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
概述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特徵為紅色或棕褐色斑丘疹或斑塊,表面覆蓋著銀白色鱗屑,邊界清楚,多半發生於頭皮及四肢伸面,少數病人有膿皰性損害或關節炎症狀,或是全身皮膚發紅、脫屑而呈紅皮症。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
- 英文名稱:
- psoriasis
- 疾病別稱:
- 牛皮癬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鱗屑性瞼緣炎、角膜損害、結膜炎、虹彩炎、糜爛性胃炎
- 治療周期:
- 長期間歇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鱗屑性紅斑、厚積性鱗屑、薄膜現象、點狀出血
- 好發人群:
- 白種人患病率較高,以青壯年為主
- 常用藥物:
- 0.05%~0.01% Tazarotene 凝膠、鈣泊三醇、蒽林軟膏、10%~15%喜樹鹼軟膏、水楊酸軟膏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皮膚切片檢查、X線檢查
臨床表現根據銀屑病的臨床特徵,一般可分為尋常型、膿皰型、關節病型及紅皮病型四種類型。
尋常型銀屑病
為臨床最多見的第一型,大多急性發病。初起一般為炎性紅色丘疹,約粟粒至綠豆大小,以後可逐漸擴大或融合成為棕紅色斑塊,邊界清楚,周圍有炎性紅暈,基底浸潤明顯,表面覆蓋多層乾燥的銀白色鱗屑。
膿皰型銀屑病
本型在臨床上較少見,約占銀屑病病人的0.77%,一般可分為泛髮型(皮疹分布廣泛)及掌跖膿皰型(掌跖有許多膿皰)兩種。膿皰型銀屑病在皰消退過程中,部分病人亦可出現紅皮病樣改變。
關節病型銀屑病
又名銀屑病性關節炎,銀屑病在關節炎病人中較為常見,要比正常人多2~3倍。而關節炎在銀屑病病人中也較普遍,據統計,其發生率為6%~8%,大大超過非銀屑病人群中關節炎的發病率。
紅皮病型銀屑病
又名銀屑病性剝脫性皮膚炎,這是較少見的一種嚴重的銀屑病,約占銀屑病病人的1%,多見於成人,極少累及兒童。常因銀屑病在急性進行期中的某些刺激因素,如外用刺激性較強的或不適當的藥物等引起,少數可由尋常型銀屑病自行演變而成。近年來亦有用糖皮質類固醇治療銀屑病,在長期大量應用後,如突然停藥或減量太快,而使症狀復發增劇而引起紅皮病。
病因
銀屑病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遺傳病,經過免疫介導的共同通路,最後引起角質形成細胞發生增殖。
遺傳因素
銀屑病具有遺傳傾向,病人具有一定的易感性。國內報導有家族史者為10%~23.8%,國外文獻報導有家族史者大約占30%,本病有種族差異,黑種人少見,國人銀屑病易感基因和LCE、IL-12B、HLA-C等有關。
感染因素
包括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等。有專家統計6%病人有咽喉感染史,兒童病人中具有急性扁桃腺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史者可達10%~20%,其使用青黴素等抗生素藥物治療常有較好療效。
免疫因素
T細胞真皮浸潤是本病重要的組織病理學特徵,表明免疫系統涉及本病的發生與發展,推測皮損中活化T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IL-1、6、8和IFN-γ等)刺激角質形成細胞增生,促發並且維持銀屑病的病程,蘭格罕細胞在銀屑病的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內分泌因素
主要和妊娠、分娩、哺乳及月經有關。成人女性病人中發病和內分泌有關者占10%~20%,部分病人妊娠時病情減輕,皮損消失,但也有部分在妊娠期或月經期加重,幼兒期發病率比較低,可能與幼兒胸腺不發達有關,也有認為和副甲狀腺功能相關。
神經精神因素
有學者統計18.6%病人發病由神經精神因素促發,研究指出神經肽(如SP、CCRP和血管活性腸肽等)是銀屑病神經源性炎症中的重要介質,有人推測它可能為心理精神因素影響銀屑病的介導物質。
其他因素
環境因素、外傷、某些理化因素、藥物刺激和氣候因素等,均與銀屑病病人的發病具有一定關係,吸菸和居住環境潮濕是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兩種因素。
從世界範圍看,銀屑病病人在自然人群中的患病率為0.1%~3%。患病率世界各地差異很大,與種族、地理位置、環境等因素有關。一般高寒地區患病率高於溫暖地區,乾旱地區較氣候濕潤多雨區域高,日照短的地區高於日照長的地區,本病較少發生於熱帶。據1984年全國大規模人群調查報導,我國的總患病率為0.123%,比歐美要低得多。在我國銀屑病患病率北方高於南方,城市高於農村,男性高於女性。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青壯年人群生活壓力增大,加之各種環境刺激作用,銀屑病發病率在逐年增高。
- 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城市患病率高於農村,北方患病率高於南方。
- 白種人群較易患此病。
- 青壯年患此病較多。
症狀
銀屑病初起皮損往往是紅色或棕紅色小點或斑丘疹,有乾燥的鱗屑,以後逐漸擴展而成棕紅色斑塊,邊界清楚,相鄰的可以互相融合。鱗屑呈銀白色,逐漸加厚,搔抓時鱗屑易脫落,露出紅色光滑基面,剝去薄膜(光滑基面)有針頭大的小點狀出血。
尋常型銀屑病
白色鱗屑、發亮薄膜和點狀出血是本病的臨床特徵。初起一般為炎性紅色丘疹,約粟粒至綠豆大小,以後可逐漸擴大或融合成為棕紅色斑塊,邊界清楚,周圍有炎性紅暈,基底浸潤明顯,表面覆蓋多層乾燥的銀白色鱗屑。輕輕刮除表面鱗屑,則逐漸露出一層淡紅髮亮的半透明薄膜,這是表皮內棘細胞層,稱薄膜現象。再刮除薄膜,即達到真皮乳頭層的頂部,此處的微血管被刮破,則出現小出血點,稱點狀出血現象(即Auspitz's sign)。
膿皰型銀屑病
一般可分為泛發性及掌趾膿皰型銀屑病兩種。
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
大多急性發病,可在數周內泛發全身,常伴有高熱、關節痛和腫脹、全身不適、白血球增多、紅血球沉降率加快等全身症狀,並在銀屑病的基本損害上出現密集的針頭至粟粒大小的淺在性無菌性小膿皰,在表面覆蓋著鱗屑,以後膿皰迅速增多成為大片,部分融合成膿糊或成為環形紅斑,邊緣部分往往有較多的小膿皰。全身各處均可發疹,但以四肢屈側及皺襞部為多見,亦有先自掌跖發疹,後再延及全身者。
掌趾膿皰型銀屑病
皮損只限於手足部,多發生於掌跖,也可擴展到指(趾)背側,常對稱發生。損害為對稱性紅斑,斑上出現許多針頭至粟粒大小的無菌性膿皰,皰壁不易破裂,經1~2周後即可自行乾涸,結褐色痂。痂脫落後,可出現小片鱗屑,剝除鱗屑後可出現小出血點,以後又可在鱗屑下出現成群的新膿皰,以致在同一病損上可見到膿皰和結痂等不同時期的損害,皮損有疼痛和搔癢。
關節病型銀屑病
關節病型銀屑病除有銀屑病損害外,病人還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其關節症狀往往與皮膚症狀同時加重或減輕。多數病例常繼發於銀屑病之後,或銀屑病多次發病後,症狀惡化而發生關節改變,或與膿皰型銀屑病或紅皮病型銀屑病併發。約有10%的病例,銀屑病出現在關節炎之後。這種關節炎可同時發生於大小關節,亦可見於脊柱,但以手、腕及足等小關節為多見,尤以指(趾)關節,特別是指(趾)末端關節受累更為普遍。受累關節可紅腫、疼痛,重者大關節可以積水,附近的皮膚也常紅腫,關節的活動逐漸受限制,長久以後,關節可以強直及導致肌肉萎縮。
紅皮病型銀屑病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剝脫性皮膚炎。初起時,在原有皮損部位出現潮紅,迅速擴大,最後全身皮膚呈瀰漫性紅色或暗紅色,炎性浸潤明顯,表面附有大量麩皮樣鱗屑,不斷脫落,其間常伴有小片正常皮島。發生於手足者,常呈整片的角質剝脫。
眼部併發症
國外報導10%病人有眼部病變,主要表現為鱗屑性瞼緣炎、角膜損害、結膜炎和虹彩炎等。
胃腸道損害
多見糜爛性胃炎或吸收功能障礙,血脂增高血液流變學變化是常見心血管系統受累體現。
腎臟損害
國內有報導腎病變在銀屑病發展時加劇,銀屑病好轉或痊癒時腎病也隨之好轉或緩解。
看醫
銀屑病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有重要意義,尤其對於高危人群(如年齡<30歲的青壯年、具有銀屑病家族史、免疫力低下人群等),要定期進行疾病篩檢。對於有疑似銀屑病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 對於高危人群,定期檢查非常有必要。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體檢中出現疑似銀屑病症狀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鱗屑性紅斑,並伴厚積性鱗屑、薄膜現象和點狀出血等症狀,高度懷疑銀屑病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銀屑病的病人,若出現鱗屑性瞼緣炎、角膜損害、結膜炎、虹彩炎、糜爛性胃炎或吸收功能障礙,應立即就醫。
- 優先考慮就診於皮膚科。
- 若出現相關併發症,可去相對應科別就診,如風濕科、消化內科、眼科等。
- 出現了什麼症狀?時間多久了?
- 是否有該疾病家族史?
- 之前是否治療過?如何治療的?
- 最近是否服用某些藥物或特殊食物?
- 最近生活環境或習慣是否有改變等?(如壓力過大、精神緊張或者搬去新環境等)
體格檢查
銀屑病症狀表現明確,一般無需特殊檢查,臨床醫生一般通過觀察病人的皮膚、頭皮、指甲等即可識別出銀屑病。
皮膚切片檢查
若通過直接觀察難以明確診斷,可取一小塊皮膚組織送檢,一般可明確診斷。
X線檢查
當病人出現關節疼痛時,需進行X線檢查,以明確有無銀屑病關節炎。
血液檢查
可通過血液檢查對關節炎以及其他形式的關節病變進行排除。
咽喉細菌培養
若懷疑為點滴狀銀屑病可通過咽喉細菌培養檢查來進行排除。
氫氧化鉀(KOH)測試
可通過此項測試對皮膚進行檢測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病人基本皮損為鱗屑性紅斑,並伴厚積性鱗屑、薄膜現象和點狀出血,可確診為銀屑病。
銀屑病應注意與下列疾病鑑別診斷:
脂漏性皮膚炎
皮損鱗屑細小、油膩且呈黃色,無點狀出血,皮損境界不清楚,毛髮稀疏、變細、脫落,頭髮不成束狀。
二期梅毒疹
有不潔性交和硬下疳史,掌跖有角化性脫屑斑丘疹,梅毒血清反應陽性。
副牛皮癬
為淡紅色芝麻和綠豆大小淡紅斑,鱗屑較薄,基底炎症輕微,無點狀出血現象,尤以屈側為多,通常不發生在頭、面、掌跖及黏膜部,可自行消退,發病沒有季節性。
慢性單純性苔蘚
發生在頸側、四肢伸側和腰骶部,皮損為苔蘚樣變,無鱗屑,搔癢劇烈。
玫瑰疹
好發於軀幹和四肢近端,皮損長軸與皮紋走向一致。
連續性肢端皮膚炎
多有指(趾)外傷史,群集膿皰能夠形成甲下膿湖並向上匍行蔓延,可泛發全身。
皰疹樣膿皰病
多見於妊娠婦女,好發於腹股溝、臍窩、腋窩及乳房下等皺襞處,為成群排列的環狀或多環狀膿皰,全身症狀明顯。
紅皮病
無銀屑病病史,開始即出現瀰漫性潮紅和糠秕樣脫屑。
類風濕性關節炎
多侵犯近端小關節,對稱性和進行性加重,類風濕因子陽性。
治療
銀屑病的病程往往持久或屢次復發,不應過分治療或濫用藥物,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或妨害一般健康。局部治療雖不太方便,但較安全、有效而不應忽視。
局部用藥治療
糖皮質類固醇霜劑或軟膏效果較好,但不宜長期、連續大面積使用,注意其不良反應;A酸霜劑常用濃度是0.025%~0.1%,其中0.05%~0.01% Tazarotene 凝膠治療斑塊型銀屑病效果較好;維他命D3衍生物如鈣泊三醇也有較好療效,但不宜用於臉部和皮膚皺褶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 Tacrolimus 、 Pimecrolimus 乳膏或軟膏等)可用於頭皮、皮膚褶皺、生殖器等部位,但不宜長期、大面積使用,可增加淋巴癌和皮膚癌的發生風險;各種角質促成劑(如焦油製劑、蒽林軟膏、10%~15%喜樹鹼軟膏及水楊酸軟膏等)也可外用。
全身用藥治療
A酸類藥物適用於治療各型銀屑病,可作為一線用藥;免疫抑制藥主要用於紅皮病型、膿皰型及關節病型銀屑病;感染明顯或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病人需使用抗菌藥物;糖皮質類固醇僅用於紅皮病型、關節病型及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且伴發全身症狀者,應短期應用並逐漸減量,以免病情反跳;免疫調節藥可用於治療細胞免疫異常的病人。
該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UVB光療
當局部治療無效時,可選擇UVB光療,一般可以改善輕到中度的銀屑病症狀,但有可能會產生短期副作用,如皮膚乾燥、搔癢、發紅,甚至可能因為照射強度選擇不佳造成燒傷。臨床常將UVB光療與其它治療相結合,如與蒽林軟膏或煤焦油結合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療效。
準分子雷射
可用於治療輕度至重度的銀屑病,治療療程比光療時間短,副作用較光療也更少,一般不會損害到健康皮膚,僅對病變皮膚有作用。
紫外線A聯合補骨脂素(PUVA)
補骨脂素為嚴重光敏藥,在服用補骨脂素後暴露於UVA光下可以有效治療重度銀屑病病人。但也會產生一些短期副作用,如搔癢、灼熱感、噁心、頭痛等。部分病人可能會產生對光的敏感性增加,皮膚乾燥、皺紋等長期副作用。
應根據臨床表現進行辨證論治,以清熱、涼血及活血治則治療血熱型,以養血潤膚、活血散風治則治療血燥型。常用中藥有土茯苓、人參、地黃、黃芩、黨參、白朮、刺五加、苦參、白鮮皮、蜈蚣、全蠍、烏梢蛇、丹參、黃柏、蒲公英、雞血藤、當歸和紫草等,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辨證施治。
如普魯卡因類固醇療法、腹膜透析療法、光量子血液療法以及高壓氧療法,也都有一定療效,但均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預後
目前尚無治療方法能夠防止該疾病復發,但該疾病對病人的一般健康影響較小,且無傳染性,只要病人耐心治療,大多會達到臨床緩解或皮損穩定,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銀屑病雖然治療難度大,但能達到臨床緩解或治癒。
銀屑病病人如果護理得當、治療及時、疾病控制良好,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飲食
銀屑病病人應注意少進食辛辣刺激及高油脂類飲食,多進食富含蛋白質、維他命C、葉酸類的食物等,注意避免飲酒、吸菸。
- 禁忌飲酒,酒精不僅能誘發銀屑病,而且影響疾病的進程和疾病的狀態,飲酒也可使原先存在的疾病惡化。
- 若病人發現對某些食物過敏,也應禁止食用。
照護
銀屑病病人的護理以增強病人對抗疾病的信心,積極治療並預防鱗屑性瞼緣炎、角膜損害、結膜炎等併發症為主。
口服用藥
了解各類外用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正確使用。
生活日常
病人保持規律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時間,避免過度勞累,避免情緒過於緊張,保持心情舒暢,合理健康飲食,病人也應注意對皮膚的保護,注意清潔衛生,保持衣著整潔,選擇寬鬆、透氣的衣物。
運動
病人應多運動,增強自身免疫力,有利於疾病的治療。
因銀屑病病情反覆、遷延不愈會給病人造成較大的痛苦,應幫助病人認識這一疾病,使其樹立對抗疾病的信心,且做好長期治療的準備。
服用 Propranolol 、貝凡洛爾、雙氯芬酸等藥物也可能會誘發或加重此疾病,所以病人在使用其這類藥物時應認真詢問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
預防
由於銀屑病的病因未明、發病機制複雜,故目前尚無良好的預防方法。但避免飲酒及食用過多刺激性食物,避免物理性、化學性物質和藥物的刺激,防止外傷和濫用藥物,有助於預防本病。
- 病人應保持規律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過度勞累,避免情緒過於緊張,保持心情舒暢。
- 合理健康飲食,不宜飲酒及食用有刺激性的食物。
- 注意避免物理性、化學性物質和藥物的刺激,防止外傷和濫用藥物。
- 注意對皮膚的保護,選擇寬鬆、透氣的衣物。
- 增強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