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焦慮症

概述

焦慮性神經症簡稱焦慮症,以廣泛、持續性焦慮或反覆發作的驚恐不安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症性障礙,常伴有自律神經症狀和運動性緊張。焦慮形式來源於各種不同的經歷,包括對於正確或錯誤的信息進行觀察學習,以及直接經歷真實或者感知到的創傷。在長期的狀態下發展成目前的行為模式,女性患病率明顯高於男性。

就診科別:
精神科、神經內科
英文名稱:
anxiety disorders
疾病別稱:
焦慮性神經症、焦慮障礙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有一定相關性
併發疾病:
神經功能調節失調、消化不良、憂鬱症
治療周期:
長期治療
臨床症狀:
坐立不安、失眠、呼吸緊迫、多汗、皮膚潮紅或蒼白、心悸
好發人群:
16~40歲女性、自小性格孤僻者、應激障礙者
常用藥物:
Fluoxetine 、 Sertraline 、 Citalopram 、 Venlafaxine 、千憂解、 Alprazolam 、 Clonazepam
常用檢查:
焦慮自評量表測評、血液常規
疾病分類

急性焦慮

急驟、嚴重、相對短程的重度焦慮,伴有深刻的認知、生理及行為改變,包括驚恐焦慮、廣場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分離焦慮障礙等。

慢性焦慮

持續性的輕度焦慮,與前者存在質和量的差異,又稱廣泛性焦慮症。

特定焦慮症

一般是對特定的事物,如飛行等產生的焦慮或是害怕等。

病因

焦慮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複雜,主要與自身的心理狀態有很大關係,不同類型其病因不盡相同,總之疾病因素以及生活中的環境因素參與其發病。

主要病因

急性焦慮

  • 應對不良情緒所致的焦慮,例如人格特徵的脆弱性、面臨威脅時容易退縮或是進退兩難、危及生命的內科或外科疾病、缺少家庭或其他社會支持,以及孤獨感或者被拋棄感,病人開始變得害怕、顫抖、入睡困難,以及反覆尋求關心和安慰、抱怨疼痛難忍或其他軀體症狀,最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焦慮症發生。
  • 有創治療所致的焦慮,近年來人們開始發現嚴重的內科疾病及有創治療也能導致明顯的焦慮反應,甚至已接近或達到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診斷標準。
  • 妨礙疾病評估及治療的焦慮,焦慮可能會影響對病人疾病的評估及治療,往往需要精神科會診,例如因為害怕疼痛或者不適而拒絕檢查及治療,對軀體症狀或輔助檢查而出現過度的恐懼反應或弱化,甚至不承認情況的嚴重性,這些都對評估疾病造成極大的限制。
  • 與焦慮症類似的內科疾病,焦慮症狀可能是潛在內科疾病的主要表現,在接受心理治療的病人中,最終發現有5%~42%的病人感到痛苦,是因為之前未被查出的內科疾病,而他們的主訴往往是憂鬱或者焦慮。

慢性焦慮

慢性焦慮症病人常因缺乏理智而感到不適、緊張、恐懼和不安,有些人可能處於長期惡劣的環境中,比如長期熬夜、長期精神緊張,也與性格因素,家庭成員之間的問題,家庭環境問題以及人際關係等有關,並沒有明確原因而是持久性焦慮,是一種慢性焦慮狀態。

誘發因素

外傷和壓力過大,病人本身有其他精神疾病,長時間壓力積累,長期使用成癮物品,如咖啡因等,均可誘發焦慮症。

流行病學

焦慮已成為當今人們精神上的一大天敵,雖然人們基本上都有過焦慮的體驗,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積極對心情進行調適。大約60%的精神疾病病人是由社區醫生初診,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憂鬱和焦慮,大約有11%的病人第一次就診的主訴是焦慮。但是在社區初診的病人中有6%~10%的患病率,而在心血管疾病病人中更高達到10%~14%。

好發人群
  • 16~40歲女性病人偏多。
  • 自小性格孤僻者。
  • 家庭或者生活中發生過重大變故者,例如親人離世。
  • 應激障礙者,例如經歷某種事件打擊後。

症狀

焦慮症的典型症狀即坐立不安、失眠、呼吸緊迫、多汗、皮膚潮紅或蒼白、心悸等,焦慮症病人時時刻刻都處在警惕的狀態。對待周圍的人或事物小心翼翼,影響工作和睡眠,會對未來的生活喪失信心,過分擔心自己的健康、親人或是財產。

典型症狀

急性焦慮

  • 急性焦慮主要表現為急性驚恐發作,病人常突然感到內心焦灼、驚恐或激動,由此而產生幻覺和妄想,有時有輕度意識迷惘。急性焦慮發作一般可以持續幾分鐘或幾小時,病程一般不長,經過一段時間後會逐漸趨於緩解。急性焦慮病人幾乎總是或多或少存在睡眠障礙,大多表現為不易入睡,入睡後易驚醒,常伴有惡夢,醒時不安寧,醒後感到很恐懼。
  • 當急性焦慮發作時,常會伴隨嚴重的心血管系統的症狀,如病人感到心跳得像要爆炸似的,覺得心臟快要跳出來,不時地出現心悸、心慌,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昏厥。由於過度呼吸導致血中鹼性成分增加,而發生手足麻木和頭部發脹,以至出現肌肉顫動。
  • 病人也可以有胃腸症狀,如上腹部不適感、腹痛、大小便緊迫感、腹瀉或便秘等。另外,病人還可以出現顫抖、多汗、陽痿、早洩、月經失調和性慾缺乏等症狀。

慢性焦慮

  • 慢性焦慮症其焦慮情緒可以持續較長時間,其焦慮程度也時有波動,老年慢性焦慮症通常表現為平時比較敏感、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煩意亂以及注意力不集中,有時會生悶氣、發脾氣等。
  • 慢性焦慮症有區別於急性焦慮症的表現,多表現為焦慮情緒,對客觀上並不存在某種威脅或危險和壞的結局,病人總是擔心、不安和害怕,儘管知道是一種主觀的過於思慮,也常不能控制,使病人頗為苦惱,另外還有易激惹、對聲音敏感、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好等症狀。
  • 慢性焦慮症病人的軀體症狀以自律神經功能亢進為主,如口乾、上腹不適、噁心、脹氣、腹瀉、胸悶、吸氣困難或呼吸迫促、心悸、胸痛、心搏過速、頻尿、急尿、陽痿、性感覺缺乏、月經時不適或經痛、昏暈、出汗、面色潮紅等症狀出現。
  • 慢性焦慮症病人還會出現運動症狀,與肌肉緊張有關。有緊張性頭痛,在頭部頂、枕區有一種緊壓感,肌肉脹痛並強直,特別在背部和肩部有輕微顫抖,做精細動作更加明顯。
併發症

神經功能調節失調

病人經常會感到頭昏、頭暈、失眠、多夢,晚上睡不著覺或者白天會過度嗜睡,顛倒黑白,感到緊張、壓迫,會出冷汗或很多汗,怕冷並怕風吹。

心腦血管類疾病

如對血壓的影響,臨床常見腦血管病的病人本身不緊張。一旦焦慮、緊張其血壓升高,導致腦出血就會帶來很大的風險。

消化不良

長期焦慮會引發結腸炎、胃痛、慢性胃炎,病人會經常食欲不振和心裡煩燥。有些病人會暴飲暴食,引起腸胃消化不良等症狀。

憂鬱症

病人過度焦慮,發生情緒低落、思維遲緩等憂鬱症情況,影響病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看醫

焦慮症對身心傷害極大,需要早發現、早治療,在初期可以通過簡單的焦慮自評量表進行測評。若得分較高建議到精神科,根據醫生的專業指導進行下一步的檢查。

就醫指征
  • 如果經常心裡不踏實、緊張、煩躁,常常擔心未發生的事情,或者對於任何事情都感覺擔憂,自己無法控制,應及時就醫。
  • 若感覺自己有易激惹、易怒、經常抱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淺、睡覺容易驚醒、多夢、夢魘的情況,應及時就診。
  • 經常突然出現胸悶、心悸、呼吸困難、頭痛、頭暈等症狀,常感覺疲勞、坐立難安,應立即就診。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精神科就診,也可到綜合醫院的神經內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心腦血管類疾病、胃腸道異常反應等,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心內科、消化內科等。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這些情況持續時間多久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煩躁、失眠、多汗等)
  • 是否有受過什麼刺激?(如家庭打擊、生活壓力等)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 焦慮自評量表測評(SAS),需要注意焦慮症狀的臨床分級,除自評量表分值外,主要還應根據臨床症狀進行具體分析。
  • 血液常規、CT、腦電圖、頭顱檢查、磁共振等,能排查是否因身體其他疾病導致,從而對焦慮症進行進一步的診斷。
  • 精神科醫生的專科檢查,醫生通過與病人的當面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進而合理測評,是臨床最重要的檢查方法。
診斷標準
  • 符合神經症的共同特點,以持續的原發性焦慮症狀為主,並符合經常或持續的無明確對象和固定內容的恐懼或提心弔膽,伴自律神經症狀或運動性不安。病人社會功能受損,因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而感到痛苦,上述臨床症狀至少已6個月。
  • 排除軀體疾病、興奮藥物過量、催眠鎮靜藥或抗焦慮藥的戒斷反應、其他精神障礙伴發的焦慮。
鑑別診斷

憂鬱症

以持久而明顯的心境低落為主,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有些病例的焦慮與運動性激越很顯著。若出現躁狂發作,應診斷為雙相障礙。

治療

由於焦慮症的病因和症狀非常廣泛,要儘早的去醫院明確疾病的程度,進行對症治療。臨床中主要遵循初期和長期、積極而理性、綜合治療和全面達標、治療措施個體化等原則,對焦慮症病人進行藥物治療、認知行為療法以及平時的自我狀態調整。

治療周期
焦慮症目前治癒機率非常大,具體治療周期根據病人的自身情況、醫生給予的具體方案而定,一般為長期治療。
藥物治療
  • 口服抗焦慮憂鬱藥物,例如 Fluoxetine 、 Sertraline 、 Paroxetine 或控釋劑、 Citalopram 、 Escitalopram 、氟伏沙明、 Venlafaxine 、千憂解,以減少自身初期的致焦慮作用。
  • 當病人拒絕治療,藥物副作用影響治療時,造成其治療失敗,此時顯然需要一種耐受性更好且更有效的抗焦慮治療方案。有時苯二酚類,如 Alprazolam 、 Clonazepam ,其療效可以讓病人的接受性以及安全得到確認,其可以在治療中快速起效。
  • 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如 Buspirone ,適用於治療廣泛性的焦慮症,服用之後沒有依賴性,對日常的生活功能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心理治療

最常用的心理治療包括認知治療、行為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等。可以向病人講解與焦慮有關的知識及相關軀體疾病的知識,幫助病人明確病因、誘因,確定影響因素,學習控制焦慮症狀的簡便方法等,既有直接治療作用,又能幫助病人建立治療信心。此外運用行為治療如放鬆訓練、系統脫敏等處理焦慮引起的軀體症狀,也有一定療效。通過生物反饋訓練使病人放鬆,可以減輕焦慮。總體來說心理治療的關鍵是增強支持因素,減少不利因素,處理焦慮反應引起的各種心身反應問題。

預後

給予焦慮症病人有效且規範的治療,能夠減輕或消除焦慮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病人也要進行複診,防止病情加重或者復發。

能否治癒

焦慮症一般可以治癒,但是部分病人可反覆發作,需要通過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對症狀進行控制。

能活多久

如果焦慮症病人治療得當,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焦慮症治療剛開始,至少每半個月複查一次。達到治療目標後,可2~3個月複查一次,具體情況遵醫囑。

飲食

飲食調理

焦慮症與飲食相關性不大,一般維持正常健康飲食即可,但需要注意,應避免攝入酒精、咖啡、菸草等物質,這些物質有可能會導致或加劇焦慮。

照護

焦慮症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情緒恢復正常並保持穩定為主。家屬要及時發現病人的情況有無加重或者減輕,並給病人充分的陪伴與愛護,讓病人早日擺脫病症。

日常護理
  • 家屬對病人關注保持在正常範圍即可,不要過度關注病人的情況,避免病人出現逃避心理。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習慣,給予適度的關心與鼓勵,讓病人做感興趣的事情,轉移病人的注意力。
  • 家屬要保管好醫生的處方藥物,並督促病人服藥治療,大量服用抗焦慮藥會有一定的危險性,加上病人的情緒本就不穩定,因此藥物由家屬保管會更安全。
心理護理

家屬或者醫生應與病人進行溝通,耐心傾聽病人想表達的問題,適當進行回答和提問,同時給予理解、同情及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

特殊注意事項

對於焦慮症病人在常規治療的同時,加強家庭干預,給予病人精神心理支持和關心,能促進焦慮症病人儘快復健。

預防

焦慮症目前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心態要平和。如果心理有問題,可以及時找到家長、朋友或醫生進行訴說,防止現象加重。

初期篩檢

可自行在家測試焦慮自評量表測評(SAS),若50~59分可在家觀察,多做有意義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可與同學、同事之間多交流。若為60~100分以上或者伴隨其他症狀,建議及時就醫做檢查,進行對症治療。

預防措施
  • 如學生學習壓力大、工作人群面臨就業壓力等,要學會自我舒緩,做好自我定位,減少自我壓力。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工作及生活方式。
  • 相信自己,當焦慮時可以反覆地告訴自己沒有問題,能減輕呼吸加快及手冒冷汗的反應。
  • 活動四肢緩解壓力,比如做擴胸運動以及深呼吸,也可以去戶外進行活動。
  • 病人還可以進行戶外活動進行有氧鍛煉,多向別人傾訴,可以一定程度上預防焦慮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