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溝炎
概述
甲溝炎指甲周圍皮膚皺襞的急性炎症反應,常為細菌和(或)真菌感染引起。急性細菌性甲溝炎也稱急性化膿性甲溝炎,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由局部損傷(嵌甲修甲不慎、外傷、咬甲、甲周倒刺等)產生,也可因甲癬繼發細菌感染所致。初期表現甲溝側麵皮膚皺襞紅腫、伴疼痛,逐漸蔓延至整個指(趾)甲周圍,嚴重時形成膿腫,反覆發作可引起嵌甲、甲增厚、粗糙等。慢性甲溝炎多為念珠菌感染所致,多發生於長期水中作業者,如魚販、家庭婦女等,也可見於糖尿病病人,表現為甲皺襞紅腫,可見少量滲液,一般無膿液,也可出現甲真菌病樣甲改變。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
- 英文名稱:
- paronychia
- 疾病別稱:
- 凍甲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化膿性趾炎、甲床損傷、骨髓炎
- 治療周期:
- 輕症治療5~7天,重症治療時間較長
- 臨床症狀:
- 甲溝紅腫、甲溝疼痛、流膿
- 好發人群:
- 外傷感染者、青少年、婦女、雙手經常浸在水中工作的人群
- 常用藥物:
- 高錳酸鉀溶液、碘酒
- 常用檢查:
- 血液常規檢查、膿液細菌培養
急性甲溝炎
多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只有當機體防禦功能降低,甲周皮膚完整性被破壞,或致病菌數量、毒力過大時,才會引起感染。
慢性甲溝炎
多由急性甲溝炎治療不及時或再次被感染而發生,指(趾)甲下可能呈現綠、黃或黑色的感染徵象。
化膿性甲溝炎
是急性甲溝炎治療不及時導致的化膿性炎症。
單純性甲溝炎
大多數位於足部第一趾,指(趾)甲前端的一個角或兩個角刺入甲溝深處,長不出來。
嵌甲性甲溝炎
由於指(趾)甲長到肉里而引起的甲溝炎,多見於大拇趾,向側面生長的甲板長入甲皺壁中,導致疼痛和發炎,嚴重者出現化膿症狀。
病因
甲溝炎多因微小刺傷、挫傷、倒刺或剪指甲過深等損傷而引起,也可由甲真菌病繼發細菌感染所致。常見的病因是甲板刺傷甲溝皮膚,部分人剪指甲過深或者穿的鞋擠腳,容易使指/趾甲刺進肉裡面,甲溝皮膚破損後繼發感染,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急性甲溝炎
多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這種細菌存在於人的皮膚表面,一般情況下僅為污染,並不發生感染,這是因為人體具有局部和全身的防禦功能。只有當機體防禦功能降低,甲周皮膚出現破損,或致病菌數量、毒力過大時,才會引起感染。慢性甲溝炎多由於環境潮濕、皮損浸漬而造成綠膿桿菌、真菌(念珠菌、麴黴菌等)及普通變形桿菌等的感染,處理不及時則形成甲下膿腫,亦可發展成慢性甲溝炎及慢性指骨骨髓炎,出現慢性竇道、肉芽組織自竇口向外突出等症狀。
慢性甲溝炎
多由急性甲溝炎治療不及時或再次被感染而發生,甲板變得凹凸不平而帶坑紋,甲板下可能呈現綠、黃或黑色的感染徵象,多由真菌感染和(或)細菌感染引起。糖尿病病人以及雙手經常浸在水中工作的人,如家庭主婦、漁民、清潔工人、酒吧侍者、廚師等容易患上慢性甲溝炎。
化膿性甲溝炎
化膿性甲溝炎是急性甲溝炎治療不及時導致的化膿性炎症。
單純性甲溝炎
單純性甲溝炎大多數位於足部第一趾,趾甲前端的甲板側端角質深入甲溝深處生長。每隔2~4週,足趾就會有脹痛感,不小心碰到就會有鑽心的劇痛,剪掉後疼痛就會消失,但是過段時間又會出現。長時間行走或不修剪趾甲,足趾就可能腫脹發紅,甚至在甲溝處出現滲液和肉芽樣組織。
嵌甲性甲溝炎
嵌甲性甲溝炎是由於趾甲嵌進甲周皮膚里而引起的甲溝炎,足趾甲溝存在炎症超過3周後,就要考慮是由於嵌甲所致。多見於大拇趾,向側面生長的甲板嵌入甲皺壁中,導致疼痛和發炎,嚴重者出現化膿症狀。臨床上女性好發,如修甲過度、鞋子過緊、鞋跟過高等。
- 急性甲溝炎治療不及時或再次被感染化膿。
- 長時間行走或不修剪趾甲,在甲溝處出現滲液和肉芽樣組織。
- 指(趾)甲長到肉里、指(趾)甲修剪過深而引起。
- 雙腳或雙手長期浸泡或接觸刺激物品,穿的鞋子不透氣、悶腳容易患甲溝炎。
甲溝炎是常見的皮膚病,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是細菌通過甲旁皮膚的微創破損侵及皮下,並生長繁殖而產生。病菌從傷口入侵,沿甲溝擴散,引起指甲周圍的組織發炎、紅腫、疼痛、流膿等症狀。甲溝炎多見於青少年或婦女,一般可發生於手指或足趾,發於手指者常有啃手指的不良習慣,發於足趾者常由嵌甲繼發感染引起,也可由甲癬繼發細菌感染所致。
- 青少年或婦女。
- 常有啃手指的不良習慣者。
- 長時間行走或不修剪趾甲者。
- 糖尿病病人及外傷感染者。
- 雙手經常浸在水中工作的人。
症狀
甲溝炎是常見的指(趾)甲及周圍軟組織的感染性疾病,表現為指(趾)甲及周圍軟組織輕微紅腫、疼痛及局部皮膚溫度升高,嚴重的病人甚至可以出現中毒的感染症狀,包括畏冷、發熱等。
急性甲溝炎
急性甲溝炎剛開始時指甲的一側輕度疼痛和紅腫,之後加重化膿,膿液向另一側或甲下蔓延,形成甲下膿腫,在甲下可見到黃白色膿液,使深處指甲與甲床分離,在足趾嵌甲的一側常有慢性肉芽組織曾生,使傷口長期不愈。
慢性甲溝炎
慢性甲溝炎可發生在手指和足趾,趾甲甲板變得凹凸不平而帶坑紋,甲板下可見綠、黃或黑色的感染徵象。由於過度生長的指(趾)甲陷入甲溝軟組織內誘發甲溝紅腫、疼痛、行走困難,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化膿性甲溝炎
甲溝有輕度紅腫、疼痛、甲小皮剝脫,少量膿液由甲溝流出,甲的邊緣和甲溝處變黑,且可逐漸產生結節狀或蕈狀突起的炎症肉芽組織,不時分泌出膿液。
單純性甲溝炎
足趾有脹痛感且腫脹發紅,甚至在甲溝處出現滲液和肉芽樣組織。
嵌甲性甲溝炎
大拇趾向側面生長的甲板長入甲皺壁中,導致疼痛和發炎,嚴重者出現化膿症狀。
極少部分嚴重的病人還可以引起中毒的感染症狀,包括畏冷、發熱等。
甲溝炎發生併發症的可能性較低,但病情嚴重時會併發化膿性趾炎、甲床損傷、骨髓炎。
看醫
甲溝炎可以發生在手指甲,也可以發生在腳趾甲,屬於指(趾)甲周圍的軟組織感染,嚴重者會形成甲下積膿,當有膿腫形成時,需要及時到醫院就醫並切開引流。
- 甲溝紅腫嚴重且無法緩解時,需及時到醫院治療。
- 當甲下有膿腫形成時,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切開引流。
- 甲溝只是單純紅腫時,可到皮膚科就診。
- 當甲下有膿腫形成時,需要到一般外科切開引流。
- 糖尿病病人患甲溝炎時,需要到內分泌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
- 有什麼症狀?
- 症狀持續多久?
- 有無身體其他不舒服?(如發熱、頭暈等症狀)
- 近期有無受到外傷?
血液常規檢查
對於甲溝炎病人,醫生會建議病人做血液常規檢查,以明確有無白血球增多。
膿液細菌培養
對於有膿腫形成的病人,應做膿液細菌培養,必要時加做藥敏,以明確致病菌及敏感的抗生素。
甲溝炎發生在一側甲溝皮下,出現紅腫、疼痛,症狀加重則疼痛加劇,紅腫區有波動感,炎症蔓延可引起甲下膿腫。
治療
甲溝炎症狀較輕者可用抗生素治療,症狀較重時或膿腫形成時,需動手術拔除部分指甲或將膿腫切開引流。
對於慢性甲溝炎,尤其是真菌感染者,要同時治療真菌感染,保持足部乾燥,穿寬鬆透氣的鞋子。如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可行個性化的手術治療。
甲溝炎初期指(趾)甲一側輕度疼痛和紅腫,可行保守治療,給予2%~5%碘酒塗抹患處,高錳酸鉀溶液多次反覆塗,口服抗生素等效果較好。甲溝炎在膿腫未形成之前,可以用如意金黃散外敷患指(趾),也可以用酒精或者黃藥水浸泡患指(趾),再加局部理療熱敷、口服消炎藥等治療。
如果形成膿腫以後,應該在甲溝旁膿腫明顯處縱行切開皮膚引流,可以用無菌手套皮條引流,定期換藥,避免造成膿性指(趾)頭炎發生。如指(趾)甲影響引流,必要時行部分指(趾)甲切除或拔甲治療,要充分引流。
預後
甲溝炎發作時會表現出紅腫、疼痛,嚴重時會化膿感染,影響病人行走,帶來極大不便,且復發率高。
甲溝炎會反覆發作,可以考慮拔甲治療,但不能根治,因為其復發率高。
如果甲溝炎治療及時、護理得當,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症狀較輕者無需複診,化膿感染者行切開引流後需一週到醫院複查。
飲食
甲溝炎病人飲食應注意膳食多樣化,多補充維他命,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少進食刺激性食物。
- 適合吃富含優質蛋白食物,如牛奶、肉類。
- 適當補充營養,可試服維他命A、維他命B、鐵劑或富含明膠的食物。
- 不宜吃魚、蝦、螃蟹等海鮮產品。由於甲溝炎是炎症,海產品會加重局部的水腫、滲出。
- 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由於辛辣食物會造成人體排汗,會加重甲溝炎滋生分泌物。
照護
甲溝炎病人要做好指(趾)甲周圍皮膚清潔,遵醫囑用藥,定期複查。手術切開引流者需定期換藥,保持傷口清潔,防止感染。
- 平時愛護指甲周圍的皮膚,不使其受到任何損傷,指(趾)甲不宜剪得過短,更不能用手拔「倒刺」。
- 如已化膿則應到醫院及時切開,將膿液引流出來,防止感染蔓延,引起指(趾)骨骨髓炎。
- 平時注意手指的養護,洗手後、睡覺前擦點橄欖油或護膚膏,可增強甲溝周圍皮膚的抗病能力。
- 勤剪腳趾甲,剪成弧形,甲溝兩側不留趾甲尖,不隨便修剪甲溝。發現腳趾相互擠壓應用適量消毒棉、軟物放入趾縫中隔開,使腳趾正常發育,防止壓迫趾甲嵌入甲溝。
- 當甲溝炎化膿感染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將膿包切開引流或拔甲治療。
- 切開的傷口出現感染時,應及時到醫院找相關醫生進行處理,切不可私自處理。
- 甲溝炎復發後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預防
預防甲溝炎包括平時愛護指(趾)甲周圍的皮膚,勤剪腳趾甲,甲溝兩側不留趾甲尖,使腳趾正常發育,防止壓迫趾甲嵌入甲溝。
- 發現指(趾)甲出現紅腫、疼痛症狀時,初期到醫院皮膚科就診。
- 木刺、竹刺、縫衣針、魚刺等是日常生活中最易刺傷甲溝的異物,參加勞動或忙於家務時,應格外小心。
- 手指、足趾有微小損傷時,可塗擦2%碘酒,以防止發生感染。
- 如果甲下積膿,應將指(趾)甲拔去,以利於充分引流和徹底治癒。
- 選擇舒適、輕便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