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肝包蟲病

概述

肝包蟲病是指棘球屬蟲種的幼蟲感染所致的慢性寄生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病。肝包蟲病可分為肝囊狀棘球蚴病和肝泡狀棘球蚴病,一般表現為門脈高壓症狀,可出現腹部脹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皮膚搔癢等。該病需要進行長期持續性藥物治療,一般預後較好,不影響自然壽命。

就診科別:
感染內科、消化內科、肝膽外科、肝病科
英文名稱:
Hepatic Hydatid Disease
疾病別稱:
肝棘球蚴病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腹膜炎、過敏性休克、感染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腹部脹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皮膚搔癢
好發人群:
畜牧區人群、免疫力低下者、愛食生肉者
常用藥物:
Albendazole 、 Mebendazole
常用檢查:
血液常規、皮內試驗、免疫學檢測、影像學檢查
疾病分類

肝囊狀棘球蚴病

由細粒棘球絛蟲的蟲卵感染的肝包蟲病。

肝泡狀棘球蚴病

由多房棘球絛蟲的蟲卵感染的肝包蟲病。

病因

肝包蟲病的主要病因是棘球絛蟲感染,可經接觸直接感染或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常好發於畜牧區人群、免疫力低下者、愛食生肉者等,不注意衛生、外出就餐、養寵物等情況也能誘發肝包蟲病。

主要病因

蟲卵經口感染人體後在胃及十二指腸消化,六鉤蚴脫殼逸出,借小鉤先吸附於腸黏膜,經腸壁進入腸繫膜小靜脈而到達門靜脈系統。幼蟲大多數被阻於肝臟,少數可通過肝靜脈,經下腔靜脈、右心而抵達肺部,極少數經肺入侵循環系統,故包蟲寄生部位以肝臟占首位(75%~78%),肺次之(10%~15%)。六鉤蚴脫殼逸出後,6~12小時到達肝臟,如不被單核球破壞,則第四日即長成40μm的幼蟲,第三週末幼蟲直徑為2mm,並轉變為囊狀體,即棘球蚴,多數幼蟲在5年左右死亡,但部分則繼續生長形成巨大囊腫,容積從數百乃至數千毫升不等。

誘發因素

不注意衛生

若手部沾染了寄生蟲蟲卵,飯前便後不洗手可能會誘發疾病。

外出就餐

外出就餐時若肉類未做熟,生熟菜肉未分開切都可能導致疾病。

養寵物

若寵物未接種疫苗或與不明來源動物接觸可能感染寄生蟲,通過觸摸寵物可以傳染給主人。

流行病學

肝包蟲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寄生蟲病,本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於畜牧地區,國人群包蟲血清學陽性率約10%左右。全國有23個省(自治區)有病例報導,其中以新疆、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西藏、四川、陝西為多見。

傳播途徑

該病直接感染主要由於與狗密切接觸,其皮毛上蟲卵污染手指後經口感染。若狗糞中蟲卵污染蔬菜或水源,尤其人畜共飲同一水源,也可造成間接感染。在乾旱多風地區,蟲卵隨風飄揚,也有經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好發人群

畜牧區人群

畜牧區的羊群中常有包蟲病存在,而居民常以羊或其他家畜內臟餵狗,使狗有吞食棘球蚴的機會,引起肛門發癢。當狗舔咬時把節片壓碎,糞便中蟲卵常污染全身皮毛,如與其密切接觸,則甚易遭致感染。

免疫力低下者

免疫力低下更容易被寄生蟲感染,而且症狀更重。

愛食生肉者

肉類中常有寄生蟲存在,不經過高溫烹飪,可以通過消化道感染。

症狀

肝包蟲病可在人體內數年至數十年不等,典型症狀有門脈高壓症狀、腹部脹痛、噁心、呼吸困難等。部分病人病灶破裂幼蟲進入肺部,可出現咳嗽、發熱。若合併病灶支氣管瘺,則可以咳出包蟲內囊囊皮。另外,肝包蟲病的併發症和病灶破裂有關,包括腹膜炎、過敏性休克、感染等。

典型症狀

門脈高壓症狀

當包蟲病灶壓迫肝門和膽道,可以出現門脈高壓症狀,包括黃疸、腹水和脾臟大等。

腹部脹痛

當包蟲病灶過大壓迫肝臟,可以導致腹部脹痛,伴有肝功能下降。

噁心

當包蟲病灶波及到胃部,可以出現噁心、嘔吐、噯氣等症狀。

呼吸困難

當包蟲病灶向上壓迫膈肌,可以出現呼吸困難。

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病灶破裂後,幼蟲進入肺部,可出現咳嗽、發熱等現象。若合併病灶支氣管瘺,還會咳出包蟲內囊囊皮。

併發症

腹膜炎

肝包蟲病灶破裂後內容物流入腹膜導致腹膜炎,出現腹部壓痛、反跳痛、發熱等症狀。

過敏性休克

肝包蟲囊可因外傷或穿刺而破裂,破入腹腔時出現過敏性休克,表現為出汗、面色蒼白、四肢濕冷、煩躁不安、意識不清或完全喪失,血壓迅速下降乃至測不出和過敏症狀。

感染

1/5~1/4肝包蟲囊有繼發感染,感染多來自膽道,可以出現全身高熱、肝區疼痛等症狀。

看醫

當有畜牧區居住史等高危因素人群出現腹部脹痛、噁心、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就診於感染內科、消化內科、肝病科或肝膽外科。在就診後行血液常規、皮內試驗、免疫學檢測、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另外,該病情注意和肝囊腫、肝膿瘍、肺結核、原發性肝癌、肝臟良性腫瘤等疾病鑑別。

就醫指征

當有畜牧區居住史等高危人群出現黃疸、腹水、腹部脹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表現時,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就診科別

肝包蟲病病人優先考慮去感染內科、肝病科、消化內科或肝膽外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腹部脹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咳嗽、發熱、咳出異物)
  • 近期有在流行區旅行生活或有動物接觸史、吃生肉、飲生水等情況嗎?
  • 既往有無其他疾病?
需要做的檢查

血液常規檢查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半數病例,一般不超過10%,偶可達70%。包蟲囊腫破裂或手術後,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沒有顯著增高現象。

皮內試驗

皮內試驗又稱Casoni試驗,以囊液抗原0.1ml注射於前臂內側,15~20分鐘後觀察反應,陽性者局部出現紅色丘疹,可有偽足(即刻反應),2~2.5小時後開始消退,12~24小時繼以出現紅腫和硬結(延遲反應)。當病人血液內有足量抗體時,延遲反應常不出現。在單純性病例,即刻反應和延遲反應均呈陽性。在穿刺、手術或感染後即刻反應仍為陽性,但延遲反應常被抑制。皮內試驗陽性率為80%~90%,囊蟲病、結核病、肝癌等病人可出現假陽性。棘球蚴皮試操作簡便,廣泛用於流行病學調查與臨床診斷的參考。

免疫學檢測

血清免疫試驗用以檢測病人血清抗體,試驗方法多種,但以間接血凝試驗(IHA)和ELISA最為常用。陽性率90%左右,亦可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反應,與囊蟲病病人血清的交叉反應率可高達20%~30%。近年來為提高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採用的ABC-ELISA方法,利用親和素和生物素的高親和力,可使敏感性提高3~80倍;McAb-ELISA方法以單克隆抗體代替多克隆抗體,可提高檢測的特異性。其他尚有間接免疫螢光試驗(IFA)、蛋白印跡試驗(WB)和沉澱反應試驗等,可視具體情況選用。

影像學檢查

包括X線檢查、超音波檢查、CT和磁共振檢查等,上述檢查雖均為診斷棘球蚴病的重要手段,但在判斷結果時,應相互結合併進行全面分析才有助於診斷,如胸部X線片有助於檢查有無肺棘球蚴病。肝棘球蚴病者在肝CT上顯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影,囊腫內或囊壁可出現鈣化,低密度影邊緣部分顯示大小不等的車輪狀圓形囊腫影,提示囊內存在著多個子囊。超音波檢查有助於流行區人群棘球蚴病的普及,手術前棘球蚴囊腫的定位,以及手術後的動態觀察。

診斷標準
  • 本病見於畜牧區,病人大多與狗、羊等有密切接觸史。
  • 肝包蟲病典型症狀,門脈高壓症狀、腹部脹痛、噁心、呼吸困難。
  • 結合皮內測試陽性、免疫學檢查陽性和影像學看見肝部病灶可以確診。
鑑別診斷

肝囊腫

囊腫較小者一般無症狀,囊腫增大後,可出現肝大、右上腹不適、腹脹、腹部鈍痛及腹部腫塊,合併感染者可出現發熱、疼痛。如囊腫出血或扭轉可出現急性腹部劇痛,通過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可與肝包蟲病鑑別。

肝膿瘍

不規則的膿毒性發熱,尤以細菌性肝膿瘍更顯著。肝區持續性疼痛,隨深呼吸及體位移動而劇增,通過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可與肝包蟲病鑑別。

肺結核

有較密切的結核病接觸史,起病可急可緩,多為低熱(午後為主)、盜汗、乏力、納差、消瘦、女性月經失調等;呼吸道症狀有咳嗽、咳痰、咳血、胸痛、不同程度胸悶或呼吸困難,切片檢查可見結核分枝桿菌可以與肝包蟲病鑑別。

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多有慢性肝病病史,病情發展速度較快,病程相對短。典型的肝癌病灶周邊部多為「富血供」區域,而肝泡型包蟲病病灶周邊部多為「貧血供」區,且肝包蟲病病灶生長相對緩慢,病程長。另外,結合甲型胎兒蛋白和包蟲病免疫學檢測,可有效鑑別兩種肝占位性病變。

治療

肝包蟲病主要採取以外科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的治療方式,藥物治療需要長期持續性,手術以內囊摘除為主。 Albendazole 是經典抗棘球蚴病藥物之一,單一應用 Albendazole ,臨床治療效果不理想,中西藥物聯合 Albendazole 治療棘球蚴病可提高療效。

治療周期
肝包蟲病需長期持續性藥物治療。
一般治療

針對肝包蟲病病人不同的臨床症狀,可進行相應的治療。若出現過敏症狀,需進行抗過敏治療;若出現高熱症狀,可給予物理降溫,甚至藥物降溫;若出現腹痛症狀,病人需要注意休息。病人需注意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藥物,以免掩蓋病情,影響醫生診斷及後續治療。

藥物治療

Albendazole

為抗棘球蚴的首選藥物,在肝內代謝為丙硫咪唑亞碸,可透過囊壁,進入囊液。通過抑制蟲體攝取葡萄糖,使蟲體生發層細胞糖類抗原耗竭、內質網小體和線粒體變性,溶酶體增加,最終導致蟲體死亡。妊娠期間和哺乳期的婦女、2歲以下的兒童,還有存在蛋白尿、化膿性皮膚炎及各種急性疾病的病人禁用。

Mebendazole

該類藥物對蟲體的β-微管蛋白有很強的親和力, 在很低濃度下就能與之結合,從而抑制微管的聚合,引起蟲體表皮或腸細胞的消失,降低消化作用和減少營養物質,如葡萄糖的吸收,進而導致蟲體的死亡。少數病例可出現輕微頭昏、腹瀉、腹部不適,且本品可致畸胎,故孕婦忌用。

手術治療

肝包蟲囊腫內囊摘除術

肝包蟲囊腫內囊摘除術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手術簡單、創傷小,適用於無感染的病例。約占肝包蟲手術病人的96%,療效確切。手術原則是清除內囊,防止囊液外溢,消滅外囊殘腔,防止感染。但術後復發值得注意,國內外報告術後復發率為7%~30.1%。術中應嚴防囊液外溢,外囊與內囊僅輕度沾黏,極易剝離,術中操作謹慎,完整取出,必要時可謹慎用細針抽取部分囊液再行剝離。

肝包蟲囊腫外囊完整剝離術

肝包蟲囊腫外囊完整剝離術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根治性肝包蟲治療手術,適於囊腫部分突出肝表面者,但有創傷大、肝組織損失多的缺點。

肝包蟲病肝部分切除術

肝包蟲病肝部分切除術可以根治性去除病灶,避免復發,但有創傷大、肝組織損失多的缺點。

PAIR術

PAIR術即棘球蚴囊腫的穿刺、引流、局部殺棘球蚴藥物的注射,以及再穿刺。聯合 Albendazole 或 Mebendazole 的PAIR術較常規外科手術的臨床療效更為安全有效,具有住院時間短、發病率、病死率及復發率低的優點。

腹腔鏡手術

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住院時間短等優點,但由於棘球蚴病的治療仍然存在著術中播散、術後復發等嚴重併發症以及複雜部位的病例選擇等問題。因此,目前多與有效的抗棘球蚴藥物聯合應用。肝棘球蚴腹腔鏡術前服用 Albendazole 3~6個月,待棘球蚴頭節殺滅後再手術,有助於防止棘球蚴種植和復發。

肝移植術

肝移植術可以作為終末期病人的治療方式,但因費用高、併發症多,臨床較少使用。

中醫治療

目前研究發現中藥鐵筷子多糖、駱駝蓬子、苦參鹼、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槐耳浸膏等,與 Albendazole 聯合應用可起到協同作用,比單一用藥具有更好的抗棘球蚴作用。同時,還可減少不良反應。

預後

對於完全切除病灶的肝包蟲病病人,其預後較好,一般可以治癒且不影響自然壽命。但肝組織切除較多的肝包蟲病病人可能會出現肝功能下降的後遺症,需要注意每年定期複查血液常規、免疫學檢查和腹部CT。

能否治癒

對於完全切除病灶的肝包蟲病病人,其預後較好,一般可以治癒。

能活多久

肝包蟲病病人若積極配合正規治療,且護理得當,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

後遺症

肝組織切除較多的肝包蟲病病人可能出現肝功能下降的後遺症。

複診

病人注意每年定期複查血液常規、免疫學檢查和腹部CT。

飲食

目前對於肝包蟲病的飲食宜忌暫無針對性,但生活中若做到以清淡可口、加強營養的食物為主,則會利於恢復。另外,還要注意合理營養物質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增加蛋白質食物攝入,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生食,還要戒菸、忌酒等。

飲食調理
  • 宜營養豐富,多吃含鋅、鈣、碘、鐵、錳、硒豐富的食物,如魚、肉、蛋、奶、海帶、紫菜、動物肝臟等,各種微量營養素有利於身體恢復。
  • 宜科學搭配膳食,粗糧、細糧搭配食用,適量攝入薯類、豆類、青菜、水果等,減少高熱量、高脂肪垃圾食品的攝入。
  • 忌偏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單一飲食,營養成分單一不利於身體恢復。
  • 忌菸酒,菸草中的尼古丁及酒精均屬於有害物質,不利於身體功能恢復及術後痊癒。
  • 宜多食用含維他命C豐富的食物,有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於本病有一定益處。
  • 忌食用生肉、飲生水,可能引起寄生蟲感染。

照護

肝包蟲病病人的護理以傷口護理和體力恢復為主,需要注意術後臥床休息,避免過度運動,定期複查血液常規、免疫學檢查、影像學檢查,了解術後恢復情況。

日常護理

傷口護理

術後注意臥床休息,避免劇烈活動,以免傷口裂開。還要定時給傷口換藥、消毒,避免引起感染。

規律服藥

遵醫囑規律服用相關藥物,避免自行加藥、減藥,甚至停藥,以達到徹底清除寄生蟲。

病情監測

定期複查血液常規、免疫學檢查、影像學檢查,了解術後恢復情況。

心理護理

在生活中,家屬多關心病人的感受,了解其內心想法,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避免病人有過大的心理壓力,可以促進機體的早日恢復。

特殊注意事項
  • 對於病人大小便要消毒處理,飯前便後洗手,防止傳染他人。
  • 備孕的夫婦注意避免自行用藥,一定要諮詢醫生,尤其是孕婦。

預防

肝包蟲病的預防主要是避免棘球絛蟲感染,對於有畜牧流行區居住史、生食肉類、飲生水的高危人群作皮內試驗、免疫學檢查可以初期篩檢。

初期篩檢

對於有畜牧流行區居住史、生食肉類、飲生水的高危人群作皮內試驗、免疫學檢查可以初期篩檢。

預防措施
  • 飼養寵物狗的家庭應注意給其定期消毒、驅蟲。
  • 注意食品衛生,生熟菜肉分開處理,不食生肉、飲生水,飯前便後要洗手。
  • 平時加強鍛煉,有助於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