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癢症
概述
搔癢症是一種只有皮膚搔癢而無原發性皮損為特徵的疾病。由於引起搔癢的原因不同、病人個體體質反應差異、搔癢發生在不同的部位等因素,病人會有各種不同程度的搔癢感覺。本病容易診斷,需要對症治療,積極尋找引起搔癢的原因並去除原因有助於減輕症狀。病人日常生活中應避免誘發或加重因素,此病情經過積極治療,預後良好。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神經內科、腎內科、消化科
- 英文名稱:
- Pruritu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片狀色素沉澱、苔蘚樣化、膿皮病
- 治療周期:
- 需要長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皮膚搔癢
- 好發人群:
- 某些系統性疾病病人、年長女性、精神心理異常者
- 常用藥物:
- 安寧、安泰樂、 Promethazine 、 Doxepin 、綜合維他命B、性激素
- 常用檢查:
- 血液檢查、大腸鏡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查
全身性搔癢症
全身性搔癢開始即可為全身性的搔癢,也可以開始局限於一個部位,逐漸發展至全身。全身性的搔癢常常是某些系統性疾病的伴發,甚至是首發症狀,如糖尿病性搔癢、尿毒症性搔癢、膽汁淤積性搔癢、血液病、神經精神性搔癢等。全身性搔癢也可以與外來刺激有關,如冬季寒冷、乾燥,皮膚脆弱,夏季炎熱、潮濕,皮膚多汗都可以誘發或加重搔癢。洗滌用品選擇不當、穿著化纖衣物,均可以誘發本病。
局限性搔癢症
多局限於身體某些部位,以外陰、肛周、頭皮、小腿、掌跖、外耳道等多見,也可多處同時發生。
病因
搔癢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複雜,常見的一些病因有全身系統性疾病、某些皮膚疾病、神經精神障礙、季節環境改變、皮膚乾燥、衣物刺激等。各種因素導致機體產生搔癢介質,皮膚感受器將搔癢介質的刺激傳遞到大腦皮層,就產生了搔癢的感覺。
內因
系統性疾病
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以伴發搔癢症。
惡性腫瘤
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蕈樣肉芽腫等淋巴瘤以及惡性腫瘤病人的皮膚搔癢,可以是最早的症狀,和腫瘤同時存在。
神經精神系統障礙
精神緊張、憂鬱或焦急不安的人可有全身性或局限性搔癢症;有的神經症病人有某種幻覺,例如幻想皮膚內有蟲而覺癢;搔癢也可以是條件反射。
內分泌障礙
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常引起搔癢。此外,妊娠婦女常有搔癢症或妊娠痒疹,停經後的女陰搔癢也與內分泌變化有關。
感染性疾病
如膽囊炎、蛀牙及牙齦炎等,另外體內寄生蟲感染常引發搔癢。
飲食、藥物
致敏刺激性飲食,服用某些致敏或導致膽汁淤積的藥物;飲酒可誘發或加重搔癢症狀。
皮膚乾燥
搔癢症常發生於老人,和皮膚乾燥、萎縮有關,也可能是性激素等內分泌功能減退的影響。
外因
溫度的突然改變
例如被褥太熱,突然受熱或遇寒,皆可能引起搔癢症發作。
環境濕度影響
太過乾燥的環境會讓皮膚失去水分,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皮膚的末梢神經更加敏感,容易發生搔癢;潮濕、悶熱的環境,會讓皮膚多汗,也會刺激皮膚發生搔癢。
刺激性物質
過多使用鹼性的清潔用品;使用、接觸廚房去油劑、殺蟲劑、消毒劑等;穿著化纖類的貼身衣物都可以引發搔癢。另外,周圍皮膚的分泌物滲出液如陰道炎的分泌物也會刺激皮膚發生搔癢。
洗漱水溫不適
水溫過冷或者過熱都會刺激皮膚,導致皮膚搔癢的發生。
精神刺激、創傷
精神緊張、憂慮、煩躁不安都會導致全身或局部搔癢。
辛辣食物
如辣椒等。
化學性刺激
如酸鹼等。
環境
生活工作環境不適也可以誘發皮膚搔癢。
女性發病多於男性,亞洲人多於白種人,老人多發。
- 患有某些系統性疾病,如膽汁淤積、糖尿病、尿毒症等病人。
- 年長女性。
- 精神心理異常者:緊張、焦慮、激動、憂鬱者。
症狀
搔癢症的典型症狀就是皮膚搔癢而無原發性皮損,可有針刺、灼熱或爬行感。搔癢的程度不等,往往以夜間最重。由於搔抓、摩擦或感染,往往繼發充血、皮抓破、苔蘚樣化、色素沉澱、膿皰或淋巴結炎等損害。
全身性搔癢症
全身各個部位都有搔癢,或由一處移到另一處。發癢的程度不定,往往以晚間最重。多數病人因為搔癢難忍而劇烈搔抓,導致皮膚大量抓痕、血痂,甚至破損,或可繼發感染。季節性搔癢、老年性搔癢,系統疾病如膽汁淤積、尿毒症、糖尿病性搔癢大多為全身性搔癢。
局限性搔癢症
- 肛門搔癢症:搔癢多發生於肛門及其周圍皮膚,有時可蔓延至陰囊、女性會陰。皮膚常呈灰白或淺白色,因經常搔抓摩擦,皮膚變得肥厚或苔蘚樣變,皮膚發生皸裂時,自覺疼痛。
- 陰囊搔癢症及女陰搔癢症:搔癢往往局限於陰囊,女性的大小陰唇可以擴展到肛門附近。因不斷搔抓,局部皮膚出現肥厚、苔蘚化、破損以及繼發感染。
- 頭皮、小腿、掌跖部位也可發生局限性搔癢。
全身性搔癢症
部分病人除了搔癢外,可有刺痛、燒灼感或蟲蟻爬行感;抓傷的皮膚也容易繼發感染而發生各種炎症反應。
局限性搔癢症
肛門搔癢症
肥厚苔蘚樣化的皮膚容易皸裂,裂口較深時會自覺疼痛。
陰囊搔癢症及女陰搔癢症
苔蘚樣化、表皮剝脫及濕疹、膿皰等繼發的變化。
片狀色素沉澱、苔蘚樣化
因搔癢不斷地過度撓抓,會導致局部皮膚色素沉澱或苔蘚樣變。
感染性疾病
皮膚搔癢不斷搔抓,會導致皮膚破損,從而繼發各種微生物感染。
看醫
發生了全身或局部皮膚的持續性搔癢,應及時就醫。儘可能的找到發病原因或誘因,明確診斷、積極治療、減輕痛苦,減少對正常生活工作的影響。
出現以下表現應及時就診,搔癢不能忍受時應立即就醫。
- 出現皮膚持續搔癢两週以上未能自行緩解。
- 素患有某些系統性疾病,發生了持續性局部或全身皮膚搔癢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搔癢症的病人,如搔癢突然加重,給生活工作帶來很大困擾也應及時就診。
- 全身反覆性搔癢發作。
- 出現不明原因的皮膚搔癢,而且是突然發作。
- 伴有疲勞、小便增多、發燒或皮膚潮紅出現。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皮膚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四肢癱瘓、肢端感覺異常到神經內科就診。
- 有腎臟基礎疾病的病人出現搔癢症,需要到腎內科就診。
- 肝膽疾病的病人出現黃疸、發熱、腹水、噁心、嘔吐建議去消化科就診。
- 皮膚搔癢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四肢癱瘓、肢端感覺異常等)
- 什麼情況下搔癢會減輕或加重?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平時心情如何,最近是否會感到壓力大?
- 是否進行過治療?治療情況如何?
血液學檢查
血液常規檢查可以檢查是否有缺鐵性貧血;腫瘤標誌物檢查是否患有惡性腫瘤。
大腸鏡檢查
肛門搔癢的病人必要時可行大腸鏡檢查以排除腸道腫瘤。檢查前1~2小時進低脂、細軟、少渣的半流質飲食,嚴重便秘的病人應在檢查前3小時給予緩瀉劑或促動力藥,以排出結腸內瀦留的大便。檢查當日禁食早餐,糖尿病病人、老人或不耐飢餓者可適當飲用含糖水及飲料。
陰道分泌物檢查
有助於鑑別黴菌性或滴蟲性陰道炎性搔癢。
其他檢查
為了排除潛在疾病,其次要考慮的實驗室檢查如下:
糞便檢查
主要檢查體內是否有寄生蟲。
肝炎血清學監測
監測是否有病毒型肝炎,如B型肝炎、C型肝炎。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檢測
檢查是否有愛滋病。
搔癢症通過臨床表現即可判斷,即全身或局部皮膚出現突發或反覆搔癢,而無原發性皮損,可有針刺、灼熱或螞蟻爬行感可直接診斷為搔癢症,再通過病史、檢查可進一步明確病因。
虱病
虱病在衛生條件不良時發病率較高。虱病可有全身或局部皮膚搔癢,但更容易發生於有毛髮以及皮膚皺褶、柔軟濕潤部位,如頭皮、外陰、腋窩、腹股溝等部位,在這些部位可找到成蟲和蟲卵,虱病具有傳染性。而搔癢症是由外界因素或全身疾病引起,並不是由蚊蟲叮咬或虱病直接導致。
治療
搔癢症的治療分為針對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對一些引起搔癢症的原發病,應到相關科別積極診斷治療,原發病的改善可減輕搔癢症或對搔癢症的治療有很大幫助。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口服藥、外用藥以及物理治療,可以緩解搔癢或治癒搔癢症。
搔癢症的一般治療主要針對症狀以及誘因,如停用可引起病情的藥物,避免搔抓、摩擦、燙洗。
內用藥物
抗組織胺藥
服用抗組織胺藥可減輕搔癢症狀,常用藥物如 Promethazine 。其他無中樞抑制的抗組織胺藥也可選用,如 Cetirizine 等。
三環類抗憂鬱藥
有抗焦慮和鎮靜作用,可以緩解搔癢症狀,對於神經精神障礙導致的搔癢症更加有幫助。
5-羥色胺受體阻斷劑
如樞復寧、 Paroxetine 等,可一定程度的緩解搔癢。
綜合維他命B、核黃素、煙酸或煙醯胺
對搔癢症有益,特別適用於冬季搔癢症病人。
性激素
老年搔癢症可以用性激素,男性病人可肌內注射丙酸睪固酮,女性病人可口服己烯雌酚。
外用藥物
外用藥以保護、保濕、滋潤、止癢為原則。
低PH的清潔劑、保濕劑、潤滑劑、止癢劑
如爐甘石洗劑,薄荷酚洗劑,含樟腦、冰片的外洗劑、軟膏等。
外用局部麻醉劑
如利多卡因凝膠,作用在皮膚的末梢神經,起到麻醉作用,從而減輕搔癢感覺。
外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
一種新型免疫抑制劑,如 Tacrolimus 、 Pimecrolimus ,也可緩解搔癢。
糖皮質類固醇
應儘量選用弱、中效激素藥膏,以短期、局部用藥為主,如氟氫化可的松乳膏、 Dexamethasone 軟膏、地奈德乳膏等。長期大量外用激素會導致皮膚萎縮、乾燥,有可能加重搔癢,需要注意。
搔癢症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局限性搔癢症可配合光療,同位素32P、90Sr敷貼治療、淺層X線放射治療。
搔癢症的中醫治療以祛風止癢為原則,需根據搔癢症的原因、季節、病人性別年齡、搔癢部位、搔癢程度、搔癢時間、身體狀況、舌質脈象,整體辨證,給予用藥或針灸。
中成藥口服
防風通聖散
適用於外寒內熱的病人,可起到解表通里、清熱解毒的作用。
膚癢顆粒
對於除濕止癢效果較好,適用於風熱症。
潤燥止癢膠囊
可潤腸通便,祛風止癢,適用於血虛風燥。
療癬卡西甫丸
可清除鹼性黏液質、燥濕止癢,適用於濕熱內蘊。
金蟬止癢膠囊
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適用於濕熱內蘊。
烏蛇止癢丸
養血祛風、燥濕止癢,適用於血虛風濕熱邪蘊於肌膚所致。
外用藥物
溶液
可選用皮膚康洗液、複方黃柏液塗劑等藥劑治療局部潮濕搔癢。皮損乾燥搔癢、有肥厚、苔蘚樣變,常用杏仁、大皂角、桃仁、蒼朮、當歸、地膚子、白鮮皮等藥物煎湯外洗。
洗劑
適用於各型皮膚搔癢症,如甘霖洗劑、川百止癢洗劑等。
霜劑
如羌月乳膏等,適用於皮膚乾燥搔癢症。
軟膏
青鵬軟膏、丹皮酚軟膏等,適用於皮膚乾燥、搔癢。
其他中醫治療
藥浴
可通過中藥藥浴、熏蒸、熏洗等方法治療各種類型的搔癢症。
針灸
病人皮膚消毒後用一次性毫針根據辨證選取不同穴道,適用於各種搔癢症。
刺絡拔罐
適用於局部搔癢劇烈的病人。醫生在選定治療部位後,先用酒精棉球對皮膚進行消毒,然後用梅花針、三棱針快速點刺局部直到皮膚紅潤稍有滲血,將火罐迅速拔在刺血部位,血少火罐停留的時間稍長,血多則即刻取罐。
預後
對於病因明確、症狀輕微的搔癢症,經過積極治療可以較快緩解。但對於嚴重的搔癢症,尤其由系統性疾病引起的搔癢疹,治療效果欠佳。嚴重的搔癢會干擾病人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影響病人的睡眠和情緒,而不良的情緒又會加重病情,形成惡性循環。
部分搔癢症可以治癒。
搔癢症本身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搔癢症治療剛開始,至少每周複查一次,達到治療目標,搔癢控制穩定後,可1個月複查一次。
飲食
搔癢症病人的飲食調理以避免誘發或加重搔癢為原則,減少或忌食原發病需要禁忌的食物,如糖尿病病人就需忌食高糖食物等,適當補充皮膚修復需要的膠原蛋白。
- 忌食油炸禽類、狗肉、燒烤食品等溫燥食品,儘量食用含食物纖維多的食物,以保證大便通暢,有利於緩解搔癢症狀。
- 戒菸酒、濃茶、咖啡及一切辛辣刺激食物,飲食中適度補充脂肪。
- 最好不要吃海鮮、辣椒、蔥、姜、蒜,也不要吃牛羊肉之類的食物。
- 飲食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富含維他命A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胡蘿蔔、菠菜和豆製品。
照護
搔癢症病人的皮膚保養以保護、滋潤、止癢為主。如果皮膚抓破、感染,則需保持清潔和抗感染。其他護理包括心理安撫、飲食調節、環境改善等。
- 加強身體鍛煉,加快身體代謝速率,有利於有害代謝廢物的排出。
- 不要在患處進行搔刮,不要使患處受傷,防止搔癢加重。
- 洗澡不要過勤,避免用熱水接觸皮膚,使用溫水洗澡。
- 加強對皮膚的保護,可以使用保濕性的護膚品。
- 緩解壓力,可以做些冥想、瑜伽等活動放鬆。
- 接受藥物治療的病人需密切觀察用藥過程中是否出現不良反應。
- 治療過程中若搔癢沒有緩解反而加劇,難以忍受,需及時到醫院複診,調整治療方案。
搔癢症病人因長期受搔癢困擾,睡眠質量欠佳,容易有煩躁、易怒、焦慮、憂鬱等情緒。家人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安慰、愛護、關心,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良好的情緒有利於緩解搔癢症狀。
病人應遵醫囑正常外用或口服藥物,尤其是口服藥物,足夠的劑量和療程很重要,不要突然停藥或自行過早換藥。
預防
搔癢症的預防主要是積極治療原發基礎疾病,注意日常生活、飲食的調理。加強鍛煉,適度運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等,都有助於預防搔癢症的發生或加重。
對於有肝膽系統、內分泌系統、血液、生殖泌尿系統疾病的病人,需要隨時注意皮膚搔癢的徵兆,發生了局部或全身皮膚搔癢,應及時就醫。皮膚乾燥、少脂者,季節變換時,需注意皮膚的變化,出現了搔癢症狀,也應及時到皮膚科就診。
- 積極治療可引起搔癢症的原發基礎疾病。
- 做好皮膚的保濕、修復非常重要:掌握好洗澡的頻度,不用熱水洗澡,避免使用鹼性去脂強的洗浴用品,洗後及時擦乾,塗抹有保濕功能的身體乳。
- 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 保持心情愉快和放鬆,保證睡眠。
- 衣物及床上用品儘量使用棉麻製品,避免使用化纖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