伴隨多汗症狀,也有病人伴有劇烈搔癢、刺痛及燒灼感。

併發症

膿皰

患有汗皰疹的病人因經常搔抓患處,易引起細菌感染而形成膿皰。

蜂窩性組織炎

汗皰疹病人細菌感染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表現為患處皮膚局部劇痛,呈瀰漫性紅腫,境界不清,可有顯著的凹陷性水腫,初為硬塊,後中央變軟、破潰而形成潰瘍,約2週結疤痕而愈,可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淋巴管炎

汗皰疹病人細菌感染會引發淋巴管炎,表現為在傷口附近出現一條或多條紅線,手指輕壓後,顏色可消退,局部硬腫並有壓痛;並伴有發熱、惡寒、乏力等全身臨床表現。

看醫

汗皰疹早發現、早治療對於改善症狀、控制感染、預防併發症非常重要,尤其對於易感人群(如過敏性體質、有汗皰疹家族遺傳史、情緒焦慮、免疫力低下等),對於有疑似汗皰疹臨床表現的病人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就醫指征
  • 對於手部或(和)部足出現米粒大小、呈半球形的小水泡,並伴有搔癢感或者灼燒感的病人,應及時就診。
  • 對於已經確診汗皰疹的病人,因經常搔抓患處而引起繼發細菌感染,形成膿皰、蜂窩性組織炎、淋巴管炎等感染性疾病時要及時就診。
  • 對於病情反覆發作、時好時壞的病人應及時就診,從而分析病因對症治療。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皮膚科。
  • 若病人出現其他急性感染症狀,如膿皰、蜂窩性組織炎、淋巴管炎等,可到相應急診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什麼時候開始有症狀的?
  • 目前都有什麼感覺?(如刺痛、燒灼感、搔癢等)
  • 疼痛、搔癢等是間歇性發作還是持續性發作?
  • 既往有沒有類似的病史?
  • 最近接觸過什麼東西嗎?(如花粉、金屬、化學物質等)
  • 是過敏性體質嗎?
  • 家裡有沒有其他人也得了這種病?
需要做的檢查

皮膚真菌鏡檢

皮膚真菌鏡檢是通過直接鏡檢的方法,找到菌絲和孢子,以供初步診斷。

真菌培養檢查

真菌培養檢查是對真菌進行培養並對真菌的菌屬進行鑑定,進而對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的方法。

斑貼試驗

斑貼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尋找致敏原,找出致敏原因,從而對病人實施針對性治療及預防。醫生選擇合適的試劑然後貼在病人的皮膚上,來觀察病人的皮膚反應,以此來確定致敏原。

病理檢查

一般不進行該項檢查,對於治療無效者,可進行該項檢查排除是否存在其他疾病。

診斷標準
  • 手足出現劇烈搔癢的水泡,且呈對稱性分布,臨床表現符合汗皰疹的典型特徵。
  • 皮膚真菌鏡檢和真菌培養檢查在顯微鏡下見到致病真菌的菌絲和孢子,即確診為此類真菌感染而引起的汗皰疹。
  • 斑貼試驗找到致敏原,即確診為此類物質引起過敏而導致的汗皰疹。
鑑別診斷

根據季節性發作、對稱發生於手掌、損害多為小水泡、干後脫皮等特點,診斷並不困難,常需與以下疾病相鑑別:

水泡型手癬

常先有足癬再有手癬,多為一側性,一般不對稱,可侵犯指甲引起甲癬,侵犯到手背,引起邊緣成弧形的皮損,真菌檢査陽性。而汗皰疹皮損為表皮深處的小水泡呈米粒大小,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真菌鏡檢可見菌絲和孢子。

汗皰型癬菌疹

水泡較淺,皰壁較薄,常有活動的皮膚蘚菌感染的病灶,病灶治癒後癬菌疹即自愈,皮膚癬菌素試驗陽性。而汗皰疹表現為明顯的深在性小水泡。

剝脫性角質鬆解症

皮損表現主要是表皮剝脫,與汗皰症十分相似,有時很難鑑別,但剝脫性角質鬆解症無明顯的深在性小水泡,而汗皰疹有明顯的小水泡。

治療

由於汗皰疹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療。臨床中主要遵循初期治療和末期治療、措施個體化等原則,以藥物治療為主。

治療周期
該病的治療周期因人而異,與病人病情相關。
藥物治療

糖皮質類固醇類藥物

短程口服普賴鬆可迅速收效,一般短期使用。外用可用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尿素軟膏等,可促進表皮脫落,長期食使用可能會出現皮膚萎縮的情況。

抗組織胺類藥物

如 Loratadine 等,可以抗過敏,緩解搔癢等症狀。常見不良反應有乏力、頭痛、嗜睡、口乾、胃腸道不適包括噁心、胃炎以及皮疹等。

1%酚爐甘石洗劑

可緩解皮膚乾燥、搔癢症狀,具有收斂和保護皮膚的作用,用藥後可能引起短暫的輕微疼痛,一般不會引起劇痛,如果患處皮膚有破損或滲液,就有可能會引起明顯的疼痛,此時應慎用。

水楊酸軟膏

外用對角質有溶解作用,具有抗菌作用,使用後可有刺激感或接觸性皮膚炎,大面積使用吸收後可出現水楊酸全身中毒症狀,如頭暈、神志模糊、精神錯亂、呼吸急促、持續耳鳴、劇烈或持續頭痛、刺痛。

10%尿素脂

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濕作用,能夠緩解皮膚上出現的乾裂以及乾燥情況,促使皮膚變得柔軟嫩滑。

其他藥物

使用肉毒桿菌可緩解病人手腳多汗的症狀,但可能會誘發水泡。另外,對情緒緊張的病人可適當應用鎮靜劑。

手術治療

汗皰疹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抽皰液

若水泡過大,可到醫院在做好皮膚消毒的情況下,用無菌注射器抽取皰液。

光療

嚴重的汗皰疹病人,還可以到醫院進行局部紫外線光療。

預後

汗皰疹能治癒,但易復發,並無生命危險。發生時影響病人生活質量,若久治不愈指甲可能發生萎縮,出現如橫紋、增厚、變色、點狀凹等甲改變。

能否治癒

汗皰疹能治癒,但部分病人治癒後存在復發可能性。

能活多久

汗皰疹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飲食

汗皰疹病人應注意膳食多樣化、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類食物,避免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

飲食調理
  • 宜食用新鮮蔬菜水果,各類穀物,有助於機體恢復。
  • 謹慎食用辣椒、蔥、洋蔥等辛辣食物,以及海鮮、牛羊肉等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
  • 病人應少喝酒,防止加重病情。

照護

汗皰疹病人要持續、規範、足療程的用藥,注意病情監測,觀察疾病恢復情況。同時保持手部和足部乾燥,生活上注意避開引起汗皰疹的原因,以免發病。

日常護理
  • 汗皰疹病人需謹遵醫囑,持續、規範、足療程的用藥。
  • 對於汗皰疹的病人來說,自我防護很關鍵,生活上注意避開引起汗皰疹的原因,保持手部足部乾燥,避免搔抓患處。
  • 注意調節情緒,不要過於緊張、焦慮等,緩解自身壓力。
  • 禁用熱水清洗患處,用溫和、無刺激的肥皂或洗手液清潔手部。
  • 避免到抓患處,避免感染。
  • 保持手部保濕,避免乾燥,避免佩戴戒指等。
特殊注意事項
  • 可以去醫院查一下過敏原,以便更好避開讓自己過敏的物質,如花粉、鎳、鈷以及化學物質等。
  • 注意避免環境因素或者換季引起的汗皰疹復發。

預防

汗皰疹病因不明,無法從根本預防疾病的發生,但可以在生活上對已知的危險因素進行預防,從而降低疾病的發生率。

預防措施
  • 平時注意皮膚保養,保持手部、足部乾燥,穿透氣的鞋子。
  • 注意調節情緒,舒暢情志,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
  • 檢測過敏原並且有效避開過敏原,避免接觸鎳、鉻類金屬,避免接觸刺激性化學試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