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甲癬

概述

甲癬特指由皮膚癬菌感染引起的甲病,而甲真菌病是由皮癬菌、酵母菌及非皮癬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因此甲癬是甲真菌病的一部分。甲真菌病多由手足癬直接傳染,易感因素有遺傳因素、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局部血液或淋巴液回流障礙、甲外傷或其他甲病等。甲癬一般進行藥物治療,少數病人也可選擇手術治療,通常經積極治療後可緩解症狀,部分病人也可治癒。

就診科別:
皮膚科
英文名稱:
tinea unguium
疾病別稱:
灰指甲、甲真菌病、甲真菌感染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敗血症、甲溝炎、甲床炎
治療周期:
3~6個月
臨床症狀:
甲變色、無光澤、增厚破損
好發人群:
甲外傷或其他甲病病人
常用藥物:
冰醋酸、 Itraconazole
常用檢查:
真菌檢查、甲組織病理檢查
疾病分類

黴菌性白甲

即淺表性白色甲癬,是真菌從甲板表面直接侵入,位於甲板的表淺層。

遠端甲下型

本型是真菌從甲周遠端和側緣皮膚感染,逐漸蔓延至甲床。

近端甲下型

此型易伴發甲溝炎,是真菌由甲近端入侵感染所致。

甲板內型

臨床較少見,損害僅限於甲板,不破壞甲床,甲板呈白色或灰白色。

全甲毀損型

屬於甲真菌病最嚴重的第一型,是在輕型基礎上發展而來。

病因

甲癬常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以及某些念珠菌等所引起。傳染途徑一般為直接接觸傳染,好發人群一般為糖尿病病人,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系統性疾病導致免疫受損、甲外傷或其他甲病病人等,居住環境過於潮濕溫暖、個人生活衛生不佳也可誘發甲癬。

主要病因
  • 皮癬菌侵犯甲板或甲下,如常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所引起。
  • 甲缺乏細胞免疫功能易感染真菌引發此病。
誘發因素
  • 居住環境過於溫暖、潮濕。
  • 個人衛生習慣不良,如不經常換洗鞋襪或隨意接觸別人的鞋襪等。
流行病學

任何年齡、性別均可患甲癬,但更易發生於老年男性群體。甲真菌病多伴發於其他皮膚真菌病,大約有30%的皮膚真菌病病人患有甲真菌病,約20%的指、趾甲病變由真菌引起,趾甲較指甲更易發生甲癬。

傳播途徑

甲癬通過接觸傳染,如直接接觸患有足癬或者甲癬病人的拖鞋、襪子等衣物,都可能會被傳染。

好發人群

甲外傷或其他甲病的病人

甲外傷或其他甲病使得真菌易進入甲內,造成感染甲癬。

糖尿病病人

糖尿病病人體內血糖高,有利於真菌生長,且糖尿病病人免疫功能不全,下肢血管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導致甲癬易復發。

患系統性疾病的人群

免疫力受損尤其是長期口服激素、抗生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劑者。

老年男性

症狀

甲癬的主要症狀有甲變色、無光澤、增厚、分離、萎縮、破損、脫落,甲面凹點或溝紋,一旦甲板被感染,即可形成裂紋、變脆或增厚,呈棕色或黑色。一般甲癬自覺症狀輕微,但甲板增厚、破壞,受到擠壓可以導致甲溝炎,則會有局部紅腫、疼痛等症狀。

典型症狀

淺表性白色甲癬

甲板表面點狀渾濁區,可以有一點或多個小點,逐步擴大或融合,甲面較軟。

遠端甲下型

甲板逐漸渾濁,顏色灰黃,脆性增加,容易破損脆裂或呈蟲蝕狀。

近端甲下型

開始大多僅限於甲近端半月部出現白斑,隨著甲生長而逐漸向外擴展,甲板粗糙增厚,也可出現破損。

甲板內型

損害僅限於甲板,不破壞甲床,甲板呈白色或灰白色,不出現明顯增厚或萎縮症狀,炎症表現也不明顯。

全甲毀損型

表現為全甲板被侵蝕,整個甲板受到破壞,甲床增厚,甚至指趾甲可以脫落。

其他症狀

紅色毛癬菌感染

臨床表現常呈甲板遠端脆裂、分離而留下一薄溝,其邊緣粗糙,波及全甲時可破壞全指甲。

淺表性白色甲癬

初起為甲板表面發生一小的渾濁區,開始常呈點狀,外形不規則,可以僅有一點或有多個小點,起於甲面的中央近新月區、甲的游離緣或其兩側皺襞,可局限於一處或波及全甲,甲面較軟。

須癬毛癬菌所引起的甲癬

常較淺,無甲溝炎,常於甲床皺襞皮膚處見有脫屑,且多數隻波及甲的一部分,有時也可波及全甲板。

併發症

敗血症

若甲癬病人致病細菌侵入血液循環中生長繁殖,可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可表現為寒戰、高熱、皮疹、關節痛及肝脾臟腫大等症狀。

甲溝炎

甲癬病人可併發甲溝炎,導致甲部出現紅、腫、熱、痛症狀,嚴重者還可出現化膿。

甲床炎

甲癬病人還可併發甲床炎,出現指甲和趾甲深面的基底部分的感染,甲板可出現營養不良性變化,表現為變形、破碎和脫落。

看醫

觀察病人是否有香港腳,如腳趾縫浸漬樣滲出、破潰,或足底有小水泡,趾甲或指甲有無變厚、變渾濁等改變,如果有請及時就醫,就診於皮膚科。檢查一般為體格檢查、真菌檢查,真菌檢查結果陽性提示甲癬。一般需要與甲外傷、甲營養不良、甲銀屑病等相鑑別。

就醫指征
  • 腳趾縫、手指縫出現搔癢或潰爛時需要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確診皮膚真菌病,發現甲有改變時請及時就醫。
  • 確診甲真菌病,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發熱等全身不適症狀時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出現甲蘚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皮膚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出現症狀多久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甲變色、無光澤、增厚、破損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手癬、足癬的症狀)
  • 個人衛生情況怎麼樣?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真菌檢查

刮下適量的病甲或懷疑病甲的指甲粉末送去病理室做真菌螢光檢查,真菌檢查結果提示陽性可診斷為甲癬。

體格檢查

病甲有顏色改變,出現渾濁無光澤、增厚破損等改變,結合陽性的真菌檢查結果即可診斷為甲癬。

甲組織病理檢查

甲組織病理檢查找到真菌提示為甲癬。

診斷標準
  • 病甲變色,無光澤,出現增厚、破損等改變,常先起於一個指、趾甲,病程長者可以逐漸傳染到其他臨近指、趾甲。
  • 刮下病甲的粉末真菌檢查結果為陽性。
鑑別診斷

甲濕疹

甲濕疹的真菌檢查為陰性,甲臨床表現和甲癬類似,但常波及多個甲,且對稱分布,往往伴有其他部位的皮膚濕疹。

銀屑病

銀屑病除了有甲改變外,身上還有銀屑病的皮損表現。

先天性厚甲

真菌檢查為陰性,常波及多個甲,且呈對稱分布。

甲營養不良

往往多個甲受累,甲板變薄,甲真菌檢查陰性。

治療

因藥物不易進入甲板,且甲生長緩慢,故甲癬治療較為困難,其關鍵在于堅持用藥。治療周期一般為3~6個月,藥物治療分為口服藥和外用藥,對於嚴重的甲癬,外用藥與口服藥聯合使用,可以明顯提高療效,但是甲癬有時臨床治癒後還可能再發。

治療周期
一般治療周期為3~6個月。
藥物治療

外用藥物治療

  • 30%冰醋酸外塗或者10%冰醋酸泡病甲,持續3~6個月以上。塗藥前可先將病甲刮薄,療效較好。
  • 用40%尿素軟膏包敷後使病甲軟化剝離,再外用抗真菌製劑。
  • 5% Amorolfine 擦劑,指甲需要持續用藥6個月,趾甲需用藥9~12個月。

系統藥物治療

Terbinafine

連續服藥,指甲受累需6~8週,趾甲受累需12~16週。

Itraconazole

每月服藥一週為一個療程,指甲受累需2~3個療程,趾甲受累需3~4個療程。

聯合治療

包括口服藥物和局部外用藥物的聯合,口服藥物和(或)外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的聯合。一般用於病人甲板受累面積較大、甲母質受累或單一治療失敗時的治療。

手術治療

甲癬可通過手術方式拔除病甲,但是因手術治療損傷較大,現一般不採用此種療法。

預後

甲癬一般發展緩慢,不經治療可以持續終生。本病經過有效規範的治療,能夠減輕或消除甲癬的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甚至可以治癒。本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但因其容易復發,需注意日常生活和衛生習慣,積極治療皮膚真菌感染並定期複診。

能否治癒

甲癬經過積極的治療大部分可以治癒。

能活多久

甲癬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甲癬治療結束後的一月左右複診,可進行真菌檢查。

飲食

甲癬病人宜均衡飲食,忌食辛辣食物,避免高脂、高糖飲食。

飲食調理
  •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會使本病症狀加重。
  • 忌煙、酒,由於菸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動脈血與氧的結合力減弱,酒能助長濕熱,故應當禁忌,含酒飲食,如酒釀、藥酒等均不宜飲用。
  • 宜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多食新鮮的水果和新鮮蔬菜。

照護

注意手足的清潔衛生,保持乾燥潔淨,避免家人接觸,不要過分緊張,以免加重病情。按時按量用藥,謹遵醫囑。

日常護理
  • 了解所服用的抗真菌藥物以及外塗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指導病人正確服用、塗抹。
  • 使用棉質襪子,勤換鞋襪,病人的鞋襪、毛巾等衣物要隔離洗滌,用開水燙,以免傳播。待疾病痊癒後可考慮更換鞋襪,鞋子不要過緊,避免與他人共用鞋襪等用品。
特殊注意事項
  • 注意衛生,固定鞋襪,防止交叉感染。
  • 每次外塗藥物之後及時洗手,可以適當將外用藥物噴灑在鞋襪上。
  • 家人發現有類似症狀時及時就診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預防

甲癬的預防首先是積極防治常見的皮膚癬病,在有甲營養不良時更應防止真菌感染。當確診患有皮膚真菌病時,要及時積極治療。

預防措施
  • 積極進行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提高抗感染能力。
  • 改善生活習慣,如穿寬鬆、透氣鞋襪,保持局部乾燥及清潔,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類藥物。
  • 儘量避免去公共浴室,如必需去公共浴室,應攜帶自己的拖鞋、毛巾、浴巾、浴衣等,避免使用公共用品。
  • 避免甲部受到外傷。
  • 避免或儘量減少與手足癬、股癬、甲癬、頭癬病人密切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