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小兒心律失常

概述

小兒心律失常是指小兒心臟衝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激動次序的異常。可見於正常兒童,也可見於心臟病的患兒。輕度心律失常時,一般無明顯臨床症狀。中、重度的心律失常患兒可有心悸、胸悶、暈厥、乏力、拒食、嗜睡等症狀。通常醫生會對患兒進行心電圖、運動試驗、超音波心動圖等多項檢查明確心律失常原因以及程度,進行相應藥物治療,部分患兒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大部分患兒經過積極治療可以痊癒。

就診科別:
兒科、心血管內科
英文名稱:
pediatric arrhythmia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部分遺傳
併發疾病:
心臟衰竭、心源性休克、昏迷、猝死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心悸、胸悶、暈厥、乏力、拒食、嗜睡
好發人群:
急性感染患兒、精神病患兒、好劇烈運動者、有心臟手術史者
常用藥物:
利多卡因、美托普洛、 Amiodarone 、 Verapamil
常用檢查:
心電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運動試驗、超音波心動圖
疾病分類

小兒心律失常可分為快速型小兒心律失常和緩慢型小兒心律失常。小兒時期以期前收縮、陣發性室上性心搏過速、陣發性室性心搏過速以及房室傳導阻滯較為常見。

病因

小兒心律失常臨床上多因為遺傳及環境因素、發育不完全、心臟手術史或心臟病史以及感染性病症造成,還有部分心律失常尚未找到確切病因。

主要病因

遺傳及環境因素

主要包括心臟的組織結構、病理變化等,造成傳導系統、心肌細胞等發生電生理改變。

心臟傳導未發育完全

2歲以下的小兒心臟傳導並未發育完全,受到疾病刺激,心臟組織容易受傷。

心臟手術史或心臟病史

一部分小兒可能存在心臟手術史或重型心肌症史,同時存在心臟生理學、血流動力學等改變,進而導致傳導變化。

感染性病症

機體內水電解質不平衡、藥物中毒、代謝異常等均可引起心律失常。

其他

還有部分小兒心律失常尚未找到確切原因,有待繼續研究。

誘發因素

小兒急性感染、劇烈運動、情緒激動、進行過心臟手術、心臟檢查、服用藥物與毒素(如洋地黃類藥物、河豚毒素等)等情況均易誘發小兒心律失常。

流行病學

小兒心律失常尚無明確的流行病學數據。

好發人群

小兒心律失常通常會發生在存在以下情況的患兒中。

  • 急性感染者,如病毒、細菌感染導致的肺炎、腸胃炎等。
  • 情緒激動和精神痛苦者
  • 劇烈運動者。
  • 進行心導管檢查、心臟手術者。
  • 服用洋地黃類藥物者。
  • 有心臟基礎疾病患兒。
  • 有家族史者。

症狀

患兒輕度心律失常時,一般無明顯臨床症狀。中重度的心律失常時,患兒可能感受到心悸、胸悶、暈厥、乏力、嗜睡、哭鬧、拒食等症狀,小兒心律失常的併發症有心臟衰竭、心源性休克、昏迷、猝死。

典型症狀

心悸

嬰幼兒患兒無法口述,年齡稍大兒童可描述感覺心跳出現異樣。

胸悶

嬰幼兒患兒無法口述,年齡稍大兒童可描述感覺呼吸不順。

暈厥

腦供血不足,患兒可突然昏倒,後可自行恢復。

幼兒拒食、嘔吐

嬰幼兒心律失常時噁心嘔吐無法訴說,表現為哭鬧、拒食。

乏力嗜睡

通常患兒表現為無精打采,體力不支,睡眠時間增多。

併發症

心臟衰竭

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體力活動受限、體液瀦留。家族性擴張性心肌症、肥厚性心肌症等可導致心臟衰竭。

心源性休克

心排血量不能滿足機體物質代謝需要,導致休克。

昏迷

腦供血不足導致昏迷。

猝死

如肥厚性心肌症可導致猝死。

看醫

當患兒出現心悸、嘔吐、哭鬧、嗜睡甚至休克等典型情況時應及時去兒科、急診科、心內科就診。通過體格檢查、心電圖、超音波心動圖等檢查,注意與小兒心臟精神官能症相鑑別。

就醫指征
  • 如出現心悸、胸悶、拒食、嘔吐、哭鬧、乏力、嗜睡,需要及時就診。
  • 出現休克、暈厥,需要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大多數患兒去兒科就診,若有急性併發症可去急診科,檢查診斷為心律失常可去心內科進一步治療。

醫生詢問病情
  • 孩子目前是否出現食欲不振、拒食哭鬧等情況?
  • 孩子的這些症狀發作了幾次?
  • 孩子之前有過心臟方面的疾病嗎?
  • 孩子睡眠時間是否延長?
  • 孩子較其他兒童活動量以及精神情況怎麼樣?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經過初步視診、叩診、聽診等可判斷患兒有無心率異常、節律是否歸整、心臟大小是否異常等。

心電圖

診斷心律失常最重要的無創性檢查。

24小時動態心電圖

可了解心悸與暈厥等症狀的發生是否與心律失常有關。

運動試驗

患兒在運動時出現心悸症狀,可作運動試驗協助診斷。

超音波心動圖

可判斷患兒心臟有無結構異常,從而判斷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否為器質性心臟病。

食道心電生理檢查

可記錄心房和心室電活動,常用於鑑別室上性心搏過速的類型。

心腔內電生理檢查

可以診斷心律失常和類型、治療心搏過速、判斷預後。

基因檢測

明確是否存在離子病。

診斷標準

小兒竇性心搏過速

心電圖檢查表現為每個QRS波前均有P波,P-Q間期Q-T間期均在正常範圍內。但嬰兒在煩躁、哭鬧時,竇性心搏過速甚至超過每分鐘200次,此時心電圖可出現T波與P波重疊或融合,竇性心搏過速的頻率逐漸增快,P-P間隔略有不勻齊,刺激迷走神經壓迫頸動脈竇可使心率稍減慢。

小兒竇性心搏過緩

持久性心搏過緩可為病態竇房結症候群之初期症狀,應密切觀察。心電圖檢查表現為QR間期延長,Q-T間期正常,在心率緩慢時常有逸搏發生。

小兒竇性心律不整

臨床表現為心律不規則,主要由於迷走神經張力變化影響竇房結起搏的頻率,多數與呼吸有關,吸氣時心率增快,呼氣時相反。因此,加深呼吸、發熱驚厥以及應用增強迷走神經張力的藥物如 Digoxin 時,心律不整症狀更明顯;活動屏氣和應用阿托品後可消除心律不整。心電圖檢查表現為竇性P波,P-R間期正常,P-P間距不一致,相差>0.12秒。

鑑別診斷

小兒心律失常需要與心臟精神官能症進行鑑別。心臟精神官能症是指患兒自覺身體不適,可是並沒有器質性存在,通過心電圖、超音波心動圖等檢查,均未發現異常者為心臟精神官能症。

治療

有些小兒心律失常(如竇性心律不整)患兒不需治療,患有心臟疾病所致心律失常的患兒需長期持續治療,小兒心律失常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其他治療,主要目的是恢復患兒正常心律,改善生活質量。

治療周期
竇性心律不整患兒不需治療,器質性心臟病的患兒需長期持續治療。
藥物治療

奎尼丁

適用於房性、室性期前收縮,房撲、心房顫動、預激症候群等;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視覺聽覺障礙,意識模糊,皮疹發熱,血小板減少,醫源性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

適用於血流動力學穩定的室速及室顫等,但一般不作為首選;不良反應如眩暈,不同程度意識障礙,房室傳導阻滯。

Propafenone

各類型室上性心搏過速,室性期前收縮;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視覺、聽覺障礙,視物模糊,加重支氣管痙攣,醫源性心律失常。

β受體阻斷劑

如美托普洛,適用於需要治療的竇性心搏過速等;不良反應如血管疾病,低血糖等。

鉀通道阻斷劑

如 Amiodarone ,適用於各種室上性與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不良反應如轉胺酶升高,光過敏,胃腸道反應甲狀腺異常,醫源性心律失常。

鈣通道阻斷劑

如 Verapamil 、地爾硫卓,適用於各種折返性室上性心搏過速,預激症候群等;禁用於嚴重心臟衰竭者,重度房室傳導阻滯者,心源性休克等。

手術治療

植入起搏器其適應症為症狀性心臟變時功能不全;清醒狀態下無症狀性心房顫動患兒,有長達5秒的RR間期;心臟手術後發生不可逆轉的高度房室阻滯;頸動脈竇刺激導致的心室停搏>3秒導致暈厥;神經肌肉疾病導致的高度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無論有無症狀等。起搏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不同的起搏方式糾正心率和心律的異常,或左右心室的協同收縮,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減少病死率。

其他治療

電復律與電除顫

適用於各種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惡性心律失常、各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總的原則是,對於任何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果導致血流動力學障礙或心絞痛發生,藥物治療無效,均可以考慮電復律或電除顫。

導管射頻消融

適用於症狀性局灶性房速;發作頻繁症狀明顯的房撲、心房顫動;預激症候群合併心房顫動;房室折返及房室折返性心搏過速;症狀明顯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等。通過導管頭端電極釋放射頻電流,在導管頭端與局部心肌內膜間轉化為熱能,使特定的局部心肌組織變性壞死,以達到改變該部位心肌自律性和傳導性,從而達到治療心律失常的目的。

預後

小兒心律失常患兒及時治療、沒有合併心臟器質性疾病的情況下,可治癒且不影響自然壽命,預後良好;小兒心律失常患兒若治療不及時或合併心臟器質性疾病者預後差,甚至可能猝死,患兒視病情輕重不同應按規律複查。

能否治癒

大部分小兒心律失常患兒可治癒,如由感染、運動等引起的小兒心律失常,原發病治癒後心律失常,期前收縮、竇性心律不整等。但若是心臟疾病引起的小兒心律失常如房室傳導阻滯等,則不可治癒。

能活多久

小兒心律失常一般不影響患兒壽命,但合併心臟器質性疾病者壽命不好預測。

複診

小兒心律失常病情輕者可1年複診一次,嚴重者和手術者術後2~3週進行複查心電圖。

飲食

飲食調理

小兒心律失常患兒飲食上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避免誘發或加重心律失常,多吃優質蛋白、高纖維、低鹽、低脂的食物,飲食清淡,忌辛辣刺激飲食。

照護

小兒心律失常患兒日常生活中要進行適當鍛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酌情進行腹部按摩,視病情輕重按醫囑及時複診,同時家屬需要注意患兒日常生活管理,如洗澡、飲食等注意事項。

日常護理
  • 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患兒的免疫功能,防止病情復發。
  • 避免患兒因便秘、用力排便造成腹內壓力增加,增加心臟負擔,家屬可以進行腹部按摩,加強腸蠕動,促進排便。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注意休息,給患兒洗澡時保持水溫適當,時間也不宜過長。
病情監測

小兒心律失常病情輕者,家屬應定期觀察患兒情況,嚴重者術後可用動態心電圖進行監測,以觀察患兒的身體狀態。

特殊注意事項

小兒心律失常患兒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時,要注意基礎心臟病的治療以及病因和誘因的糾正;要掌握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適應症,並非所有的心律失常均需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只有直接導致明顯的症狀或血流動力學障礙,或具有引起致命危險的惡性心律失常才需要治療。

預防

小兒心律失常需要根據病因預防,有家族史者要注意初期篩檢,若為後天由其他疾病誘發,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預防感染發生。

初期篩檢

母親應積極進行產前診斷,發現胎兒有心臟疾病等應遵醫囑,及時終止妊娠;有家族史者定期體檢,懷疑小兒心律失常者心電圖為初期篩檢首選方法。

預防措施
  • 生活中引導孩子不可情緒過度激動。
  • 進行適量運動但不可過度運動。
  • 積極預防感染,季節變化時注意增減衣物防感冒。
  • 由原發病患兒,應積極治療原發病,保證患兒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