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硬皮症

概述

硬皮症是一種以皮膚局部或廣泛變硬和內臟膠原纖維進行性硬化為特徵的結締組織病,本病呈慢性經過,既可僅累及皮膚,也可同時累及皮膚和內臟,可以出現對稱性皮膚硬化、骨骼及肌肉痛、乏力等臨床症狀。該疾病主要應用相應藥物以及物理治療手段進行治療,如無累及其他器官,該疾病預後較好,可以被治癒。

就診科別:
皮膚科
英文名稱:
scleroderma
疾病別稱:
系統性硬化症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指尖潰瘍、口腔病變、性功能障礙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對稱性皮膚硬化、關節痛、乏力
好發人群:
有家族病史者、20~50歲人群、少兒
常用藥物:
普賴鬆、 Domperidone 、哌唑嗪、阿斯匹靈
常用檢查:
體格檢查、自身抗體檢查、皮膚病理檢查
疾病分類

瀰漫性硬皮症

除了臉部、肢體遠端以及近端外,皮膚增厚還累及軀幹。

局限性硬皮症

皮膚增厚限於肘(膝蓋)的遠端,但可累及臉部、頸部。

無皮膚硬化的硬皮症

臨床無皮膚增厚的表現,但特徵性的內臟表現和血管、血清學異常。

重疊症候群

上述三種情況中任意一種與診斷明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同時出現。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雷諾氏現象伴系統性硬化的臨床和(或)血清學特點,但無系統性硬化的皮膚增厚和內臟異常。

病因

硬皮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其發病因素尚不明確,尚在進一步探索中。但是有相關研究表明,硬皮症發病可能與某些環境、遺傳、免疫等因素有關,有時一些藥物也可能會引起該疾病。此疾病好發於有家族病史及20~50歲人群,有部分硬皮症也好發於少兒。

主要病因

遺傳因素

目前有相關研究顯示,硬皮症的發生有時會與某些基因有關。

環境因素

長期接觸矽塵、氯乙烯、反覆照射X線等也會造成硬皮症。

感染因素

反覆的慢性感染也有可能會參與硬皮症的發展過程。

免疫因素

B細胞、Th2等免疫細胞也可能會參與硬皮症的發病過程。

藥物因素

有些藥物中的博來黴素、 Paclitaxel 、秋水仙素、古柯鹼等可引發該疾病。

流行病學

硬皮症多發生在20~50歲的中青年,女性發病率約為男性的三倍,一般人群發病率較低,發病概率僅為0.026%。此疾病也是結締組織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好發人群

20~50歲人群

斑塊狀硬皮症、系統性硬皮症等多發生於20~50歲人群,女性多見。

有家族病史者

本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因此家族有此疾病病史的人群也易好發。

少兒

有些硬皮症好發於少兒,如線狀硬皮症。

症狀

患有硬皮症的病人,主要會表現為對稱性的皮膚硬化,雷諾氏現象為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幾乎見於90%病人。有的病人可能會出現口乾等症狀,也可能會累及到神經等系統,更有甚者可能會出現指尖潰瘍、性功能障礙等併發症。

典型症狀

局灶性硬皮症

  • 斑塊狀硬皮症皮損特點開始為一個或數個淡紅或紫紅色水腫性斑狀損害,橢圓或不規則形,錢幣大小或更大。數周或數月後,皮損逐漸擴大而中央逐新出現稍凹陷,且呈象牙或黃白色,皮損周圍繞以淡紅或淡紫色暈,觸之似皮革樣硬,久之皮損表面光滑乾燥、無汗、毳毛消失。病程慢性,數年後皮損停止擴展,硬度減輕,局部萎縮變薄,留有色素加深或減退。
  • 線狀硬皮症皮損變化同斑塊狀硬皮症,但常進展迅速,皮損呈帶狀分布,較快硬化,累及皮下組織、肌肉、筋膜,最終硬化並與下方組織沾黏,可引起肢體攣縮及骨發育障礙,當皮損跨關節時可致運動受限。

系統性硬皮症

  • 肢端型多先有雷諾氏現象,皮膚硬化常自手、臉部開始。
  • 瀰漫性硬皮症無雷諾氏現象和肢端硬化,開始即為全身瀰漫性硬化,病情進展較快,多在兩年內發生全身皮膚和內臟廣泛硬化,預後差。
初期症狀

雷諾氏現象為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幾乎見於70%病人,表現為遇冷後雙手出現陣發性蒼白、發冷、麻木,後變青紫,再轉為潮紅,同時可有不規則發熱、關節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等症狀。

其他症狀
  • 有些硬皮症可累及到內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
  • 部分病人還會出現口乾、咽乾等症狀。
  • 部分病人可能會累及到神經系統。
  • 病人可能出現胃腸道症狀,食道受累最明顯,如反酸、胸骨後痛、出現「西瓜胃」、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狀。
  • 硬皮症病人可能還會出現肺間質纖維化、肺動脈高壓等肺部症狀。
  • 病人經過檢查後可能會發現相應心臟病變,表現為胸悶、氣短、心悸等症狀。
  • 病人可能出現夜間多尿、乏力甚至軟癱等腎臟病變症狀。
併發症

指尖潰瘍

有的病人可能會併發指尖潰瘍,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傷,嚴重的可能要截肢。

口腔病變

由於臉部皮膚緊縮,可能會導致張口受到限制,可能會併發牙齦和牙槽萎縮。

性功能障礙

性功能減退較常見,可能會出現男性病人的陽痿,女性病人出現陰道口收縮的情況。

肺間質纖維化

約2/3以上病人會有肺部損傷,其中以肺間質纖維化最為常見。病人可能表現為勞力性呼吸困難並呈進行性加重,乾咳,偶見血痰、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

肺動脈高壓

最終可能發展為右心臟衰竭,預後較差,需要及時進行正規治療,不然病人生存率大大降低。

腎衰竭

腎衰竭是造成硬皮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初期症狀不明顯,後期可發展為惡性高血壓,甚至導致腎衰竭。

看醫

當出現雷諾氏現象等類似硬皮症的表現時,應及時到醫院皮膚科或是風濕免疫科進行就醫。醫生可以通過詢問病人病情,結合實驗室常規檢查、自身抗體檢查等確診判斷,並根據檢查自己定合理、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措施,診斷時應將硬皮症與一些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就醫指征
  • 當出現雷諾氏現象時,應及時到醫院就醫。
  • 當出現某些口腔病變,如牙齦、牙槽萎縮時,應及時就醫。
  • 當出現硬皮症的指征時,要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錯過就診最佳時機。
就診科別
  • 大部分病人可到醫院皮膚科進行就診。
  • 患有硬皮症病人,也可到風濕免疫科進行就診治療。
醫生詢問病情
  • 皮膚比較之前有什麼變化,較之前硬了嗎?
  • 手指遇冷會變色,變蒼白嗎?
  • 皮膚有過潰瘍嗎?
  • 家中有患有硬皮症的病人嗎,有沒有家族疾病史?
  • 之前有進行過什麼相關治療嗎,效果如何?
需要做的檢查

查體

通過查體醫生可了解病人全身器官大致情況,觀察是否出現雙手手指皮膚增厚病延伸至鄰近掌指關節近端。

實驗室常規檢查

通過結果明確病人是否出現紅血球沉降率增快、貧血、類風濕因子和冷凝集素或冷球蛋白陽性情況,局限性硬皮症病人一般無異常。

自身抗體檢查

90%以上的系統性硬皮症病人可檢出ANA陽性,其中核仁型是最為特異性,系統性硬皮症常常Scl-70抗體陽性。

皮膚病理

局限性硬皮症與系統性硬皮症病理改變基本相同,觀察皮膚或受累器官組織是否出現過度纖維化和小動脈病變。

甲襞微血管顯微鏡檢查

該檢查主要用於系統性硬化病病人的微血管病變評估、病情監測和療效評估。

其他檢查

如鋇餐可顯示食道、胃腸道是否出現異常。胸部X光片對肺部進行相應檢查,關注是否出現肺部病變,必要時可以採用高解析度CT。應用心電圖檢查可了解病人是否出現心肌缺氧等心臟病變。

診斷標準

局限性硬皮症根據典型皮膚改變就能診斷。

1980年美國風濕病協會提供了系統型硬皮症的分類標準。

主要條件

近端皮膚硬化(手指、掌指或跖趾關節附近皮膚增厚、緊繃、腫脹),可波及整個肢體、臉部、頸部、軀幹。

次要條件

手指硬化指尖凹陷性疤痕或指墊消失,雙肺基底部纖維化(除外原發性肺病所致)。具備主要條件(要除外嗜酸性筋膜炎與其他假性硬皮症)或兩個以上次要條件方可診斷。此外,雷諾氏現象、多發性關節炎與關節痛、食道蠕動異常、皮膚切片檢查、血清ANA、抗Scl-70抗體以及抗著絲點抗體有助於診斷。

鑑別診斷

硬化萎縮性苔蘚

皮損為由白色光澤的多角形扁平丘疹形成輕度硬化的斑塊,有毛囊性黑色角質栓,後期皮損變平或下陷,外觀如羊皮紙樣。根據症狀表現可與該疾病進行鑑別。

進行性特發性斑狀菱縮

呈境界明顯的不規則形灰色或棕褐色斑,逐漸萎縮、繼發硬化,病理上沒有真皮基質硬化,也有認為它是局限型硬皮症的一種。

嗜酸性筋膜炎

表現為四肢皮下組織腫脹、肌肉壓痛,但並沒有雷諾氏現象,以此為證據或者進行皮膚切片檢查、軟組織磁振造影可與硬皮症進行鑑別。

成人硬腫病

硬腫病常發生在感染、發熱性疾病後,頸部皮膚深層呈實質性木質樣硬腫,逐漸延及面、軀幹和臀部,無微血管擴張和色素變化,無雷諾氏現象,能夠在1~2年內自行消退。

治療

硬皮症治療時應以改善病情、挽救受累器官為主,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利於控制病情的進展。此疾病為一種慢性疾病,治療時應長期持續性治療。治療時可通過糖皮質類固醇、血管活性劑等藥物治療,也可用中藥及一些物理治療,均有一定治療效果。

治療周期
硬皮症為慢性疾病,治療時應長期持續性治療。
一般治療

生活作息規律,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緊張、勞累和精神刺激,忌煙、酒。避免外傷、注意保暖,避免使用具有血管收縮功能的藥物(如腎上腺素及麥角鹼類藥物等),以避免雷諾氏現象反覆發作而導致組織缺血壞死。注意關節活動、預防關節攣縮。

藥物治療

血管活性劑

包括鈣通道阻滯藥、哌唑嗪、伊洛攝護腺素、 Dipyridamole 、阿斯匹靈、丹參注射液,用於治療雷諾氏現象有一定效果。

糖皮質類固醇

可抑制炎症反應,小劑量普賴鬆用於治療系統型硬皮症,可改善關節症狀,減輕皮膚水腫及硬化,對間質性肺纖維化有一定療效。對於伴有腎功能不全的病人,應慎用此類藥物。

血管擴張劑

可以應用鈣通道阻斷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劑、依前列醇、波生坦、他達拉非等藥物進行治療。

促力藥物

例如 Metoclopramide 、 Domperidone 和 Mosapride 等,用於治療胃和小腸動力失調所致的吞咽困難、假性梗阻等胃腸道症狀。

抗生素

用於治療小腸運動障礙、細菌過度生長導致的噁心、嘔吐、腹瀉等問題,如甲硝唑、 Ciprofloxacin 、四環素或阿莫西林等。特別注意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可能會出現頭痛、皮疹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其他

秋水仙素對於減輕動脈痙攣和皮膚硬化有一定療效。嚴重病人可用免疫抑制藥,例如 Thiopurine 或環磷醯胺輔助治療,麥考酚酸嗎乙酯可幫助控制膠原形成、抑制淋巴球作用。

手術治療
  • 如果病人病情加重,出現了手指潰爛、壞死等情況,可能需要進行截肢手術。
  •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適用於心功能可以耐受的較為嚴重病人,可以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作為藥物治療的補充,亦為治療本病的重要方法。UVA1治療局限性硬皮症效果顯著。氮氖雷射照射局部病灶有一定療效。其他常用方法有局部按摩、體療、熱浴、音頻電療等。

中醫治療

使用中醫治療時應分型論治,如脾虛寒襲型宜健脾益氣、溫經散寒,腎陽不足型宜溫補腎陽、活血軟堅。

其他治療

標靶藥物治療

利用一些標靶藥物對該疾病進行治療,如托珠單抗可以控制肺纖維化,PDE-4抑制劑可治療指端潰瘍。

復健訓練

病人在治療中需要遵醫囑在專業復健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復健訓練,幫助病人回歸生活。

預後

對於硬皮症病情較輕,無其它器官受累者,經臨床治療後可痊癒,一般不會影響壽命。但對於病情嚴重、有其它器官受累病人,可能治癒率不佳,根據受累情況可能會影響其壽命。有一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色素沉澱等併發症,複診應遵醫囑而定。

能否治癒

對於病情較輕、無其他器官受累者,一般經過臨床治療可治癒。但對於已有其他器官受累病人,治癒率不佳,一般不可達到根治。

能活多久

對於無其他器官受累病人,經臨床治療後,一般不會影響其自然壽命。但已有其它器官受累病人,可能會影響其壽命,存活時間視受累器官程度而定。

後遺症

進行性硬皮症可以隨著病情發展出現後遺症,如可以出現皮膚的色素沉澱和色素脫失,也可能會出現肺間質病變等。

複診

硬皮症病情較輕,經過臨床治療後,病情穩定者,一般無需複診。但對於病情較嚴重或累及其他器官者,需遵醫囑進行複診。

飲食

對於硬皮症的病人,飲食方面一般無太多禁忌。但有胃腸器官受累的病人,應該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胃部灼熱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的發展。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到規律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調理
  • 對於引起胃、腸等器官受累的硬皮症病人來說,應避免食用一些容易引起胃部灼熱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 應該做到日常規律吃飯,不要飢一餐飽一餐,避免夜宵。
  • 不要吃剩飯、剩菜等,保持健康的飲食。
  • 建議進食含鹼食物,比如含鹼饅頭、蘇打餅乾等。

照護

硬皮症的護理對於其治療及治癒也很重要,良好的護理可使預後更好。對於硬皮症的護理平時應做到生活規律,養成良好的作息、吃飯習慣,要隨時觀察病情的進展情況及治療情況。日常注意保暖,可適當體育鍛煉,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日常護理
  • 保護皮膚,患有硬皮症的病人,日常應積極保護皮膚,可以塗抹潤膚霜,避免使用刺激性大的肥皂等。避免用過熱的水進行洗浴。
  • 生活要規律,養成良好的作息及吃飯習慣。
  • 應戒菸,吸菸有可能會使病情進一步惡化,對於肺部器官受累的硬皮症病人,也可引起或加重肺部疾病。
  • 睡覺時,可以墊高枕頭,減少胃腸道不適感。
病情監測
  • 對於確診的硬皮症病人,應聽從醫生的建議,定期進行複診,觀察疾病進展,並及時調整治療。
  • 日常生活中多注意皮膚、血壓等變化,一旦出現異常,應及時到醫院進行就診。
特殊注意事項

應注意防寒保暖

當處在寒冷的室外等地方時,應注意手部、臉部及頭部的保暖,穿上防寒保暖的衣物。

應注意適當鍛煉身體

適當的鍛煉身體可適當的改善血液循環,從而緩解僵硬。

預防

對於硬皮症,其病情複雜,具體機制尚不明確,但通過初期發現、篩檢等,可減少疾病發生。平時注意保暖、防止外傷、防止精神過度緊張等,也可一定程度預防硬皮症發生。

初期篩檢

當出現皮膚手冷變蒼白、變紫時,應到醫院詢問相關醫生,看是否是硬皮症。

預防措施
  • 預防硬皮症,先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特別是秋冬季節,氣溫變化比較劇烈,應及時增添保暖設施。
  • 防止外傷,注意保護受損部位皮膚,即使是較小的外傷,也要引起足夠重視。
  • 防止精神方面的刺激和精神過度緊張,保持愉快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