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肝膿瘍

概述

肝膿瘍是指肝實質內單發或多發的膿性物積聚,大多是細菌性、阿米巴性或混合性膿腫,是消化系統常見嚴重疾病。細菌性肝膿瘍是指化膿性細菌侵入肝臟,造成局部肝組織炎症、壞死、液化,膿液積聚而形成的肝內化膿性感染。

就診科別:
消化內科、肝膽外科、急診科
英文名稱:
Liver abscess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瀰漫性腹膜炎、膿性心包炎、膿毒血症
治療周期:
半年至一年
臨床症狀:
寒戰、高熱、肝區疼痛、噁心、嘔吐、肝區鈍痛
好發人群:
糖尿病病人、免疫力低下者、有膽道疾病病史者
常用藥物:
鏈黴素、甲硝唑、氨苄西林、慶大黴素、氯喹林
常用檢查:
X線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檢查、CT檢查、藥敏試驗、肝穿刺
疾病分類

膽源性肝膿瘍

常因結石、狹窄導致膽管阻塞而引起膽管內高壓時,帶有膿性毒素和細菌的膽汁逆向逆流,致肝內毛細膽管破裂,發生膽源性肝膿瘍。

細菌性肝膿瘍

細菌性肝膿瘍是指化膿性細菌侵入肝臟,造成局部肝組織炎症、壞死、液化,膿液積聚而形成的肝內化膿性感染。

阿米巴肝膿瘍

阿米巴肝膿瘍是腸道阿米巴感染的併發症,病原體為溶組織內阿米巴的滋養體,在肝內大量繁殖引發肝膿瘍。

病因

肝膿瘍多數由細菌入侵肝臟所致,阿米巴肝膿瘍則是由阿米巴原蟲經結腸潰瘍進入門靜脈系統,在肝內大量繁殖導致,膿腫大多數為單發。

主要病因

膽源性肝膿瘍

病原菌以大腸埃希菌最為常見,其次為厭氧性鏈球菌,常見於肝內膽管結石,合併膽管狹窄、感染。當由於結石、狹窄導致膽管阻塞而引起膽管內高壓時,帶有膿性毒素和細菌的膽汁逆向逆流,致肝內毛細膽管破裂,發生膽源性肝膿瘍。

細菌性肝膿瘍

致病菌多為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厭氧鏈球菌、葡萄球菌等。細菌侵入肝臟,造成局部肝組織炎症、壞死、液化,膿液積聚而形成的肝內化膿性感染。

阿米巴肝膿瘍

病原體為溶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經結腸潰瘍進入門靜脈系統,在肝內大量繁殖。

誘發因素

炎症性腸病

尤其是患有克隆氏症時,腸黏膜屏障的受損為肝膿瘍的危險因素。

鈍性或穿透性肝損傷

鈍性或穿透性肝損傷和鄰近器官膿腫擴大至肝臟可引起肝膿瘍。

細菌性感染

全身細菌性感染,特別是腹腔內感染時,細菌可侵入肝。

免疫缺陷

如果病人存在免疫缺陷,就會患上相關疾病,如愛滋病或HIV感染,此類疾病會導致病人機體容易受細菌的攻擊造成感染。

慢性病

尤其是未得到良好控制的糖尿病,在長期糖尿病的環境下有益於細菌的生長。

流行病學

肝膿瘍發病率沒有明顯的性別、種族或地理差異,50~70歲的年齡發病率相對較高,近年來糖尿病成為肝膿瘍的易患因素,死亡率可高達10%~30%。

好發人群

糖尿病病人

長期高血糖有利於細菌生長,同時糖尿病病人易發生血管病變,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周圍組織供氧減少,不僅影響局部組織對感染的反應,也有利於厭氧菌生長和降低白血球依賴氧的殺菌能力。

免疫力低下者

免疫力低下,為白血球提供能量功能受抑制,嗜中性白血球趨化功能缺陷,殺菌活性減弱。

有肝臟外傷史者

肝開放性外傷,細菌可以直接進入肝導致肝膿瘍。

有膽道疾病病史者

膽道系統存在肝內外膽管結石、膽管狹窄、膽道腫瘤或者膽道寄生蟲時可以引起膽道梗阻和感染,感染可以累及肝內膽管,而阻塞性黃疸會降低肝內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清除能力,為細菌在肝內的繁殖提供了條件,從而導致肝膿瘍的形成。

症狀

肝膿瘍典型症狀是寒戰、高熱、肝區疼痛和肝大,體溫常可高達39℃~40℃,伴噁心、嘔吐、食慾缺乏和周身乏力。肝區鈍痛或脹痛多屬持續性,有的可伴右肩牽涉痛,右下胸及肝區叩擊痛,腫大的肝有壓痛。

典型症狀

膽源性肝膿瘍

寒戰、高熱

為肝膿瘍中最為常見的症狀,且反覆的發作,體溫較高,最高可達40.0℃左右,多為馳張熱,常常伴有頭痛、肌肉酸痛,並有脈率增快的表現。

肝區疼痛

肝膿瘍由於炎症作用,內有膿液積聚導致肝不斷腫大,牽拉肝包膜內的神經,引起肝區的持續性鈍痛。當肝膿瘍向膈肌破潰時,膿液刺激膈肌並向右側胸腔蔓延,會出現右側的胸痛及右側肩部的牽拉痛,甚至出現刺激性的咳嗽和呼吸困難。

乏力、噁心、嘔吐、食慾減退

為全身的中毒性反應,還有些病人會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細菌性肝膿瘍

寒戰、高熱

細菌性肝膿瘍起病急驟,膿腫形成後大量細菌和壞死物質入血導致感染中毒症狀,出現寒戰、高熱,嚴重時可以導致感染中毒性休克。

肝區鈍痛

多有明顯肝區鈍痛,呼吸時明顯,可以向肩背部放射。

阿米巴肝膿瘍

黏液血便

發病前多有痢疾病史,有黏液血便。

弛張熱或間歇熱

臨床症狀較輕,以弛張熱或間歇熱為主,體溫38℃~39℃,可伴有寒戰。繼發細菌感染時,感染中毒症狀明顯加重,出現高熱。

肝區疼痛

局部症狀主要是肝區疼痛不適,可以放射至右肩背部。

其他症狀

肝大

若膿腫位於右肝下部,常常可以看到右季肋部或右上腹飽滿,可觸及波動性的腫塊,同時可以捫及腫大的肝。

皮膚表現

如果膿腫位於肝的表面,多累及到皮膚,肝區的皮膚會出現凹陷、水腫、紅腫等。

黃染

有膽道梗阻的病人甚至會出現全身皮膚黏膜的黃染。

併發症

瀰漫性腹膜炎

此疾病常常併發於膿腫破潰,膿液流入腹部,導致腹部出現腹部壓痛、肌緊張、反跳痛等一系列腹膜炎的症狀。

化膿性心包炎

由於肝臟感染膿腫侵犯了心臟的臨近組織或者器官,導致病人出現循環障礙和心包阻塞的現象,出現發熱、多汗、畏寒等一系列症狀。

膿毒血症

此併發症存在致死的危險,長期的感染使細菌進入血管引起感染,常常表現為心慌、寒戰、氣促等一些比較重的症狀。

看醫

如果發生了肝膿瘍的症狀,如肝區鈍痛、寒戰、高熱等症狀,應該立刻就醫診治。膽道感染、右膈下膿腫等疾病也可能出現相似症狀,需要及時進行鑑別。

就醫指征
  • 如果上腹部壓痛、肝區叩痛明顯,皮膚存在黃染應及時就診。
  • 如果出現了寒戰、高熱,病人應及時就醫。
  • 如果出現了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情況,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優先考慮去消化內科。
  • 出現肝大、肝區疼痛症狀,應去肝膽外科。
  • 出現寒戰、高熱等全身中毒症狀,應去急診科。
醫生詢問病情
  • 什麼時候出現症狀的?持續多久了?
  • 什麼情況下病變會加重?
  • 自家在家有沒有吃過、用過什麼藥?
  • 以前得過膽道系統的疾病嗎?
  • 還有什麼其他症狀嗎?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可伴右肩牽涉痛,右下胸及肝區叩擊痛,腫大的肝有壓痛。如膿腫在肝前下緣比較表淺部位時,可伴有右上腹肌緊張和局部明顯觸痛。巨大的肝膿瘍可使右季肋呈現飽滿狀態,有時甚至可見局限性隆起,局部皮膚可出現紅腫。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白血球計數明顯升高,部分病人有貧血,大部分病人有紅血球沉降率增快,部分病人可出現肝功能輕度異常(血清ALP、GGT多增高),同時應對病人行血糖檢測。

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

右葉膿腫可使右膈肌升高,肝陰影增大或有局限性隆起,有時出現右側反應性肋膜炎或胸腔積水。

超音波

超音波常作為診斷首選,膿腫前期,病灶為不均勻、邊界不清楚的低回音區,周圍組織水腫可產生較寬的聲圈。肝膿瘍液化後,表現為邊緣清楚的無回聲區,壁厚,膿腔內可隨液化程度形成不同的回聲表現。

CT檢查

平掃時膿腔為單發或多發低密度區,巨大膿腔的內壁不規則。病灶邊界多數不清楚,膿腫壁呈稍高於膿腔低於正常肝的環形帶。增強掃描後膿腫壁可呈單環、雙環甚至三環,由外到內分別為水腫、纖維肉芽組織和炎性壞死組織的病理結構。

磁振造影檢查

具有多序列成像及功能成像的優勢,TIW1中表現為低信號,T2W1中為高信號。膿腫腔可表現為均勻或不均勻信號,注入對比劑後肝膿瘍典型表現為周邊強化,而後病變中央信號緩慢升高。

病原體檢測

取病人的膿液或血液樣本進行病原體檢測和藥敏試驗。

肝穿刺

阿米巴肝膿瘍可抽出巧克力色膿液,細菌性可抽出黃綠色或黃白色膿液,培養可獲得致病菌。膿液還應做AFP(甲型胎兒蛋白)測定,以除外肝癌液化。

診斷標準
  • 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膽道感染、菌血症者)出現高熱、肝區疼痛及肝區叩擊痛、肝大並觸痛者,應高度懷疑。
  • 結合腹部超音波、CT和磁振造影診斷多不困難,超音波、CT可檢出>2公分膿腫病灶,而磁振造影可檢出<2公分膿腫病灶。肝穿刺抽得膿液,即可確診。
  • CT檢查時見肝內存在小氣泡和液氣平,或者膿腫壁呈「環征」。
鑑別診斷

右膈下膿腫

多繼發於化膿性腹膜炎或上腹部大手術後,全身反應如寒戰、發熱等和局部體徵不如肝膿瘍明顯,但右肩牽涉痛較顯著,深吸氣時尤重。X線檢查右膈下常有液氣面出現,右側橫膈升高,膈肌運動受限。

原發性肝癌

巨塊型肝癌中心壞死液化,繼發感染時臨床表現與細菌性肝膿瘍相近,但前者一般情況較差,腫大肝表面不平,有結節感或可觸及較硬的腫塊,血清甲型胎兒蛋白及膿腫穿刺病理學檢查有重要鑑別意義。

膽道感染

多有右上腹絞痛及黃疸,壓痛主要在膽囊區,肝大及肝壓痛不明顯。X線檢查無隔肌升高、運動受限等表現,B型超音波檢查肝區無液性暗區。

治療

肝膿瘍必須初期診斷,處理肝膿瘍的同時要針對病因積極治療,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療、穿刺引流以及手術治療。

治療周期
肝膿瘍的治癒標準尚不一致,一般以症狀及體徵消失為臨床治癒,肝膿瘍的充盈缺損大多在六個月內完全吸收,而10%的概率可持續至一年。少數病灶較大者可殘留肝囊腫,紅血球沉降率也可作為參考指標。
藥物治療

細菌性肝膿瘍

  • 對急性期但尚未局限的肝膿瘍和多發性小膿腫,以採用非手術治療。在治療原發病灶的同時,使用大劑量有效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療法,以控制炎症,促使膿腫吸收自愈。在應用大劑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時,應積極補液,糾正水與電解質不平衡,給予B群維他命、維他命C、維他命K,必要時可反覆多次輸入小劑量新鮮血液和血漿,改善肝功能和增強機體抵抗力。
  • 由於病原菌以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厭氧性細菌多見,在未確定致病菌以前,可首先選用光譜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活頭孢類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再根據細菌培養及抗生素敏感試驗結果,選用針對性藥物。
  • 單個較大的膿腫也可以在超音波引導西行長針穿刺吸膿,儘可能吸盡膿液,並注入抗生素,將膿液送細菌培養和抗生素敏感試驗,此方法可反覆使用;也可穿刺置管引流,沖洗膿腔和注入抗菌藥物,而無需手術切開引流。

阿米巴肝膿瘍

  • 以抗阿米巴藥物治療個反覆穿刺吸膿以及支持療法為主。由於本病病程較長,全身情況較差,常有貧血和營養不良,應給與高糖、高蛋白、高維他命和低脂肪飲食;有嚴重貧血活水腫者,需多次輸給血漿和全學、血。常用抗阿米巴藥物為甲硝唑、氯喹林等。
手術治療

經腹腔鏡切開引流術

手術方式為切開引流,適用於多數病人。經腹腔鏡切開引流在很多醫院已成為常規手術,開腹肝膿瘍切開引流已很少應用。手術中應注意用紗布妥善隔離保護腹腔和周圍臟器,避免膿液污染,膿腔內安置多孔橡膠管引流。

經皮肝穿刺膿腫置管引流術

對於直徑在3~5公分的單個膿腫,如在超音波或CT下可見到液化區域,可在其引導下行穿刺抽盡膿液並沖洗。也可置管引流,置管引流術後第二日或數日起,即可用等滲鹽水緩慢沖洗膿腔和注入抗菌藥物。待引流管無膿液引出,病人一般情況好轉,沖洗液變清亮,膿腔明顯縮小,即可拔管,多數肝膿瘍可經抗生素聯合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治癒。

其他治療

給予充分營養支持,必要時多次少量輸血和血漿、糾正低蛋白血症,增強機體抵抗能力,並糾正水和電解質平衡失調等。

預後

隨著診療技術的進步,多數病例採取超音波或CT定位經皮肝穿刺抽膿、引流、高效廣效性抗生素等非手術療法而治癒。病人預後顯著改觀,病死率已由原來的70%下降到近年的4%~16%。然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病人可併發敗血症死亡。

能否治癒

多數病人經過有效治療可完全治癒。

能活多久

肝膿瘍病人如果初期發現,護理得當,治療及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病人應儘量定期門診複查,同時注意觀察病情,若有不適隨時就診。

飲食

 肝膿瘍病人應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合理、均衡的分配各種營養物質,合理控制總熱量,補充身體所需營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飲食調理
  • 宜多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營養食物,為機體提供充足能量。
  • 宜清淡飲食,多食新鮮水果、蔬菜,補充維他命等營養,保持身體健康。
  • 建議多飲水,加快身體新陳代謝,有利於毒素排出體外。

照護

肝膿瘍病人應謹遵醫囑治療,正確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注意觀察體溫的動態變化,注意自身情況變化,如有不適及時就醫。

日常護理
  • 病人應多休息,避免合併其他感染。
  • 加強營養,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還要戒菸、戒酒。
  •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勤通風,使病人有一個清潔、適宜的生活環境。
  • 床褥勿蓋過多,及時更換汗濕的床單和衣物等,以保持清潔、舒適、乾燥。
  • 加強對體溫的動態觀察,可使用酒精擦浴等方法進行物理降溫。
病情監測

定期隨訪,評價療效。隨時注意觀察病情,若有不適或加重的現象隨時就診,對膽道原發疾病要積極治療,避免復發。

心理護理

寒戰、高熱、肝區疼痛和肝大等全身症狀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對病人的身心造成損害,要不斷鼓勵病人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接受專業的治療。

特殊注意事項
  • 肝膿瘍病人症狀重、病史長,應該加強全身治療,改善營養狀況,必要時可以間斷輸入白蛋白。
  • 遵醫囑正確、合理的使用抗菌藥物等,並且要嚴密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預防

做好預防工作是防治肝膿瘍的根本辦法,加大肝膿瘍的預防知識普及工作,增強人們的防禦意識。嚴格管理自身慢性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等。

初期篩檢
  • 實驗室檢查可見白血球計數和中性粒性細胞百分比增高,轉胺酶和鹼性磷酸酶增高,CRP增高,ESR延長。
  • 超音波可明確其部位和大小,陽性診斷率可達96%以上,其為首選的檢查方法。
預防措施
  • 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 適當鍛煉,增強機體免疫能力。
  •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菸,不喝酒,不晚睡,不濫用藥物。
  • 嚴格管理自身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或慢性感染性疾病,維持整體健康狀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