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
概述
黑色素瘤是一種起源於黑素細胞的皮膚惡性腫瘤,可發生於正常皮膚,也可由色素痣惡變形成。該病病因不明,起病隱襲,惡性程度高、易轉移、預後差,約占皮膚惡性腫瘤的1%。惡性黑色素瘤可見於任何年齡,多見於中、老人,好發於白色人種。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我國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率不高,但有逐漸增高的趨勢。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
- 英文名稱:
- melanoma
- 疾病別稱:
- 惡性黑色素瘤
- 是否常見:
- 否
- 是否遺傳:
- 具有一定遺傳傾向
- 併發疾病:
- 淋巴結腫大、皮膚潰爛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出血、潰瘍
- 好發人群:
- 30歲以上的成年人、曾受到X線照射的人群、經常受到紫外線照射的人群
- 常用藥物:
- 白介素-2、溶瘤病毒
- 常用檢查:
- 腫瘤細胞切片檢查、免疫組化檢測
表淺播散型黑色素瘤
占所有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70%,初期為扁平狀,至垂直生長期時皮損進一步增大,周邊呈鋸齒狀。
結節型黑色素瘤
占所有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15%~30%,侵襲性較強,顏色較深,多為藍黑色,類似血泡或血管瘤,也有紅色、灰色、紫色,甚至無色。
雀斑型黑色素瘤
較少見,約占所有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4%~10%,幾乎均局限於頭頸部,多為棕黃色皮損,周邊纖細、迂曲,呈鋸齒狀,較少出現轉移。
肢端雀斑型黑色素瘤
僅占所有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2%~8%,病變特徵性出現於手掌、足底或甲床下,呈棕黃色或褐色,可突然出現顏色改變。多發生於老人,發病較快,侵襲性強,容易出現轉移。
病因
目前黑色素瘤的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種族與遺傳、燒傷以及外傷和刺激有關,已發現一些可以增加發病的誘因,如過多紫外線暴露、黑色素瘤家族史、某些疾病或藥物影響等。
種族與遺傳
家族性黑色素瘤病人通常較散發性病人年輕,並且常為多發性。
日曬
黑色素瘤多見於對過度日曬極度敏感的人群。但淺表擴散性黑色素瘤的發生與偶爾的強烈日曬,尤其是幼年孤立的嚴重曬傷事件關係密切。
外傷與刺激
創傷與刺激可使良性色素性皮膚病惡變,不少年輕病人常有多年前「點痣」史。
膚色白皙
皮膚的黑色素較少,其保護免受紫外線照射損傷的作用也較小。相比膚色較深者,金色或紅色的頭髮、淺色的眼睛、易曬傷或長雀斑者患黑色素瘤的可能性更大。
過多紫外線暴露
來自陽光、曬黑燈和曬黑床的紫外線照射,可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尤其是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家族史
黑色素瘤可呈家族性發病,若兩位或兩位以上近親患黑色素瘤,這個人患黑色素瘤可能性會大大增加。此外,極少數家族患有遺傳性皮膚疾病,如著色性干皮病,其皮膚對陽光極為敏感,大大增加了患黑色素瘤風險。
免疫系統衰弱
免疫系統衰弱的人患黑色素瘤風險增加,如曾接受器官移植者。
某些疾病或藥物
有些疾病或藥物會使皮膚對陽光更敏感,或抑制免疫系統,從而增加罹患黑色素瘤風險。
- 黑色素瘤的發病率並不算高,中國2015年的數據是每十萬人中有8例,目前黑色素瘤發病正逐年增加。
- 與歐美主要分布在皮膚淺表的皮膚型不同,中國約有50%的病人的黑色素瘤是分布在四肢末端皮膚的肢端型,更容易發生轉移。
- 30歲以上的成年人多見,男女比例為2:1。
- 特別是有皮膚受傷的病史。
- 曾多次大量受到X線照射的人群。
- 少數病例也稱家族性傾向。
症狀
皮膚惡性黑素瘤的臨床症狀包括出血、搔癢、壓痛、潰瘍等,一般來講,黑素瘤的症狀與發病年齡相關,年輕病人一般表現為搔癢、皮損的顏色變化和界限擴大,老年病人一般表現為皮損出現潰瘍,通常提示預後不良。
異常痔
以老人為主,好發於臉緣,特別是內毗部,或由黑痣、色素沉澱斑等惡變而成。
硬結
初期病變,如黑痣為隆起的小硬結,其色素分布可濃淡不一,在結節外圍還可有衛星結節分布,附近色素彌散,血管充盈。初期惡變症狀可總結為「ABCDE」表現,即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直徑、演變或隆起。有些黑色素瘤還表現為小的、均勻病灶,邊界清晰。
出血、潰瘍
後期可有中央潰瘍,潰瘍表面有痂,剔除結痂基底易出血。部分病例可在短期內迅速長成巨大的菜花樣腫塊。
惡性痣的外觀差異很大,有些可能會顯示以上的所有變化,而有些可能只有一個或兩個異常的特徵。末期出現肝、肺、骨、腦等遠處轉移,因轉移部位不同而症狀不同,如轉移至骨出現骨痛,肺轉移表現為咳嗽、咳血等。
青光眼
一組進行性視神經損害、最終損傷視力的疾病統稱,主要與病理性的眼壓升高有關。
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剝離的發生與視網膜周邊部的格子狀和囊樣變性、視網膜裂孔形成、玻璃體液化和牽拉、視網膜下腔滲出物積聚等密切相關。
看醫
對於黑色素瘤早發現、早治療很有意義,特別是有誘發因素及易感人群,要特別注意皮膚變化,當發現在摩擦部位出現痣的改變時要及時就診。
- 當痣的色素加深、變大、搔癢,出現出血、疼痛,可能為惡變,要及時就醫。
- 高度懷疑黑色素瘤的病人,要及時到醫院進行下一步檢查,聽取醫生的建議,及時進行切片檢查及病理確診。
- 大多數病人應首先就診皮膚科。
- 若病人出現其他併發症,如飛蚊症、血便等,可先去相應科別就診,如眼科、消化內科等。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痣的增大是突然出現還是慢慢一點點增大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痣的突然出現及迅速增大、搔癢、出血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皮膚出現潰瘍、淋巴結腫大、飛蚊感、咳嗽、骨骼疼痛)
- 既往有無其他病史?
體格檢查
著重於皮膚、局部、區域淋巴結的檢查,可進行初步診斷。
影像學檢查
用於診斷和分期,區域淋巴結超音波、胸部X線或CT、腹盆部超音波、增強CT或磁共振、全身骨掃描,如果臨床懷疑區域淋巴結轉移,建議首選淋巴結超音波。
實驗室檢查
血液常規、肝腎功能和乳酸脫氫酶,這些指標主要為後續治療做準備,同時了解預後情況。
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檢測黑色素細胞特徵性標誌物,對黑色素瘤與其他疾病的鑑別有幫助。
基因檢測
有助於一些疑難雜症的病例診斷和鑑別診斷,還可預測分子標靶藥物治療預後和指導臨床。
病理組織學檢查
確診黑色素瘤的必要步驟,通過對病灶切片檢查進行組織學病理確認。對於臨床初步判斷無遠處轉移的黑色素瘤病人,切片檢查一般應進行完整切除。如果病灶面積過大或已有遠處轉移需要確診的,可行局部切取切片檢查,以及相關淋巴結切片檢查。
臨床表現
典型的原有痣突然迅速增大,會突然出現多發痣,痣的顏色大小出現改變,並伴有皮膚搔癢、潰瘍。
病理組織學檢查
發現黑色素腫瘤細胞,可確診。
影像學表現
用於黑色素瘤的診斷和分期,可發現是否有遠處轉移,如果臨床懷疑區域淋巴結轉移,建議首選淋巴結超音波。
不典型痣與黑色素瘤
不典型痣
為色澤、邊界和大小不定的孤立性或多發性痣,可為散發性或家族性。不典型痣的主要特點為:病變大小懸殊(<5mm~>1公分)、色澤不均、外形不規則、邊界不清、好發於軀幹部。不典型痣有惡變可能,可發展為惡性黑色素瘤。
皮膚黑色素瘤
初期臨床表現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邊緣不整,色素不均,破潰不愈等,進而可出現衛星灶、局部淋巴結腫大、移行轉移(經由淋巴管在原發灶與區域淋巴結之間形成皮下結節)和遠處轉移。
基底細胞癌與黑色素瘤
基底細胞癌
人類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基底細胞癌常出現於陽光暴露的部分皮膚,其腫瘤生長緩慢,極少出現轉移。病理表現為由腫瘤細胞表皮的基底層向深部浸潤,癌巢周圍為一層柱狀或立方形細胞,腫瘤細胞染色深,排列不規則,胞內可含黑色素。治療方法取決於腫瘤部位,手術、放療或冷凍療法均有效。
皮膚黑色素瘤
初期表現為正常皮膚上出現黑色損害,或原有黑痣在近期內擴大、色素加深。隨著病灶的增大,皮損隆起呈斑塊、結節狀或菜花狀,表面易破潰、出血,周圍可有不規則的色素暈或色素脫失暈。若腫瘤於皮下生長,則呈皮下結節或腫塊,若向周圍擴散,還可出現衛星狀損害。轉移及擴散是本病的常見發展結局,首先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血流轉移發生較晚,但多發展成廣泛轉移,可累及肝、肺及皮膚等。手術切除為治療原發性皮膚黑色素瘤的理想療法。化療多針對末期或轉移的病人。
治療
黑色素瘤的治療涉及到多個學科和多種方法,在治療時要注意診療團隊的模式,避免單科治療的局限性。在實際應用中,醫生會根據當地醫療水平、病人的自身情況、伴隨疾病等特點指定診療方案。
化療藥物
包括 Paclitaxel 、 Cisplatin 和鉑等傳統細胞毒性藥物,可緩解症狀,但療效較差。
分子標靶藥物
主要為維莫非尼,但存在光過敏、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
免疫治療
包括白介素-2、溶瘤病毒、 Imiquimod 乳膏等,可對癌細胞達到有效識別和殺滅,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初期病人建議原發灶手術切除,對於腫瘤厚度大於1mm或者潰瘍的病人推薦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末期病人除了手術切除腫瘤外,還推薦區域淋巴結清掃。
對於不能耐受手術、手術切緣陽性但是無法進行第二次手術的病人,可行原發病灶的放射治療。對於原發病灶切除安全邊緣不足,但無法再次進行擴大切除手術的病人,也可使用放射治療的方法。放射治療還包括淋巴結清掃術後輔助、肝和腦的遠處轉移治療。
預後
黑色素瘤的預後與年齡、分期、性別有很大關係。通常來說,女性預後好於男性,年輕人好於老人,四肢預後最好,頭頸部預後最差。
黑色素瘤發現越早,治癒可能性愈大。
局限性無轉移的病人五年相對生存率為98%,區域轉移病人為64%,遠處轉移病人為23%。
- 對於原位癌病人,建議常規隨訪,每年至少一次皮膚檢查。
- 對於ⅠA期~ⅡA期病人,前五年每個月1次,五年後根據臨床一年1次,有特殊症狀或體徵時,建議影像學檢查。
- 對於ⅡB期~第四期的病人,第一年每3~4個月一次,第2~3年每6個月一次,第3~5年每6~12個月一次,五年後根據情況及醫囑,一般為一年1次。
飲食
黑色素瘤病人注意避免食用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生活中的飲食注意以增強抵抗力為目標,多進食有營養的食物。
- 多進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增強抵抗力。
- 避免進食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
- 忌食辛辣、油膩、刺激性的食物。
照護
黑色素瘤病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保持乾燥、潔淨。注意心情不要過分緊張,避免加重病情。
- 在抗腫瘤過程中,病人難免會出現心理上的問題,要及時與病人溝通,調整病人的心態,積極對抗疾病。
- 病人應儘早開始復健鍛煉。適當的鍛煉有助患肢的復健、減輕水腫,提高生活質量。
- 避免陽光最強烈的時候外出曝曬。
- 戶外運動穿好防曬服、戴好護目鏡。
- 全年都要塗防曬霜。
- 避免使用曬黑燈和曬黑床。
- 定期對皮膚進行自查,有無新發的痣,原有的痣有無大小、顏色等變化。
在病人接受干擾素治療期間,應避免接種一切免疫疫苗,如流感疫苗等。
預防
由於黑色素瘤沒有特定的病因,目前還沒有有效的預防措施,但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對預防疾病的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高危人群的篩檢,建議高危人群定期到醫院進行複查,必要時到專科醫院進行檢查,不要自行處理。
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