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手足口病

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腸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5歲以下兒童多發,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及腸病毒71型。密切接觸是手足口病重要的傳播方式,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還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後亦可感染,臨床以手足肌膚、口咽部發生皰疹為特徵。

就診科別:
兒科、感染病科
英文名稱: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腦炎、腦膜炎、循環衰竭、神經性肺水腫
治療周期:
7~10天
臨床症狀:
手足肌膚、口咽部發生皰疹
好發人群:
嬰幼兒和兒童
常用藥物:
干擾素、 Ribavirin
常用檢查:
血液常規、病原學檢查、血清學檢查

病因

手足口病可由多種腸病毒引起,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及腸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徑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觸傳播。

主要病因

腸病毒感染人體後,主要與咽部和腸道上皮細胞表面相應的病毒受體結合,其中腸病毒A組71型(EV-A71)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V-A16)的主要病毒受體為人類清道夫受體B2和P選擇素糖蛋白配體-1等。病毒和受體結合後經細胞內吞作用進入細胞,病毒基因組在細胞漿內脫衣殼、轉錄、組裝成病毒顆粒。腸病毒主要在扁桃腺、咽部和腸道的淋巴結大量複製後釋放入血液,可進一步播散到皮膚及黏膜、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臟、肝臟、胰臟、腎上腺等,引起相應組織和器官發生一系列炎症反應,導致相應的臨床表現。少數病例因神經系統受累導致血管舒縮功能失調及IL-10、IL-13、IFN-γ等炎性介質大量釋放引起心肺衰竭。

流行病學

患兒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手足口病隱性感染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節為多見,發病以4-9月為主。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本病傳染性強,易引起流行,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

傳播途徑

密切接觸是手足口病重要的傳播方式,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還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後亦可感染。

好發人群
  •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此類兒童常常由於不注意自身衛生,免疫力低下容易患此疾病。
  • 喜歡和別人共用東西的人:常常由於和手足口病病人一起用了被子、毛巾等東西患上此類疾病。

症狀

手足口病的症狀以手足肌膚、口咽部發生皰疹為特徵。根據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將手足口病分為五期。

典型症狀

第1期(出疹期)

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個別病例可無皮疹,典型皮疹表現為斑丘疹、丘疹、皰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疹內液體較少,不疼不癢,皮疹恢復時不結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時可見瘀點、瘀斑。某些型別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A組6型(CV-A6)和人柯薩奇病毒A10(CV-A10)所致皮損嚴重,皮疹可表現為大皰樣改變,伴疼痛及癢感,且不限於手、足、口部位。此期屬於手足口病普通型,絕大多數在此期痊癒。

第2期(神經系統受累期)

少數病例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多發生在病程1~5天內,表現為精神差、嗜睡、吸吮無力、易驚、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肌無力、頸項強直等。此期屬於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數可痊癒。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發生在病程5天內,表現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皮膚發花、血壓升高。此期屬於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時識別並正確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礎上迅速進入該期,臨床表現為心搏過速,但個別患兒可有心搏過緩,還可出現呼吸急促、口唇紫紺、咳粉紅色泡沫痰或血性液體、血壓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嚴重腦功能衰竭為主要表現,臨床可見抽搐、嚴重意識障礙等。此期屬於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較高。

第5期(恢復期)

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對血管活性藥物的依賴逐漸減少,神經系統受累症狀和心肺功能逐漸恢復,少數可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如柯薩奇病毒A組6型(CV-A6)、人柯薩奇病毒A10(CV-A10)感染者,在病後2~4週有脫甲的症狀,新甲於1~2月長出。大多數患兒預後良好,一般在1週內痊癒,無後遺症。少數患兒發病後迅速累及神經系統,表現為腦幹腦炎、腦脊髓炎、腦脊髓膜炎等,發展為循環衰竭、神經性肺水腫的患兒病死率高。

併發症

腦炎、腦膜炎

出現精神差、嗜睡、吸吮無力、易驚、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肌無力、頸項強直等症狀。

循環衰竭

表現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皮膚發花、初期血壓升高,末期出現血壓降低或休克。

神經性肺水腫

出現呼吸急促、口唇紫紺、咳粉紅色泡沫痰或血性液體。

心肌炎

常由病毒感染導致,病人常常可以出現胸痛、心悸等一系列心血管系統的表現,症狀嚴重者還會出現休克或者昏迷等症狀。

看醫

手足口病的預後一般良好,只要患兒精神狀態好,吃奶、玩耍正常,可以居家觀察。但是在兒童發生腦炎、腦膜炎、循環衰竭、神經性肺水腫的時候,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就醫指征

持續高熱

體溫>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

神經系統表現

出現精神萎靡、頭痛、眼球顫抖或上翻、嘔吐、易驚、肢體抖動、吸吮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等。

呼吸異常

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安靜狀態下呼吸頻率超過30~40次/分。

循環功能障礙

心率增快,大於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皮膚發花、血壓升高、微血管再充盈時間大於2秒。

就診科別
  • 一般家長帶患兒到兒科就診。
  • 因為手足口病有一定傳染性,故可到感染病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發熱、皮疹出現幾天了?
  • 體溫最高多少度?
  • 精神狀態、吃東西、玩耍情況怎麼樣?
  • 有沒有抽搐、頭痛、肢體抖動、心慌?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接觸史?
需要做的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液常規、C反應蛋白

多數病例白血球計數正常,部分病例白血球計數、嗜中性白血球比例及C反應蛋白可升高。

血生化

部分病例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肌酸磷化酶同工酶輕度升高,病情危重者肌鈣蛋白、血糖、乳酸升高。

腦脊髓液

神經系統受累時,腦脊髓液符合病毒性腦膜炎和/或腦炎改變,表現為外觀清亮、壓力增高、白血球計數增多,以單核球為主(初期以多核細胞升高為主),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血氣分析

呼吸系統受累時或重症病例可有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血氧飽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壓升高、酸中毒等。

病原學、血清學檢查

臨床樣本(咽拭子、糞便或肛拭子、血液等標本)腸病毒特異性核酸檢測陽性或分離到腸病毒,急性期血清相關病毒IgM抗體陽性。恢復期血清柯薩奇病毒A組6型(CV-A6)、腸病毒A組71型(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病毒中和抗體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影像學檢查

胸部影像學

輕症患兒肺部無明顯異常,重症及危重症患兒併發神經性肺水腫時,兩肺野透亮度減低,毛玻璃樣改變,局限或廣泛分布的斑片狀、大片狀陰影,進展迅速。

顱腦CT、磁振造影

顱腦CT檢查可用於鑑別顱內出血、腦疝、顱內占位等病變。神經系統受累者磁振造影檢查可出現異常改變,合併腦幹腦炎者可表現為腦橋、延髓及中腦的斑點狀或斑片狀長T1長T2信號。併發急性弛緩性麻痹者,可顯示受累節段脊髓前角區的斑點狀對稱或不對稱的長T1長T2信號。

心電圖

可見竇性心搏過速或過緩,Q-T間期延長,ST-T改變。

腦電圖

神經系統受累者可表現為瀰漫性慢波,少數可出現棘(尖)慢波。

超音波心動圖

重症患兒可出現心肌收縮和或舒張功能減低,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射血分數降低等。

診斷標準

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病原學檢查做出診斷。

臨床診斷病例

流行病學史

常見於學齡前兒童,嬰幼兒多見。流行季節,當地托幼機構及周圍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發病前與手足口病患兒有直接或間接接觸史。

臨床表現

符合上述臨床表現,極少數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僅表現為腦炎或腦膜炎等,診斷需結合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結果。

確診病例

在臨床診斷病例基礎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確診:

  • 腸病毒(CV-A16、EV-A71等)特異性核酸檢查陽性。
  • 分離出腸病毒,並鑑定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病毒。
  • 急性期血清相關病毒IgM抗體陽性。
  • 恢復期血清相關腸病毒的中和抗體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鑑別診斷

口蹄疫

一般發生於畜牧區,主要通過接觸病畜,經皮膚黏膜感染,成人牧民多見,四季散發。皮疹特徵為口、咽、掌等部位出現大而清亮的水泡,皰疹易潰破,繼發感染成膿皰,然後結痂、脫落。

皰疹性口炎

病原體為單純皰疹病毒,多發於3歲以下,典型表現為口腔黏膜數目較多成簇、針頭大小、壁薄透明的小水泡,常累及齒齦,一般無皮疹,常伴頦下或頜下淋巴結腫痛。

膿瘡

多發生於夏秋季節,兒童多見。傳染性強,常在托兒所、幼稚園中引起流行。皮疹好發於顏面頸、四肢等暴露部位;形態初起時為紅斑、丘疹或水泡,迅速變成膿皰,皰壁薄易破、搔癢。重者可伴有高熱、淋巴結腫大或引起敗血症。輔助檢查示白血球總數及嗜中性白血球增高,膿液細菌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

脊髓灰質炎

重症病例合併急性弛緩性癱瘓時需與脊髓灰質炎鑑別,後者主要表現為雙峰熱,病程第二週退熱前或退熱過程中出現弛緩性癱瘓,病情多在熱退後到達頂點,無皮疹。

肺炎

重症病例可發生神經性肺水腫,應與肺炎鑑別。肺炎患兒一般無皮疹,胸部X光片可見肺實變病灶、肺不張及胸腔積水等,病情加重或減輕呈逐漸演變的過程。

治療

手足口病的治療主要是對症支持治療為主,在病情嚴重,患有腦炎、神經性肺水腫、循環衰竭等情況下,需要酌情應用甘露醇、機械通氣,甚至體外生命支持等處理。

治療周期
一般7~10天,重症病例會適當延長。
一般治療
  • 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保養。積極控制高熱,體溫超過38.5℃者採用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使用退熱貼等,或應用退熱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布洛芬、普拿疼,兩次用藥的最短間隔時間為6小時。
  • 保持患兒安靜,驚厥病例需要及時止驚,常用藥物有咪達唑侖、 Diazepam 。需嚴密監測生命體徵,做好呼吸支持準備,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腸,抗驚厥。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吸氧,注意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藥物治療

干擾素α噴霧或噴霧

此藥品常常適用於由病毒引起的初發或者復發性皮膚單純皰疹,為免疫增強劑,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引起局部的灼痛、搔癢等症狀。

Ribavirin 靜脈滴注

此藥品為抗病毒藥,常用語呼吸道融合病毒引起的肺炎與支氣管炎,長期服用可能對肝功和血象造成影響。

手術治療

本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

手足口病屬於中醫「瘟疫、溫熱夾濕」等範疇,傳變特點具有「衛氣營血」的規律,根據病症,分期辨證論治。

普通型:脾肺濕熱證

黃芩、藿香、連翹、金銀花、滑石、牛蒡子、佩蘭、白茅根、生薏苡仁、通草、青蒿、生甘草。

重型:濕熱動風證

生石膏、大黃、生梔子、黃連、鉤藤、天麻、菊花、生薏苡仁、羚羊角粉(代)、全蠍、白僵蠶、生牡蠣。

其他治療

液體療法

重症病例可出現腦水腫、肺水腫及心功能衰竭,應控制液體入量,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依據中心靜脈壓(CVP)、動脈血壓(ABP)等指導補液。

降顱內壓

常用20%甘露醇降低顱內壓,有心功能障礙者可使用利尿劑,如呋塞米靜脈注射。

血管活性藥物

第3期患兒以使用擴血管藥物為主,可使用 Milrinone 。高血壓者應將血壓控制在該年齡段嚴重高血壓值以下,可用酚妥拉明或硝普鈉,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直至調整至合適劑量,期間密切監測血壓等生命體徵。第4期血壓下降時,可應用正性肌力及升壓藥物治療,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或多巴酚丁胺等,從低劑量開始,以能維持接近正常血壓的最小劑量為佳。

靜脈應用丙種球蛋白

第2期不建議常規使用靜脈丙種球蛋白,有腦脊髓炎和持續高熱等表現者以及危重病例可酌情使用,劑量1.0g/(kg•d),連用2天。

糖皮質類固醇

有腦脊髓炎和持續高熱等表現者以及危重病例酌情使用,可選用甲基普賴鬆、氫化可的松或 Dexamethasone ,一般療程3~5天。

機械通氣

出現以下表現之一者,可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 呼吸急促、減慢或節律改變。
  • 氣道分泌物呈淡紅色或血性。
  • 短期內肺部出現濕性囉音。
  • 胸部X線檢查提示肺部明顯滲出性病變。
  • 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或動脈血氧分壓(PaO2)下降。
  • 面色蒼白、紫紺、皮溫低、皮膚發花、血壓下降。
  • 頻繁抽搐或昏迷。

血液淨化

血液淨化輔助治療有助於降低「兒茶酚胺風暴」,減輕炎症反應,協助液體平衡和替代腎功能等,適用於第3期和第4期患兒。

體外生命支持

包括體外膜肺(E公分O)、體外左心支持(ECLVS)、或E公分O+左心減壓(LV vent)等,嚴重腦功能衰竭的患兒不建議使用。

預後

一般預後較好,少數重症患兒可合併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神經性肺水腫等,甚至可危及生命。

能否治癒

絕大多數可以治癒。

能活多久

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建議每3天複查一次。

飲食

手足口病患兒因口腔內有皰疹,故飲食護理尤為重要,飲食宜清淡、富營養、易消化,不可食用刺激性食物。

飲食調理
  • 疾病初期,因口腔疼痛,病人可出現畏食,此時應以流質食物為主,如牛奶、豆漿、米湯等。食物不宜過涼、過燙,可用吸管吸食。
  • 疾病中期,可給予軟食或流質食物,不宜食用堅硬、辛辣、刺激、冰冷、酸性食物,防止刺激口腔。
  • 退熱期病人口腔疼痛減輕,飲食以泥糊狀食物為主。
  • 恢復期每天可以多次飲食,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如雞蛋羹、雞湯等,大約10天之後恢復正常飲食。

照護

手足口病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降溫、皮疹消退為主,還需避免發生繼發性的皮膚感染等。

日常護理
  • 兒童患病期間宜休息,保暖,多飲水。
  • 飲食宜清淡、富營養、易消化。
  • 持續高熱者可用物理降溫,必要時暫用退熱劑。
病情監測

體溫監測

可使用水銀柱體溫計或者紅外體溫計在家進行兒童體溫監測。

病情觀察

注意兒童有無精神萎靡、頭痛、眼球顫抖或上翻、嘔吐、易驚、肢體抖動、吸吮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等;注意兒童有無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

特殊注意事項
  • 注意兒童有無肢體抖動、呼吸、心跳明顯增快,及時發現腦炎、神經性肺水腫等嚴重情況。
  • 保持病人皮膚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儘量穿純棉、寬大的衣服。
  • 剪短患兒指甲,還可包裹患兒雙手,防止抓破皮疹,引起繼發細菌感染。
  • 如果患兒臀部有皮疹,家長應注意保持孩子臀部清潔乾燥。

預防

手足口病的預防手段,主要包括一般性預防措施以及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種,能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發病率。

預防措施

一般預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勤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兒童玩具和常接觸到的物品應定期進行清潔消毒。,

接種疫苗

EV-A71型滅活疫苗可用於6月齡至5歲兒童預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礎免疫程序為2劑次,間隔1個月,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