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腸道轉位異常
概述
先天性腸道轉位異常是一種先天性畸形,其臨床表現視年齡、病理分型有所差異,容易延誤診斷和治療,隨時可發生威脅生命的併發症。
- 就診科別:
- 一般外科、小兒外科
- 英文名稱:
- Congenital malrotation of intestine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腸壞死、乳糜爛、腹膜炎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間歇性嘔吐、消瘦、脫水、體重下降、陣發性哭鬧
- 好發人群:
- 新生兒
- 鑑別診斷:
- 十二指腸閉鎖或狹窄
- 常用檢查:
- 鋇劑灌腸、鋇餐造影檢查、腹部CT、腹部超音波檢查
病因
該病主要是胚胎發育6~10周,消化管生長速度較腹腔快,腹腔不能容納中腸(膽總管十二指腸開口處至橫結腸的右2/3),導致以腸繫膜上動脈為軸心的正常旋轉運動發生了障礙。
腸旋轉異常
胎兒腸管是腹腔內以腸繫膜上動脈為軸心旋轉不全或異常,如出現旋轉不足、旋轉過度、反向旋轉或不旋轉,都會發生腸道位置異常和腸繫膜附著不全等現象。
- 先天性腸道轉位異常主要發生於新生兒時期,部分出現家族聚集現象。
- 據調查,每6000個存活出生的嬰兒中就有一例中腸道轉位異常的患兒,其中男孩略常見,大部分中腸扭轉兒童在出生前一個月即有所表現。
新生兒
胚胎時期的腸旋轉異常所導致,故主要發生於新生兒時期。
症狀
先天性腸道轉位異常的典型症狀是中腸出現突發性扭轉、十二指腸不全梗阻、間歇性發作的腹痛或嘔吐,同時也有極少數的無症狀病例。
嘔吐
患兒可表現為反覆出現間歇性嘔吐,嘔吐物含有膽汁,部分嘔吐物可呈咖啡色。膽汁性嘔吐是新生兒期病人主要症狀,多見於出生後3~5天。
腹部不適
病人可有反覆發生的腹痛、腹脹等腹部不適症狀,部分成人病人發病時疼痛比較劇烈,且起病急,伴有腹部壓痛、腹壁緊張的症狀。
營養不良
病人可出現消瘦、脫水、體重下降等症狀,嬰幼兒可因營養不良而出現發育障礙。
血便
部分病人可因小腸絞窄、壞死而出現大量血便。
便秘
部分病人可伴有時有時無的大便明顯減少、排便困難的症狀。
乳糜爛
由於反覆發作的腸旋轉,使腸繫膜根部的淋巴干發生阻塞,淋巴管內壓力升高,腹腔內形成乳糜性腹水,多數可自行癒合。
腸壞死
腸道轉位異常者易發生腸扭轉,扭轉時間較長時就會引起小腸廣泛壞死和穿孔,出現腸絞窄壞死,表現為嘔吐咖啡色樣液體、血便、劇烈腹痛等。此時若不及時治療,則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應馬上處理。
腹膜炎
腸壞死後可繼發腹膜炎,可表現為腹壁緊張、壓痛、反跳痛,疼痛劇烈,甚至出現板狀腹。
看醫
若嬰幼兒出現不明原因的嘔吐,或成人突然或反覆發生腹痛、腹脹,都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嬰幼兒反覆出現嘔吐,或者平日睡眠時間過多、食慾不佳,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檢查。
- 嬰幼兒反覆出現嘔吐,且嘔吐物中含有膽汁,伴有排便和餵奶困難、哭鬧不安,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 成人日常生活中腹部反覆出現隱約疼痛、腹脹,且排便困難,應及時就診。
- 成人出現急腹症表現,有突然發生的劇烈腹痛、腹脹、嘔吐症狀,應立即撥打119就診。
- 大多患兒優先考慮去小兒外科就診。
- 部分綜合醫院無小兒外科,因此患兒出現嘔吐等不適症狀後,可前往兒科就診。
- 成人病人發病後,應及時去一般外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嘔吐症狀持續幾天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出現嘔吐、腹痛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餵養困難、膽汁性嘔吐、腹部水腫等症狀)
- 病兒吃奶和排便是否正常?
-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此類遺傳性疾病?
腹部超音波檢查
可能表現為腸繫膜上動脈、腸繫膜上靜脈的位置倒置,如果腸繫膜上動脈是在腸繫膜上靜脈右面,可能有旋轉不良。
上消化道(顯影劑)檢查
如果有腸扭轉,會有屈氏韌帶的位置異常、中腸螺絲狀的影像。
鋇劑灌腸
可以有效評估結直腸的位置,盲腸、乙狀結腸或橫結腸扭轉的情況中,造影鋇劑灌腸在扭轉處顯示鳥嘴樣改變。
腹部X線平片
X線平片有助於發現膈下氣體,判斷有無腸穿孔。
CT和磁共振檢查
可準確顯示小腸及周圍組織位置,顯示小腸有無壞死情況等。
典型先天性腸道轉位異常症狀
突發膽汁性嘔吐、腹部疼痛,呈高位腸阻塞症狀。
鋇劑灌腸攝片
腸繫膜動脈在腸繫膜靜脈的右邊,則可能是先天性腸道轉位異常。
腹部超音波檢查
判斷出結腸的位置,從而進一步判斷是否為先天性腸道轉位異常。
十二指腸閉鎖或狹窄
系胚胎發育障礙,常合併其他系統畸形。病理類型有隔膜型、盲段型及十二指腸狹窄,表現為生後嘔吐頻繁,大多數含膽汁,如梗阻在壺腹部近端則不含膽汁,上腹部不膨隆或輕度腹脹,多伴有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酸鹼失衡。母親常有羊水過多,直立位X線檢查可見「雙泡征」。
治療
症狀明顯的病人應手術治療,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病人應對病情進行進一步的跟蹤觀察,以防止病情惡化。
先天性腸道轉位異常術後可以使用紅黴素,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紅黴素可以促進胃排空、減少逆流,從而促進胃腸運動與功能恢復。但其同時有著潛在的肝毒性,可能引起發熱、皮疹、蕁麻疹等不良反應。
十二指腸吻合術
適合十二指腸閉鎖和狹窄型的病人,該手術重建了消化道的解剖結構。
十二指腸菱形吻合術
適合腸壁纖維化或伴有環狀胰臟,此術不易損傷十二指腸乳頭。
巨十二指腸裁剪整形吻合術
適合十二指腸近端擴張明顯,腸壁肥厚的病人。
ladd手術
又稱盲腸松解術,由於聯接盲腸和乙狀結腸的腹膜後帶被壓迫結腸第2、3部而造成結腸梗塞,因而需做盲腸松解術,使被遮蓋的結腸獲得顯出。
胃腸減壓
胃腸減壓可解除局部肌肉痙攣,緩解疼痛,同時病人需注意禁食水。
輸液
部分病人可出現休克,因此需要靜脈補充平衡鹽溶液,維持人體內環境,糾正水、電解質不平衡及酸鹼平衡失調。
預後
本病經過有效規範的治療大多可以治癒,術後良好的監護以及靜脈營養的供給也可以幫助病人進一步的恢復。
本病能治癒,部分病人會出現其他併發症,需及時發現並處理,以防病情惡化。
本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患兒是否還有膽汁性嘔吐、急性腹痛等症狀,並通過鋇劑灌腸等檢查確定患兒是否痊癒。
飲食
病情較為嚴重時,需要胃腸道外的營養支持,在病癒後要科學飲食,給予病人合理、均衡、充分、全面的營養供給。
-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熱,使內臟熱毒蘊結,從而使本病症狀加重。
- 忌甜膩食物,如豬油、奶油、牛油等,高糖食物如巧克力、點心等,這些食物有增熱的作用,會影響治療效果。
- 宜多食用含豐富維他命B的食物,例如小麥、高粱、芡實、蜂蜜、豆腐、雞肉、韭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鮮蔬菜。
照護
合理飲食,營養均衡,適當的讓患兒動一動,防止腸沾黏再次發生嘔吐現象,以促進腸功能的恢復。
患兒要避免劇烈運動,並養成樂觀、積極的良好的心態,有助於病情的恢復。
若患兒有嘔吐物,要注意是否含有膽汁、餵食困難以及其他不適症狀,應及時去醫院複診。
少數患兒可能出現術後腸管再扭轉,如延誤診斷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應重視術後出現的異常嘔吐,並優先排除外科手術指征。
預防
孕婦可在初期做常規檢查,若確定新生兒會出現先天性腸道轉位異常的現象,應儘早手術,以避免出現嚴重併發症危及生命。
孕婦可定期做常規檢查,可最早在出生前一個月,查出是否該新生兒患有先天性腸道轉位異常,從而及時治療以防止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 孕婦可通過初期做檢查,判斷新生兒是否患有先天性腸道轉位異常。
- 孕婦應合理飲食,以保證攝入營養的均衡。
- 孕婦要保持良好心態,積極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