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疣
概述
跖疣屬於一種尋常疣,多由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引起,發生於一側或兩側足底,尤其易見於跖前部,走路時有壓痛,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其損害數目不定,往往只有1~2個,也可多發散布於足底各處,或是密集而稱鑲嵌疣。本病的治療方法有冷凍、雷射、電灼等,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
- 英文名稱:
- plantar warts
- 疾病別稱:
- 足瘊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跖疣囊腫
- 治療周期:
- 2~3個月
- 臨床症狀:
- 足部受壓處出現皮損、行走出現疼痛
- 好發人群:
- 兒童、青壯年、免疫力低下者、足部多汗多者、足部長期受擠壓或外傷者
- 常用藥物:
- 博來黴素、 Fluorouracil 、3% Ftibamzone 軟膏、水楊酸
- 常用檢查:
- 皮膚鏡檢查、實驗室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根據感染狀態及有無臨床表現可分為臨床型、亞臨床型、潛伏感染。
臨床型
用肉眼可觀察到足底有疣狀贅生物,臨床表現一般比較明顯,可直觀考慮存在跖疣。
亞臨床型
肉眼見無明顯異常皮損,可通過醋酸白試驗發現,醋酸白試驗陽性。
潛伏感染
皮膚的外觀可無異常,實驗室檢查可檢測到HPV或HPV-DNA,是跖疣傳播、復發的主要原因。
病因
跖疣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外傷或皮膚破損對HPV感染也是個重要的因素。跖疣常好發於足部著力點,醫源性傳染也是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途徑之一。
跖疣是人類乳突病毒第一型(HPV-1)或N型(HPV-4)引起,也有其它型的報告,在臨床上應和圓形雞眼及沒有明顯壓痛的肼胝區別。一般是皮膚破損時,病毒通過破損處侵入感染皮膚表皮細胞,導致異常分化和增生,從而導致跖疣的形成。
足部長期受到摩擦和外傷,如經常光腳在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地面行走,易誘發跖疣。
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嬰幼兒少見,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到青壯年時期最高。
傳染源為跖疣病人和無症狀攜帶者,多經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傳播。
- 足部皮膚直接接觸跖疣病人皮膚破損處可引起傳播。
- 手觸摸患處後再接觸身體其他部位,可引起自身傳播。
- 與跖疣病人共用鞋襪可引起傳播。
- 足部長期受擠壓或外傷的人引起皮膚破損,容易得此病。
- 兒童和青壯年更容易患此病。
- 免疫力低下的人,自身免疫力差更容易患此病。
- 足部出汗多的人,可促進足部跖疣的發生。
症狀
跖疣症狀表現因人而異,免疫系統對HPV的反應不同則表現不同,有些會出現臨床表現,有些病人只是病毒的攜帶者。主要表現為細小發亮的丘疹,其表面角化,周圍繞以稍高增厚的角質環。
- 初起為一細小發亮的丘疹,後逐漸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顏色為灰褐、灰黃或污灰色,呈圓形,境界清楚,周圍繞以稍高增厚的角質環。
- 多在足跟、蹠骨頭或趾間受壓處發生,有時可在胼胝的基底上發生,或兩者同時並存。
- 單發或多發,有時在一較大的蹈疣的四週,有散在性細小的針頭大的衛星疣。
- 有時數個疣聚集在一起或互相融合形成一角質片塊,若將表面角質削去後,則見多個角質軟芯,特稱為鑲嵌疣,自覺不同程度疼痛。但鑲嵌疣可以不痛,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認為兒童較成人易於消退,多汗或蹠骨異常者不易消退。
可因局部破損加重,進而出現行走時疼痛。
HPV感染的表皮埋入真皮可形成囊腫,出現在足跖處,直徑為1.5~2 公分大小,在跖疣囊腫附近可看見脊狀疣。
看醫
外傷或皮膚破損對HPV感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足部有破損,出現異常的皮膚改變,應及時就醫,可結合病史、症狀特點以及皮膚鏡檢查等明確診斷。
出現以下症狀需要及時就醫:
- 足部局部破損處出現外觀的改變或顏色的變化。
- 皮膚破損處疼痛加重,影響日常生活及行走。
- 足底部破損處逐漸擴大,且分布廣泛。
- 當足底出現跖疣時,去皮膚科或手足外科就診。
- 若病人有糖尿病,可去內分泌科就診。
- 現在主要有哪些不舒服?
- 第一次發現是什麼時候?
- 這種症狀多長時間了?
- 有沒有做過什麼治療?效果怎麼樣?
- 之前有沒有得過這種病?
- 家裡其他人有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 之前有沒有其他疾病?有沒有用過免疫抑制劑的藥物?
組織病理學檢查
從皮膚破損處取部分跖疣做病理切片,以協助診斷。
實驗室檢查
HPV或HPV-DNA檢測,醫生會根據實驗室檢測進一步確診是否為HPV感染所致。
皮膚鏡檢查
皮膚鏡下可見皮損中央有褐色或黑褐色線狀、點狀出血征,具有診斷意義。
- 皮損表現為細小、發亮的丘疹,逐漸增大,顏色為灰褐、灰黃或污灰色,境界清楚,周圍繞以稍高增厚的角質環。
- 好發於足,尤其以足跟、足前掌多見。
- 做病理組織切片或HPV-DNA檢測,可發現HPV感染,即可明確診斷為跖疣。
雞眼
多因長期擠壓形成,多見於足趾緣、足緣,可單個或多個存在,常不聚集。皮損表現為圓錐狀角質物,表面平滑,壓痛更為明顯。而跖疣皮損表現為圓形淡黃色或褐黃色斑塊,表面粗糙,擠壓時疼痛加重。
點狀掌跖角化症
早年發病,常有家族史,手掌、足跖均有損害,散在分布,以受壓部位皮損多見。而跖疣皮損聚集,多集中在腳後跟、前腳掌和腳趾間受壓處。
治療
跖疣的治療以破壞疣體、調節局部皮膚生長、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應為主要手段,包括全身和局部治療。
全身藥物治療
干擾素
對多發性且頑固難治的疣,可配合全身或病損局部注射干擾素,單獨使用干擾素療效不肯定。
治療疫苗
正在臨床試驗階段,對HPV感染引起的腫瘤可能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免疫調節劑
對於頑固性跖疣,可以試用硫酸鋅、 Cimetidine 、A酸類藥物。
局部藥物治療
Fluorouracil
配成塗劑治療尋常疣,可能會出現色素沉澱,且有局部疼痛、皸裂等。
博來黴素
可治療單個或數個尋常疣或跖疣,見效快、效果好。
斑蝥素
可使疣部表皮充血、發皰,會有輕微疼痛。加入等量火棉膠及醋溶液中外用,有一定的療效。
干擾素凝膠
干擾素凝膠聯合其他治療,可降低復發率,對單個跖疣治療有效且安全。
水楊酸
可以將疣體在溫水中浸泡幾分鐘,軟化皮膚表層待皮膚乾燥後,可使用水楊酸溶液或貼劑,以促進表皮脫落,發揮治療作用,需持續治療。
對於鑲嵌疣考慮有惡變情況時,建議進行病理切片檢查,確定性質後進行切除術。但手術切除容易引起搬痕,且切除後容易復發,疤痕的攣縮甚至會妨礙走路,不建議任意施行。
冷凍療法
目前治療跖疣最常用的是冷凍療法,此法方便,但療程較長。每次治療後會出現紅腫、起泡、乾燥、結痂、脫落等過程,而且一次冷凍往往不能使疣體脫落,還需進行第二次或多次治療。
電灼療法
通過電極釋放出電火花,對疣體灼毀,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雷射治療
雷射治療採用脈衝染料雷射,通過高溫燒灼皮損的小血管,使組織壞死、脫落。這種方法需要每3~4週重複一次治療。
微波療法
通過微波治療探頭緊貼疣體組織,在其局部產生高頻磁場,將微波轉換成熱能,可導致組織變性、壞死,達到治癒的目的。
光動力療法
可導致局部皮損處感染的細胞死亡,但治療時可能會產生疼痛。
預後
跖疣病程發展緩慢,可自行消退。對於不能自行消退者,積極進行合理的治療,恢復一般良好。
跖疣可治癒,冷凍療法可能需多次冷凍治療,部分病人治癒後有復發的可能性。
跖疣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跖疣治療初期,藥物治療每2~3個月為一療程,至少一療程結束後複查一次;冷凍治療需要4~6週恢復,疣體未脫落還需再進行冷凍治療,每4~6週複查一次。
飲食
跖疣病人無特殊飲食注意,注意飲食清淡,多飲水,禁忌辛辣、刺激食物。病人宜進食新鮮的水果、蔬菜,低鹽、低脂,以增加自身免疫。
照護
跖疣病人的護理以增強病人自身免疫力為主,同時需避免進一步發生感染,在感染發生時需被及時發現和處理等。
- 減少對局部皮膚的損害,防止繼發感染。
- 局部治療後保持患處的乾燥,穿寬鬆透氣的鞋襪,定期更換襪子,保持足部清潔。
- 避免搔抓,防止病毒自身接種而致皮損擴散,避兔交叉感染。
- 在不損害皮膚前提下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
觀察局部皮損情況,是否有加重或者減輕,有無皮損部位、顏色、形狀的改變,是否有皮膚感染徵象。
- 應特別注意局部皮膚損害情況,減少局部刺激,堅持用藥,避免病情進一步擴散及傳染他人。
- 治療療程要足夠,藥物治療至少要堅持一個月左右,如果效果不好再諮詢醫生改換其他治療方法。
預防
跖疣預防的主要措施包括防止腳部皮膚出現破損、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以加強自身免疫力。
- 在體力勞動時應注意保護腳部,避兔外部因素造成腳部受傷,從而引發感染。
- 保持足部清潔、乾燥,定期更換鞋襪,避免穿不透氣的鞋和襪子。
- 儘量少和他人共用拖鞋、洗腳盆等物品。
- 經常運動,加強自身免疫能力,避免久坐不動。
- 避免光腳在浴室等地面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