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膜炎
概述
滑膜炎是由於外傷、感染、風濕性疾病、關節退化性變等因素引起的滑膜增生性疾病,以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積水為主要表現的骨科常見疾病。一般以膝關節滑膜炎常見,及時有效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末期仍可導致關節炎、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
- 就診科別:
- 骨科、風濕免疫科
- 英文名稱:
- Synoviti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關節炎、關節畸形
- 治療周期:
- 終身間歇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關節疼痛、關節腫脹、關節積水
- 好發人群:
- 有外傷老損史者、肥胖的中老人
- 常用藥物:
- 雙醋瑞因、雙氯芬酸鈉、阿莫西林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血液常規、X線、關節鏡檢查、關節磁振造影
急性滑膜炎
以創傷性滑膜炎最為常見,主要由於關節損傷引起的非感染性滑膜炎性疾病,關節滑膜層損傷,炎性細胞外滲,滑膜細胞增生,導致關節積水、腫脹。
慢性滑膜炎
主要以退化性滑膜炎常見,可由急性滑膜炎轉化,或可併發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疾病中,主要表現以關節疼痛、關節畸形、活動受限等。
病因
滑膜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比較複雜,至今未完全闡明。不同類型其病因不盡相同,即使在同一類型中也存在不同,可能由於外傷、感染、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繼發性疾病、關節退化性變等引起。
創傷性因素
主要由於關節急性創傷,如意外扭傷、關節骨折、手術創傷等,或者長年累月勞損引起。其會造成關節軟骨損傷、刺激滑膜增生分泌,進而產生炎症、關節內積水、關節腔內壓力升高,最後因刺激炎症引發疼痛。
退化性滑膜炎
主要是由於關節軟骨破損引起的炎症反應,刺激滑膜細胞增生。多好發於老人,常伴有骨關節炎。
感染性因素
主要由於細菌、結核桿菌感染引起,以感染性炎症為主要表現,多伴有全身的高熱、精神差。血液常規可見白血球明顯升高,主要包括急性化膿性滑膜炎、結核性滑膜炎等。
繼發性因素
主要由於其他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疾病引起關節的病變。症狀主要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且疼痛程度更為嚴重。
運動
長時間進行跑、跳、蹲等極限運動者,多易損傷關節,引起關節軟骨損傷、半月板的破裂、韌帶拉傷等。
肥胖
肥胖者多增加關節,尤其是膝關節的負擔,尤其是上下樓梯,增加關節的壓力,易引起關節的損傷。
長期重體力勞動者
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會增加關節,尤其是膝關節的負擔。而且其易引起關節損傷,進而引發慢性關節炎。
滑膜炎是常見病、多發病,60 歲及以上的老人膝關節炎發病病率達到37.4%,而全球2.5億膝關節炎病人中,約90%的病人伴隨膝關節滑膜炎,亦多見於創傷後人群。
有外傷史或者勞損史的青年人
關節骨折或扭傷引起關節軟骨損傷,刺激關節周圍組織增生,刺激炎症產生。
肥胖的中老人
中老人主要由於關節退化性變引起骨關節炎性滑膜炎,肥胖者由於膝關節負重增加,易引起關節損傷,刺激滑膜增生。
既往患有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史者
多由於原有疾病的的損傷,引起關節滑膜炎。
症狀
滑膜炎的症狀主要以關節疼痛、關節腫脹、關節積水為主要表現。一般症狀明顯,症狀初期主要以疼痛不適為主,多合併有骨關節炎,後期病人症狀明顯,可伴有皮溫增高,關節活動受限等。及早治療,症狀可得到明顯緩解。
關節疼痛
多見於關節疼痛,表現為持續性瀰漫性疼痛,活動後加重。關節活動時疼痛明顯加重,但檢查時壓痛點不定。
關節腫脹
可見關節腫脹,長期滑膜炎病人可有明顯的關節積水,按壓皮膚明顯下陷,鬆開後皮膚回彈。另外,其皮溫可增高,感染性滑膜炎腫脹將十分明顯,可有破潰,甚至滲液流出等。
關節畸形
後期滑膜炎可長期刺激,引起骨贅的生成,滑膜皺襞增生、增厚,關節穩定性差,並進一步加重關節損傷,長期可引起關節的畸形。
滑膜炎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找出發病因素,可導致關節積水、關節僵硬、關節炎、肌肉萎縮、關節畸形等。
關節炎
長期炎症因子刺激、機械因素的刺激,可引起骨關節炎的表現,症狀一般相同,可有關節疼痛加劇、關節積水明顯、關節腫脹等。治療主要以緩解症狀為主,初期可注射透明質酸鈉或口服塞來昔布等止痛藥等,末期可行關節清理術、關節置換術等。
關節畸形
滑膜炎未得到有效的治療,可發展為末期骨關節炎,以軟骨為主要病變,骨贅生成、活動受限等。治療主要以關節融合、關節置換為主。
看醫
滑膜炎在發病時,對病人痛感較大。所以當有相關症狀時,需要及時就醫。如關節疼痛、腫脹時,優先到骨科或者風濕免疫科。
- 病人出現關節外傷、劇烈疼痛、高熱等情況,均應及時就醫。
- 日常生活中反覆出現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均應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近一步檢查。
- 確診為關節骨折的病人,應定期複查,一旦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治療。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骨科或風濕免疫科就診。
- 是否有外傷史?
- 疼痛出現多長時間了?
- 近期此部位是否過度活動?
- 既往有無相關手術史?
- 是否還有其他症狀?(如關節彈響、發熱等)
- 既往有什麼疾病史嗎?
體格檢查
可通過視診和觸診,檢查有無局部壓痛及叩擊痛、皮溫有無增高、有無腫塊、有無畸形、有無破損等。
X線檢查
無明顯異常,排除骨折、骨破壞、關節間隙明顯狹窄、關節邊緣明顯骨贅增生。
核磁共振檢查
可見關節積水、滑膜增生,可排除十字韌帶、側副韌帶、半月板或軟骨明顯損傷。
關節鏡檢查與關節穿刺
關節液應為黃色或淡黃色液體,表面無脂肪滴。可排除血性關節液(骨折、韌帶損傷、色素沉澱、絨毛結節性滑膜炎)、膿性關節液(感染性關節炎、結核)、結晶性關節液(痛風性關節炎)。
血液檢查
血液常規、類風濕因子、抗O、抗鏈激酶、抗透明質酸酶、尿酸、結核敏感試驗和OT試驗等均在正常範圍。可排除感染性關節炎(白血球總數及中性比顯著上升)、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因子陽性)、風濕性關節炎。
符合3、4兩項,同時再具備其它任何兩項者,可診斷為滑膜炎:
- 青壯年,有外傷史或勞損史。
- 中老年,尤其體胖者。
- 關節腫脹。
- 關節脹悶不適或脹痛。
- 關節伸直或完全屈曲時感覺脹悶不適或脹痛明顯加重。
- 觸診皮溫可增高,觸之波動。
- 壓痛點不定,在原發損傷處壓痛。
- 浮髕試驗陽性,超音波、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膝關節有過量積水。
- 股四頭肌萎縮。
- 關節穿刺液為黃色或淡黃色液體,表面無脂肪滴。
骨折
病人一般有明確外傷史,疼痛明顯,活動則疼痛明顯加劇,常伴有壓痛,活動明顯受限,或出現不正常發活動、畸形,可有肢體的縮短等,X線可鑑別。
脫位
一般有明確的外傷史,患處疼痛、壓痛、腫脹,同時伴有關節活動障礙,可有畸形,主要表現為成角畸形、肢體短縮等,一般通過X線、CT可鑑別。
滑膜肉瘤
可發於任何年齡,但以20~40歲多見,男性多於女性。X線表現為軟組織腫塊、局部骨皮質破壞、腫瘤的鈣化和骨化。此病好發於關節附近,呈分葉結節狀、密度增高、邊界清晰的軟組織腫塊。其內可見骨化影,呈條狀或塊狀輪廓清晰的高密度影,可以此鑑別。
治療
由於滑膜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療。臨床中治療主要是緩解或解除症狀,延緩關節退變,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復日常生活。症狀輕微者一般無需特別治療,定期隨診。症狀明顯者,要以藥物、手術治療為主。
藥物治療以緩解疼痛等症狀為主要目的,延緩病程進展,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主要包括軟骨保護劑、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糖皮質類固醇、抗生素等。
軟骨保護劑
可阻斷、穩定或逆轉關節軟骨和骨破壞的藥物被統稱為軟骨保護劑,這類藥物通常起效緩慢,但停藥後仍可保持一段時間的療效,臨床上常與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等聯合使用。常用的軟骨保護劑有雙醋瑞因、透明質酸和葡萄糖胺等。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主要對初期病人療效較好,對關節軟骨破壞嚴重或關節腔有大量滲出液的末期病人療效甚微。
非類固醇類抗炎藥
因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熱作用,口服尼美利舒及關節注射雙氯芬酸鈉,能夠鎮痛並且抑制炎症反應,緩解膝關節滑膜炎病人的病情。但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只能用於疾病初期暫時緩解病人的病痛,且有嚴重的肝、腎及胃腸道反應,並不能阻止疾病進程和防止關節損傷。
糖皮質類固醇
如普賴鬆、甲強龍,其具有強效抗炎作用,與胞質中的糖皮質類固醇受體結合後,抑制促炎介質的產生。關節腔注射糖皮質類固醇可以使到達局部關節的藥物濃度保持較高水平,從而發揮最大的抗炎效果,並可以降低全身不良反應。由於糖皮質類固醇的使用要確保劑量低且療程短,目前臨床上主要用於初期關節炎症的治療。
抗生素
對於感染性原因引起的急慢性滑膜炎,可予阿莫西林、頭孢類抗生素,必要時可做藥敏試驗,根據檢查的結果選擇不同的抗生素。
外科手術主要以關節清理術為主,另外因病因不同可行半月板修復、韌帶重建術、關節融合、關節置換等。
關節清理術
主要用於初期滑膜大量增生,病人長期疼痛,影響生活質量,經過藥物治療無效者。但效果差異性較大,可反覆復發。
半月板修復與韌帶重建術
對於外傷性滑膜炎,可行手術固定,並進行半月板修復、韌帶重建術,以穩定關節。
關節融合與置換術
末期關節畸形、活動嚴重受限等可考慮關節融合或置換手術。
對於急性期關節炎,尤其是外傷引起,應該石膏或者支架固定約2週。初期病人可行熱療、水療、頻譜等物理治療方法,促進滲出液的吸收,減輕症狀,改善病人生活質量。
預後
滑膜炎使用藥物無法治癒,但可有效緩解症狀,延緩病情進展,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手術治療效果確切,但仍可反覆發作。
滑膜炎為終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癒。
滑膜炎治療及時,症狀控制良好,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滑膜炎治療剛開始,至少每3個月複查一次;達到治療目標,症狀控制穩定後,可6個月複查一次。
飲食
滑膜炎病人的飲食調理無特殊,外傷病人主要加強營養,促進恢復。另外,對於急性期病人,無論是否有關節功能活動受限,不應攝入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對於慢性期病人,應合理飲食,尤其是肥胖者,應限制食用高熱量食物,控制體重,戒菸、限酒。
照護
滑膜炎病人在初期進行有效的日常生活管理可明顯減輕疼痛症狀,維持關節功能並延緩病情的進展。
- 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等關節負重運動,減少各種不良的體位姿勢,比如長久站立、跪立、蹲位等。減輕體重,進行關節功能訓練,可使得膝關節在非負重位下屈伸活動,以保持關節最大活動度。減少受累關節負重,年老者可採用手杖、拐杖、助行器等。
- 根據病人伴發的內翻或外翻畸形情況,採用相應的矯形支具或矯形鞋以平衡各關節面的負荷,改變不良姿勢,恢復正常的受力線。
主要以病人自我檢查、定期複診為主,需要重點觀察關節有無反覆疼痛症狀、有無活動後加重的趨勢、有無關節積水、有無關節腫脹等。遵醫囑進行運動治療、關節功能訓練,病人可自行記錄關節活動的範圍。
關節骨折病人應加強功能鍛煉,關節滑膜切除術後應注意抬高患肢。另外,對於膝關節滑膜清理術後的病人,術後應行股四頭肌和關節屈伸鍛煉,避免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
預防
由於滑膜炎病因不明,目前還沒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對於中老人、有外傷史的青年人等高危人群,宜及早開始進行體檢。宜每年至少體檢一次,主要以體格檢查、X線為主,如有相關症狀表現,可考慮行磁振造影、CT等檢查。
- 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進行正確的體育鍛煉,控制體重,並保持清潔;
- 糾正不良的行走等姿勢,減少登山等增加膝關節負重等活動,以免發生關節磨損。
- 積極治療其他疾病引起的滑膜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感染等,控制疾病的發作,減少對滑膜的刺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